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高考论文例文 和1977、1978:我的两次高考有关函授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高考范文 类别:本科论文 2024-04-11

《1977、1978:我的两次高考》

该文是关于高考相关论文范文例文与两次高考和高考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1977年恢复考大学的消息我是知道得比较迟的.大约10月底或11月初的一天,我上街办事,路过张文匡后庄,遇到朋友李亚年的母亲,礼貌地打招呼.李亚年高中比我低两级,我问她家亚年在不在家,她告诉我在,随即笑着把我往家引.李亚年家两进房,他的二哥智障,小学与我同班,在前门口对我傻笑.进得后屋,李亚年迎上来.我问他忙啥,他说在复习,我说复习啥.他说:“你不知道?恢复考试上大学啦,都报名一阵了,真不知道?”我说不知道.李亚年的父亲在上海工作,他大哥在大连海军当副营长,掌握信息早些.他把情况与我匆匆说了一遍,让我立即到大队开证明去报名,交代我要带四张一寸照片.李亚年说他报考中专,我也没多想,就想着与他一样.第二天,立即去镇上拍了照,这是我平生第一次到照相馆照像,照片要等两天拿到.第四天去公社大院交上证明和照片,填了表,报上名.在这里遇到高中同班肖云生,他在遥远的外地建筑队做木工,赶回来报名的,报的也是中专.

开始复习了.因是考中专,只考初中的语文、数学两门,我心里不怕.关键是要有书.我妈、我姐为人家做鞋多,初中的书过去些年头了,觉得没用,都让她们剪鞋样用了.于是觉得还是就近去蹭蹭匡××的资料简单易行些,就直接到他家试探.发现他就深藏在家,忙着复习,也是报考中专.我每天先到生产队地里和窑场转一圈,就躲到匡××家,与他一起看书.等要下工了,再到地里记一下工分,到窑场问一下出勤.我毕竟当着这个队的会计,匡家有事我多少总能照着点,因此对我也客气,我一直蹭着他家的资料和信息,直到考试.

考场就在我上高中的学校,极熟悉的环境.上下午两场都考得十分酣畅,没啥卡壳的地方,我自觉至少每门得在85分以上,心里很轻松.考完了顺路去看了一下高中数学王老师、语文李老师.有很多报考大学的人在,显然老师对考大学的同学更上心些,我勉强说上两句,就退出走了.心想只要能考取,啥学校都行,回家等着吧.主观上也是大意了,没有想到复试会难多少,又回到生产队和窑场天天上工了.过天一大队通信员(实际是日常跑腿的)送来复试通知书,通知大后天在县城泰兴中学考试,上午语文,下午数学.我问我们大队还有哪些去,好像一共只有两三人.给我高考消息的李亚年和我蹭资料的匡××都不在其列,就不好再去麻烦人家了.这时房子盖好了,家当还没理好,勉强找出几本初中残书,将就翻着.

考试前天下午大约四点钟,骑车往县城赶,准备先住下,第二天考.我家到县城有30多华里,出门不到十里,自行车出了问题.其实问题早就发现了,是后轴飞轮侧面的转盖裂缝,到修车店换只新的要两块半钱,我家刚盖房,正欠着一堆债,手头紧.我哥剪了个硬铁皮,又是锉又是敲的,折腾半天,凑合弄好了.我骑出几里,就觉后轮晃动得越来越厉害,终于没法走了.下车一看,才知飞轮的所有小弹子全漏没了,没法骑,只能推着走.天大黑才走到县城,在南门外路边小店买了个大馒头吃下.再到县城东门外食品公司工作的姨父那里投宿,不意他出远差了,同宿舍的师傅容我在姨父卧铺宿下,和衣将就一晚.第二天一早去县中,这是第一次走进这所全县最高学府.看见一些两层楼房,数据显示我的考场在二楼,平生没上过楼,觉得很新鲜.因没有钟表,不知时间,来得太早,只得一边等着.发现我高中同学成长生进了校园,于是迎上去,打了招呼才知他是考大学的.说了几句,自觉矮了一截,就仍退回考场楼旁等着排队进场.

这天的考试是我一生中考得最窝囊的两场,窝囊得莫名其妙.即使昨天推车走了20多华里,一晚没有睡好,也不应考得如此糟糕.上午的语文考试作文题是“我的故乡”,这是任一中学生都不感棘手的题目,容易得让我有点不知所措.当然我也没有任何预案,思忖题目容易必得出奇制胜,想了半天又无好的主意,这样折腾了一会,勉强写完了,看看不满意.想推倒重写,担心时间来不及,或者卷面不整洁扣分,又是纠结一阵.监考老师开始提醒交卷时间了,只得匆匆通检一遍,交卷作罢.下午的数学考试也是不顺,最后一道25分的应用题,列出式子并不难,就是横竖解不开.先用初中的方法,又改列高中一元二次方程的式子,仍是无法解开,折腾几遍交卷时间到了.出得考场,想着昨天一路不顺风、一夜不安稳、今天场场不顺利,应是命中不该我中,心中十分痛苦.灰头土脸推车回家,到家天已大黑,我哥看我神色不对,只是催我吃饭.我也只说去的路上车就坏了,推着来回.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哥问我考试情况,我说考得差,没希望,他有些诧异.我把最后一道数学题与他说了,他蹲在地上,拿块碎砖头划着,不一会对我说,式子是对的,肯定没错,也不难解,得数是这,怎解不开呢?我蹲下看他做,恍然大悟,昨天怎就这么笨呢?我哥只念过初中,毕业近10年了,也没复习都能做出,我念了高中,还复习了一阵,竟是这等窝囊,不免自怨自艾,摇头无语.

1978年的高考去1977年只有半年,后来我才知道这是全国统考,我想当年的考题必定充分兼顾不同地区、不同教育水平的差别,难度十分有限.而且只考一轮,分数揭晓后才填志愿.这对我这样不知天南海北的乡下考生来说,无疑是一道方便而敞亮的通道,感谢这一年的高考决策者.

1978年春节后,我开始利用一切业余时间复习.最初仍坚持考中专.一是因为对我们这些农家子弟来说,只要谋个吃国家粮的身份,就是天大的造化了.二是考试仅两门(后来实际考了四门,但当时不知),内容简单.我已有两场经验,而且第一场应该考得很好,再加操练,成功的机率应该很大.三是家庭情况,我哥今年要结婚,我姐跟着要出嫁.家里来个嫂嫂,多少是个外人,如果再生个孩子,是否还有余力养个考生弟弟白吃白喝,就是个问题.纵然哥嫂都大度,我已成人,也不自在.我当时一个清醒的意识是,我只能争取今年考取,最多考到明年.

考试必须复习,复习必须有时间保证.当时我在大队窑场当个虚职会计,最初为了防止有人遇事找来,吃了早饭就与我妈说去窑场了,怀里揣本书,装模作样上窑去了.走到半路弯腰窜到河沟坡上的芦苇地里,压倒几根芦苇坐着看书.累了换个地方再压倒几根,换个姿势看着.到中午大约地里都下工了,我再窜出来,大摇大摆地回家吃饭,如同从窑场回来一样,下午再如法炮制.最初半月每隔两三天,总发现有窑场或生产队的人朝我家方向走去,晚上回家母亲说某某来找过,我说我就在窑上啊.这样两头瞒着,在芦苇地里看书近一个月,单位都猜我是忙高考去了,再也没人来我家.这时5月初了,天气转热,芦苇地里蚊虫也多起来,不能长时间待了,于是冠冕堂皇地天天在家看书.

1977年的考试虽以失败告终,但也有些切实的启发.我第一轮考得很顺,只是自己看书,既没有听过一次课,也没看什么习题集、复习指导书之类,全在我初中阶段学得认真,又有高一知识的支撑,基础全面而扎实.后来未中,也只是复试发挥失常,并不说明复习有什么问题,因此我清醒地认识到,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是考好的立足之本,最好能弄到一套“”前的中学教材,全面、系统地学习.

大约3月上旬,我就四下打听,有没有搭得上的老高中生.终于在一门远房亲戚家,打听到一位66届高中毕业生,在他家屋梁下找到一捆中学教科书,有语文、数学、历史、地理,还有物理、化学和生物,只是没有政治.从初中到高中基本齐全,缺了一两本.我怕人家不肯全给,只拿了数学(分代数、几何等)、历史、地理三种.当时觉得虽然是考五门,这三门对我最重要.“”以来全民搞政治,多少总会知道一点;语文全靠基础,靠日积月累,不是一时半会能弄好的.这两门可以先放放,而关键的是另三门,历史、地理几乎没学过,数学又学得虎头蛇尾,有必要重点攻关.尤其是当时我想当然地以为五门都得首先考及格,如果不及格就证明没学好,肯定不会录取,因此把提高数学分数作为首要任务,其次就是恶补历史和地理.我在芦苇地里看书的一个月,主要就是看数学、历史、地理三门.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几册历史、地理书都看完了.数学看至立体几何部分,三角函数最为复杂,觉得如果把前面几部分都考好,及格肯定能达到,也就有意识放弃了.

进入5月份,我到生产队、窑上去处理事情,遇到村支书沙友民,向他正式说明在复习考试不能出工或上班了,也算正式打个招呼请个假.他很支持,他也是高中毕业没几年,对高考很关心,不愧是书记,对全大队高中生复习备考的情况掌握得比较全面,告诉我哪位去哪里的辅导班了,哪家掌握的资料多些.他的这些信息对我很及时,我知道有必要去看看人家的情况,否则孤陋寡闻的,心里不踏实.于是开始就去靠得住的几位高中生进行探访.李平西是我小学同学,高中毕业后在农科队同过一段事,关系较好.在他家我看到了不少直接面向高考复习的新书,主要是300问、习题集之类.他姨父在部队当干部,驻在天津,买到的书都是最新且实用的.他考理科,他这里的政治复习书有两种,都是问答型的,对我来说,帮助特大.

我在他这里看政治书,强迫自己当场理解和记住,一边看一边理出逻辑要点,拎出关键词,迫使自己当即就这一问题答案有一个简明扼要的认识,并记住这些要点和相互关系.我一条条看下去,一条条理出个要点,不断在头脑里重复.每看明下一条,头脑再忽闪上一条的内容,这样滚动下去,半天也能看过三分之一.中午离开后,我出门走过几百米,挑条小路,就开始把刚敢于强记的这些要点逐一用纸记录下来.中间偶有模糊的,再一一回忆,能大致形成一个个问题提纲.实在记不清的,下午来再补看一下.

其实我身上是有纸笔的,但在李平西家一直只用心眼,不动纸笔,一副漫不经心、随手泛览的样子.我当时想,人家有书,我没有.如果我也有一两种可以与人家交换就好了,而我的情况只能是一直蹭人家的,全无回报.在复习资料视为高考秘器的情况下,我不敢贸然向人家借书,怕人家介意.想到去年人家有高考消息不告诉我的情况,心里总存几份忌惮或顾虑,小心翼翼地对待这些蹭书的机会.从来只是坐在人家看,坚持不用纸笔,只是眼观心记.此后我去几家蹭高考资料,一直都坚持这个方式,从未引起人家介意和不快,因此蹭了不少好书.

这一被逼出的复习方法给我启发良多,此后所有历史、地理的复习都采用这种方法,拎提纲,提炼关键词,在一张张纸上编制知识要点图.每晚熄灯后或第二天起床前躺在床上,都在头脑中重过一遍,几乎每一两天一次.后来需记的越来越多,坚持三四天过一遍.这种方法极为管用,保证学到哪,消化到哪,也牢记到哪.不断累积,一直到考.

1978年的高考定在7月20至22日.我们泰兴曲霞公社考场设在曲霞镇东街的曲霞小学与一河之隔的曲霞中学.那三天,曲霞镇如有庙会似的,人影憧憧,进出镇的东西道路也是一片杂沓,十分热闹.这三天考试对我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与半年多前的中专复试相比,完全是两重天.记得这年6月底至7月中旬是罕见的高温干旱天气,复习看书酷热难耐,而到考试这三天,天气晴转多云到阴,温度明显下降,比较适宜考试.我家住镇西一华里不到,赶考如高中上学.我们文科考场编在曲霞中学,共有lO个考场,每个考场30人.我所在的考场正是上高一时的教室.一切都是极方便、极熟悉的.

7月20日上午考政治.政治复习我没花太多时间,主要看的就是李平西家的两本习题集.考试发挥正常,感觉一般,该得的分都得了.我坐在考场的后边,考到半中间,发现有人交卷,顿时有点紧张,觉得别人咋学得这么好,竟能提前这么多时间交卷.后来陆续有人交卷,到结束时,至少有五分之一的考生提前走了,才知提前的应都是考得不好的.

下午场的历史考试开始有人缺考,半途交卷退场的人比上午多了不少,我右前方的一位女生一直伏在桌上,应是睡着了.这场考试我的感觉比上午要好得多.其中论述题中有通过周恩来的生平事迹论述现代中国革命史的历程一题尤为讨巧.年头上,我家正屋前新建一小屋,我一人移住其间,墙上无石灰粉刷,便找些报纸糊着,其中有一本周恩来生平事迹的画报,不知从何捡得,也被拆开,糊在枕边墙上.周恩来与黄埔军校、西安事变、重庆谈判等照片和说明每夜相伴,虽然纸有正反,所睹只得一半,但对这次答题来说,启发已多.

第二天上午的数学自然是考得最差的.但感觉我的复习也是有效的,前面的小题主要是初中和高一部分基本上都做出来了,如有错,也只有三两分.后面有三道高分题,倒数第一题是三角函数,未及复习,只字未写.倒数第二题是立体几何,做得糊里糊涂.倒数第三题是对数题,做得比较顺利.考试散场后,遇到数学老师,我简单说了情况.他问我对数题得数多少,我说负一,他说错了,是正一.我心凉了一大截,肯定不及格了.他说别急,正一、负一应是移位或化简之类错误,至少应该得一半分.我的数学得了57分,接近及格,正应了他的判断.

下午是地理考试,出了点麻烦.这三天为了掌握时间,向邻居堂房大爷借了手表戴着,每天考试都算准时间离家,按规定提前15分钟赶到,下午场回来后再将手表归还调试,第二天一早我妈帮我借回戴着,场场都很正常.因有三场下来,觉得考前的15分钟排队候场有些太长,实在没有必要.这天下午,便有意拖点时间,一路放慢脚步,将知识要点在脑中重过一遍.已到规定候场的时间点名我未到,校园里传开来,急坏了我们语文老师李裕生,他让同宿舍的陈冬生老师骑车沿路寻我.陈老师接到我后告诉我:“你们李老师、王老师听说你没到场,急的让我来找.我说从程福匡往学校走,至少有三条路,程杰会走哪条?李老师说走街最后面的,程杰性静,你挑最靠边的、人最少的走.”这三天我走的都是镇北河边的这一条,陈老师沿小路骑出不远就遇到我,掉转车头搭上我往学校急奔.我上高中时李裕生老师年已六旬,满头白发,待我们如爷爷一样,十分慈祥.听陈冬生老师这样介绍,深感李老师爱我之切、知我之深,心头十分温暖.

7月22日上午最后一场考语文,无论是1977年考中专还是1978年考语文,我都来不及专门复习.这次只是简单地翻了高中语文书上的《曹刿论战》《陈涉世家》《捕蛇者说》等古文,也在李亚年、李平西以及我表叔刘春堂(1977年高中毕业)家翻了些复习资料,但并未着力看过,基本上算是“裸考”、撞大运.还真的撞上了,毕业后只是给大队开会写稿子,没有任何其他作文的场合,我担心再考抒情、写景、叙事之类的命题作文.1978年正好没考作文,考一段议论文的缩写,这样的题目考生都能多少得点分,我的逻辑理解力尚可,得分会多些.但这场考试也暴露了我语文水平的薄弱,候考时排在我前面一位中学谢老师,问我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诗有没有听说过,我说没有.他在地上写给我看,问我“轩辕”二字什么意思,我说不知,看那意思也不想教我.这时是可以上厕所的,我便以此借口,抓紧跑到学校最后的教师宿舍区,隔着窗户问语文李老师,轩辕是谁.他连挥着手说,快去考,现在不要管这些了,最后回答说:“是黄帝.”当时我以为应是哪位“皇帝”的名字.这句诗中,不仅“轩辕”不知,并“荐”字也不知,幸好没有考到此题.语文试卷第二页有一词语完型填空题,在“善”字前面填一字,应是填“伪”字,我硬是填不出,反复折腾想不出,拟填了“假”“不”,临交卷时划去“不”字.这样的题目估计如今的小学高年级同学都能轻松应付,而我却不会.最后是条古文翻译题,应是两《唐书》传记中的一小段,并不能完全理解,做出三种答案,交卷前择一合理的,划去两种.整个语文考场考到最后半小时只剩下我与坐在前面的谢老师,交卷时发现我后面还有一位.

吃过晚饭后,我哥问我考得怎样,我一一回忆试卷,认真预估了一下.先计算能分清对错的,分不清对错的按对多错少、对错各半、错多对少三类一一折计,认为政治当得70-75分,历史、地理当在80分上下,语文应在75-80分,数学在55分上下,估计总分在350-360间,应该能达到360分左右.我哥说如果能考到平均72分,定能上个学校.我的感觉也是,应该能上个学校,想着十分满意,颇有几分心旷神怡,晚上便大摇大摆睡到窑场算上工去了.

大约10月初,收到南京师范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录取在中文系,10月18日报到.信封上收信人地址有误,实际应为“江苏省泰兴县曲霞公社张匡大队程东生产队”,其中“匡”字我志愿表上填的是带“土”旁的,此字是土俗字,各类辞书未见,康熙、光绪《泰兴县志》也写作“匡”,通知书的信封写作“张堰大队”.好在投递不会有误,平安收到.

高考论文参考资料:

高考杂志

新高考杂志

高考期刊

高考论文

简而言之,本文是一篇适合两次高考和高考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高考本科毕业论文,相关高考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