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沙陀李晋王论文范例 跟沙陀李晋王与其后裔(四)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沙陀李晋王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6

《沙陀李晋王与其后裔(四)》

本文是沙陀李晋王本科论文范文和沙陀李晋王和后裔和李晋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李永瑜 / 文

第四章 开拓发展

一、众儿孙开拓西海东

元西宁州同知李查罕帖木儿是元司马李管吉禄的长子,而明高阳伯李文又是查罕帖木儿的长孙.故长孙李文属于大房.李文生有十子,自然形成十个系统,后称西伯府十门.

长子李铎为一门,世居大通景阳川会宁寺土官庄(今景阳乡土关村)等地.该村自明代前期建成会宁寺后划为该寺的“香粮地”,从那时起便称会宁寺土官庄,解放后改称土关村.长期以来,会宁寺土官庄和会宁普洞沟庄实行政教合一,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方面自成一个体系,不属本县管辖.后在清初设立名为昂锁的土官,会宁寺土官庄等便归互助十八洞沟的土官昂锁管辖,所属庄户均向那里纳粮应差.昂锁亦实行世袭制,最后一世昂锁李养栋即出生在会宁寺土官庄.后到1931年“改土归流”始“粮归大仓,民归县”.一门子孙一直笃信藏传佛教,直到现在仍很虔诚,经历史上的民族融合,现均为土族.

次子李镛,是西伯府世袭土司,原居西宁大佛寺周围,后其裔迁居湟中县小南川李家台等地.其夫人张氏,生子璋和瓒,号称二门.其中瓒裔居住湟中康城川李家庄、西纳川黑咀和多巴等地.他们在李家庄曾修建有规模可观的沙陀李氏祠堂.

三子李铉,定居开拓互助县东山那能沟李家村(原名叫李家台子),是土族聚居区.其夫人韩氏,生子 和琛,号称三门,其裔均融合为土族,与佑宁寺关系密切.

四子李钊,定居开拓互助县东沟,其夫人周氏,生子珠和珪,号称四门.现散居于李家滩、河湾、东沟门等地,大部分被融合成土族.

五子李铨,生子琼,号称五门,原住大通景阳川,开拓金冲沟,后翻过西山又定居开拓湟中云谷川李家山.

六子李铸,定居开拓大通县景阳川甘树湾村,生子珑,号称六门.后一部分裔迁居川脑峡门、后湾等地.

七子李锐,定居开拓湟中县李家山新添堡,其夫人晁氏,生子环,号称七门.新添堡在川中,在其东面山根处有一村名叫“河湾”,居民全是沙陀李氏.他们有的说是七门裔,有的说是五门裔,究竟属于何门,未予考证.

八子李铠,号称八门,定居开拓乐都县胜番沟口河东八里庄,又称八家.其夫人景氏,生子珺和珽,现部分裔散居于碾伯、胜番沟等地.

九子李鈜,号称九门,定居开拓乐都县岗子沟九家庄,其夫人江氏,生子璞.

十子李锦,定居开拓乐都县努木池沟马场十家庄,生子琳,号称十门.那里有乐都高山松花顶,因地处脑山深沟,生活比较艰苦.看来高阳伯李文让最小的儿子住在那里开拓,他是重于发展地方的.

此外,在青海湟源县的城关、巴燕和共和县、贵德县等地也住有高阳伯的后裔,其中除从黑咀等地迁去的三门裔外,其余属何门,未能考证.

元管吉禄的次子李南哥的儿子是明会宁伯李英.李英子李昶的子孙属于二房.李昶有陈、胡、崔、董四位夫人.陈氏生四子,胡氏生四子,崔氏生一子,董氏生四子,共生十三子,号称下十三门.

长子李瑁,定居开拓民和县米拉沟李二堡村,生子安,号称一门.

次子李 ,定居开拓民和县上川口,其裔散居史纳、北山、享堂、东垣等地,号称二门.从李 之子李宁开始承袭东伯府土司世职.李宁、李崇文、李光先、李化龙四代人均授锦衣卫指挥使;李宜、李崇恩、李先裕、李从龙四代人赠锦衣卫指挥使.其中,李光先是明万历十一年(公元1583年)癸未科及第武进士,升锦衣卫正堂.二门在老鸦峡东端阿拉古山脚下的莲花台修有一座寺院,有寺僧三十多名.在上川口修一座寺院,名叫广隆寺.解放后被拆毁,前几年又修复.在上川口胡东口修有一座舍利塔,群众称为“保护田禾塔”.该塔方底、白身、尖顶,四角处各雕塑一雄狮向外张望.前几年亦毁坏,后当地群众照原样修复.

三子李珊,定居开拓乐都县水磨沟,其夫人冯氏,未生子,养侄李宝为嗣子,号称三门.

四子李璠,定居开拓互助县西山泉湾村,其夫人赵氏,生子宽.号称四门,后部分裔迁居互助县东和李尔加堡、尕寺加等处,子孙繁衍甚众.

五子李玙,定居开拓民和县松树沟松树庄,生子李完,考为举人,号称五门.

六子李珵,其夫人刘氏,生子李宸,其裔散居开拓乐都县卯寨沟、水磨沟、岗子沟、高庙石咀子等地,号称六门.

七子李琦,生子官,定居开拓互助县东沟姚马村、陈庄等处,号称七门,部分人和土族融合.

八子李璘,生子 ,定居开拓互助县东沟大庄,号称八门,其裔中有民和县莲花台寺院主持.

九子李珂,生子宪、宿、寰,定居开拓湟中县石灰沟川李九庄,号称九门.

十子李佩,其夫人杨氏,生子审、宷、察,号称十门,定居开拓大通县景阳十家.其后裔迁居他处较多,如北川小寨、河东李家庄等.曾在十家修有称为“青海龙人”的沙陀李氏祠堂.现存有祠堂门口的照壁和一对石狮子,作为重点文物保护.

十一子李瓘、生子富、守、宴,定居开拓乐都县旱地湾、长里等地,号称十一门.

十二子李瑞,生子宇,号称十二门,其裔居住开拓湟中县康城川李家庄、云谷川董家湾、柳树庄,西宁上朝阳等地.

十三子李瑢,其夫人魏氏,生子赛、寂,号称十三门,原居西宁北门外六家庄,后散居朝阳等地.

此外,在化隆县甘都等地居有会宁伯后裔.

三房李坚赞,生子失加.失加生四子,长子索南多尔只,居住开拓互助红崖子沟下土观村,是该村之祖,尊称宝同大人.次子藏卜,授千户职,其裔居住开拓乐都县蒲台乡千户台.三子失喇,以功升任右新抚指挥,居住开拓乐都县碾伯镇和双塔沟.四子李武居住开拓乐都下水磨沟会隆寺村,人称毛李家.

二、两兄弟战死王狗峡

沙陀李氏定居的这些地区,在明代受威胁最大的是蒙古贵族的袭扰抢掠.他们从河套来西海,经常出没于西宁的北川、西川、南川等地,有时也袭扰到平安、乐都、民和,使这些地方的居民不得安宁.事情的由来是;明武宗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蒙古部酋亦不剌、阿尔秃斯,因获罪其主而拥众西逃.他们得知“西宁即古湟中,其西四百里有青海,又曰西海,水草丰美.番人环居之,专务畜牧,日益繁滋,素号乐土”后,便拥众直奔而来.到青海湖后就大肆烧杀抢掠,将周围游牧的土著居民驱赶到远方,将环海一带据有之.对少数不便远走的牧民,收为奴仆,为其效力.然后以西海为据点,向周围纵深抢掠.因此,西宁、甘州、肃州(今甘肃酒泉市)等地常遭其抢掠烧杀,称之为“海寇”.正德九年(公元1514年)三边总制彭泽,招集诸道军马进剿时,被亦不刺探知,先从河州(今甘肃临夏市)渡黄河西奔,出了松潘、茂州之境,意去乌思藏.因而大兵追之不及而返回各道,亦不剌得知后又回到青海湖周围.唯阿尔秃斯远遁.所以,西宁等地仍然苦于被其抢掠之患.明神宗万历十六年(公元1588年)九月,占据西海的蒙古贵族瓦刺他卜囊拥众大掠西宁南川时,西伯府土司,西宁卫指挥佥使李世显和其弟李世年一起带领所部随同副总兵李魁等去南川驱赶,经过激烈战斗,他卜囊大败,逃奔南川脑的王狗儿峡.当李世显等赶到这里时,逢瓦刺援部大集,四面围困李世显等.因众寡悬殊,伤亡惨重.李世显、李世年兄弟二人均奋不顾身,顽强战斗,虽杀伤瓦刺兵甚众,但因身中刀、箭伤过多而死于战场.李奎也中箭牺牲.瓦剌得胜大掠而退.朝廷为了抚慰,追加李世显为指挥同知衔.后世显之子李愈茂袭卫指挥同知,他随同明王朝的都御史田监军,经数次大战,将瓦剌部追逐出塞外,因战斗中立功甚多,故给李愈茂授武威泗水都司佥书.此后,蒙古据河套等地的部众,也来烧杀抢掠.危害同样不小.如东伯府六门李珵的第五代孙李国彦,原居乐都县水磨沟,正德年间被南掠的蒙古部贵族杀了全家,唯李国彦幸免,便逃难到乐都县岗子沟居住,因而才留下了今乐都县石咀子的一百二十多户沙陀李氏.再如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据河套的蒙古部进入民和县下川口,被西宁土司都指挥祁凤等驱赶而走.不仅西宁地区如此,其他地区也深受其害.据《明宪宗实录》记载:“自嘉靖、万历以来,无不逾西宁近境,河西之甘、凉、庄、肃,河东之洮、河、临、兰,屡遭蹂践,不可胜计”.神宗万历二十七年(公元1599年),蒙古部纠合当地叛众,扰犯洮、泯等地.万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进入镇番黑城,均被总兵萧如董、柴国柱等分别打散.遂削弱其势,使之再无力骚扰,西宁得以稍安.

三、三闯将打破西宁城

据《明史》记载:崇祯十一年(公元1638年),李自成军因明王朝官军的驱击,自甘肃洮州进入青海,然后出塞入内地.这是闯军第一次进入青海境.第二次便是进攻西宁.崇祯十六年(公元1643年)九月,李自成率大军自陕西、山西、河北直取北京,同时派大将贺锦等攻取陕、甘等地,以拒西北诸军援京.贺锦奉命后很快攻克平凉、隆德(今宁夏隆德县)、静宁、通渭、定西、兰州等地,并踩冰渡过黄河,进军河西走廊,接连攻克凉州(今甘肃武威)、甘州等地,受降永昌、山丹、肃州等处人马,其前锋部队已达嘉峪关.这样甘肃境基本大定,于是于十一月间派张掖起义军防御使齐之震、副将鲁文彬南下攻取西宁.这时,西伯府土司、西宁卫指挥同知李洪远、东伯府土司锦衣卫指挥使李天俞和祁土司廷谏与其子兴周以及生员胡琏器等,联合率兵抗拒.他们与庄浪(今甘肃永登县)土司鲁允昌,申中藏族千户完冲等歃血结盟,共同抵抗闯军.十二月,闯军副将鲁文彬攻到西宁城下,城中李、祁等土司率兵外出大战,闯军受挫,鲁文彬战死.贺锦听到西宁城久攻不克,鲁文彬战死的消息后,即从张掖率大军取道扁都口,越祁连山南来,途中在门源地界和庄浪卫土司鲁允昌遭遇.两军经过激战,鲁允昌大败,退守连城,贺锦乘胜向连城前进,全歼庄浪军,杀死鲁允昌,然后顺道攻碾伯(今青海乐都县).李天俞即从西宁返回老家民和上川口防守.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贺锦派部将朱永福去攻打上川口.闯军将东伯府李天俞的东山城(今民和县川口镇解放路口的东台顶)团团围住.李天俞等日夜沿城防守.正在难分难解之际,一日黑夜,城内忽有人开启城门,放进了闯军.于是城中火起,全城大乱.李天俞见势不好,便从水洞中逃出城外,奔往西宁.当夜,闯军拘捕了李天俞全家老少及仆从等人.李天俞的妻、妾王氏、匡氏均被朱永福投于崖下身亡.李天俞之弟李天翕、李天命拒不投降而被斩首.全府共被杀三百余人.

在攻打东伯府的同时,贺锦率部自碾伯攻占西宁城.但贺锦却中了李天俞和祁廷谏的计谋.当时李天俞等认识到用武力斗不过贺锦,必须智擒,所以经和胡琏器策划,联合藏族头人,在南川设下了陷阱和绊马索,以弃城保南川引诱贺锦进入南川伏羌堡(今湟中县徐家宅村)埋伏圈.贺锦失利被俘杀,土司兵夺回了西宁城.

贺锦死后,部将辛恩忠率闯军攻破西宁城,俘虏了李天俞和祁廷谏父子等人,将他们押往西安处置.对于练兵守备,始终抵抗的西伯府指挥同知李洪远,城破被俘后和夫人祁氏一起被杀,西伯府家人一百二十余口也同时丧生.随后闯军就进入西海,环海诸酋多数降附.但不久清军西来,接着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率兵直至河西走廊和西宁等地,将李自成残部扑灭.

四、清英王释用李天俞

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二月,李天俞被闯将辛恩忠俘执押送西安时,正值李自成攻取北京.三月十九日攻占北京后,清兵又很快入关,打败了李自成.四月三十日李自成被迫撤出北京,十月转战到西安.因战事颇急,李天俞等一直被狱中,未及处理.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四月,清英王阿齐格到达西安,闯军退往豫、鄂,清军打开监狱,释放了李天俞和祁廷谏等人.经一一盘谈,尽悉一切,清英王当场褒扬李天俞、祁廷谏等为人“忠勇”.希望他们归附大清,为朝廷效力.李天俞等感激清英王救命之恩,欣然从之.于是清英王十分高兴,准许他们官复原职,回西宁安抚河西诸土司、头人归附,做好“存顺剿逆”工作.给他们赏了衣帽、鞍马、彩缎、银两,让其即回西宁.

李天俞等回到西宁后,即动员蒙、藏、回及土头人具文归附大清,又动员庄浪鲁土司子孙鲁安和青海各土司上书附清.于是顺治二年,土司祁国屏、李化鳌、汪升龙、纳元标、吉天赐、陈师文、赵俞、冶鼐、阿世慈、甘继祖、朱廷章、辛伟鼎、刺光耀等纷纷上书附清.清王朝也很欢喜,在陕西三边总督孟乔芳的擢荐下,采取“以甘人守甘,以甘土养甘人”的战略,于顺治五年至十年(公元1648年至1653年)间,正式“画土”,对各土司仍授予指挥使等职衔,准其世袭.并重新颁发了印信、号纸,确定了爵位.李天俞也于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授世袭指挥同知;共授职敕文说:“陕西西宁卫指挥同知李天俞:自尔土司归诚向化,故历代授官,管束本地土官人等.兹尔家惨被贼祸,尔即倾心本朝,特仍依旧例,命尔世袭,照旧管束土官土军,并各该家人口等.蒙开国之殊恩,须加意抚绥,务令得所,联属众志.禁捕盗贼.遇有边警,听调杀贼.一应军机重务,悉听甘肃镇巡官节制,有功一体加赏.尔宜益殚忠勤,用图报称,勿得私占科扰,纵容别官,侵渔克害,以致众情不附,责有所归,尔其勉之.故敕”.

至于西伯府,李洪远之子李珍品幸存在世,大清一定鼎,他就于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二月二十九日,上书顺治皇帝,申诉其家中所遭之不幸,表示对大清王朝的忠诚.顺治皇帝也深表同情,下旨追赠其父李洪远为“忠臣”,其母祁氏为“烈妇”,并赐予“忠臣烈妇”名额,以示安慰.同时给李珍品敕诏说:“陕西西宁卫指挥同知李珍品:自尔土司归诚向化,故历代授官,管束本地土官人等.自尔居家被贼祸,尔即倾心本朝,特仍以前例,命尔世袭,照旧管束土官土军,并各该家人口等.蒙开国之殊恩,须加以抚绥,务令得所,联属众志,禁捕盗贼,遇有边警,听调杀贼.以应军机重务,悉听甘肃镇巡官节制,有功一体升赏.尔宜殚忠勤,用图报称,勿得私占科扰,纵容别官侵渔克害,以致重情不附,责有所归,尔其勉之”.

各土司官复原职后,都很尽力,对保障西北地区的稳固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为清王朝所倚重.特别是李天俞,比较突出.据《西宁府新志》卷二十八说:“天俞有胆识,悉边情,西陲实倚籍焉”.并说:顺治五年,从孟总督乔芳剿甘肃叛众,别与祁国屏攻贵德康家寨时,他生擒伪都司马胡牙,伪守备黑尔定等十八人,斩首八十余级,被顺治皇帝嘉奖为“忠勋”.因此,《清史稿》卷一说:“藉以保障者,非兵之力,土司之力也”.边疆的稳固,对西北地区社会生产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友好联系,促进了祖国统一多民族大家庭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

五、东伯府土司世系谱

东伯府土司世居今青海民和县上川口.清初明遗老梁份在《秦边纪略》中写道:“上川口,土司李氏之所居也.明初,李南哥率众南归,使之招番讨叛,大有功绩,赐铁券虎头符.今其精锐土人,尚以万计.朱耶赤心(李国昌)尽忠于唐,后裔之昌宜哉.”李南哥是李管吉禄的次子,是东伯府第一任土官,从明洪武四年算起.第二任李英,李南哥之子,永乐六年(公元1408年)袭职.第三任李昶,李英之子,天顺元年(公元1457年)任职.第四任李 ,李昶之子,成化十七年(公元1481年)辛丑科进士,升尚宝司卿,未袭世职.第五任李宁,李 之子,弘治十年(公元1497年)袭职,任锦衣卫指挥使,无嗣.第六任李崇文,李宁之从子,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袭职.第七任李光先,李崇文之子,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袭职.第八任李化龙,李光先之子,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袭职,无嗣.第九任李天俞,李化龙之侄,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附清,五年(公元1648年)闰四月二十七日授指挥同知,十三年(公元1656年)二月十三日颁“土官指挥同知印”.第十任李澍,李天俞之子,康熙六年(公元1667年)袭职,以功加游击衔,无嗣.第十一任李洽,李澍之弟,康熙二十二年(公元1683年)袭职.第十二任李师臣,李洽之子,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袭职.第十三任李大兴,李师臣之子,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袭职,十三年因事革职,无嗣.第十四任李国栋,李大兴之侄,乾隆十年(公元1745年)复职,以功授“武翼大夫”.第十五任李世泰,李国栋之子,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袭职.后以防守省城有功加级.第十六任李绳武,李世泰之子,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袭职.第十七任李政,李绳武之子,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袭职.第十八任李长年,李政之子,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袭职.第十九任李承襄,李长年之子.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袭职,后隐居红崖子沟,由其三弟李承基于民国十一年(公元1922年)代理土司职务,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八月,废除土司制度而终止.李承襄无嗣,其三弟李承基之子李鸿儒立嗣,废除土司时任命为区长,不久病逝.李鸿儒弟李鸿发现在民和县教育界工作.

东伯府土司从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共历时五百六十年.

清百户又称李氏小土司,清顺治二年,李化鳌附清.李化鳌是李英后裔,李光先的次子,李化龙的弟弟,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授百户职,世袭,这是第一任.第二任是李化鳌之子李天伸,以功授碾伯流官,未经袭职.第三任是天伸之孙李尧臣,因病未袭职.第四任是李尧臣之子李大集,因病未袭职.第五任是李大集之子李国鼎,袭世职.第六任是李国鼎之子李世元,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袭职.第七任是李世元之弟李世功,乾隆五十二年(公元1787年)袭职.第八任是李世功之族侄李绳祖,嘉庆十九年(公元1814年)袭职.第九任是李绳祖之子李厂,同治六年(公元1862年)袭职.第十任是李厂之弟李敦,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袭职.第十一任是李长庚,光绪十五年(公元1889年)袭职.至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废除土司制度止.

清百户从清顺治十二年(公元1655年)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历时二百七十六年.

六、西伯府世家排列序

李管吉禄的曾孙李文为西伯府第一任世官,从明洪熙元年起算.第二任是李文之次子李镛,其于明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秋七月庚辰任百户职,弘治二年(公元1489年)十二月授予西宁卫指挥使.第三任李璋,李镛之子,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降袭百户,后以功升任副千户职.第四任李祯,李璋之子,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袭副千户职,以功升指挥同知.第五任李继勋,李祯之子,嘉靖三年(公元1524年)降袭正干户职,后以功升指挥佥事.第六任李世 ,李继勋之子,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袭指挥佥事职.因阵亡加指挥同知衔.第七任李愈茂,李世 之子,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袭西宁卫指挥同知职.第八任李洪远,李愈茂之子,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袭职,第九任李珍品,李洪远之子,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附清,十年(公元1653年)授指挥同知职印.第十任李凌霄,字万程,李珍品之子,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袭职,以功加游击衔.第十一任李问彭,字永年,李凌霄之子,康熙三十年(公元1691年)袭职.第十二任李承唐,字卓雄,李问彭之子,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袭职,后升指挥同知,以功加“秩武翼大夫”.第十三任李演奠,李承唐之子,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袭世职.第十四任李荫筠,李演奠之子,因年幼,由其叔李演伟代理土司事务,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依例袭世职.第十五任李逢时,李荫筠之子,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袭世职.第十六任李养元,李逢时之子,道光四年(公元1824年)袭世职指挥使,其妻杜氏,诰封“护理土务”.第十七任李尔昌,李养元之子,咸丰八年(公元1858年)袭指挥同知职,以功赐花翎,赠“拙绝”.第十八任李沛霖,李尔昌之子,光绪二十五年(公元1899年)袭职.因李尔昌之妾“护理土务”,其妾欲让亲生子袭职.后经上级判定由长子李沛霖袭职,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废除土司制度止.解放后,李沛霖的三子李永祯,在西宁教育界工作.

西伯府土司,自明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到民国二十年(公元1931年)历时五百零六年.

七、收兰州李澍巧立功

前清,西北地区的土司同明时一样,参加了一系列反分裂、反割据的斗争,对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和解做出了贡献.其中东、西伯府土司的功绩比较显著.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十一月到十二月壬子,云南平西王吴三桂、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广东平南王尚可喜及其子尚之信发动叛乱,宣布脱离清廷而割据,号召全国各省策应(史称“三藩之乱”).康熙十三年(公元1674年)十二月,陕西提督王辅臣被调平“三藩之乱”时,行军至陕南宁羌县(今宁强县),准备入川作战时,被吴三桂策反而响应叛乱,于十二月初四日,攻打经略亲随清兵,打死经略莫洛.七日至沔县(今陕西勉县)而回略阳,攻陷周围各镇,继而进入平凉,并从庆阳攻占至兰州,声势越来越大.于是西宁总兵王进宝奉命率西宁驻军和各土司土兵,于康熙十四年(公元1675年)二月二十三日,前去讨伐.东伯府土司李澍和其弟李洽随征.兄弟俩调集水兵五百余人,造就木筏五十余只,从民和县上川口直运至黄河渡口,乘黑夜轮渡官军过河,并亲率所部五千余骑,过河参加征讨,一举攻克河口新城.接着从捷径小道速奔赴兰州,在敌人不知而无准备的情况下,发动攻势,打败叛军于皋兰山,乘胜收复了兰州,接着向周围叛军进攻,于三月二十三日攻克临洮府(今甘肃临洮县),继而收复金县、安定县和巩昌(今甘肃陇西县)、秦州(今天水市)诸城,王辅臣败退平凉,仍在顽抗.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正月,因王进宝忠诚克殚,劳绩素著,授为陕西提督,暂住秦州,仍兼理西宁总兵官事.并对部属奖赏.这时清廷调抚远大将军、大学士图海为都统,围剿王辅臣.图海用军事围剿和政治争取相结合的办法进讨,终于治服王辅臣,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五月十五日率众投降,康熙又加轸恤.而吴三桂于康熙十七年(公元1678年)八月乙未暴卒,继任者为其孙吴世璠,被清军打得节节败退,于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十二月,大兵围困云南昆明时自杀.至此,完全平定了历时八年波及十省的“三藩之乱”.

平叛一结束,康熙就召见功臣,当场授予李澍等人为游击衔.

八、保西宁问彭身殉职

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居住西海的罗卜藏丹津乘康熙去世、镇守西宁的康熙十四子允禵回京之机,想恢复其祖顾实汗的“霸业”,召集各首领会盟,他们统统革除了清王朝封的官爵名号,自立爵位.罗卜藏丹津自号为珲台吉,统辖各部割据造反,进犯西宁南、西、北、川,抢掠当地群众.西伯府指挥同知李问彭等率部堵截驱赶,但罗卜藏丹津联合黄教首领湟中塔尔寺大堪布诺门罕和大通郭莽寺(即广惠寺)、互助郭隆寺(即佑宁寺)、却藏寺等寺院的部分活佛、一起造反,煽动二十余万僧俗群众向西宁进发,非地方驻军和各土司所能制.所以清廷于雍正元年七月派兵部侍郎常寿前去劝谕.常寿于七月二十二日至罗卜藏丹津驻牧地沙拉图进行晓谕.但罗卜藏丹津不听从,反而扣押了常寿.于是雍正帝便命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与四川提督岳钟琪率军前去平剿.年羹尧于雍正元年九月二十日自甘州启程,十月初至西宁驻防,奋威将军岳钟琪取道松蕃、贵德来西宁.当时罗卜藏丹津乘清军未调齐备之机,于十月十九日进攻西川镇海堡(今湟中通海镇),激战六昼夜后于十月二十五日解围去攻南川申中堡.因城内昂索叛而钻城墙放敌入城.适逢援兵赶到,内外夹击,罗卜藏丹津败退.后来进攻西宁城,赖李问彭等土司土兵和部分官军截拒防守.罗卜藏丹津虽进军不利,但也逼近西宁城下,年羹尧无兵抵御,便用诸葛亮的“空城计”,端坐城头,镇定自若,终于吓走了罗卜藏丹津.对此,《清史稿》说:“羹尧初至西宁,师未集,罗卜藏丹津知,乃入寇,悉破傍城诸堡,移兵向城.羹尧率左右数十人,坐城楼不动,罗卜藏丹津稍引退,围南堡.”十一月罗卜藏丹津又犯北川,“焚烧村堡”,攻占新城(今大通县城桥头镇西南).由于时值隆冬,战备未绪,年羹尧决定来春大举进剿,当下只组织所集官军和李问彭等土司兵种,攻收周围堡寨.接连收复了北川新城、西川多巴、南川申中(今湟中县上新庄乡).在上述各次战斗中,西伯府指挥同知李问彭率部亲临战场,身先士卒,冲锋陷阵,亲冒矢刃,出生入死,取得卓越战绩.所率将士,也不怕死,奋勇战斗,夺取胜利.特别是千总李洪宗受李问彭的委派,于雍正元年十一月随守备马友仁率部赴南川大峡脑御敌,恰遇敌军大集,李洪宗寡不敌众,但“奋不顾身,遂死于阵中”,因此,清政府将其列为“忠节”进行褒扬、抚恤.由于李问彭东挡西杀,亲赴险阻,战功卓著,很得年羹尧赏识,但未到战争结束,即战死,清廷深为惋惜,遂加以抚慰,赐额“著绩西陲”,进行破格抚恤褒扬.

年羹尧军于雍正元年十二月攻克塔尔寺,堪布诺门罕等请求投降,年羹尧不许,说:“其势穷而来降,情难姑恕,将他及其余叛者数其罪而杀之.”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正月,岳钟琪进攻郭隆寺,共破十七寨,斩首六干余人,烧毁了寺院,杀掉了达克玛图克图.同时年羹尧派兵进攻郭莽寺和却藏寺,也烧毁了寺院,连杀了七个活佛.对于大坂山后门源至庄浪的寺院,凡参与叛乱的都进行清剿.这样,蒙古贝勒、贝子、公、台吉等首领惧怕,便纷纷反正,投降人数达数十万人.罗卜藏丹津始觉党羽溃败,大势已去,送归常寿请罪,但未得年羹尧和清廷允许.罗卜藏丹津只好退居环海一带.

年羹尧命昌都总兵周英截断罗卜藏丹津入藏道路.命靖逆将军富宁安驻防哈密、安西,防罗卜藏丹津军与准噶尔联系.命平逆将军延信守备河西走廊,防罗卜藏丹津逃往蒙古,命都统穆森驻吐鲁番,副将阿刺纳出噶斯,轮驻布隆吉尔,遣参将孙继宗带二千人马与阿刺纳会师,防罗卜藏丹津逃往准噶尔,而人烟稀少的柴达木西北部却未部署一兵一卒.然后命东祁土司在璿守大峡(即山峡通道),西祁土司大勋征伐阿尔计昂索,遣官军和各土司兵分三路于雍正二年二月八日出日月山征讨.罗卜藏丹津闻风逃往乌兰穆(莫)合尔,又西奔柴达木,岳钟琪率兵追至德令哈.二月十五日岳钟琪乘雪夜追袭,黎明时分,岳钟琪纵兵杀死敌方士卒千余人.罗卜藏丹津以数百骑西逃,岳率兵穷追不舍,一昼夜追三百余里,但仍追之不及,罗卜藏丹津身穿妇人衣,骑白骆驼,于二月二十二日从茫崖(今青海茫崖镇)逃往新疆准噶尔.岳钟琪军俘获罗卜藏丹津的母亲和妹妹等十多万人而回.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被顺利平息.

九、褒忠绩追授将军和淑人

西伯府指挥同知李问彭,在保西宁、平罗卜藏丹津的战役中阵亡后,清廷赐予优厚的抚恤.雍正帝分别将李问彭本人和他的父亲、祖父封赠为“怀远将军”,将李问彭的夫人和母亲、祖母都封赠为“淑人”,连发了六道赞颂的圣旨,并赐李问彭以“著绩西陲”的名额,以示表彰.这六道圣旨都是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颁发的.

第一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策勋疆圉,朔大父之恩勤,赐赉丝纶,表皇朝之沾泽.尔原任指挥同知李珍品,乃指挥同知李问彭之祖父,敬以持躬,忠能启后,威宣阃外,家传韬略之书,泽沛天边,国有旂常之典,兹以覃恩赠尔为‘怀远将军’,锡之诰命.于戏!我武维扬,特起孙枝之秀,赏延于世,益征遗绪之长.”

第二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树丰功于行阵,业著闻孙,锡介福于庭帏,恩推大母.尔原任指挥同知李珍品之妻谈氏,乃李问彭之祖母.壶仪足式,令闻攸昭,振剑佩之家声,辉流奕世.播丝纶之国典,庆衍再传,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于戏!翟服用光,膺弘休于天阙,龙章截焕,锡大惠于重泉.”

第三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宠绥国爵,式嘉代阅之劳,蔚起门风,用表庭帏之训.尔原任指挥同知李凌霄,乃指挥同知李问彭之父.义方启后,谷似光前,积善在躬,树良型于弓冶.克家有子,拈令绪于韬铃.兹以覃恩赠尔为‘怀远将军’,锡之诰命.于戏!锡策府之征章,洊承恩泽,荷天家之休命,永贲泉墟.”

第四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怙恃同恩,人子勤思于将母,﨣桓著绩,王朝锡类以荣亲.尔原任指挥同知李凌霄之妻祁氏,乃指挥同知李问彭之母,七诫娴明,三迁勤笃,令仪不忒.早流珩瑀之声,兹孝有成,果见于城之器.兹以覃恩赠尔为‘淑人’.于戏!锡龙纶而焕采,用答劬劳.被象服以承休,永膺光宠.”

第五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国重于城,特贲褒扬之典,功高营卫,式膺殊渥之施,载沛荣纶,用嘉懋绩.尔指挥同知李问彭,英猷克矢,武力维宣,抚恤师徒,广仁风于挟纩.勤劳军旅,致壮气于同袍.闿惠攸颂,徽章宜锡.兹以覃恩特授尔阶‘怀远将军’,锡之诰命.于戏!幕府疏勋.尚钦承夫宠泽, 廊行庆,爰延鼻以恩光.祗受案褒,益恢来效.”

第六道圣旨写道:“皇帝制曰:策府疏勋,甄武臣之茂绩,寝门治业,阐贤助之徽音.尔指挥同知李问彭之妻祁氏,毓质明闺,作 右族,撷蘋采藻,夙章宜室之风,说礼敦诗,其见同心之雅.兹以覃恩封尔为‘淑人’.于戏!锡宠章于闺闼,惠问常流,荷嘉奖于丝纶,芳声永劭.”

正因这样,西宁地方当局,对雍正皇帝的封赐极为重视,将这三位怀远将军的“怀远”二字刻制成砖匾,镶在西宁城大西门月城内的里西门上端,显示对清王朝的忠心,并宣扬“忠烈英武”.到解放后,拆除大西门时,已经历了二百四十多年.

十、治水土美化山川与村庄

当今,沙陀李晋王及其家族的后裔,散居于西北、华北、东北和河南、山东、四川等地,他们可能已和当地的民族相融合.

定居在青海省的沙陀李氏,多数仍住在农业区各地,基本上保持着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方式.其主要聚居地区是:民和县的隆治、巴州、米拉、松树四沟和史纳、享堂、业山、东垣等地;乐都县的水磨沟、卯寨沟、胜番沟、土官沟、弩木池沟、岗沟、双塔沟、虎狼沟和老鸦、旱地湾、长里、高庙、石咀子以及碾伯地区,平安县的平安镇;湟中县的大、小南川、石灰沟川、康城川、西纳川、云谷川和鲁沙尔等地;湟源县的寺寨、巴燕、城关等地,大通的里、外北川、东峡、景阳川;互助土族自治县的东山、西山、沙塘川、东和、东沟、威远镇、哈拉直沟、红崖子沟等地;化隆回族自治县的甘都等地;西宁市的东、西、南、北四郊和市区.牧业区六州,除贵德县、共和县居住有一定数量外,其余各地近年来只在城镇或其附近迁居有个别沙陀李氏.沙陀李氏居住最多的地区是乐都县,而乐都县又以李家乡的为最多,无论户数、人口,沙陀李氏都占全乡总户数和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因而这个乡就取名为“李家乡”.

这些沙陀李氏,不论住在何处,也不论是聚居、杂居或散居,都和当地的其他各族人民和睦相处,亲密共事,有的还成为十分亲密的联祖联宗异姓家族.如清顺治年间迁居乐都县石咀子的东伯府六门裔李荣桂,自那时和当地住户王氏结为异姓兄弟以来,其子孙世世代代继承其联祖联宗的异姓家族,传至今日,其亲仍然如故.住在互助东山的高阳伯三门裔和住在互助县东沟的高阳伯四门裔,绝大多数已演化融合成土族.住在互助县的会宁伯和李坚赞之裔,也有不少被融合为土族.截止目前,这种融合还在继续发展,如互助县东沟大庄、姚马村的会宁伯裔李鸿金、李承忠和东沟河湾村的高阳伯裔李永福等,均因和土族通婚,经申请,互助土族自治县人民政府都一一批准其家族为土族.这种自然融合的现象,不仅在土族地区是这样,其他民族地区也是这样.所以沙陀李氏中也有融合为藏族、蒙古族的,个别的还成了回族.如西伯府土司李沛霖的二子等,由于职业和亲缘关系,解放前就成了回族.

根据粗略统计,目前沙陀李氏在全省有十几万人,其中融合为汉族的占大多数.长期以来,这些沙陀李氏,无论融合于哪个民族,都奋战在全省各行各业的各条战线上,其中主要还是奋战在农业战线上,为开拓建设青海的锦绣河山立下了汗马功劳.就目前看,他们在农业战线上的成果也颇为突出.以湟中县为例,经过包括沙陀李氏在内的全县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到1990年时,建成水库二十八座,兴修灌溉渠道五十四条,初步形成了灌溉网络,有效灌溉面积达二十五万亩.全县有大南川、小南川、云谷川、石门、盘道五大排灌系统,基本上能做到旱涝保收,所以全县的生产面貌十分喜人.其中又以沙陀李氏聚居的李家山乡比较出色,他们治山治水的成绩显著,得到了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的称赞.李家山修有云谷川水库,蓄水七百六十五万立方米.他们在川当中,自川脑至川口自然形成的长台顶和东、西两条山上,共修了三条两岸有杨柳陪衬的干渠,引水上台上山.因此,联合国粮食计划署援助的2708—1工程项目就选在这里实施.项目官员布朗小姐等常兴致勃勃地前来实地察看群众精心平整的山田等.据《青海日报》1991年7月28日报道:李家山村的党支部书记李吉福,为了国家的声誉和群众的利益,在老母病危的情况下,“接到平地任务,二话没说,立刻组织人员带帐篷上山了.直到块块梯田验收合格后才下了山.”并说:“1987年9月中旬的一天,天上乌云翻滚,大雨滂沱,地上泥泞难行,联合国粮食计划署驻京代表主任佩奇先生一行,由李县长陪同,冒雨前来视察.佩奇先生不听劝告,硬是撑上一把雨伞,穿一双雨鞋,徒步登上了李家山村的车路阳坡和阴湾,透过潆漾雨幕极仔细地察看四周,慢慢地他那深色的蓝眼睛里闪烁着欣慰的目光,嘴角溢出满意的笑容.他看着层层的梯田,整齐划一的山地,高兴地翘起了大拇指,通过翻译大声说:‘你们的工作做得好,工程搞得很漂亮.中国人伟大,青海人了不起!李县长的眼窝湿润了,在场的人们情不自禁地大声重复着‘中国人伟大,青海人了不起’的佳话,脸上分不清哪是雨水,哪是泪水.”对于这种人工造就的锦绣河山及其所产生的效益,青海师范大学年近八旬的副研究员陈希夷先生观赏后,也颇有感触地赋了一首七绝诗:

封伯袭爵五百年,儿孙稼穑李家山;

人间权势因时尽,农事永固可配天.

这真是:

西海金山声誉高,环山五川聚珍宝.

昔日隋炀摆君宴,今朝游人遍山坳.

双龙云谷川峻峭,李家山庄村翠娆.

卡约文化双伯裔,千古晋王多根苗.

看来“海”与“金山”,总和沙陀李氏有缘.当年,沙陀李氏的远祖朱耶氏,就住在蒲类海之东,金娑山(原名金山)之阳,在那里发祥.元明以来,迁入青海的沙陀李氏,又住在西海之东,金娥山(原名金山)之阳,在这里繁衍发展.

西海东的这座金山,又名金峨山.金蛾山、金娥山、娘娘山.这里灌木茂密,水草丰美,又有重要的矿藏,宜农、宜牧、宜林、宜工、是河湟地区的精华所在.这座金山西起西海之东,东至东峡之西,蜿蜒百里.其尾部两侧,构成黑林峡和水峡;其头部前方,面对元朔山和香山.环山四面,从其本身的五个峡谷口开始,各构成一条大好川道.它们是:正西的西纳川,正南的云谷川,东南的景阳川,正东的外北川,正北的里北川.这里自古以来是青海的著名粮仓,西宁的燃料宝地.因此,沿金山边缘四周驻有大通、湟中和海晏的十六个乡镇,在这里居住有不少沙陀李氏,其中多数还是聚居村庄.

这座金山由错落有致的三层山群组成.顶峰山梁高度平均4000米左右,绝顶高4099米.它因高峻、景美,被列为:“湟中八景”之一.同样,也列为旧“大通八景”之一.据《西宁府新志》、《西宁府续志》和旧《大通县志》记载,此山有“金娥晓日”之妙,“危峰挂日”之悬,“巍峨万仞”之峻,“奇石撑云”之险,“一道中穿”之奇,“池水涌顶”之罕,“五色斑蝶”之迷,“九面芙蓉”之恋,“夕照流金”之俊,“辉接层霄”之天,“流丹映碧”之美,“秀绝金娥”之赞.

这座金山,自古以来一直引人入胜.据《隋书》卷三和《西宁府新志》卷四、卷五以及旧《大通县志》第一部第75页、《中国历史地名辞典》第517页记载,隋朝大业五年(公元609年)之夏,隋炀帝西巡至西宁,因政治、军事和玩赏的需要,便慕名游览这座金山,并兴致勃勃地于五月甲申日,在这座壮丽的金山上大摆宴席,招待群臣,借此部署与吐谷浑伏允决战的方略,以显示其不可一世的气势.据说隋炀帝与妃嫔、近臣在山间玩赏数日,他因赞美成群飞舞的金娥,将金山说成了“金蛾山”.又因惊叹山顶清澈见底、辗转流动的众天池,便将其中的一个三面悬绝的池台,赞喻为“老君台”.看来这位自诩“万里何所行?横漠筑长城”的皇帝,虽未到达金山的“天心掌”、“牛心顶”,远眺明镜般的西海,但已产生犹如登至三十三天之上的神奥奇特之感了,因而喻及“太上老君”.当时他们饱赏不尽的美景,但在无意中却留下了种种传说而离去.自那时以来,这座盛名远扬的金山,游人越发络绎不绝.近年来更是游炊处处,盛况空前.

这座金山在《中国历史地名辞典》所列的全国十座金山中,名列第二.它的诸多名称的来历,据方志记载和民间传说,“金峨山”,因巍峨高峻而得名;“金蛾山”,因山上金蛾成群而得名;“金娥山”,因山麓有“圣母祠”,俗称“金娥祠”而得名;“娘娘山”因民间称“金娥祠”为“娘娘庙”而得名.据说当年隋炀帝游览此山时,其爱妃“金娥”死于山上而葬于山间,因此,山麓修了“金娥祠”.对于这个“祠”,民间通称“娘娘庙”,但因年深日久,庙塌址在,人们便称为“塌庙台”.近年来,大通庙沟等地的群众,又在塌庙台上重建起庙宇,辟为游览胜地.因为有金娥妃子葬身的传说,山下五川地域的各大村庄,乃至湟水以南大南川脑的加牙,小南川中的田家寨地区等,都自古以来供奉有“金山圣母娘娘”偶像.

在这座金山阳面的正中前方,有一条北南走向的川道,叫“双龙云谷川”.因川的东西两列山根处,各有一条河流,故称之为“双龙”;川中经常有云雾飘落缭绕,便称为“云谷”.当今,川脑的金山峡口建有一座水库,宛若明珠;川两面的东西山上,各修有一条杨柳笼岸的常流干渠,宛若两条巨龙嬉戏,蜿蜒盘山登巅;川中从水库到川口,又建有一条常流干渠和一条柏油公路,在杨柳丛中笔直并行.因此,山川十分俊秀.川内有沙陀李氏聚居的五大村庄,其中李家山村,是李家山乡乡政府所在地.它东依苍松如伞、乔灌浓郁、翠草似毯、鸟语花香的凤凰山(所有林木都是多年来人工培植的);西临游人不绝,车流如水的新街市;北去四公里是巍峨广阔的金山胜境风景区;往南五公里有以其地得名的“卡约文化”文物出土遗址.

“卡约文化”是古代青铜时代的文化遗存,约在我国夏末商初时期,即公元前1800年至1600年间,距今约有三千六百年至三千八百年.这个文化遗址于1923年发现,1958年定名,是以出土文物所在地李家山的卡约村命名的.“卡约文化”的覆盖地域,据已发现的情况看,东到黄河沿岸的化隆、循化、民和县官亭和甘肃永靖县;西至海南州的西部地区;南达黄南州的隆务河流域;北入海北州全境.目前已发掘的“卡约文化”遗址计有两千多处.

“双伯裔”,是明会宁伯李英和高阳伯李文叔侄的后裔(包括李坚赞的后裔),而他们又都是唐晋王李克用的苗商,真可谓根深叶茂.(全文完)

沙陀李晋王论文参考资料:

俄狄浦斯王论文

读书杂志王念孙

李约瑟难题论文

结束语,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沙陀李晋王和后裔和李晋方面的沙陀李晋王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沙陀李晋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