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课程标准相关论文例文 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方面论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课程标准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2-24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9年版)》对小学语文教学思想方法》

该文是课程标准方面论文例文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和启示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2018年1月16日上午,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历时4年的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修改工作已全部完成,并将于2018年秋季开始执行.新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顺应新时期的需求,立足我国实际,放眼国际视野,较之旧版的课程标准有一些鲜明的变化.从思想方法上看,这些变化不仅对高中语文教学,而且对小学语文教学也有极其重要的启示.

始于2001年的中国第八次课程改革,较多地引用了西方的教育理念.这当然是必要的,但是从十几年来的课程改革和发展的状况看,已经暴露了一些“课程西化”的弊端.这对作为母语的我国语文课程建设是极为不利的,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时不我待.

近些年来,国家颁布过两个版本的普通高中语文课标,一个是2003年版,一个是2017年版.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方面,可以对二者做一些对比说明——

在语文教育指导思想方面,2003年版的表述是“高中语文课程的建设,应以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的教育理论为指导”,2017年版的表述则增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第一次明确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2017年版课标对高中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不仅保留了2003年版课标中对语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终身学习、个性发展等的要求,还提出了对传承和发展中华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等的新要求,并明确把“文化传承与理解”作为高中语文四大核心素养之一.

在2017年版课标“课程目标”中,明确提出增强文化自信的三个目标:传承中华文化,理解多样文化,关注、参与当代文化.

2017年版课标在“课程结构”中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课、选择性必修课、选修课之中.

2017年版课标在“附录”中要求增加“反映中国革命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

2017年版课标在“关于课内外读物的建议”中加入了体现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作品以及语言文学理论著作,丰富了阅读内容,为学生课内外阅读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2017年1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也提出“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些规定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信号:目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之一是丰富、充实、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内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以高中、小学为界线,而是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从文化的视野思考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发现这是一个由文化背景、文化图像、文化情趣、文化意蕴构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世界.在语文教学中,感受的是语文的文化气息,触摸的是语文的文化脉搏,感动的是语文的文化情怀.所以说,语文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构成的重要部分.语文教学的显著特点是一种文化传递过程,是一种文化的生成和创造过程.所以,要把握小学语文教学对继承和弘扬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的优势,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知和理解,为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打好基础,从而充分发挥小学语文教学的育人功能,达到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标.

文化观念的输入、文化意识和理念的逐步形成,拓展了小学语文课程的视野,对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基本命题有必要进行一些调整和修正.

1.语文教学的目标:从“自然人”到“文化人”.“文化人”是一种具有自觉的文化意识、完备的文化行为能力的文化的传承者.文化这一概念的内涵十分丰富,作为文化传承者的学生要比单纯作为“建设者”的学生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可能.

2.语文教学的功能:从“语言功能”到“文化功能”.语文是以语言为根本的包含文字、文学、文章、文化等多种元素的一个综合体.传统的语言功能是有意义的,但视角窄,局限性大.用文化的观念来解读,语文教学就不仅具有“语言功能”,而且与整个文化发展联系起来.语文是一种文化的存在,学习语文实际上就是文化熏陶.相对于语文教学的语言功能,文化功能的品质是更为深入的,这使语文教学的价值获得了最广泛的社会意义.

3.语文教学的内容:从“游离文化”到“文化内涵”.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多方位的,语言的每一部分都会在不同的方面与文化发生关系,从而体现出各个部分的文化意义.如字、词、句、段、篇、语音、语法等都与特定文化有联系.语文教学的内容要突出文化特征和文化功能,注重对语言各部分文化功能的开发和利用,使语文教学成为学生学习民族文化、理解多元文化、吸收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文化智慧的发展平台.

4.语文教学的过程:从“知识过程”到“文化过程”.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一个传授知识、培养技能的过程,而且应视其为人的一种文化活动、文化行为,是有意识地在专门的文化传递中对文化内容的选择和接受,对文化价值的体验和判断,对文化精神的理解和阐释.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文化的传递、保存和发展,而学生则获得了有价值的文化知识,丰富了自身的文化情感体验,完善了自身的文化价值观念,培养了文化创造能力.这样,语文教学因与人的文化生命活动实现了同构,成为学生的文化生命活动的一部分,成为小学生从小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第一次在课标中提出“语文核心素养”的概念,并明确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构建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是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获得的语言知识与语言能力,思维方法与思维品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体现.”这是对语文学科核心素养这一概念较为科学而全面的解读.

2017年版高中语文课标把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凝练、整合成四个方面: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这四者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四个方面是一个整体.语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也是重要的思维工具;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语言文字作品是人类重要的审美对象,语文学习也是学生审美能力和审美品质发展的重要途径.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基础,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言语经验发展过程中得以实现的.”这是对四个语文核心素养关系的辩证阐述.

然而,由于小学语文与高中语文的诸多不同,其要求也是不一样的,所以,不能把高中生的语文核心素养简单地照搬到小学生身上.根据小学语文学习的具体特点,笔者把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初步设定为:态度素养、语言素养和文化素养.

1.态度素养.“态度决定人生”,这是对态度重要性最为经典的阐述.于是就有了一个简单的公式:素养=(知识+能力)×态度.其中“态度”是一个关键变量,这说明“态度”在核心素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人生发展的必备品格.态度决定小学生的行为倾向和行为力量,对语文学习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大凡学习态度端正的小学生,成绩也好.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语文学习就是养成良好的态度.而且,学习态度具有很强的迁移作用,良好的语文学习态度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今后的学习和工作都有十分重要的良好影响.

2.语言素养.小学生学语文的关键之所在是打好语言基本功.应该说,语言素养是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关键因素.从结构看,语言素养是“一体两翼”的综合体:语言是体,情感和思维是两翼.通过语言文字的习得,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语言素养其实包括三个要素:语言、情感和思维.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语言,语言是本质.其余二者都是基本属性,应有机地渗透到语言之中,既不能凌驾其上,也不能游离其外.小学生学习的“语言”包括语言知识(字、词、句、段、篇)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3.文化素养.文化素养是由文化知识、文化精神、文化观念构成的有机体.时下某些小学语文课堂为了追求“新意”,教师太强势,科学性强、思想都太强,把课堂变相地演化为“科学研究所”、政治教育的“熔炉”,致使文化熏陶的味道消失殆尽.其实,从更为宽泛的意义上说,师生之间的交往是知识、思想、能力的交流,更是一种文化交流,课堂教学是一种特定的文化行为.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文化无处不在,而且博大精深.所以,要关注学生在语文学习中表现出的文化视野、文化自觉的意识和文化自信的良好品质.以汉字文化素养为例,应着重研究三个文化范畴:(1)汉字的字理.字理,即造字原理、规则.如“六书”原理及现代汉字结构规律.当然,了解字理并不是进行枯燥的文字讲解,而是要把汉字的字理知识与汉字字形、精美的图形结合起来理解.(2)汉字的演化.要有选择、有步骤地展现汉字诞生和演变的过程,同时以通俗的语言解释其字形、字义的变化,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每个汉字的意义.当然,这是有机渗透,并不是逢字必讲其演化.一节课选择一两个重点字即可,有所渗透,逐步积累.(3)汉字的故事.可以选取一些经典的汉字故事,包括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化典故等,促进学生学习汉字兴趣的不断形成.

对于小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来说,态度素养是必备品质,语言素养是关键要素,人文素养是根本保证.或者说,态度素养是语文学习的动力系统,语言素养是语文学习的训练系统,而人文素养是语文学习的支撑系统.这三者共同构建起一个小学生语文学习的核心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最大的亮点是第一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把它确定为课程内容的主体内容.其中要求: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课标还对高中语文的18个语文学习任务群进行了“学习目标与内容”和“教学提示”(或“学习要求”)两个方面的详细设计和说明.对于课标中关于语文学习任务群应有的三个理解是:

第一,学习任务群由若干学习项目组成.学习任务所涉及的语言学习素材与运用范例、语文实践的话题与情境、语体与文体等,覆盖历来语文课程所包含的古今“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等基本语篇类型.学习任务群的设计着眼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基础能力,充分顾及问题导向、跨文化、自主合作、个性化、创造性等因素,并关注语言文字运用的新现象和跨媒介运用的新特点.

第二,学习任务群以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凸显学生学习语文的根本途径.这些学习任务群追求语言、知识、技能和思想情感、文化修养等多方面、多层次目标发展的综合效应,而不是学科知识逐“点”解析、学科技能逐项训练的简单线性排列和连接.学习任务群的设计,旨在引领高中语文教学的改革,力求改变教师大量讲解分析的教学模式.

第三,不同学习任务群有不同的学习要求.整体设计,统筹安排,体现层次性与差异性.必修课和选修课均由若干学习任务群构成.不同学习任务群具体的学习内容有所区别,体现不同的学习要求:必修课的学习任务群构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目标、内容的基本框架,体现高中阶段对每个学生基本、共同的语文素养要求;选修课的学习任务群则是在此基础上的逐步延伸、拓展、提高和深化,以满足学生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水平语文素养的要求.

高中语文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及其原理对小学语文教学颇有启示.

1.任务驱动的思想.所谓任务驱动就是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意识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思想.

基于任务驱动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

2.学科整合的思想.小学生的语文生活是多文本、多情境、多样化的,是高度整合的.所以小学语文教学,要重建合式的语文学习生态,将不同类型的文本、不同的学习方式引入教学,设计那些有助于问题解决,有助于引发学生阅读行为、多样化阅读策略的教学过程,改变以往课堂上讲解式、分析式的教学模式.

小学语文的整合主要类型有:

▲学科内整合.学科内整合是指在某一学科内,在国家统一标准、统一教材的基础上,打破以往“跟着教材、课文走”的局限,通过调整、补充教学内容的顺序、重点和进度,重新设置教学方案的一种整合方式.

▲学科间整合.学科间整合是指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打破泾渭分明的学科间的界限,以统一的主题、问题、概念、基本学习内容连接不同学科.学科间整合在于使学生在此过程中建立系统的思维方式,体验知识之间的联系.

▲学科内外整合.学校是缩小的世界,世界是放大的学校.可以对所有课程进行统整性设计与实施.

3.跨界学习的思想.跨界学习就是跨越边界的学习.而这里所说的跨界,可以是非常广义的,包括跨学校、跨教师、跨学科、跨文化甚至是跨时空的.所以,跨界学习是学生跨越语文的边界,向外界学习并寻求多元素交叉的新型学习方式.更确切地说,跨界学习是一种学习思路,根据学习主题,整合学习资源,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以求达到最优学习效果.

跨界学习意味着学校学习不再是唯一的语文学习途径,还包括家庭学习、社会学习乃至自然界学习.

跨界学习意味着语文老师不再是唯一的语文任课教师,还包括其他学科老师、家长乃至社会人士.

跨界学习意味着语文课本不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还包括互联网、自然风景乃至文化娱乐.

2003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大板块构成,两种课程均按模块组织学习内容.必修课程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系列的目标,组成“语文一”至“语文五”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与探究、文化论著选读与专题研讨.

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程由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三类课程构成.必修课程根据学生全面发展需要设置,全修全考;选择性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发展和升学考试需要设置,选修选考;选修课程由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统筹规划开设,学生自主选择修习,学而不考或学而备考,为学生就业和高校招生录取提供参考.三类课程分别安排7~9个学习任务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面的内容始终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选修课程.必修课程7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文学阅读与写作”“思辨性阅读与表达”“实用性阅读与交流”.选择性必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语言积累、梳理与探究”“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中国革命传统作品研习”“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外国作家作品研习”“科学与文化论著研习”.选修课程9个:“整本书阅读与研讨”“当代文化参与”“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汉字汉语专题研讨”“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中国革命传统作品专题研讨”“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讨”“跨文化专题研讨”“学术论著专题研讨”.任务群的类型多达18个,并采用不同分值的学分制和不同的评价指标来衡量.

小学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按高中语文课程结构进行设计.但是设计高中语文课程结构的思想方法,即“整体观照”的系统思想,是值得小学语文教学借鉴的.主要启示有:

1.语文教学是由相关元素组成的整体.语文教学是由众多元素组成的,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效果之分,有语言、思维、文化之别,还有听、说、读、写之异.组成元素相关性越高,整体功能的发挥性越强.大凡语文课上的讲练结合、听说结合、读写结合都是行之有效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讲与练、听与说、读与写是密切相关的两个语文教学现象,它们之间存在某些内在的联系,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

2.语文教学是一个有环节、层次、结构的整体.语文教学结构中的各环节组成的时间流程和每一环节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因素的组合方式是相对独立的整体,而且这两个相对独立的整体又组成课堂教学结构大系统,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它们有机统一,形成了教学诸因素的组合方式从一种形态向另一种形态的转化、运动,即形成立体的、动态的、整体的语文课堂教学结构.整体的课堂教学结构决定了它的整体功能,各因素相互联系、有机统一,共同为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服务.所以,整体效果是以层次、结构的合理性为前提的.结构合理了,整体才有可能优化.从语文课堂教学的总体结构看,要考验四个维度.一是哲学维度:整体→部分→整体.二是心理学维度:内化→外化.三是教学论维度:感知→理解→巩固→应用.四是阅读学维度:读熟→读厚→读薄→读精.

3.语文教学是整体有效运行的.语文教学的元素、环节、层次和结构不是静止的,而是运动的.不仅在时间上表现为各个因素之间的有序转化,而且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的组合方式也随着教学环节的进行而有规律地变化.这两种运动变化又是相互依存的,同时,一个教学环节向另一个教学环节的过渡转化,又是通过教学诸因素组合方式的有规律运动实现的.而且,不管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还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教学因素组合方式的变化,都必须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识规律有序列、有规律地进行.各种教学因素组合方式的有序运动,促成了课堂教学结构各个环节间的有序转化,从而形成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有序运动,推进“课”的整体有效运行.此时,某个因素是围绕并依赖于整体存在的.也就是说,细节服从于整体.

4.语文教学的整体功能是由全息元主导的.全息理论认为整体中的任何一个全息元都包含着整体的全部信息.全息反映的是事物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可以用“一叶知秋”一词加以比喻.一篇课文就是全息和开放的系统.例如,《草船借箭》一课,既描写了一个智夺的谋略故事,又反映了其中不同人物的丰富个性,而且还体现了三国时代的历史、文化、军事概貌.凭借这一全息的基础,课堂教学中可以融看、听、说、演、唱于一体,涉及多个知识领域.有时聚焦一个词就可以展示整篇课文的主要内容,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功效.用全息理论指导语文教学,可以得到以下初步认识:语文教学是一个信息系统,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信息的传输、变换、反馈和控制的系统.所以,应该把教学中的任何一个“点”放在语文教学信息全过程的“线”“面”“体”中加以考虑.

5.语文教学的不同水平有不同的指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依据不同水平学业的关键特征,明确将学业质量划分为不同水平,并描述了不同水平学习结果的具体表现.语文学科学业质量水平一共分为5个等级,每个水平内部又有4个具体要求.水平1和水平2是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3和水平4是选择性必修课程学习的要求,水平5是选修课程学习的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水平2是语文学科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依据,水平4是高校招生录取的依据,水平5则是为对语文课程更有兴趣的学生所设的较高要求,修习情况仅供参考.

据此,笔者提出修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建议:对小学语文教学目标进行分层,对评价水平进行分等.把小学语文的教学目标分为基础目标和发展目标,把教学评价也相应地分为基础要求和发展要求,以适应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水平.

此外,2017年版的高中语文课标新增加了学业水平考试的建议,诸如“以具体情境为载体”,“设计典型任务”,“以综合考查作为命题导向”,“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试卷结构和测试形式不应固化,以避免形成新的应试模式”等,这些对小学语文评价改革也都有一定的思维和方法论启示.

(作者单位:浙江外国语学院教育学院)Z

课程标准论文参考资料:

课程教学杂志

论文注释的标准格式

新课程导学期刊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

论文的标准格式模板

课程论文的标准格式

上文结论: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和小学语文教学和启示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课程标准本科毕业论文课程标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