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要素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类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要素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1-30

《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

该文是要素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语文要素和落地和学习类论文范本。

统编教材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以人文主题组构单元,同时呈现了以体现语文知识与能力为特质的语文要素.那么,如何让语文要素更好地被确认、被激活,并且落实在课堂教学成学生的学科素养,对于一线教师而言是个新话题.下面,笔者以《掌声》(统编教材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第25课)为例,谈一谈自己的实践与思考.

一、让语文要素更为清晰地呈现

语文要素,是围绕语文学科知识,体现语文学习特质的能力要素.统编教材是如何呈现一篇课文的语文要素的呢?作为教师应该如何把握呢?

(一)集中呈现,整理聚焦,知晓“是什么”

所谓集中呈现,整理聚焦,就是把与本课的语文要素有关的内容集中在一起,然后进行整理和聚焦,进而明确本课要关注的语文要素是什么.

第一步,在单元导 读页中找到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统编教材的创新之处,就是在每个单元设置一个单元导 读页,其中就有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因此,我们可以先定位《掌声》这篇课文所属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和“学写一件简单的事”.这两句话一个指向阅读,一个指向习作.先看指向阅读的第一个要素.我们知道,默读是一种重要的阅读方式,默读有利于思考,“带着问题默读”,是读、思结合的体现,是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接下来是“理解课文的意思”,也就是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理解课文的内容,理解课文表达的主旨.再看指向习作的第二个要素.本单元四篇课文均为叙事性文本,可见,这里的课文与后面的习作有着内在的联系.这两句话都极具概括性,因此,“学习带着问题默读,理解课文的意思”,将是《掌声》一课语文要素的重要依据.

第二步,在课文的页面里发现本课的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一般出现在泡泡图中和课后的练习设计中.

先看本课泡泡图:“我知道课文的题目为什么叫‘掌声’了.”这是一个引导探究的问题,可以转化为:课文为什么用“掌声”做题目?意在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表达主旨与表达方法.

接下来,可以重点关注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编者意图的集中体现.本课的课后练习安排了三项内容:

第一题:默读课文,想一想:英子前后有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你还从课文的哪些地方体会到了英子心情的变化?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

◇英子向大家深深地鞠了一躬,然后,在掌声里一摇一晃地走下了讲台.

第三题:如果是英子自己来讲这个故事,她会怎样讲呢?从第2—4自然段中任选一段试着讲一讲.

应该说这三项练习都是紧扣课文精心设计的,极好地体现了本课教学的语文要素.练习的内容分别指向默读、理解、表达三种学习形式,属于语文学习的关键能力,而且由易到难,逐层递进.练习的内容紧紧围绕本单元语文要素,比如第一题正是对“带着问题默读”这一要素的具体体现.

第三步,在交流平台中回顾本单元的语文要素.交流平台是对单元阅读策略的整理,是对单元语文要素的整体观照.因此,也应该把其作为明确某一课语文要素的依据.本单元的交流平台由这样三段对话构成:

默读的时候不要发出声音,也尽量不要用手指着读,否则会影响阅读速度.

我默读时,会随时把不认识的字、不理解的词语画出来,读完后再想办法弄清楚它们的意思.

默读时,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能帮助我理解内容.没读懂的地方我会标记出来,联系上下文进一步思考,或者向别人请教.

第一段强调了阅读时要注意的问题,即:不出声,不指读,强调阅读速度.第二、三段则强调的是边阅读边思考,把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句子等内容国画出来,后期通过联系上下文、请教别人等方式进一步理解.

到这里,我们把单元导 读中的语文要素、课后练习与泡泡图,以及语文交流平台中的对话内容三者结合,会发现它们有的集中提炼,有的具体呈现,有的总结强调.但是,相互间保持着前后一致.可以说,关于《掌声》这一课需要注意的语文要素似乎清晰起来:

1.学习默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不出声,不指读.

2.理解课文的意思:结合词句体会英子的心情变化,理解“掌声”的意义.

3.创造性地复述课文段落:转化叙述视角,以英子的身份复述事情的经过.

其中前两条要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二)联系比较,取舍整合,知晓“为什么”

把有关的语文要素集中起来,我们便可以很快知道该课的语文要素.然而,这仅仅是知其然.作为语文老师,我们更应该知其所以然.只有深度地理解其为什么是这样,才能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才能够在自己遇到一篇教学文本时确定其语文要素.那么,接下来我们就需要将本课的语文要素与课程标准及之前学习的课文进行联系比较,取舍与整合.

首先,我们把本课的语文要素与课标中本学段“阅读”的能力要求进行匹配与比对.通过联系与比较,会发现第二学段“课程目标与内容”关于阅读的第2—5条与这里的语文要素联系紧密.比如:“初步学会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这让我们进一步明确:语文要素的本质就是课标中阅读能力要求的具体化,语文要素的“根”就在课标的能力要求中,而不是另起炉灶.同时,语文要素又不是课标内容的一一呈现,而是经过选择与取舍形成的.

其次,我们再把本课的语文要素与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进行联系比较.一般而言,所列出的语文要素在本课或者单元中多为第一次出现.比如“带着问题默读”,在本课的教学中就应该将其作为重点教学内容呈现.如果之前的课文里有过相关的练习,语文要素中就不会再列出来,比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虽然是三年级语文学习重要的语文要素之一,但是在之前的课文学习中学生已经接触过,尽管在本课的教学中重要,却不会在语文要素中再体现出来,当然,也不等于教学中要放弃.再比如复述训练,前面学习的课文中已经有过类似的训练,这里复述的教学增长点是关于角色转换,变化了叙述视角,因此属于一种创造性复述,在教学要素中呈现,但不是本课学习的重点内容.由此看来,具体到某一课的语文要素,还需要我们针对年级特征,针对课文特点进行取舍,再具体来确定.

二、从语文要素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

文本解读,就是教师关注文本的内容主旨,关注文本的言语形式.比如《掌声》这篇课文,全文共有5个自然段.课文中有标明时间的语句:上小学的时候、一天、从那以后、几年以后.课文的第1—4自然段,写的便是英子上小学的时候发生的事情.第5自然段写的是几年后英子的来信.其中第2、3自然段具体叙述了这一天发生的事情.第1—4自然段写了英子前后的变化.课文按照时间的顺序展开,这是课文的结构形式.走进文本,会发现这篇课文的语言特点是通过人物的行为变化,表现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英子犹豫了一会儿,慢吞吞地站了起来,眼圈红红的.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里作者对英子上台的情形进行了细致的描写.“犹豫了一会儿”,说明她在担心,拿不定主意,上去还是不上去呢?上去,她“不愿意让别人看见她走路的姿势”:不上去,担心老师不允许.“慢吞吞地”“眼圈红红的”,这是细节描写,说明了她犹豫的程度,很不情愿,不知道如何才好.“终于”这个词,写出了英子踏出这一步是何等的不容易啊!到这里,我们会发现课文中还有一条隐秘的线索——英子的情感变化,即由开始的忧郁(自卑),到上台时犹豫(紧张、担心、害怕)无奈,到演讲时的激动,再到后来的积极乐观.通过这样的研读,我们自然能体会到“掌声”对于英子的意义.

然而,我们还需要在此基础上,从语文要素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教学解读.

何谓教学解读?就是基于文本的自身特色,围绕语文要素,从教学的视角,对文本进行教学价值的解读.以这种方式解读文本,同样也会关注文本的内容主旨和言语形式.与文本解读所不同的是,文本解读关注的是文本内容,是静止的,是物,而教学解读关注的是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是人.那么,如何对本文进行教学解读呢?比如上面的例子中,文本解读时,我们关注的是哪些词语写出了英子的心情.教学解读时,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课后练习第二题——“读下面的句子,你体会到英子怎样的心情”这种针对文本特色的学习行为.那么,学生如何读句子?(读的方式,读的时间)如何体会?(联系词语,问题导引)如何交流与评价?(是否准确,如何改进)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如何指导?(学与教的顺序,指导方法)这里的解读,我们更为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本身,关注的是人的行为的研究.这里的课文,就是学习的素材,是“例子”,教学直接指向的是用教材来教.

三、围绕语文要素设计学习活动

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就是组织学习活动.那么,如何围绕语文要素来设计学习活动?如何让语文要素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进而形成学生的学科素养呢?教学本课,笔者拟分为两个课时进行.

第一课时

(一)话题导入

1.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掌声或者为别人鼓掌.说一说:在什么场合中?谁给谁的掌声?代表什么意义?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掌声》.那么,这个“掌声”是在什么场合出现的?谁送给谁的?有什么样的意义?

(二)朗读课文,识记字词

1.放声朗读课文,做到读正确,读流畅.

2.认读课文中的生字词,规范书写,并联系上下文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三)浏览课文,梳理文脉

1.浏览课文,标出自然段前表示时间的语句,并说说你的发现.

2.师生交流:梳理课文脉络.(第1自然段,介绍英子;第2、3自然段,两次掌声;第4自然段,英子的变化;第5自然段,感谢掌声)

(四)默读课文,体会主旨

1.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英子前后有什么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2.默读课文,思考:为什么以“掌声”为题目?

(五)学习小结

第二课时

(一)听写导入

1.听写:“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2.追问:这里的“我”指的是谁?“大家”指的是谁?“大家”给“我”几次掌声?

(二)品读课文,关注表达

1.默读课文第2、3自然段,思考:上台前,英子会有怎样的心情?第一次掌声的意义在哪里7

2.默读课文第3、4自然段,思考:第二次掌声的意义是什么?英子的心情如何?

(三)复述段落,尝试表达

1.思考:如果英子介绍自己的那段经历,会怎样介绍?

2.师生交流,点评完善.

叵_拓展阅读

以上两个课时的教学,凸显出这样几个特点:首先是板块简明,都是以“学习活动”为主要形式.每个课时的板块内容不多,保证了言语实践的时间,并且逐层推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逐步提高.其次是内容清晰,紧扣本课的语文要素.教学活动始终围绕着学习默读课文、带着问题思考、理解课文的意思、尝试复述课文段落等内容来安排,没有节外生枝.再次是课时明确,合理分配第一、二课时的学习任务.第一课时涵盖了练习中的第一题和课文中的泡泡图这两个要素,并进行了整合处理.第二课时将课后练习中的第二题与第三题有序推进.

当前,统编教材低、中年级已开始投入使用,这就需要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后能够智慧地辨析、激活、确定其语文要素,并以此作为制订教学目标的依据,作为确定教学内容的凭借,并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将其设计成学习活动,让语文要素在学习活动中自然落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历言语实践,最终形成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变成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无锡市滨湖区教育研究发展中心)

要素论文参考资料:

论文三要素是什么

驳论文三要素

论文三要素

论文要素

综上所述:该文是关于对写作语文要素和落地和学习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要素本科毕业论文要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