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民类有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农体性视角下阻断农民返贫的可行路径有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民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3-24

《农体性视角下阻断农民返贫的可行路径》

本文是农民类有关论文范文素材跟返贫和可行路径和主体性类论文范文素材。

崔佳智

(山西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太原 030006)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与贫困问题不懈斗争,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了贫困发生率,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脱贫难度加大,进入攻坚拔寨阶段.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着脱贫户返贫的一系列问题.如何防止农民脱贫又返贫?单纯依靠国家的扶贫肯定是不够的,还要在广大农村提高农民受教育程度;开发农体性和能动性;加强人才引进培训,以村治精英带动发展.扶贫先扶智,营造良好的氛围才能使贫困农民自觉主动地脱贫和防止返贫.

关键词:贫困与反贫困;返贫;现状;阻断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8)05-0036-02

贫困作为一项世界性的难题,始终困扰着人类社会.一直以来,我们国家与贫困问题不懈斗争,从1986年的开发式扶贫,到1994年的“八七扶贫攻坚计划”,我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显著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降低了贫困发生率.随着扶贫工作的进一步深入,脱贫难度加大,进入攻坚拔寨阶段.新时期我们砥砺前行,距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全面脱贫的日期越来越近,能否落实脱贫目标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要实现脱贫不返贫,需要贫困地区农民的参与.

马克思说过: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在脱贫实践中专家学者们越来越认识到农民在脱贫实践中的重要地位.在脱贫实践的新时期,脱贫任务已经不再是仅靠国家政策推动就可以完成的,只有扶贫扶智,让贫困地区最大的主体——农动参与其中,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发挥自身的自主性、自觉性和能动性,才能使脱贫功效事半功倍.

一、与贫困相关的理论研究

(一)关于贫困理论

高尔基曾说:人类生活一切不幸的根源就是贫困.贫困不仅是指物质、金钱上的缺乏,它还代表了一个地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资源禀赋等各方面因素的缺乏和发展的不平衡.

总结前人学术成果可以发现,学者们关于贫困的研究主要是基于成因的定义和分类的研究.无论是收入、能力、权利还是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的分类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具有推动理论发展意义的是能力贫困和权利贫困的提出.能力贫困突出达到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将关注点从以往的收入上转移到了获取收入的能力上,开辟了贫困研究的新视野.而权利贫困则是对能力贫困的进一步补充,只有能力而没有合适的机会仍然难以逃脱贫困的束缚.当然在实际的扶贫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侧重于三种类型中的一种,能力贫困与权利贫困的提出是对贫困理论的极大丰富,也是对贫困实践的科学指导,有效提高了扶贫效果的作用和持久性.相对贫困与绝对贫困也为贫困人口的识别和相应的扶贫措施提供了指导.

(二)关于反贫困理论

反贫困这一术语首先由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从治理贫困的政策层面提出.反贫困取本义即:减少贫困、缓解贫困、扶贫和消除贫困.即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促使收入分配公平,保证社会成员应有的权利和尊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罗森斯坦·罗丹的平衡增长理论从经济上给出了国家宏观调控对反贫困时间的可行理论支持,但不足之处在于,未考虑到贫困国家所能投入资金的规模,而难以形成实际的外部经济的规模效应.相对而言罗斯托的经济起飞理论则在前者基础上将资金等要素放在首位,为此种模式的发展做出进一步改进.而后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西奥多·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理论、阿玛蒂亚·森的权利贫困理论、戴维·皮尔斯的生态贫困理论以及其后的生命周期理论都是从不同角度对反贫困理论的丰富.可以知道的是他们的理论都有其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也提醒我们在具体的反贫困实践中要从多方面下手综合提升反贫困的效果,提升反贫困的持久性,从而在根本上完成人类反贫困的历史任务.

学者们提出的关于贫困的理论是我们进行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也对反贫困实践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反贫困实践中不仅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地开展,还要多关注理论中出现的影响因素和侧重的问题,在扶贫上不走歪路、不走偏路,一步一个脚印地完成反贫困的人类大计.

二、贫困地区农民“志”“智”缺失现状及影响因素

当下我国需要继续帮助的扶贫对象主要是“老少边穷”四大贫困地区,这些地区要么地形崎岖不平、水土流失严重、土地贫瘠、降水量少,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基本的自然条件;要么交通不便、资源贫乏,经济发展困难,甚至在国家扶持下也难有所发展,靠简单传统的扶贫方式难以取得显著效果,这也是农民脱贫难、易返贫的重灾区.

(一)缺乏自主意识,“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

缺乏主体意识是贫困地区农体性缺失最基本也是最本质的问题.调研发现,贫困地区普遍存在对自身主体性认识不足的问题.认为“扶贫是国家的事,只要国家大搞扶贫,多多投资,多多帮助就可以脱贫了”,自己只需要坐享其成,享受国家的发展成果,充斥着等、靠、要的思想,丝毫意识不到自己是脱贫的关键,这是对“扶贫”的曲解.而事实是,国家只是作为政策的提供者和引导者,关键在于农民自身响应扶贫政策,利用国家有利条件,积极主动靠自身劳动和智慧脱贫.

(二)发展积极性低,思想保守落后

贫困地区农民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虽然国家几次扫盲,但由于农村地区偏远、封闭,至今仍有很多中老年文盲.此外,由于农村重男轻女传统思想残余,女性文盲比例普遍高于男性.受传统文化影响,农村农民大多还盛行以农为本的思想,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过日子.一方面,他们满足于当下生活条件,不思进取;另一方面,他们缺乏求变的意识,不愿担风险.因此,虽然国家扶贫政策大力推行,但农民依然会选择忽视,坚持原先的生活状态,缺乏参与扶贫的积极性.

(三)被动参与扶贫,自身主动性低下

多数农民在参与扶贫的过程中,缺乏主动性,通常都是在各级政府和村委会的推动下被动参与.主动性低下的直接影响是效率低下、被动接受,消极怠工现象严重.不仅存在对国家扶贫政策的抵触、对村委会领导的反抗,在影响了国家扶贫效率的同时,也使自身的脱贫变得异常艰难.

三、贫困地区扶贫扶智的可行路径

(一)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启发民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专门做人的工作,对塑造人的全面素质、促进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又在人格教育上.而人格具有稳定性和难以养成性,人格的养成是一个长时间、缓慢的形成过程.这就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不应该是浮于表面的.

我们应该从深层即人格教育入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在生产、学习、生活中潜移默化地进行.要把外部灌输与人的自觉接受相结合;要注重日常化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诱导教育的方法,避免强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采取启发式的教育方法.此外,树立榜样通常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总的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是人的一个社会化过程,无论方式或者内容,都是社会性的,是不断接受教育和自我教育的一个过程.不仅要宣扬观念,树立主人翁意识,还要宣扬法律法规,让农民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要教育农民去除封建残余思想,区分传统文化中的落后思想,去伪存真,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同时,还要注重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虽然这种方式影响效果不足以改变农民的思想道德,但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增强农民参与经济政治活动的积极性,保持参与热情,树立公共意识,从而提高参与度,有助于培养农民的主动性.

(二)借鉴国外经验,提升农体性

韩国新村运动是在20世纪60年代两个五年计划未能改善农村根本状况的情况下进行的.彼时,韩国农村贫困落后,粮食自给不足,老龄化严重,部分地区农业濒临崩溃.新村运动发端于政府为全国农村提供水泥的“新村培养运动”,之后进一步提出“新村运动”,用以启迪民智,用多样的形式激发和唤醒农民的自主意识.以此为开头,从1983年韩国政府开始引导建立和完善全国性新村运动的民间组织.出资发展农业支持工作,调整农业结构,改造农业物流,提高农产品收益水平,由此,韩国农村面貌得以彻底改观.

韩国新村建设的经验是坚持自主权发挥最终的决定作用.结合国外经验我们国家在进行农村基本设施改造和扶持农村经济、投资农村发展的时候可以尽可能地把决策和参与的权利交给农民,这样,不仅节约了成本,根据农民需要建设了农村软硬件条件,更发挥、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升农体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加强人才引进培训,村治精英带动发展

1.要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的层面则要加强村庄人才引进与培养,无论是2013年一号文件第一次提出的“家庭农场”还是其他形式的农业经营方式,想要提高农业收入都需要农户掌握一定的技能和知识从而进行规模管理和协作.而对于家庭农场,基于我国土地和宅基地的确权在制度上得以保障,使用权得以合理流转;而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则为家庭农场的规模化经营提供了现实基础.

借鉴澳大利亚农民的培育经验,要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设立国家标准,对农业相关的职业技能进行评估与认证,保证培训质量合乎要求,落实教育成果.在培养方式上,应配套相应的国家资金扶持,以支持培训机构,并创新培训与教育方式,引导农民切实掌握劳动技能.

2.要发挥村治精英的积极作用.要发挥村治精英的协调带动作用.乡村精英,因为其自身的知识结构、个人经历不同,在现代意识与传统观念的双重影响下具有较高的政治认知和政治参与能力,目的性多样.在经济上,也不局限于农业生产,眼界宽,个人的自主性、能动性都比较强.我们不能片面认知精英对权威的占据.要发挥村治精英的积极作用,在贫困村除了绝大多数的贫困农民,还会有一些村治精英的存在.他们具有一定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关系和个人能力方面的优势,能够在村庄脱贫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带动农户脱贫,并引导发挥农户自主性,进一步带动村庄脱贫.

总而言之,扶贫扶智,提升农体性是完成国家脱贫任务的重要环节之一,与消除贫困、实现全面脱贫是相辅相成的,发挥和调动农民的主动性将使扶贫不再是国家单方面的资金政策输出,更是一个与贫困地区农民引导、互动的过程.因此,国家和政府必须加强对农体性提升的重视,为其早日脱贫铺平道路.

参考文献:

[1]张齐学.村民自治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3.

[2]宋国晶,陈小慧.建构新型农体性的路径探析[J].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8(3):98-99.

[3]胡军,岳奎.村庄新型精英内涵与形成路径[J].重庆社会科学,2015(2):34-40.

农民论文参考资料:

农村农业农民杂志社

综上所述:这是大学硕士与农民本科农民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返贫和可行路径和主体性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