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添加方面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跟必须添加的注释和无须添加的结尾《蒲公英的岁月》一文的两点释疑方面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添加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30

《必须添加的注释和无须添加的结尾《蒲公英的岁月》一文的两点释疑》

该文是添加相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跟《蒲公英的岁月》和注释和一文方面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江苏省太湖高级中学 何菡瑾

苏教版必修二语文读本选取了余光中散文集《左手的掌纹》中的一篇文章《蒲公英的岁月》,本文和苏教版必修二课本《听听那冷雨》可谓姊妹篇,思乡的主题相同,诗化的语言相似.课本和读本内容相互映衬,选编者用心良苦.在教授《蒲公英的岁月》一文时,笔者认为有两个地方值得推敲揣摩,便拿出来和学生讨论研究.

一、一个不该遗漏的的注释

在文章的第二节里有这样一句话:“网中,小盆地里的这座城,令他患得患失、时忧时喜的这座城,这座城,钢铁为骨水泥为筋,在波涛浸灌鱼龙出没蓝鼾蓝息的那种梦中,将遥远如一钵小小的盆景,似真似幻的岛市水城.”此句中有“蓝鼾蓝息”一词,它的语意是什么,初看起来,不知怎解.查阅《现代汉语词典》,竟然没有这个词条和相关的词语.查阅《汉语大词典》,也没能找到这个词条.看来想轻松获得解释的愿望无法实现.但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这是作者余光中自己创造的一个词语.

余光中造词,这在他的散文中是常见的.有的词是他根据不同的语用需要以重叠的形式造出的新词.这些重叠现象按照一定的规律构成,并被他艺术化地排列出来,创造出特有的音乐效果.余光中运用重叠的形式很多,比如AA式、ABB式、AABB式、ABAB式和AABBAA式等.这些不同形态的重叠词,自然地穿行在他的散文的字里行间,给人以美的享受.

以上这些形式的重叠词,我们可以通过词根揣摩其意思,就像他文中经常出现的“湿漓漓、滂滂沱沱、细细琐琐屑屑、滴滴点点滴滴”等词.而“蓝鼾蓝息”的语素是三个:“蓝”“鼾”“息”.“蓝”的意思比较单一,“蓝色”.“鼾”,打鼾,打鼾声.“息”,呼吸,叹息.我们也可以将后两个语素联合起来为“鼾息”,解释为睡觉时的呼噜声.三个语素相连就不好解释了,不管哪种颜色的叹息或打鼾声都是解释不通的.

转换思路来推敲,这个词会不会是一个音译词呢?这种可能在作者文中出现是再正常不过了,余光中外文系出身,“中学为本,西为中用”的理念在他的散文中得到了极致的发挥,《听听那冷雨》《咦呵西音部》《逍遥游》等篇中“欧化”的词语和句法着实不少.音译分为两种,一是音译,比如“mrrri”译成“迷你”.试着将“蓝鼾蓝息”演化成lan (m) hanlanxi或接近的lanhamlancy等发音,在((牛津英汉双解词典》中均无相关相近的词条,这说明此词不是音译词.二是意译词,比如“newtide”可译成“新潮”,而““蓝鼾蓝息”如果译成“蓝色的叹息或蓝色的打鼾声”,这在语法上又是说不通的,放到句中也是不通顺、不合理的.

在作者未做说明、编者未加注释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借助文本分析来揣测此词的意思,在句中“蓝鼾蓝息”与“波涛浸灌”“鱼龙出没”并列,作为“那种梦”的修饰语,前面两个短语中的“波涛”“雨龙”都和大海有关,在整个长句中传达的是“他”离开时的虚幻感,所以我们可以大胆地推测“蓝”也应该与“大海”有关.用颜色来指代事物的借代手法,经常被人们使用,名句“绿肥红瘦”中的“绿”和“红”就分别指代绿叶和红花.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此处的“蓝”指代大海.“鼾息”本是打鼾吸气声,“鼾”是呼吸声音高上去,“息”是呼吸声音平稳下来,两个语素相连,可以理解为声音的此起彼伏.大海发出的声音高低起伏,让人自然联想到大海的涛声.如此,我们就可以看出作者实际是从三个方面来具象充实“他”的梦境的,即外形、内物、声音等三个方面,这大概就可以称为“绘形绘色再绘声”了.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将这个词解释为“海涛阵阵”或“涛声阵阵”.如此解释,学生就没有疑惑了.

余光中大量使用具有主体意识的词语,追求汉语的个性、创造性色彩,在这里得到了进一步的印证.这是汉语进入现代以来的正常生长形态,显示出汉语内在结构上的包容性和生长机制上的灵活性,是汉语旺盛生命力的体现,也是新的文化语境中汉语自身适应能力和调节能力的体现嘲.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提倡大家特别是中学生生造词语.

二、一个无须添加的结尾

《蒲公英的岁月》一文的结尾是这样写的:“他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他的名字.”

在教学中,不少学生都以为结尾应该加上“为荣”两个字,作者故意漏写两字,有故弄玄虚的嫌疑,甚至有学生认为是编排漏印两个字罢了,无须大惊小怪.

关于这个问题,我是从两个方面来解决的:

(一)让学生看一段杨澜访谈录(节选)

杨澜(以下简称“杨”):您看您去过这么多地方,台北、高雄、美国、香港,哪一个地方是您最心爱的?

余光中(以下简称“余”):这很难说.有人说我是乡愁诗人.我写过好多乡愁诗,可是我觉得我的乡愁呢,不是同乡会式的,不是关乎某省、某县、某村的,因为乡愁可以升华或者普遍化为整个民族的感情寄托.这样说来呢,乡愁就不完全寄托在地理上的某一点,它不仅仅是地理的,也可能是历史的,可以说是历史的乡愁,文化的乡愁,而且在中文里面也可以有所寄托.那一年到东北访问,我在短短的致辞里就讲道,小时候在抗战时就会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还有“万里长城万里长”.那时,我没有去过长城,更没去过松花江,可是整个民族的一个大感情就可以融合在一起.我是说着说着眼泪就掉下来了.我有一篇散文,结尾两句我是这样写的:“你以中国的名字为荣,有一天,中国亦将以你的名字……”

杨:为荣?

余:没有.

杨:没有这两个字,所以我不是诗人,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

从这个访谈中可以看出,杨澜是机智的主持人和采访者.“就要差这两个字才好”,好在哪里呢?2009年山东语文高考给出了一个标准答案,我们不妨来看看:诗歌贵在含蓄,“就差这两个字”,省略所暗示的内涵就更丰富,更耐人寻味,余味无穷,更有诗意.其实这个答案有一个小小的瑕疵,引用的这句话来自散文而非诗歌,但对于余光中的诗化散文,这样的解释也是站得住脚的.

(二)和学生一起看余光中《论中文之西化》一文中的一段论述:

再以贾岛的五绝《寻隐者不遇》为例:“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话都没有主词.在英文的“文法机器”里,主词这大零件是缺不得的.为求精密,我们不妨把零件全部装上去,然后发动新机器试试看:我来松下问童子,童子言师采药去.师行只在此山中,云深童子不知处.这一来,成了打油诗不打紧,却是交代得死板落实,毫无回味的余地了.这几个主词不加上去,中国人仍然一目了然,不会张冠李戴,找错人的.这正好说明,有时候文法上的“精密”可能只是幻觉,有时候恐怕还会碍事.

作者通过这首诗的演绎告诉我们:写诗或者写散文,文笔要有空灵感,不能太坐实,否则就不能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我想从上面两个方面告诉学生,添加结尾无疑是画蛇添足,多此一举.好文章该泼墨时应该恣意挥洒,该惜墨时应一字千金.在结尾处,戛然而止的艺术效果远胜于滴水不漏的交代.“右手写诗,左手写散文”的高手余光中,他是有意为之,这让他的散文富有诗意的美感.

其实,他的<听听那冷雨》结尾:“前尘隔海.古屋不再.听听那冷雨”,也有和本文一样的张力,言有尽而意无穷,让人久久回味.

添加论文参考资料:

如何给论文添加参考文献

上文总结,这篇文章为适合不知如何写《蒲公英的岁月》和注释和一文方面的添加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添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