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人文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与数字人文 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相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人文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1

《数字人文 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

该文是关于人文电大毕业论文范文跟数字符号和数字人文和演绎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摘 要数字人文发端于图书文献等信息资料的数字化处理,“数字化+人文学”的结合产生了交叉学科研究领域,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人文研究的认知思维和知识结构,导致学术领域研究范式的变革.其中,“数字化”与“符号化”可能形成某些交界面.数字人文从技术手段问题向人文向度问题转化的同时,也使数字人文导向更具系统复杂性和思维多元性.

关键词数字人文数字化符号学人文向度

引用本文格式饶俊丽. 数字人文的发展演绎——从数字符号到人文向度[J]. 图书馆论坛,2018(5):1-5.

From Digital Symbols to Humanistic Dimensions——A Survey of the Development of Digital Humanities

RAO Junli

Abstract Digital Humanities started from the digitization of all kinds of printed documents. Later,the integrationof digitization and humanities resulted in the new interdisciplinary field called Digital Humanities. It not only haschanged people’s understanding of traditional humanities and their knowledge structure,but also has led to a greatinnovation in research paradigm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digitization and semiotics could provide some newinterfaces for academic research. Moreover, Digital Humanities has been undergoing a tranormation fromtechnology-centeredness to humanity-orientedness,which makes it more systematic,complicated and diversified.

Keywords Digital Humanities;digitization;semiotics;humanistic dimensions

1 数字人文的发展脉络

1.1 数字人文的发端

在我国古汉语描述中,人文是与天文相对应的概念.《周易·贲卦·彖传》有曰:“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也就是说,天文是天道万物的自然运行规律,而人文是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由此衍生出的文化、道德、伦理、宗教等统称为人文.在古汉语中,人文并不与某一具体学科相连接,更不会与科学计算相连接.今天的人文学科简称为人文学,字面上含有人性、教养、教化的意思,学科科目包含哲学、历史、艺术等.现代人文学科通常被界定为具有人文评价和哲学思辨的学科研究,具有典型的历史要素特征.

数字化是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快速发展起来的技术手段,也是代码记录的计算方式,包括数字编码方式和数据记录模式.数字化过程是以数字化记录为技术基础,构建相应的数字化模型,转化为二进制代码,再由计算机内部统一进行处理的过程[1].如今数字化已经成为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术语.“数字化+人文学”的结合催生了新的学术研究领域,被全世界学者追逐,极大地改变了传统人文学研究的认知思维和知识结构,导致学术研究范式的变革,也使其人文学导向更具系统复杂性和思维多元性.

数字人文的发端最早可追溯至1940 年代末,人文计算一开始应用于人文学科研究.由人文计算到数字人文大致经历了4个演进阶段:起步阶段(1949-1970年),关注点集中在计算机科技的局限性突破上;巩固阶段(1970-1980 年),研究重点为纸质版向电子版的转变、语言词汇的分析;新发展阶段(1980-1990年),计算机语言的成熟导致传统人文语言退化的演变;互联网时代(1990 年-),全球范围内数字人文组织迅速增长,科研机构纷纷参与其中[2].随着数字技术应用的深入,无论是数字人文的研究工具技术还是研究理论都走向广泛深入和复杂多维,研究范畴也从文史哲主干学科逐渐向艺术、考古、宗教、社会等诸多学科扩展延伸.对于数字人文的理解,不应仅仅停留在跨学科、交叉性层面上,而应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方法论等多维视角下进行更深层次的认识[3].数字人文不能简单定义为利用计算机进行的人文学研究,或者在计算机领域内进行的人文实践,数字人文应该是新兴数字技术与人文情感探究之间动态对话的结果[4].

1.2 数字人文的发展

严格地说,数字人文最初阶段的研究并非是由理论推动的,而是数字媒介发展演进的一场技术实现与实践,所谓人文仅仅是数字技术作用的对象和目标,并不具有明显的人文情怀和人文个性特征.从最早的数字信息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数字虚拟现实,最后发展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数字生活,这是数字技术作用于人文的外在形式.数字技术手段主要体现在文献信息的记录存储和数字化保护上,理论研究重点在于数据的表达,工作重点是以图书馆等为核心进行各种形式的数字化信息挖掘和保护.数字人文发展过程中,图书馆至关重要,图书馆数字化编目与存储带来了古籍数字化的整理与保存、文献资源数据库的建设与数字化管理等.根据信息类型,数字化保存还可以细分为平面维度的保存与立体维度的保存.古籍的文字与图片文本的数字化保存是平面维度的,是通过对文本信息的二维扫描进行的信息存储,其信息存储量小,信息维度单一;而文物的保存与再现则是3D 立体模式的,通过对文物的3D 扫描存储信息,具有数据量大、信息维度多元性的特点.更深层次的人文研究是以相应的数字技术手段对应相应的文本内容,理论研究的重点在于数据的重构,此阶段是技术“物”理解“文本内容”.经过数字化处理,信息资源极大地丰富,得到海量的数据信息,此时数据的重构显得尤为重要.巨量文本信息之间要形成可联接的数字通路,这种联接不仅存在于不同知识文本之间,也存在于不同形态、不同形式的多媒体文本之间,这个过程是编码统一识别化的过程,统一化的文本编码为多维的信息联接提供了数字基础.多维信息可以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识别和处理,经由通用数字语言达到多维文本互通的效果[5].数字人文技术的关键是文本编码规则的制定,经过数据的重构与联接,最终实现不同知识会话维度的大一统.霍基认为数字人文最突出的贡献是文本编码规则(TEI)的产生[6].对这一现象,凯瑟琳·菲茨帕特里克的理解是:“各领域中的一种关系,在这些领域中学者们使用计算机技术来探究传统的人文问题.”[7]

2 数字人文的特性

2.1 数字技术是基础

目前数字人文体系尚处于不断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数字技术的典型特征尚不明确,总体而言,数字人文技术的基本原理是映射和模拟.映射是指将研究对象和文本信息通过数字化处理后在虚拟空间建立起与之相对应的完整系统;而模拟指的是建立的新系统对原学科领域的模拟仿真.这时仅仅对文本进行数字化是不够的,在此基础上必须建立起与原学科领域相同的概念抽象和逻辑框架,并开展基于数据的深化研究[8].基于对数字人文理论研究的抽象化和理论化,约翰·安斯沃斯提出7个“学术原语”描述数字人文的基本特性:发现(Discovering)、注释(Annotating)、比较(Ccomparing)、参考(Referring)、抽样(Sampling)、说明(lustrating)和表示(Representing).在此理论基础上, TobiasBlanke等提出5个基本“学术原语”:发现(Discovering)、收集(Collecting)、比较(Comparing)、发布(Delivering)和协作(Collaborating) [9].由此可见,数字技术作为数字人文研究的支持基础,一方面为数字人文提供工具、技术和信息平台,是数字人文发展的核心动力;另一方面数字化的深入必然造成宏观层面上的数据密集和数据整合,最终实现会话维度的大一统,同时在系统内部形成学科交叉、学术跨界、工具联通和语言互通等多维特性(见图1).

2.2 数字符号的表现

符号学是有关标记、记号的一般理论的科学.皮尔斯将符号定义为任何一个事物,它一方面由一个对象所决定,另一方面又在人们心灵中决定着一个观念,而对象又间接决定着后者那种决定方式,这种决定方式可命名为解释项.因此,符号与其对象、解释项之间存在着一种三元关系[10].符号对人类社会发展非常重要,因为它记录了人类生活的交流形式和沟通方式,而数字化也是解释并记录人类生活的一种符号形式.在符号化的过程中,只有用一种事物指称另一种事物,才能形成“符号—对象”的结构关系,此时符号作为原信息的载体,使人们可以快速感知并直接获取信息.但是,由于符号存在三元属性,符号化过程后所呈现出来的符号世界必然不同于原有的客观世界,会造成原世界部分内容的失真,即符号世界所投射的既非全部的客观世界,亦非全部的自我,而是客观世界经由自我观照后的一个映射.符号化过程既能照见客观世界,也能关照自我内心,是人类精神意识的加强或演绎.既然是演绎就不会是原世界本真,符号再现的只是部分世界本真(见图2).

数字化是人类社会符号化的一种新的符号形式,焕发无穷活力,衍生出多个数字符号.数字化并不只存在于视觉符号领域,它全面存在于生活中所有可能的媒介领域,从最初的数字信息到数字图书馆再到数字虚拟生活,最后成为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

2.3 数字人文的争议数字化过程是信息编码统一化处理为符号的过程.统一处理的文本编码为互联网进行数据处理和信息联通提供了技术基础,宏观上也使得整个世界的数字信息可以通过同一种执行标准进行操作.通过这样的文本挖掘,世界各地各种语言的信息知识都可以经由一种通用的数字语言实现文本互通,而全面的文本互通会导致人类社会信息知识获取方式与研究范式发生颠覆性改变.

但是,由于同一性的数字语言是构成信息会话的基本前提,因此所有对象的异质性都有可能在通用的数字化过程中被消除抹平,从而失去部分原有本真.由此看来,数字人文开辟了不同文本之间的通路,也打通了异文本之间的语言关隘,但也阻挡了原文本信息中的部分语境,尤其是在文化特质差异性、潜在心理需求、人文启示与指引以及创造性培养等方面表现得并不尽如人意.结构复杂、体系庞大的人类思维与心理被简单、机械地抽取为数字符号后,失真的部分是相当多的.人类的潜意识思维活动和文本语境的微妙性、隐喻性、模糊性成为数据对接难以如实还原的障碍.例如,实验心理提供的实验数据不足以支撑对原场景中全部心理语境信息的符号还原和数字再现.正因为如此,有相当多的人文学者对这种形式的数字人文研究持不同的看法.斯坦利·费什指出,“数字人文”是否为人文科学提供了真正的学术价值仍值得怀疑.他说,宗教和数字构想都表现为一种稳定但动态的状态,有运动和变化,但没有中心,也没有开始和结束,只有过程[11].安德森(Anderson)认为,作为一种研究模式,大批量文本的引入导致传统理论模型被弃用,相关性取代因果性,研究的展开缺乏有机模型和统一理论的支持,研究的发现也缺乏可靠的解释机制[12].毕凯茨(Birkerts)提出,应警惕数字文本大批量引入所导致的读者注意力毁灭式分散,使读者对文本信息进行深度理解的意愿极大消减,最终使文学历史的叙事魅力和读者的阅读能力都遭到破坏[13].斯蒂芬·马尔什指出:“将文学数字化处理会失去其丰富的意蕴,文学应当与数字截然对立.”[14]

3 数字人文的人文向度趋势

3.1 数字人文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数字化手段日趋成熟完备,文本信息的镜像再现、符号处理、数据对接,知识会话维度的大一统格局终将会实现,但是数字化的基本实现条件——统一标准化的数字执行架构会引发一些副作用:其一,目前的数字人文研究均具有“单向度”特质.无论是通过数字化技术实现文本记录的存储、数据的表达,还是通过数据手段对文本对象进行“宏文本”整理、分析等数据重构,人文仅处于被操作的“文本内容”的地位,而这一执行过程的反向思考并未得到重视.这种单向度的研究正如照镜者的情形,不可能真正走进镜像中——两者相隔着异质的宇宙[15].其二,可以预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数字主义”将继续盛行,成为世界人文学术研究的主流,人们将在数字的路上继续追逐.在这样一个数字化的世界里,人们关注点是现实中的经济效益,考量的是数字结果和现实利益,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一过程中逐渐丢失的道德尺度、生存价值和环境代价.这是一种理性的、冰冷的数字逻辑,缺乏温情的、人文道德角度下的考量.人文信息被数字技术“形而下”地保存下来的同时,其尊贵的人文精神特质却极有可能在数字逻辑的处理中消减而亡.其三,数字技术也会造成人文研究中不可避免的误差.数字化信息的基本特点是“简化”与“空间化”,这两大特点与人文精神所重视的虚实美与意境美几乎是南辕北辙;为了提炼与呈现1%的结构化信息,可能99%的文本内容都会被变形甚至省略[16].数字化的过程几乎无法规避这些问题,因为数字化的核心技术就是对信息执行“化简”和“降维”[17].高维度信息低维度映射,势必会造成部分信息的损失,保留下来的信息也会在数字化过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失真”与“形变”.如果在文本数字化的初始阶段就存在基本数据的准确性的问题,那么后续的研究将无所依托,其真实性和有效性也将无法保障.此外,并不是所有的数字化信息都比原信息更易于识别和接收,数字化信息的可视化效果未必能达到理想的预期,一方面文本信息的各种细节要素只有通过认真细读才能被抽取出来;另一方面,图表、地图等并不可能一蹴而就地完成[18].也就是说,每一个数字人文项目即使耗费相当多的时间和经费,最后的效果并不一定就比传统人文研究更为高效和便捷.即便数字化后的信息精准简练,但当文学的艺术魅力被知识价值取代,文本的个性化特征消失,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必将被抑制[19].

3.2 数字人文的人文向度指引

当前,作为媒介形式的数字化不仅构成了经典文化的基本再现形式,数字化本身也参与到新的文化形式构成中来,并导致新意义的涌现[20].就此而言,麦克卢汉所说的“媒介即讯息”的确是有充分依据的,代表着现代文明的数字文化不应该被传统人文学排斥在外,面对新兴的数字文化,传统人文学应该坦然接受,迎接挑战.人文学应该从宏观和微观,多视角、多方位、多层次地参与数字人文的阐释和建构,积极投入数字文明建设.一方面,数字人文相对于传统的人文研究首先是介质载体的转型,导致研究方法与意义的变迁;另一方面,人文学自身的文化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对人文的数字化处理天然具有人文向度的指引.如果说数字人文的早期阶段是从科学信息技术角度出发,主要解决信息数字化的问题,即以数字化手段让人类思想文本转变为巨大的数据库,那么当数字人文发展到更深层次,数字人文的深度交互、多维思考会理性引发其人文向度的指引.那是更高级的数字人文,既不是狭隘的人文主义排斥数字化,也不是数字技术对人文学简单地横加介入,而是让数字人文研究具有更人性化的多元考量维度.数字人文的理念是“以人为中心”“拥抱不可预测性”“保护个人空间”[21],这是具有意境美、个性化与人性化的人文学与数字时代的高科技在人文意义上的真正汇流和融合,这才是人们愿意看到的数字社会、数字人文.

人文论文参考资料:

国家人文历史杂志

人文医学论文

环球人文地理杂志社

人文社科类期刊

护理人文关怀论文

国家人文地理杂志

本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数字符号和数字人文和演绎方面的人文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人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