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报纸媒体方面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和教授集体身份在报纸媒体和微博中的话语建构差异相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报纸媒体范文 类别:毕业论文 2024-04-12

《教授集体身份在报纸媒体和微博中的话语建构差异》

本文是关于报纸媒体相关论文怎么写跟话语建构差异和教授集体身份和报纸媒体方面论文怎么写。

刘文宇,毛伟伟

(大连理工大学,辽宁大连116024)

摘 要:对教授在报纸与微博中集体身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后发现:第一,尽管报刊与微博在建构“教授”社会职能时存在差异性,但二者均通过“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积极一面建构其集体身份;第二,报刊与微博皆采用积极刻板印象形成的话语策略构建“教授”积极集体身份,但微博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使用数量多于报刊;第三,国家政策环境和社会传统是形成媒体中“教授”积极集体身份的主要社会因素.

关键词:批评性话语分析;集体身份;话语策略;“教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7)09-0070-05

随着社会价值观的变化以及在线社交网络应用的普及,传统中国社会结构中备受尊重的“老师”形象被重新表征,公众对教师的积极刻板印象受到冲击,教师身份甚至被妖魔化.2005 年《中国青年报》教师职业声望调查显示,在公众对教师的尊敬程度中,大学教师受尊敬程度最低.相关研究表明[1],媒体对高校教师的报道方式直接影响目标受众解读高校教师集体身份.

集体身份又称作社会身份,是包括信仰和知识、规范和价值观、态度和期待以及情感的概念结构[2].集体身份形成于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刻板印象的评价.沃尔特·李普曼认为,刻板印象是按照性别、种族、年龄或职业等特征进行社会分类,进而形成的关于某一类人的固定印象[3].刻板印象通常与偏见联系在一起,在偏见作用下,人们对某一社会群体形象的负面和不利评价,叫“消极”刻板印象,而正面和有利评价是“积极”刻板印象[4].

高校教师集体身份建构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社会学、传播学、高等教育学等领域,采用行为主义研究范式.王艳通过分析大众传媒对高校教师的报道,发现高校教师的积极刻板印象容易被“传媒表征”改写[5].文灵玲等从社会学和高等教育学角度,分析高校教师身份涵义及其专业性和特殊性[6].布丽奇特·斯密特等从符号互动论角度研究教育变革中的教师身份,发现工作环境影响教师身份[7].朱迪斯·萨克斯以政策改变与教育重组为背景研究教师身份,提出教师的两种职业身份,即企业家身份和活动家身份[8].总体看来,行为主义范式的高校教师集体身份研究侧重身份建构过程中的教师需要、认知过程、发生机制等影响,其核心是行为及其后果.这类研究过于微观化,对集体身份的解释力不足.本研究采用集体身份建构的事件-过程范式,这一范式的代表理论是批评性话语分析.该理论将集体身份建构视为话语实践,话语实践展现参与人的认知、兴趣、态度、偏好以及群体属性,并在群体差异或冲突条件下,将文本作为“事件”表达冲突,利用冲突发生和转变的“过程”展现文本的价值和功能.该范式的优点在于将集体身份建构作为事件,理解其“过程”如何为社会提供价值服务并调和价值冲突.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集体身份建构突出了参与人之间的价值冲突、关联及其演化过程.

在中国,报刊是国家及地方大众传播的主流公共载体,微博则是个人分享和交流的自媒体平台,二者既相互补充又相互区别,区别体现在对同一对象的报道角度与话语建构方面.为了解高校教师在媒体中的社会形象,本研究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方法探讨以教授为代表的高校教师群体在报纸和微博中的身份建构.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与集体身份建构

(一)批评性话语分析

批评性话语分析是以问题为导向,关注话语、权力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研究方法[9],在批评性话语分析中,话语是社会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构意义的同时也建构社会事实、政治事实与文化事实[10];权力影响社会事实和身份的形成,身份可以维持并重建不同社会群组间的权力关系;意识形态是社会群体共有的相对稳定的信仰和价值观[11].韦罗尼卡·科勒在诺曼·费尔克拉夫的“文本—话语实践—社会实践”批评性话语分析三维分析框架[12]基础上,凝练出集体身份三个研究层面:微观层面,文本建构了什么样的集体身份及如何建构;中观层面,话语实践中的话语参与者有哪些,他们话语风格如何;宏观层面,哪些社会因素影响文本和话语实践[13].三个层面相互作用,语言分析是理解话语中集体身份的基础,话语实践和社会语境的分析则共同解释微观层面的语言现象,同时宏观社会语境也影响话语实践.

(二)集体身份与话语策略

采用批评性话语分析研究集体身份的主要路径之一是社会认知方法.该方法认为话语中人的心理表征与产生这一表征的话语结构和社会环境相互影响,通过分析“话语-认知-社会”的三角关系研究话语,即话语和社会由认知调节,个体对社会结构或社会环境的理解影响话语,话语也会通过同样的知识、态度、心理模型和意识形态影响社会结构[14].在此关系的基础上,通过揭示社会群组的认知表征分析社会群组的集体身份的建构.

露丝·沃达克认为话语策略是为实现特定目的,在语言使用方面运用的系统方法[15].话语策略可分析话语中集体身份的建构内容和建构方式,同时归纳出社会对某一群体的刻板现象.谢立中认为,话语策略的分析可通过描述策略、陈述模式、修辞策略、主题(论点)构成策略实现[16].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媒体报道采用的主要话语策略,即框架策略、述谓策略和否定策略.框架策略主要围绕“互文”“隐喻”“例子”“描述”等框架装置,将社会现实转换为主观思想的思考架构;否定策略旨在阻止我者或群内消极形象的构建;与之相反,述谓策略主要通过“刻板印象”等将行动者描述为群内积极或群外消极的过程.上述话语策略,依托话语结构,通过操纵语言达到影响人的认知、价值、兴趣、态度、偏好的目的.

(三)“教授”集体身份的批评性话语分析框架综合话语分析三维框架和集体身份研究层面,本文提出以下研究问题:

一是微观层面,媒体话语建构了什么样的“教授”集体身份?

二是中观层面,媒体通过什么样的话语策略建构了“教授”集体身份?

三是宏观层面,哪些社会因素影响了媒体中“教授”集体身份话语建构?

四是“教授”群体身份在报纸媒体和微博中的话语建构有何差异?

二、研究来源与编码

(一)语料来源

研究分别以“教授”为搜索词,在人民日报-人民网和新浪微博检索并随机提取与“教授”相关的语料各500 条,字符数分别为96844 和68653.之后利用量化内容分析软件KHcoder 生成“教授”相关词汇网络,用质性分析软件NVivo 对数据进行类型编码.

(二)编码依据与流程

编码依据参考已有高校教师集体身份、教师形象、中国大学使命以及国家关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相关研究[17][18][19].高校教师的集体身份由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组成.高校教师职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合作.基于此,针对“教授”集体身份建立了报纸媒体与微博两个文本语料库,将所收集的语料分为3 个类型,即“高校教师职能”“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9 个子类型,即“入职与评职”“知识与技能”“学历层次”“专业权威”“社会声望”“道德与人格”“精神面貌”“收入”“仪表与健康”,并从高、低两个层次对其赋码.

三、结果与讨论

(一)微观话语结构分析

借助量化内容分析软件KHcoder,研究获得了反映“教授”主要活动内容的词汇网络图(见图1 和图2).如图所示,《人民日报》对教授的报道主要围绕“经济发展”“政策与制度的制定”“改革”“企业的发展”四大主题,而微博则是围绕“论文发表”“开展讲座”“授课”“参加论坛”“科学研究”五大主题.二者的差异表明两类媒体对“教授”的不同关注点,前者侧重“教授”群体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后者则是其对学术与科研的作用.

如表1 所示,无论是报刊还是微博,“教授”相关信息基本围绕上述五大社会职能,但由于媒体自身定位不同,对“教授”描述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作为国家声音传达者,《人民日报》突出报道“教授”的社会贡献,主要围绕“社会服务”(55.8%)、“文化传承创新”(16.4%)和“科学研究”(13.8%)等方面建构教授的社会职能;微博则因其用户草根化、言论覆盖范围广的特点,虽然也主要通过“ 社会服务”(38.8%)建构“ 教授”社会职能,但对“ 人才培养”(22.6%)和“科学研究”(25.6%)等与普通大众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领域的关注明显多于报刊媒体.

图3 显示,两种媒体都从积极方面建构“教授”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其中,在建构“教授”的职业身份时,报刊与微博通过教授较高的“知识与技能”和较高的“专业权威”来实现.这表明媒体多将“教授”建构成具有广博知识的社会群体,他们借助知识以及学术职务实现其“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国际交流合作”.在建构“教授”的社会身份时,报刊与微博都通过教授较高的“社会声望”和良好的“精神面貌”展开,但在“道德与人格”方面两者存在差异.在“道德与人格”一项中,报刊多将“教授”塑造成品德高尚的高级知识分子群体,而微博中则出现将“教授”描述成“道德与人格”低劣的社会群体的信息.究其原因,在微博平台中,话语权掌握在普通网民手中,因此其文本内容更容易呈现多样化,在建构“教授”的“道德与人格”身份特点时,积极与消极内容皆有,且消极大于积极.

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的子类型时虽涉及到“入职与评职”、“学历层次”以及“收入”、“仪表与健康”,但两种媒体对这几个子类型涉及的都很少,这与它们在高校的相应制度中都已定型,并被社会认可不无关系.至于“仪表与健康”则被认为是个人因素,很难成为公众焦点.

(二)中观话语策略与身份建构

对语料的中观话语策略分析主要对比两种媒体为实现“教授”集体身份建构所使用的不同话语策略以及这些话语策略所涉及的陈述模式、主题构成、描述方式以及修辞手段差异.

对话语策略的分析,主要通过分析话语策略涉及的刻板印象实现.图4 显示,语料主要用框架策略、述谓策略和否定策略建构“教授”相应集体身份.对于积极“教授”集体身份的建构,两种媒体主要通过框架策略中的“学术突破”和“业界权威”,述谓策略中的“学识渊博”,以及否定策略中的“老当益壮”和“知难而进”实现,但对于消极“教授”集体身份的建构,报刊较少涉及“教授”的负面性消息,而微博因话语生产者多样化,关于“教授”负面集体身份的话语则较多,并且主要通过框架策略中的“德行浅薄”、“名不副实”,以及述谓策略中的“斯文败类”、“徒有虚名”、“学术道德缺失”来实现.

就话语策略中的陈述模式、主题构成、描述方式以及修辞手段而言,研究发现报刊与微博文本生产者采用的陈述模式主要集中于量化模式和质性模式,以及两者兼有的混合模式,如在报道教授的相关新闻时,报刊通过对某一权威性较高的教授的观点的记录形成框架策略,微博通过对各种描述性词语的使用形成述谓策略;在主题构成策略上报刊与微博在标题中提出论点,在正文中对其论述;在描述方式上,两种媒体经常使用“专家”“长江学者”等词加强“教授”权威性,用“奔走疾呼”“正义感”等词说明“教授”人格高尚,需要说明的是,修饰“教授”的负面性词汇在报刊中较少,而在微博中较多;采用的修辞手段主要是重复、排比、比喻和引用等.总体而言,报刊频繁使用质性陈述模式与先论点后论据的主题构成策略,表明“教授”通过其科研活动实现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凭借自身的知识与理论为公众答疑解惑,而微博大量使用量化陈述模式和描述方式展示“教授”的积极身份.

(三)宏观社会语境分析

宏观层面侧重分析文本和话语实践的社会语境,达到分析话语策略选择以及身份建构的深层社会原因的目的.报纸和微博对“教授”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普遍给予了较高评价,这与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密不可分.当前,国家将“科教兴国”与“人才强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对高校教师的学术与科研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有力促进了其知识与技能的提高,高校教师的“专业权威”与“社会声望”也随其在社会职能发挥中的良好表现而不断提升.伴随媒体对“教授”给予较高社会评价的同时,公众也对其提出了更高的社会期待.但个别高校教师不端行为的引发了社会热议,导致网民对“教授”消极刻板印象的形成,对高校教师的污名化时有发生,出现了“叫兽”、“砖家”等网络词语.这一现状无疑要求高校教师群体继续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授”群体的整体素质.

四、结语

本研究以《人民日报》与新浪微博中“教授”相关语料为研究对象,以批评性话语分析为理论视角,融合集体身份建构与话语策略理论,对媒体中“教授”集体身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首先,虽然两种媒体建构“教授”的社会职能时涉及的主题不同,但都通过“教授”的“职业身份”和“社会身份”与子类型的积极性一面建构其良好集体身份.其次,报刊与微博皆采用积极刻板印象形成的框架策略、述谓策略和否定策略实现对“教授”积极集体身份的构建,但微博对消极刻板印象的使用多于报刊中.此外,两者对话语策略中陈述模式、主题构成、描述方式以及修辞手段的使用各有侧重.最后,国家政策环境以及尊师重教的社会传统是形成媒体中“教授”积极集体身份的主要社会因素.

参考文献:

[1][4][5]王艳. 表征变迁、大众传播与改写中的刻板印象——以媒介对高校教师的报道为例[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7,(3):125-127.

[2][13]Koller V. How to analyse collective identity in discourse: Textual and contextualparameters [J]. Critical Approaches to DiscourseAnalysis across Disciplines,2012,(2):19-38.

[3] Lippmann W. Public opinion [M]. NewBrunswick,New Jersey:Transaction Publishers,1946:113-137.

[6]文灵玲,徐锦芬. 高校教师专业身份概念探析[J]. 教育评论,2014,(8):45-48.

[7] Smit B, Fritz E. Understanding teacheridentity from a symbolic interactionist perspective:twoethnographic narratives [J]. South African Journal ofEducation,2008,(28):91-101.

[8]Sachs J. Teacher professional identity:competingdiscourses,competing outcomes[J]. Journal of EducationPolicy,2001,(2):149-161.

[9] Blommaert J. Discourse: Key topics insociolinguistics[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Press,2005:28-30.

[10] Khosrinik M. Why discourse matters:Negotiating identity in the mediatized world [M].New York:Peter Lang,2014:287-305.

[11]Wodak R,Meyer M. Methods of discoursestudies[M]. London:Sage,2016:87-121.

[12]Fairclough N. Discourse and Social Change[M]. Cambridge:Polity Press,1992:2.

[14]Wodak R.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and thestudy of doctor-patient interaction. In B. L. Gunnarsson,P. Linell and B. Nordberg(Ed.),The Construction ofProfessional Discourse [C].London:Longman,1997:173-200.

[15]Wodak R. Populist discourses:The Austriancase. In Rydgren,J. (Ed.) Moments of exclusion:Radical right- wing populi [C]. London: NovaScience Publishers,2004:121-145.

[16]谢立中. 多元话语分析:社会分析模式的新尝试[J]. 社会,2010,(2):1-19.

[17]陈云奔,车筱萌.“教师形象”研究的若干问题[J]. 教育评论,2010,(3):32-35.

[18]陈彬,王亚铭. 我国当代优秀教师总体形象的多维透视—— 基于《人民教育》杂志“ 名师人生”栏目的内容分析[J]. 现代教育管理,2009,(3):79-81.

[19]闫学玲,赵恒章. 高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及其协调[J].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8):9-10.

(责任编辑:杨玉;责任校对:赵晓梅)

报纸媒体论文参考资料:

新闻媒体投稿

报纸杂志订阅

新媒体营销论文

网络媒体投稿

报纸投稿

数字媒体论文

该文点评,此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话语建构差异和教授集体身份和报纸媒体方面的报纸媒体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报纸媒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