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题材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与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类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题材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2-20

《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

该文是关于题材相关论文范本和知青和梁晓声和创作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王晓燕

(郑州成功财经学院,河南 巩义 451200)

摘 要:研究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特色,旨在从这一非主流伤痕文学与众不同的创作特点与背景存在中发现那个特殊年代文学艺术的个性化展示,并找寻更为适宜的鉴赏与理解途径.本文从两个主要方向分析了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的特色,并就其特色形成的历史背景与鉴赏策略提供了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8-0126-03

梁晓声在文坛的声名鹊起缘于其在1982至1986五年间连续创作的三部知青题材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知青题材小说是上世纪70、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而来的思想大解放中反思类、伤痕类文学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有别于其他主流文学作品的伤痕艺术中,立足于北大荒独有的地域与人文背景下的梁晓声创作出了最具代表性的知青题材小说,成为了同类题材艺术中的佼佼者.

一、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的主调

(一)对革命英雄主义的赞颂

在梁晓声的笔下,40万青春正盛的年轻人奔赴北大荒这一偏僻荒凉之地,在建设兵团这块磨刀石的历练下成和平年代的战士.上山下乡时期距离结束战争建立新中国的时间并不太过遥远,因此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形成的对革命军人、战斗英雄的崇拜在当时依然是年轻一辈中非常主流和盛行的观念与心态.同时,国际上敌对势力的嚣张和依然相对薄弱的国力让当时的政策制定者和国家管理者将“备战备荒”作为一项核心战略国策广泛宣传,因此几乎每个年龄层的国民都始终紧绷着一根战争即将来临的意识之弦.

年轻人的热血冲动与更加单纯的心理很自然地让这几十万本应在校园求学的群体将热切的目光投向了心目中更有可能造就革命英雄的地方——北大荒,事实上,这些年轻人中的绝大多数也的确坚守着这样一颗英雄情结的心在蛮荒之地奉献了十余年的青春.而身处其中的作者则让这样现实的情景再现于文学中,比如《今夜有暴风雪》中就提到“兵团”对于这群知识青年的决定性影响.正因为“生产建设兵团”这个名称,让这些年轻人在主观上产生了与其他到普通农村插队的同龄人的不同,也就是“战士”的身份使同样为上山下乡的人有了“浴血战场、报效国家”的潜在机会.在那个并不稳定的和平年代,战争的阴影让热血青年们在心理上构筑起一片未来战士的蓝图:“他们不怕死,只要能做英雄.”(《今夜有暴风雪》)梦想成为革命英雄不仅在现实中存在,也成为小说创作的主调.

(二)对革命理想主义的讴歌

在经历了建国伊始那场声势浩大的全面建设热潮后,中国不仅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很大成就,也使包括政治领袖在内的众多民众形成了“人定胜天”的主流思想.尤其是在党和国家领导人“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号召引领下,这几十万前往北大荒的年轻人无一不是抱着改造一切的美好理想奔赴新的建设“战场”.

现实中热血青年的理想在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中同样得到了展示,无论是为了探出垦荒路与狼搏斗的王志刚还是在暴风雪中站最后一班岗而被冻僵的裴晓云都是这些年轻理想主义者的代表人物.而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正面塑造无疑是对革命理想主义的讴歌,是那个被现代人视作疯狂岁月中难能可贵的亮点之一.

(三)较多积极乐观的颂扬,较少冷峻灰暗的批判

同样是知青题材的小说,梁晓声的创作有着相对明显的正向特性,也就是较多积极乐观的颂扬,较少冷峻灰暗的批判.梁的笔下描绘出的男女主人公似乎都带有某种或明或暗的光环,展示的是人性中相对积极、美好的一面.比如小说中的男主角个性往往勇敢坚毅、沉默果敢,不仅嫉恶如仇,而且视死如归,每到关键时刻总是能够挺身而出,肩负起如山的责任.而女主角虽然多数在外形上纤细柔弱,却不失内心的强大,如同株株白杨在寒风中挺立,用善良执着的内心力量支撑起又一片天空.

这种倾向于积极乐观的创作特色往往能够带给阅读者更多的热切感受和浪漫色彩.如同更多使用暖色系绘画的作品一般,即使是作者最终给出死亡的沉寂,也能营造出带着希望继续前进的氛围.

(四)对拓荒精神、冒险精神的赞颂

如果抛开那个特殊历史时期政治统领一切的极端环境背景,从现代人的视角看去,梁的知青题材小说还隐含着对中国人来说不太熟悉或说不太习惯的精神——拓荒精神、冒险精神的赞颂.

作为大陆国家,中国从古至今延续的文化主基调就是大陆型文明、农耕文明,其核心就是多求稳少求变甚至不要变,其实就是小富即安式的文化类型.这与欧美等海洋文明国家总是更加积极、主动地向环境纵深处挺进的冒险与开拓精神截然相反.尤其是美国,这个移民国家短短几百年建国史几乎就是一部拓荒与冒险的历史.

而在梁的知青小说里,向北大荒进军的年轻人身上隐隐出现了美式西部拓荒者的影子,尽管他们本身并未意识到.残酷且危机四伏的外部环境往往能够起到磨刀石的作用,让从相对舒适惬意的城市生活中走出来的脆弱人性迅速变得坚强,本能地去对抗、斗争甚至拼死一搏.

拓荒和冒险的过程在显性层面的经历生死考验的危机过程,而在隐性层面却是创新和创造的过程.要在全然陌生且不太友好的环境下站稳脚跟,不走寻常路是惟一的途径.而在当前全社会都在追求创新的氛围里,这样的精神显然更加契合时代的意志.

二、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中的对比

(一)客观环境的残酷与主观人性的热烈

越是强烈的光照下映衬出的阴影便越黑暗,同样的道理,通过对比得到的往往是愈发强化的结果.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中运用了大量对比描法,比如客观环境的残酷与主观人性的热烈的对比.“一片死寂的无边的大泽”、“百里之内散发着死亡的气息”(《这一片神奇的土地》)奠定了黑暗的色彩基调,为读者展示了原始而野性的荒野背景,这是不适宜生命存活的场所.尤其是“长年累月覆盖着枯枝烂叶……沤烂的熊的骸骨”(《这一片神奇的土地》)更如同一种符号,表明这片荒野剥夺生命的残酷本性,是对生命的拒绝和阻挡.以这样的笔触起始,似乎整部作品都将笼罩在这样的晦暗与沉闷里踯躅而行.但是,无论是与狼搏斗、与恶劣气候斗争的“摩尔人”、李晓燕,还是为了捉狍子坠入沼泽的梁珊珊,亦或是为了坚守垦荒之地最终被埋葬的李晓燕都让脆弱的生命展现了强大的精神力量.这些看似渺小的年轻生命用自我牺牲和顽强意志炼成了划破黑夜的闪电,让短暂的生命迸发出了明亮的光辉.

(二)现实压制下人性的反抗

从客观上说,那个政治统领一切、左倾思想严重的时代本质上是对正常的人性的扭曲和压制,这一点在小说中有不少体现.比如“晒黑皮肤炼红了心”,“不照镜子不穿花衣”(《这一片神奇的土地》),这些都是对正常的人性压制.甚至作者本人都坦言这些青年垦荒者被特殊的历史塑造成了双面人,一方面是知识青年充满地上山下乡,另一面则是需要接受革命再教育的年轻人.而当结束垦荒返城后,青春不再的知识青年遭遇的又是种种生存的困境,就业的艰、经济困境连带造成的家庭的问题等将延续到未来的岁月中.

但是,即使是在这样不正常的现实环境中,对人性中本能的善良、克已等仍然坚守着.在他们不得不以卸煤、修笔、理发、卖糖葫芦等打零工的形式维持生计时,他们依然没有轻易向现实低头.这种对真善美的坚守不仅让北大荒的知青再次证明了存在的价值,也再次展示了潜意识中的英雄主义、理想主义.

(三)英雄情结的浪漫与死亡的悲壮

无论是对英雄主义的赞颂还是对理想主义的讴歌,本质上都是一种浪漫主义的英雄情结的展示.但是在那个特殊的岁月,这种浪漫英雄情结却没有一个相对稳固的时代根基.因此,出现在文学艺术作品中的浪漫往往只能得到一个悲怆的结局.这就如同之前提到的各个人物几乎都以死亡为结局一样,在时代的大背景裹挟下,很多个体都无法掌控自己的命运.但是,在梁晓声的视角下,即使是终要面临死亡之悲壮,这些知青热忱的生命与理想之光依然无法被磨灭.反而是悲壮的结局才能反衬出过程的光辉与伟大,而这正是梁的知青题材小说带给读者最震撼之处.

三、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特色形成的历史背景

梁的知青题材小说种种创作特色的形成,离不开作者本人独有的人生经验.出身贫寒的梁晓声与其他同龄人一起响应时代号召奔赴北大荒,因为“红五类”的良好出身,加之出色的文笔,梁在北大荒并未如其他人一样经历过多的劳动考验.由于长期担任连队通讯员,梁在北大荒期间以文职工作为主.当兵团于1971年成立文学创作班时,梁成为了首批学员,之后便开始在报文报刊陆续发表小说与散文.4年后,梁被推荐进入复旦大学,毕业后进入北影厂开启了自己的文学创作生涯.应当说,相对顺畅的人生道路成就了梁晓声的知青题材小说创作特色,因此梁的知青小说并未如同时期的张抗抗那般多了尖锐的批判和沉重的反思.不过,也是因为这样的经历,梁的知青小说才能带给后来的读者以相对鲜活的色彩体验,成为同类题材小说中的一抹亮色.

文学艺术作品的诞生总会展现与之伴随的历史印迹,鉴赏梁晓声知青小说也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作者与其他众多同龄人受到的左倾主义影响在其作品中会有所体现,这是读者需要加以分辨的地方.此外,同样是对时代的反思,梁的小说中反思的深刻程度与反映问题的侧重点也会与其他同类题材小说有所差异,这也是需要读者予以关注和思考的.总之,惟有充分了解作者的创作背景及作者的经历,才能更加全面详实地认知作品的主旨内涵.

环境造就人,环境同样造就艺术作品和创作者.梁晓声的知青题材小说诞生于改革开放刚刚起步的特殊历史时期,其源头则是作者亲身经历过的那个疯狂又另类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年代.应当说,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本质上就是两个类型迥异的时代激烈碰撞与冲突的结果,而作者则在那个不同思想大潮相互交织的年轮缝隙中挖掘出了一块文学瑰宝,并烙上自己独有的印迹.欣赏梁晓声知青题材小说不仅要充分感知其中的革命英雄主义、理想主义的光辉色彩和深植于北大荒的创作特色,也需要辩证地分析政治左倾思想对于那个年代人们的正反面影响.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作为同样成长于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不可避免会受到时代的深刻影响.而远离的现代读者则需要更加主动地尝试贴近历史,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体验作者的创作主旨与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杨建兵.一代人的梦与痛——论叶辛的知青题材小说[J].小说评论,2017,(01):140-146.

〔2〕张勐.“”时期知青题材小说中青年话语的变调[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09):144-152.

〔3〕孔瑞珠.论新时期知青题材小说乡恋主题的嬗变[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3):54-57.

〔4〕孔瑞珠.从“人化”到本色——论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小说中自然景物描写的嬗变[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2,(07):122-124.

(责任编辑 徐阳)

题材论文参考资料:

科学小论文题材

论文题材

小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对写作知青和梁晓声和创作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题材本科毕业论文题材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