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思想品德课有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与搭建信息平台彰显德育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方面论文范文文献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想品德课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24

《搭建信息平台彰显德育功能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功能》

该文是思想品德课类论文范文集和思想品德和德育功能和搭建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王淑云

广州市萝岗区东区中学(510760)

【摘 要】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它可以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倡导的基本理念和德育要求,以立体化、现场化、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视、可听、可感,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环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初中思品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关键词】信息技术德育信念道德 需要道德实践

1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理论依据

随着课改的深入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各个学科都在研究如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学质量问题.基于这样的背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提出:"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普遍应用……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同时《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也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境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因此,如何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德育目标,是衡量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成功与否的关键.

2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心理学依据

美国试验心理学家赤瑞特拉(Treicher)做过两个著名的心理试验,一个是

人类获取信息来源的试验,另一个是关于知识记忆保持的试验.

第一个试验表明,人类获取信息的来源可以分为五类,即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但它们所占信息量的多少却不同:视觉占83%、听觉占11%、嗅觉占3.5%、触觉占1.5%、味觉占1%.由此可见,人们通过视觉(看)获得的信息量最大.但能否记住这些看到的信息呢?他的另一个关于知识记忆保持的试验结果是: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听到内容的20%、看到内容的30%、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所说内容的70%.因此,根据以上两个试验,我们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既能听到又能看到,再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表达出来,那么学生获得知识的记忆保持率是最高的.

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使用,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取大量的信息,而且非常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它可以把《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倡导的基本理念和德育要求,以立体化、现场化、形象化、动态化的方式呈现给学生,让学生可视、可听、可感,大大改善了学生的认知环境,增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将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引入一个全新的境界.

3将信息技术引入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意义

3.1利用信息平台,回归道德信念.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一环.根本一坏,纵然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陶行知).因此,一个人只有具备了优秀品德,才懂得爱、尊重和感恩;才能知荣辱、明事理.而学校教育简单来说就是培育学生的优秀品德.

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德育理论以社会需要为起点,强调社会和国家对学生成长的期望和统一要求,强调纪律、秩序的约束与规范,过于偏重说教,缺乏交流,忽视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过程和个性意识的自主发展,使德育孤立为高高在上的理论和僵硬的教条,导致教师厌教、学生怕学.《课程标准》抛弃了德育过程"目中无人"的状况,把德育回归到具体的活生生的学生的道德生活中,强调日常生活是形成人的教养和德性的根基;强调"道德是人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这些规定让德育以全新的面貌回归课堂、回归生活、回到学生身边.

据此,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根据德育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把课本的理论知识化难为易、化繁为简,使德育教育过程具体化,实用化.例如,讲《难报三春晖》时,用视频播放公益广告"妈妈洗脚".广告中虽然只有简单的四个字,却流淌着真情实感,蕴含着极强的道德感染力,会使学生在广告欣赏中反思自己的行为: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对待父母、该用什么样的实际行动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从而实现德育育人的目标.

3.2利用信息平台,满足道德需要

所谓道德需要,就是人们对道德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认识基础上产生的遵守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做一个有道德人的心理倾向.它是人类制定并遵从道德的基础和原动力,没有道德需要就没有道德的产生和发展,也不会有与道德相关的所有人类行为."儿童和青少年品德结构的任何一种特征(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道德行为),都来自于需要这种内部动力."(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

在学生品德心理结构中,需要处于重要的地位,是个性心理特征的基础,更是人行为的直接动力.学生没有对道德的需要就不会有道德的内化,就不会有自主、自觉的真正的道德行为.教师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是让学生无条件地服从某些规则,而是鼓励学生接受理性的自我指导与自我决定.这是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满足这种需要.

课程标准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道德理论,强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品德;"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引领"学生了解社会、参与公共生活、珍爱生命、感悟人生等.课程标准创设了一种"细雨润无声"的道德境界,力求把社会道德意识、道德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道德.而道德只有紧扣学生生活实际,才能契入学生的认识,引起他们的感情共鸣,唤起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从而达到引导教育的目的.例如,讲《让生命之花绽放》时,用视频播出引起全国关注的"广东佛山小悦悦事件",用18名路人未出手相助与拾荒阿婆的壮举做一个鲜明的对比,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我们不仅要珍爱自己生命,也要善待他人的生命,要学会关心他人.就这样,借助信息平台,让学生认识到人性中的美和善,激励学生产生做有道德的人的强烈愿望,帮助学生提高道德判断、道德选择的能力,以此引导学生学会在比较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3.3利用信息平台,开展道德实践

"道德在根本上是实践的",据此,我们也可以认为德育在根本上也是实践的.因此,只有在生动、具体的德育实践中,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感悟到做好人好事、向往真善美等所焕发出的高尚道德情操和道德观念的伟大力量时,才能调动学生的同情心、责任感和良知,才能充分发挥情感的作用,逐步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升华为道德行为,实现知性统一.

《课程标准》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认为情感体验和道德实践是最重要的道德学习方式.强调在动态、开放的社会格局中,"引导学生自主参与丰富多样的活动,在认识、体验与践行中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教师要为学生提供直接参与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道德践行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深刻领悟道德规范的普遍价值,又要了解学生的道德经验水平,找到两者的结合点,创设相应的道德情境,促使学生亲身经历与感悟,提高学生道德践行的能力.例如,在今年三月份开展的学雷锋活动中,在初一级各班利用教学平台,播放雷锋事迹,先引起学生的好奇心,然后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雷锋的资料,再搜集自己身边(如家人、亲戚、同学等)的好人好事,最后以手抄报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看法、感受等.事实上学生上网查资料的过程,就是对雷锋精神的判断与分析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充分体验到雷锋精神的可贵,理解雷锋精神就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的小事组成的,这些事"我"也能做到,比如见到老师问声好、同学间友好相处、不讲脏话、保持课室整洁等,这就是雷锋精神在自己言行中的具体体现.所以,只有当学生逐步把道德认识、道德观念升华为道德行为时,才能真正实现知行统一,才会是学生终身都不会失去的财富!

总之,信息技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的应用,不仅有利于创设情境和知识信息的获取、生成,还有利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能让学生在活动中提高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思维能力并在活动中处理道德难题,能使道德教育的理念得到更好地落实.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解读

肖川主编;严伯霓编著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年2月

[2]《素质教育的真谛在课堂——"六要素"教学方式研究》王定铜主编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6月

[3]《教师上好课的秘诀》郑杰斌主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6月

[4]《教师,成长在课堂内外》张然郑浩克编著

思想品德课论文参考资料:

军事思想论文

思想道德论文

思想政治教育类期刊

思想政治工作杂志

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2000字

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思想品德和德育功能和搭建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思想品德课本科毕业论文思想品德课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