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石韵风流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跟石韵风流相关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石韵风流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3-07

《石韵风流》

该文是石韵风流类论文写作技巧范文和石韵风流和石韵有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文、图 / 魏晓华

1

平潭敖东镇门前坑村东山丘有几处石景,其一处状若人形,低身俯首背立,侧面瘦削,似披件锦氅,欲将远行,其万千落寞幽怨呼之欲出!虽然只是不期而遇,但我几乎在第一时间脱口呼之为“昭君出塞”.不错,就是那“寄语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的汉明妃王昭君,她凄而无告、怨而不怒的文学形象可能还没有这尊石像来得生动.再想想“塞北江南”、“胡沙碧水”之间的时空错位,不得不让人陷入煎熬的遐思.南寨山有处“夕阳骆驼”的景致,这会儿真恨不得可以信手牵来,与此叠加,构出一幅长河落日、去国怀乡的画面.

岚城乡西楼村北的西楼山,熟悉这里地形的周边村民都叫作燕仔磹顶,因为山顶有燕仔磹.该景不宜近看,适合远眺,越远越俏,或如雏燕在巢,起身仰首,嗷嗷待哺;或如孤燕失偶,翘首极目,念念盼归.小的时候,有次父亲带我乘车出岛,汽车转过坡顶,父亲朝车窗外指去,告诉我对面山头的那石就是燕仔磹.自此之后,燕仔磹算是与我结了缘,每当开车路过,都会不由自主地朝它深情一望.这种深情,仍是与我个人的理解有关,我觉得燕仔磹于我们平潭族群具有一种特殊的意涵.

“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瞻望弗及,泣涕如雨.”自《诗经》这首凄美的《邶风·燕燕》伊始,燕子便是中国传统诗歌送别怀人的独特意象.燕仔磹所在的山头,之前是老平潭港的南岸,尔后是出岛乘车的必经之路.不论是出岛离家远走他乡,还是起锚出洋谋求生计,如果其时望见燕仔磹,我想都能望出几多不一般的心绪.那就是,不管你走得多远,走得再苦,都不能忘记回家.

北厝镇湖南后村的“观成万亩”石刻很多人知道,而摩崖碑石之下的“武陵遗舟”小石景却少人注意.我常说,如果只看到“观成万亩”而没看到“武陵遗舟”,不足以体会宋公廷模树碑选址与理想抱负的殷切用心.“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舟从口入……”在陶渊明的文中,武陵遗舟通往的地方便是“桃花源”——那个中国历代文人仕宦心中的“理想国”.如果每个读书人的心中都有桃花源,其时宋公心中的桃花源该是“涸湖造田,观成万亩”.酷似小舟的条石是从上面的巨岩底部自然剥离脱落下来的,与岩脚豁口恰好构成“舟入洞口”的情景,景虽小,意味十足.我们不知宋公当初身临其境勘探地形时作何感想,而他留下的“观成万亩”4个字径过米的楷书,我们不难揣度出他当初踌躇满志的胸臆.自然布景与书写题刻于此一上一下、一大一小、一显一隐的密切搭配,天工人力,用心之深,有意无意,皆臻高妙!故此,我每感喟,武陵遗舟既是宋公寄托人生景愿的一条小舟,也是引导我玄思划向宋公深衷心曲的另一条小舟.

读石如读书,我作如是观.说起来亦不过是一隅之见、一己之得,无非是追随着许多前辈的足迹与视野亦步亦趋,鹦鹉学舌,徒作痴人语罢了.

2

平潭多石,众所周知.多到什么程度?用现在的话说便是“海蚀地貌冠甲天下”.南宋时任福州知州的赵汝愚与朱熹相交甚厚,他在鼓山上有首题留朱熹的诗咏,其中有句“江月不随流水去,天风直送海涛来”,事后朱熹再游鼓山,大受感动,又将“天风海涛”4字镌于鼓山之巅.两人的深情厚谊为汉语贡献了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而以“天风海涛”来说明平潭山石成因可谓再贴切不过了.修纂于百年前的平潭县志卷四“山川志”有独列“石”一章,其中记到“平潭在大海中,四面风沙摩荡.故山皆嵚崎突兀,石皆嵌空玲珑,兼瘦、绉、透三者之妙,袖中东海,所在皆是.兹特举在山之称奇观者列之,若在海之为礁为滩,大则为岛为屿,别详于篇,概不赘载”,前人所见,实在精辟.

北厝镇天山美村有处故居遗址,系清末境内名流林云衢、林瑞风父子的居所兼读书处.故居东边原辟一园,“园中树木多百余年物,四围种竹为篱,清风时来,天籁自鸣,故以‘竹鸣’名.松荫置石几、石凳为夏月纳凉之所.旁有巨石,高丈余,状如古佛盘足坐.石上苔痕斑驳,衣裙如画.足间坦如床,可容一席”,据载主人名此石为“古佛”.石间豁缺处又称“石床”,又记“石床后设有小榭,颜曰‘卧云’,旁题一联‘松际窥人孤嶂月,山中留客半床云’”.时过百余年,而今竹鸣园早已凋零不堪.一株老榕茂然尚在,依旧郁郁葱葱,周围依稀可见细竹杂生,但园中残垣狼藉,今昔景况大相径庭.所幸古佛巨石屹然而立,天然石床赫赫在目.此地我造访再三,时有感伤之念.遥想当年盛况,小榭窗外,明月清风,石佛隽秀,真可谓“窗前隽石泠然,可代高人把臂;槛外名花绰约,无烦美女分香”,一卷诗书,足慰平生.此地清幽,不免文人雅集,煮酒清谈,吟诗作赋.时任兴文书院山长的福州举人陈仁来游斯园,便留有诗咏《竹鸣园四景咏》,其中有《石床卧月》《莲沿清泉》《晚径寒菊》《榕树秋涛》四题,格调清绝,清新可读.透过诗文,我们不难体会林氏父子选址造园、观石名石的用意高致,人石之间,相互观照,相互寄寓,前人高雅,实在令吾辈神往不已!

“山川名胜待高人,一经品题增隽雅”,这是林振采《片瓦石室》诗中句.游山玩水、观石赏石之余,品诗题刻是传统文人的风雅韵事.咏物言志,寄寓情思,每每有神来之笔、惊人之语.相传苏东坡收藏的雪浪石,诗云:“异哉驳石雪浪翻,石中乃有此理存”,一块云纹相错的石头,苏东坡能从中看得出浪潮翻雪,听得出万古涛声.平潭前辈亦不乏此中高人,相传施万春、陈方策、任可大、任杰、任柱鳌等人都有文集专著,可惜基本上散逸殆尽,令人扼腕.能够记在民国版县志中的传世之作,其数微乎其微.上文所引陈仁《石床卧月》、林振采《片瓦石室》,均属幸免万一.虽然咏石类诗文还有闽侯举人俞庭萱之《笔架山指动石》、林淑贞之《石帆绝句三首》等,但也是寥寥无几.其中,林淑贞《石帆绝句三首》我情有独钟,推崇再三.该诗立意高标,诗风雄健,前辈蕙质兰心,别具慧眼,尽得景致三昧,深显乡土情怀.

3

平潭旧时称“指动石”有两处地方,一处在平原横山寺背后,一处在敖东笔架山下.俞庭萱写的是笔架山的指动石,值得提及的是,指动石之前还有巨石如一钤印,称之“官印石”,石前是南安陈逢成的坟茔.陈逢成,号友梅,咸丰年间举人.精通堪舆之学的陈老前辈必是身前自治卜葬之地,其墓联有“谋及形骸惭不朽,说关风水卜长祥”句,说的大致也是这个意思.当然,堪舆学在中国也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不仅包含着丰富深刻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而且折射出中国人深层的民俗信仰与文化心理.

上述笔架山界于敖东南安与任厝两村之间,施天山因石而名,山顶一列巨石并排相倚,高低错落有致,清隽可人,中有一二缺口,甚肖笔架.笔架山下,南安任厝两村出了3个举人,贡生文庠更是代有辈出,人称此地“簪缨济济”,真不知得诸此地山石灵气几多?无独有偶,同为文墨渊薮的澳前后楼陈氏一族,其祖居对面山上诸石亦称为“笔架石”.其中奥义,无从深究,不管怎样,其先人卜居选址毫无疑问都动了一番心思.

在时间的长河里,许多这样的石景都伴随着一代代村民的爱恨荣辱,哭之笑之,生之长之,不啻一位长者亲友般默默地相伴相守,不弃不离,成为个体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一生难忘.比如,澳前紫兰村元帅宫后的露台石,“高丈余,方广平坦,可坐数十人”.以前每当村中有大事,主事者便站在石上登高一呼,全村皆晓,倏尔即至.而每逢炎夏之夜,村中老人小孩多聚在石上纳凉,农事渔情,天南地北,吹吹海风,数数星星,成就了多少人的童年月夜,往事幕幕,其情其形,可堪回味一生.

常言道,有些缘分是一辈子的.我们平潭人与石头的缘分,真可谓是“受之于天、受之于土”.我们都曾是石头小城里的孩子,哪几个人不曾住过石头厝,走过石板路,石头对我们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涵义.如今,我们身处一个风起云涌的变迁时代之中,石头城正渐行渐远,消散在记忆的风尘里.而那些海坛大地的山石,可能将是以后我们留住乡愁的皈依所在.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珍惜之、善待之、守望之.我也相信,平潭境内石景何止百数十处,它们犹如散布在大地上的断章小令,谱成一曲海坛岛上婉转流传的精彩长歌,尽显本色,尽得风流.

石韵风流论文参考资料:

石油类期刊

上文结束语,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石韵风流和石韵方面的石韵风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石韵风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