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城市建设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和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城市建设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01

《加强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

该文是关于城市建设类论文范例和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和加强方面论文范文检索。

2017 年12 月12 日至13 日,总书记亲临徐州开展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调研,先后视察了徐工集团、潘安湖、贾汪区马庄村和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对我市转型发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发展实体经济、采煤塌陷地整治、乡村振兴、传承红色基因等提出明确要求.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部分提出“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习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对我们抓好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非常强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的中心城市,这是五千多年的华夏文明史和区域发展的现状决定的.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徐州自古就是北国锁钥、南国门户、五省通衢(因徐州处于大运河中段,通达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五省而得名)、兵家必争之地和商贾云集中心.据最新的史料考证(吕思勉《中国通史》),黄帝联合炎帝大战蚩尤的涿鹿之战发生地并非河北张家口的涿鹿县,而是徐州一带.这一战是我们中华民族在发轫时期决定日后基本面貌的历史性“战争”.楚汉相争,刘邦屡战屡败,九里山一战,韩信十面埋伏,一战定乾坤,楚霸王乌江自刎,刘邦建立大汉王朝.于是乎才有了汉族、汉人、我们说的汉语、写的汉字,才有了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豪言壮语.69 年前的淮海战役,解放军60 万大军击退国民党80 万军队,使国民党统治土崩瓦解,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获得解放,为解放军渡江作战解放全中国奠定了基础.历史上这三场举世瞩目的战役都发生在徐州,这也说明了徐州在淮海经济区,乃至全中国占有的重要战略地位.前几日,习总书记连续两天两次到徐州考察也说明了徐州的历史和现实地位非比寻常,我们要深刻理解习总书记来徐的内涵,找准城市定位,抓住中心城市发展的重大机遇.

2017 年5 月3 日至4 日,李强同志在徐州调研时强调,徐州要围绕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目标定位,全面提升发展水平,切实增强中心城市的影响力和集聚辐射力.7 月3 日,省委常委会专题研究徐州工作,把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纳入了全省“1+3”功能区战略,作为全省的重大战略来抓,支持徐州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商贸物流、金融服务和科教文化“四个中心”,省委省政府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意见.李强同志对徐州的定位非常准确,因为是在淮海经济区受周边经济区挤压的时候提出来的,建设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显得尤其重要.(2012 年11 月,国务院批复《中原经济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共包括5 省30 个地级市.其中:商丘、永城、开封、周口、宿州、淮北、阜阳、亳州、蚌埠与淮海经济区范围重叠,淮北、宿州、商丘还属于淮海经济区的核心城市.)

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不仅是省委对徐州发展的新要求,也是国家对徐州发展的新定位,是新时代赋予徐州的历史重任.2017 年6 月16 日,国务院批复了修订后的徐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明确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徐州又被确定为重要节点城市.徐州发展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在徐州发展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一、中心城市概述

(一)中心城市的内涵与标志

中心城市是一定区域内城镇体系等级最高的城市,处于市场和交通网的中心位置,向整个区域输送物资及服务,影响范围覆盖整个地区.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和增长级,成为决定区域经济竞争力和辐射力的关键.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在其“增长极”理论中将增长极具化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必须具有极化效应,能够集聚区域内资金、人力、技术、资源等要素而获得快速增长.在集聚要素的同时,中心城市还会对地区产生辐射带动作用,即扩散效应.

区域中心城市确立的综合标志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第二,具备承担国家战略任务的突出能力;第三,具有辐射带动功能的显著优势;第四,具有国家级的区域经济腹地.国家中心城市必须具有的五大功能:综合服务功能、产业集聚功能、物流枢纽功能、开放高地功能、人文凝聚功能.

(二)国内外主要中心城市概况

美国共有波士华城市群、五大湖城市群、西海岸城市群三大城市集聚区(大都市区),各城市群人口集中程度高,市场庞大.其中,承担着区域中心城市功能的城市有华盛顿、纽约、芝加哥、洛杉矶等,这些中心城市不仅是城市群的强大增长极,更分担着国家的政治、经济、工业、文化等多项职能,引起带动中小城镇的发展.法国则布局了巴黎以及8 个平衡性大都市.巴黎占据欧洲市场的中心位置,在距巴黎较远的东、南、西、北区域,布局8 个平衡性大都市.8 个大都市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各有特色.

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形成东、中、西三个板块,为了平衡区域发展差异,在各区域规划建设了国家级中心城市.北京、天津分别作为政治与区域经济中心引领了京津冀乃至整个环渤海地区;上海是长三角经济圈的龙头,引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的经济发展,长三角地区对上海的发展也发挥了巨大的支撑作用;广州是珠三角的核心,带动并促进着珠三角地区的发展;重庆和成都以成渝经济区作为发展腹地,协调带动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武汉和郑州分别作为长江中游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协调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国家中心城市”概念最早在2005 年提出.原建设部编制全国城镇体系规划时,提出“国家中心城市”的概念.2007 年,由原建设部上报国务院的《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中指出:国家中心城市应当具有全国范围的中心性和一定区域的国际性两大基本特征.2010 年,住建部明确提出五大国家中心城市(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的规划和定位.2016 年5月,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发布《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2016 年12 月26 日,经国务院正式批复,国家发改委发布《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十三五”规划》,规划支持武汉、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至此,已经有北京、天津、上海、广州、重庆、成都、武汉、郑州等8 座城市被明确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二、中心城市建设与区域经济的关系

现代社会,城市与经济的关系可以用“产城融合”来概括,以产促城,以城兴产.城市没有产业(经济)支撑,即便再漂亮,也是“空城”;产业(经济)没有城市依托,即便再高端,也只能“空转”.温家宝总理曾经提到:“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体现”.如果说城市建设体现的是外在形象,经济发展则是这座城市前进的内核动力.

(一)经济发展催生城市加快形成

“筑城以卫君,造廓以守民”.早期的“城”是为防卫所设的军事设施,即城堡.它最初的作用是驻扎人马,防止敌人侵害.早期的“市”是买卖交易和买卖交换的场所.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城”的存在对“市”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而“市”的发展带来“城”的繁荣,促进了“城市”的形成.

(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城市建设的理念

(三)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城市建设带动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是经济发展产业链条上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上游产业与下游产业众多,城市建设可以带动工业、建筑业、仓储、物流、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发展.第二,城市建设优化人居环境.城市建设通过对人居环境进行改造,促进城市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而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经济发展环境是城市集聚的必要条件,从而产生集聚效应推动城市经济发展与城镇化进程.第三,城市建设拉动内需、促进消费.随着城市外来务工人员等数量的增加,其对基本生活消费品的需求也随之迅速增长.而内需与消费的增长,则又拉动经济的增长.

(四)城市建设是城市增加财力的重要途径

城市建设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首先,政府通过公开拍卖、挂牌出售等方式,把存量土地资源转化为土地资产,实现土地资产价值,进而形成了对城市土地的再投入.第二,城市建设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土地价值.根据土地价值理论,合理配置商业、学校、医院、公园、地铁等公共资源与基础设施,会使土地价值得到提升.充分利用好土地升值带来的财政收入并加速其向资本的转化,就可以有效地缓解城建资金短缺.

(五)城市建设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途径

依据诺瑟姆曲线,城镇化进入了加速期的后半期,在人口红利消失、经济增速下降的背景下,城镇化增速趋于减缓,逐渐进入由重视“数量”向重视“质量”转变的阶段.提升城市建设质量,提升城市(镇)的品质与功能,才能推动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双提升.

三、中心城市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一)中心城市建设的成就

近年来,我市围绕“四个定位”,聚力打造“四个中心”,徐州各项经济与社会指标名列淮海经济区前茅.2016 年徐州GDP5808 亿,全国第31 名,在全球城市排行榜中居187 位.2017 年预计实现总产值6600 亿元,增长8%左右.2016 年末,城镇化率达62.4%,城市建设用地239 平方公里,年末户籍人口1042.4 万人.辐射作用越来越明显,全市医院住院病人中,外地病人占1/3 以上,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比超过30%,市区购房外省市户籍比达32%.(2017 年徐州城建取得的成就:2016 年中国人居环境奖,徐州位居榜首;2017 年度第一季度中国城市研究报告,徐州排名第28 位;2017中国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徐州位列二线城市;国家级首批水生态文明城市;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2017 中国旅游城市排行榜第42 位;第二批城市设计试点城市;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全球城市竞争力排行榜第187 位;2017 年中国百强城市排行榜第43 位;第五届全国文明城市;2017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徐州综合保税区正式成为国家级保税区,徐州成为全国第47 家设立综合保税区的城市)具体表现在:

1.城市功能日趋完善.我们大力推进商贸流通重点项目建设,彭城广场商圈、人民广场商圈、淮海广场商圈、东部万达商圈迅速崛起,一大批商贸项目正积极推进,对推进我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打造区域中心城市、增强我市在淮海经济区的综合竞争力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们不断完善交通、教育、医疗、文化、体育、旅游等公共服务设施.米字形高铁网络正在形成,轨道交通建设进入3 线共建阶段.教育方面,2017 年全市新改扩建中小学117 所、幼儿园184 所,潘安湖科教创新区及师大科文学院等项目建设正有序推进.建设现代化教育高地的目标逐步实现.医疗卫生方面,建成了中心医院新城区分院,实施了市立医院迁建、北区股份制医院和徐医附院开发区分院建设,提升了徐州医疗中心地位.文体、旅游设施方面,相继建成了音乐厅、艺术馆、奥体中心等一批标志性文化体育地标,我市文化馆达到9 个、博物馆21 个、美术馆1 个、公共图书馆8 个,城市功能不断完善.

2.城市品质加快提升.黑格尔曾说过,“建筑是凝固的音乐”.我们依托徐州人文生态资源优势,把北方大气与南方细腻集成融合,在城市设计、建筑风格、历史文化风貌等方面,更加注重彰显城市文化内涵,充分挖掘体现“汉文化”品牌,保护好古城格局及户部山、回龙窝等历史文化街区,传承城市文化记忆,提升城市文化空间,让城市既充满现代化的气质,又让人们记得住乡愁.总书记来徐调研时感慨“徐州越来越像杭州了.”

3.城市宜居性显著增强.通过开展“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治理“城市病”、改善人居环境.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3.81% ,居江苏第2位.提升山水园林城市风貌,擦亮“一城青山半城湖”金名片,打造区域经济的金色招牌,形成山、水、城、湖为一体的山水园林城市,从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到中国人居环境奖的获得,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徐州实现了产业结构脱胎换骨,生态环境华丽转身,为招商引资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空间.

加快实施棚户区改造,自棚改实施以来,市区已累计实施约4000 万平方米,惠及居民20 余万户,改造数量居全省第一(占全省总量的36%),棚户区改造为我市的城市建设和发展拓宽了空间,实现了改善民生、优化环境、拉动经济一举三得.徐州棚改经验和做法,得到了李克强总理和省委、省政府的好评.人民网网友产生的“十大地方新政”中,徐州的棚改举措高居排行榜第三位.2017 年,我市被瞭望周刊评为全国最具幸福感的十大城市之一.

(二)中心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淮海经济区建设需进一步列入国家战略

淮海经济区城市群位于四省边界区,整体综合实力不足,城市群内部联系不紧密,联动性差.区域“经济低谷”和“政策低谷”双重窘境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2.中心城市综合实力有待提升,集聚能力相对薄弱

一是经济综合实力总体不强.通过下表可以看出我们与郑州、上海两个国家中心城市间的差距(见表1)从淮海经济区看,徐州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限额以上工业总产值(5330.77 亿元)的首位度分别为1.35、1.26、1.17 和1.16,但均小于2.0,经济综合实力相对较弱,对其它城市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仍不够强.

二是人口净流出指数偏高.全国人口流出超过百万的城市有28 个,徐州排第11 位.与其他中心城市相比较,徐州人口流出较为显著.2016 年,上海人口净流入981.65 万人,郑州市人口净流入153.91 万人,省内兄弟城市苏州市人口净入384.37 万,而徐州市人口净流出171.4 万人.尽管徐州市户籍人口总量超过1000 万人,但长期的人口流出表明,作为中心城市徐州的人口集聚力还有所欠缺.

3.城镇体系不完整,乡村振兴有待加强

一是中心城市规模有待提升.依据中心地理论,在徐州这样规模的城市区域内,应形成由1 个中心城市、3-5 个中等城市和9-12 个小城市组成的城市规模等级体系.目前徐州城镇体系构成是1-0-5,即1 个具有大城市规模的中心城区、0 个中等规模城市和5 个小城市,存在着城市等级体系不完善、中等城市和小城市显著缺失、尤其是小城市发展不足的问题.

二是县域经济整体层次不高.在2017 年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公布名单中.我市多个县(市)区名列相关“百强榜”,并且位次比往年都有一定提升,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态.在县域榜单中,我省占了20个,其中徐州3 县市上榜,邳州市前进3 位;沛县前进2位;新沂二次入围,前进3 位(见图2).

虽然我市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与淮海经济区核心城市相比(只有商丘的永城进入百强),具有明显的优势,但与苏南地区的苏州相比无论是数量上、整体层次上、排名上都存在很大差距(苏州市所有县域经济体都进入前10 强).因此,今后徐州的县域经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三是乡村发展相对滞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迫在眉睫.2017 年12 月20 日经济工作会议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2018 年农村工作重点.截至2016 年底徐州自然村数量为10300 多个,农村人口近350 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为15274 元,比2015 年增长9.2%.但与全省农村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相比,相差近2400 元.

4.城市服务功能不足,宜居难题缓慢

一是城市服务功能不足.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城市首位度还需提高,中心城市功能还需完善.

二是城市空间布局有待优化.产城分离使人口在老城区集聚,加剧了老城区的交通拥堵、环境污染,降低了老城区的宜居品质.小城市与小城镇功能不全,加大了人口向徐州市区的流动规模,加剧了中心城区的非均衡性过度集中.

三是城市空气污染防治形势严峻.2016 年徐州市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238 天,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65.0%,与全省同期平均空气质量达标率的70.2%还存在一定差距.从图中可以发现徐州的空气优良天气增幅不是很明显,与全省同期平均空气质量达标天数由原来的领先优势演变为后退劣势,大气污染防治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见图4).

四、加大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我们要深刻领会总书记视察徐州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总书记指示的影响力,将其作为各项工作的指南针和敲门砖,领会并放大总书记视察徐州的效应,提高徐州的政治地位,使徐州成为淮海经济区名副其实的“带头大哥”.

(一)完善支撑要素,以现代化的理念建设富有集聚力的中心城市

1.找准城市发展定位,营造产业发展良好格局.我们将围绕“四个定位”和“四个中心”,全面实施好三年行动计划,力争经济总量尽快挺进“万亿元城市”行列.近一段时间,徐州的产业项目和平台建设如雨后春笋般的速度落地.航空、陆路、水路口岸和铁路枢纽、信息高速公路、邮政交换中心、综合保税中心等十大标志性经济平台建设如火如荼.2017 年我市引进5亿元以上内资项目140 个、3000 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33 个,实际到账注册外资16.6 亿美元、增长10.4%.这与市委、市政府“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长期战略密不可分,与各个板块、各个部门和广大招商人员的努力是分不开的,也与城建系统取得的成绩是分不开的.下一步,我们将坚持做大规模与提升质态并重,重点抓好徐州商圈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各类园区和基地.加大产城融合力度,加速新老城区融合,转变城市发展过程中新老城区的哑铃型结构.重点抓好“一城、一谷、一院、一区”等15 个产业集聚区;加快建成极具实力,令人信服的中心城市,放大五省通衢的区位优势,打破大河前横的行政藩篱,强势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 加大“ 四个中心”建设力度,全面提升城市功能.中心城市不是领导封的、更不是自己喊出来的,是要靠实实在在干出来的.我们将围绕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坚持以产业聚人、以功能留人,大力推进“四个中心”建设.这其中的一大亮点和难点就是要在金融服务上做文章.徐州要大力推进金融业的发展,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资本市场.金融是城市发展中最具外溢发展能力的产业.徐州正在积极打造金融服务平台,重点抓好金融集聚区和各种基金小镇建设,开拓更广阔的金融平台.同时全面加强淮海经济区核心区八市之间功能对接、资源共享,不断增强对人才、资本、技术等高端资源要素的集聚辐射力,加快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建设令人向往的区域首善之城,着力打造淮海经济区的“CBD”.注重传承文脉、彰显内涵,深度挖掘城市特色文化,向汉中借鉴,向杭州学习,展现“楚韵汉风”的独特魅力,建设有历史记忆、有地域特色、有时代特征的现代化城市.统筹地上与地下,进一步完善市政设施.提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能力.

3.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完善新型城镇体系.抓好“1530+30+130”五级新型城镇体系建设,深入推进5个中等城市和30 个中心镇30 个特色小城镇建设,在中心镇的选址上,我们在城郊结合部和外省市相邻地区建设9 个试点中心镇,变洼地为高地,发挥中心镇的集聚效应,使其形成规模较大、实力较强、功能较全、初具小城市形态并起到辐射带动周边乡镇的区域片区中心镇,形成产业集聚、功能完整、配套完善、特色鲜明的新型小城市.

4.进一步实施棚户区改造,推动经济发展生活改善同步提升.这次全国住建工作会议要求扎实推进新一轮棚改工作,2018 年改造各类棚户区580 万套.我们将充分利用剩下的三年棚改窗口期这一历史机遇,加大力度解决好市民的安居问题,大力实施2275 万平方米棚户区及城中村改造.按照“梯次转移”的原则,坚持多元化安置.同时,通过棚改带动房地产业、建筑业、建材等十几个关联产业的大发展.

(二)坚持绿色发展路径,建设生态优良宜居宜业的中心城市

1.持之以恒抓好生态建设工程.我们将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积极申报联合国人居环境奖.把参与江淮生态大走廊建设作为龙头工程,形成“2+2+10+20”生态空间布局和“五个走廊”建设格局.坚持多规合一,下一步要连同九里山生态修复,加大九里山以北地区采煤塌陷地的治理力度,建设50 平方公里的生态修复区,其规模及震撼感将超越潘安湖.

2.加大力度抓好绿色建筑和装配式建筑发展做强做大实体经济.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近年来,我市绿色建筑得到迅速发展,截至2017 年底,共有73 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已达1058 万平方米.二星级以上比例达80%.徐州市成功申报成为省级绿色建筑示范城市.将来,我们还要向更高的节能标准发展,建设几乎不利用人工能源的被动房.同时,积极做好装配式建筑的推广.近年来,我市建筑产业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苏北前列.但是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水平还不高,存在资源能源消耗较高及生产效率、科技含量、标准化程度偏低等问题,亟需加快转变行业发展方式,这就要大力推进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化施工、一体化装修为主要特征的建筑产业现代化.采用这种现代化的建造方式,不仅可以节省原材料、保护环境,还可大幅算短工期.目前,我市建筑产业现代化推广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我市成功申报成为省级建筑产业现代化示范城市.3 家预制构件企业(工润、唐基、莱士敦)被省命名为部品生产示范基地2 家设计单位(江苏建院、矿大设计院)被省厅命名为设计研发示范基地1 家院校(江苏建院)被省确定为人才实训基地.目前,我市主城区的三个区域新开发建设土地及新建项目均应采用装配式施工方式进行建设.新建商品住宅、公寓、保障性住房,1 万平方米以上的标准厂房均采用“三板”(预制内外墙板、预制楼梯板、预制楼板)建设.实行装配化,是摸着石头过河,目前,江苏省是全国示范省,徐州市是全省的示范市.怎么搞好装配化,为了探索装配化的发展途径,我局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毕竟顽强的走了出来,徐州市为装配化发展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12 月30 日,又有2 个构件厂投入生产.)同时,着力发展构配件生产企业,深化建设项目组织实施方式改革,推广工程总承包制和全过程咨询.

3.全力以赴抓好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遵循生态优先等原则,将自然途径与人工措施相结合,在确保城市排水防涝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我们在城市建设中,要加大海绵城市建设沿动态

的力度.2016 年我市成功获批江苏省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2017 年安排了西部新城片区及淮海科技城与科技创新谷片区海绵城市建设2 个项目,其中西部新城片区9.9 平方公里的区域列入了省海绵城市试点区域.2020 年前将完成50.6 平方公里的“海绵城市”建设,至2030 年,全市60%的建设用地需按照“海绵城市”理念进行建设.

(三)打造高效政务环境,形成区域最具市场活力的中心城市

1. 扎实推进“3550”行政审批改革.2017 年上半年,“3550”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在我市兴起,其中50个工作日内办理施工许可的改革由我局牵头完成,这项改革涉及近20 个部门的50 多个环节,难度非常大.我们坚持问题导向,在优化流程上下功夫,设立“联合审图”服务窗口,开展联合审图,大幅压缩审图时间,施工图联合审查7 个工作日内完成.建立容缺预审制,依托网上审批平台并联审批,将以往平均200 多个工作日才能完成的工作,压缩至50 个工作日以内.下一步,全力构建“不见面”审批模式,让数据多走路、群众少跑腿.

2.继续实施简政放权精简权力事项.2016 年起,我们对行政权力事项进行了全面、细致地梳理,秉持“清权、减权、制权、晒权”的原则,清理了12 项缺少法律、法规或文件依据的权力事项,并以清单的方式公布于众.2018 年1 月1 日起,不再征收社会保障费,进一步减轻了企业负担.加强对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的跟踪督查,确保县(市)区接得住、管得好,全力打造“审批事项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运营成本最低、创新创业活力最强”的城市.

3.致力打造公平守信的建筑市场.对监管范围内的约2000 万平方米建筑工地1000 多个深度超过5 米的深基坑开展定期质安监巡查,出台了深基坑施工管理办法,推动了建筑市场健康发展.此外,我们通过实施电子化招投标和远程评标,采用资格后审等方式,促进建设工程招投标规范开展.今后的建筑市场管理,我们要进一步提高信用管理水平,营造良好的建筑业市场信用环境,实现失信惩戒、守信激励与行政管理的联动,更大程度地发挥信用管理的作用,利用信用信息共享机制,将工程建设项目置于政府、市场和社会公众的有效监督之下,着力转变建筑市场各方主体诚信意识比较薄弱的问题,积极构建规范有序和公平守信的建筑市场,为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创造便民、利民的宜商环境.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集结号已经吹响,我们已经在路上并且永远在路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们一定会持之以恒,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为推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建设“强富美高”的新徐州而努力奋斗!

(作者单位:徐州市城乡建设局)

城市建设论文参考资料:

城市建设杂志

城市建设期刊

城市建设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杂志社

城市建设理论期刊

城市规划杂志社

言而总之:上述文章是大学硕士与城市建设本科城市建设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和加强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