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老杜写老类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与老杜写老相关论文如何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老杜写老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26

《老杜写老》

本文是老杜写老类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写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老杜写“老”

钟志辉

杜甫诗写自己的衰老,是比较具体全面的,越到晚年,杜诗涉及的衰老意象就越丰富.背后所反映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心态:“壮心不已”和“壮心零落”,都与他“希进”的心愿有关.杜甫写自己的老况,也隐含着乞怜的目的,希望能得到朝廷的体恤,以实现自己的远大志向.此外,还体现了他不同于前人的审美观点,并影响了韩、孟、元、白等诗人对这类诗歌题材的书写.

杜甫衰老壮心乞怜审美

作者:钟志辉,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魏晋隋唐文学与文化,100871.

杜甫一生命途多舛,颠沛流离,最后客死他乡.命运对他的刻薄无情,千载以下,也让人扼腕叹息.但诗人不幸诗坛幸,正因人生的不得意,他才能接触到更加广阔的社会生活,更加近距离地直面许多人类的生存底线问题,加上他勤于记录的习惯,我们便可以通过他的笔,真切地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气息.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重要原因就在于其中所反映的国家的治乱兴衰、社会的风俗教化、百姓的喜怒哀乐是那样的详细具体,真实可感.而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来说,他对自己衰老的描写,也远比前人丰富、具体和全面.本文就是探究老杜如何写“老”,并由此出发去探究他晚年心态、叹老的目的、诗学审美以及诗史意义.

杜甫的生卒年一般认为是712年(玄宗先天元年)到770年(肃宗大历五年),我们现在能看到的杜甫诗歌,编年最早的是《游龙门奉先寺》①或者《望岳》②,一般都认为是杜甫落第后游玩齐赵间所作,时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当时杜甫25岁.五年之后,杜甫就在诗中哀叹自己“衰”:“吾衰同泛梗,利涉想蟠桃.”③刚而立之年便感叹自己“衰”,总会让人怀疑这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或是像浦起龙所说:“‘吾衰’,非衰老之谓,盖谓运蹇不遇也.”④但如果说此诗的“衰”还有可能是杜甫哀叹自己运途偃蹇的话,那么在天宝九载(750)所作的《赠韦左丞丈济》⑤就是明确地自认衰老:

有客虽安命,衰容岂壮夫.家人忧几杖,甲子混泥途.

衰老是一个相对的概念.40岁,对其他仕宦中人来说,正是壮年的时候,杜甫却偏偏不到40岁就自叹容颜衰老.至此,便不能轻易怀疑杜甫此诗的实写态度了.以此为起点,到漂泊蜀地、再辗转江湘,杜甫诗歌从题材内容到技巧风格,一直都在发生着变化,而贯穿始终的,就是对自己衰老的描写.

“衰容”,无非是指脸部皮肤松弛,甚至长出皱纹,不像少年时候那么红润光泽.这是杜甫自辨衰老的标志之一.此外,还有头上的白发.有趣的是,我们翻阅杜甫的诗歌,会发现他写自己的白发,是写出了阶段变化的:天宝十载(751),40岁,是“数茎白发”(《乐游园歌》),只有几丛白发;上元元年(760),49岁,是“梳头满面丝”(《狂夫》),白的头发更多了;大历二年(767),56岁,是“半顶梳头白”(《入宅》),“蓬鬓稀疏久,无劳比素丝”(《人日两篇》其一),不仅头发全白了,而且只剩下半顶头发了,前面还把白发比作丝,现在连比作丝的必要都没有了.这种写头发的变化写出不同阶段特点来的,杜甫大概是第一人.

白发是抛不掉的,与之相随的是渐老的年华和渐长的年纪,这也是无法掩饰的.无法掩饰也就无须掩饰,从此杜甫就堂而皇之地自称“老翁”了:

长安苦寒谁独悲,杜陵野老骨欲折……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君不见空墙日色晚,此老无声泪垂血.(《投简咸华两县诸子》)

苦寒的生活折磨得这位四十岁不到的贫穷野老吞声哭泣,泪尽继血,描述也许略带夸张,但忍饥挨冻又无人救助的感受,却十分真切.“杜陵野老”的自称,就是从这首诗开始的,在往后的时间里,他在诗中频频出现“垂老”“白发”“衰翁”“斑鬓”等与衰老紧密相关的词语:

垂老恶闻战鼓悲,急觞为缓忧心捣.(《苏端薛复筵简薛华醉歌》)

沧江白发愁看汝,来岁如今归未归.(《见萤火》)

江涛万古峡,肺气久衰翁.(《秋峡》)

亲宾纵谈谑,喧闹慰衰老.(《雨过苏端》)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赠卫八处士》)

上面的例子,都蜻蜓点水般暗示或者明确表明了自己的年龄段.这在前人的诗歌中,也是常见的.然而,从这些词汇出现的频率与数量来看,杜诗无疑是第一的.

他对自己衰老的书写,还不仅限于这些.年老往往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生理问题,如眼昏耳聋、行走不便、筋骨无力.因此他写自己晚年的视力,“老年花似雾中看”(《小寒食舟中作》).鲜艳的花朵如同被雾气包围,似乎有朦胧神奇的美感,可是对于一位老人来说,这就是让人焦虑而无奈的事实.老年人气血流通不顺,天冷的时候容易感觉寒冷,对杜甫来说也是如此,“五十白头翁,南北逃世难.疏布缠枯骨,奔走苦不暖”(《逃难》).逃难途中,东奔西跑,但是四肢肌肉消瘦,就像疏松的布包裹着枯骨一样,连匆忙奔走都无法使身体暖和,如此真切的感受,没有亲身经历的人是无法表现的.筋肉血气不畅,后来就发展成右臂瘫痪,这对喜爱写诗的杜甫来说,无疑是极大的折磨:

此身飘泊苦西东,右臂偏枯半耳聋.寂寂系舟双下泪,悠悠伏枕左书空.(《清明二首》其二)

最后一句包含着多层意思,一、“悠悠”说明时间很长;二、“伏枕”,是老病所致,行走不便,只能伏卧在床;三、“左书空”是右臂偏枯,不听使唤,他只能用左手空自比划着书写.简单的七个字就包含着衰老的杜甫生活的多个方面,对于健康的人来说,无论哪一个都是难以忍受的,但对杜甫来说,似是晚年常态.

杜甫晚年行走不方便,需要依靠拄杖才能行走,于是他的诗歌中又多了许多“杖藜”的意象,“白头老罢舞复歌,杖藜不睡谁能那”(《夜归》).这根藜杖的高度甚至超过眉部⑥,无论是起居饮食还是待客送人,都需要借助这根拄杖⑦.再后来,杜甫遭遇耳聋,为此,他特意写了一首诗,表现自己听力剧降的生活:

生年鹖冠子,叹世鹿皮翁.眼复几时暗,耳从前月聋.猿鸣秋泪缺,雀噪晚愁空.黄落惊山树,呼儿问朔风.(《耳聋》)

后四句表面看起来很普通,倘若仔细斟酌,就会发现那是杜甫写自己耳聋后的体验.所谓“猿鸣三声泪沾裳”,猿猴的哀鸣是会引人泪下的,傍晚的鸟雀聒噪也会引起客居人的愁绪,但杜甫都没有任何感觉,“缺”了、“空”了,就是因为耳聋听不见了.他看到山上黄叶飘飞,赶紧去问儿子是不是北风来了.北风飒飒,原本是可听的,但杜甫却听不到了,可见耳聋的严重.如果纯粹从构思立意的角度来说,这四句写得非常巧妙,从侧面写耳聋,却比正面着墨来得更让人震撼.同时,这首诗还反映了杜甫特定的审美,详后.

白发、衰容、耳聋、手瘫,腿脚不便等生理问题,如同影子一样,始终伴随着杜甫晚年的时光,自然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杜甫的生活.而人的生理往往会影响到心理,年少时候的心态与年老时候的心态完全不同,常常都与身体状况有紧密关系.对杜甫来说,衰老的更深层次的影响,就体现在他对自然的观照当中.

在杜甫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有很多直接以“深冬”“暮秋”“晚秋”“日暮”“暮归”“晚归”“返照”等为题的诗作.即使写生机勃发的春天,也充满感伤的气息:

久嗟三峡客,再与暮春期.百舌欲无语,繁花能几时.谷虚云气薄,波乱日华迟.战伐何由定,哀伤不在兹.(《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一)

昔日噪杂的百鸟马上要沉默了,盛开的繁花不能维持多久,“虚”“薄”“乱”“迟”等字眼无不提示着春日行将消失的衰败景象.这与丘迟《与陈伯之书》文中“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树生花,群莺乱飞”的繁盛生机完全相反,透露出浓浓的感伤气息.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杜甫已经55岁了,在暮年心境的观照下,自然万物难免蒙上衰颓的气息.

杜甫对衰老是非常敏感的,他常常因为年老遭到轻视,被人欺负⑧,自己饱受这种羞辱,对同样处在衰老境况的人事、自然,也就多了几分发自内心的同情,如《呀鹘行》:

病鹘孤飞俗眼丑,每夜江边宿衰柳.清秋落日已侧身,过雁归鸦错回首.紧脑雄姿迷所向,疏翮稀毛不可状.强神非复皂雕前,俊才早在苍鹰上.风涛飒飒寒山阴,熊罴欲蛰龙蛇深.念尔此时有一掷,失声溅血非其心.

这首诗写失群的病鹘的凄凉处境,整首诗弥漫着衰老、悲凉的气息:衰老的柳树,清秋的夕阳,稀疏的羽毛,寒风飒飒,龙蛇蛰伏.从诗人的笔调来看,他对病鹘(其实也就是老鹘,因为老了,所以才不能高飞)是充满同情的.当然诗中也注入了诗人自己的感受,杜甫晚年得了肺病以及消渴疾,老病缠身,与这鸟的处境不正是非常相似的吗?

古人喜欢描写人的身体容饰,但往往集中在青春美貌这一点,如《陌上桑》《洛神赋》以及六朝盛行的宫体诗.他们的诗歌也偶有涉及衰老的意象,但往往一闪而过.人会变老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但对崇尚建立功名、享受欢乐的古人来说,就是不愿直面的残酷现实:

唯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汉武帝《秋风辞》)

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阮籍《咏怀诗八十二首》其五)

盛年无几时,奄忽行欲老.(成公绥《仙诗》)

在他们看来,人变老不仅容颜变丑,也再没精力去享受人生的欢乐,因此他们的语气中都透露出对老的担忧、害怕.不过上述例子的特点在于,创作时作者并未年老,对衰老的担忧也只是出自个人的预想,因此总让人感觉隔着一层纱网,无法据此感知他们真正年老时候的心态.这一点,到了陶渊明的笔下,就出现了较大的变化.面对自己变老,陶渊明内心是充满感伤和惆怅的:

岁月相催逼,鬓边早已白.(《饮酒二十首》其一)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杂诗十二首》其五)

玄鬓早已白,素标插人头.(《杂诗十二首》其七)

白发被两鬓,肌肤不复实.(《责子诗》)

“早已”“不如”“不复”,都在暗示着某种美好的东西(青春)的消逝.与东晋以前的诗人相比,陶诗所涉及的白发苍苍、肌肤松弛、气力衰弱等,都是陶渊明的亲身体验,而非预先想象,所以带有更强的写实性.此外,衰老的描写频率也比前人要高,这一点说明衰老这个题材,在经历过汉魏诗人蜻蜓点水般的描绘之后,慢慢有了进入文学书写的可能.

在陶渊明之后,与人的衰老相关的诗歌就不再局限于未老先忧的预感,而渐渐多了源自亲身体验的细腻感受,如谢灵运、鲍照、何逊⑨等.

唐代诗人也描写衰老,如陈子昂、初唐四杰、沈佺期、宋之问、孟浩然、李白、王维等重要诗人都不同程度地涉及这个题材,不过他们描写衰老的特点,与六朝人并没有多少差异,也仅仅是点到为止,并不作比较全面地书写:

劳歌欲有和,星鬓已将垂.(卢照邻《和王突秋夜有所思》)

丹心江北死,白发岭南生.(宋之问《发藤州》)

壮心与身退,老病随年侵.(王维《送韦大夫留守》)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李白《古风五十首》其十)

道教徒李白对衰老的消解就是通过道教的求仙思想来实现的,他知道“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所以“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杜甫虽然极其仰慕李白,但在他的思想中,却很少有这种不切实际的想象.

上述诗人中值得注意的是孟浩然,他与杜甫相似之处在于一生都不得意,除了担任张九龄的从事外,再无官职,因此他的诗也有不少白首无功之慨:

壮图哀未立,斑白恨吾衰.(《家园卧疾毕太祝曜见寻》)

士元多赏激,衰病恨无能.(《宴张别驾新斋》)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岁暮归南山》)

少年时候立下的雄心壮志没来得及实现,岁月就匆匆逼人年老、白头、患病,诗中饱含着悲哀的情感,与杜甫诗的情感基调是有相通之处的.

以上简单勾勒衰老的书写脉络,目的不仅仅在于判断老杜写老的诗学取源(虽然这一点很重要),而在于通过这段诗史的勾勒,凸显出杜甫写老的新特点,并展现它的文学史意义.在这样前后的对比中,我们就会发现前人对衰老的书写无论频率还是深度,都不如杜甫.接下来就要讨论老杜写老背后隐藏的创作心态、目的和杜甫独特的审美观点了.

杜甫一生蹭蹬,命途多舛,虽然曾经设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然而终其一生,所担任的官职也只有左拾遗和检校工部员外郎,且时间很短(前者一年零二个月,后者半年).他在科举落第之后,也曾有裘马轻狂、游荡齐赵的生活,但是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他的命运也转入低谷.尤其是在漂泊蜀地和江湘之时,诗中的迟暮之感随着年岁的增长而越加深沉.细究这些涉及衰老描写的诗歌,就会发现盘旋在杜甫心中的两种互相矛盾的心态,一种是壮心不已,另一种是壮心零落.

(一)壮心不已

以曹操的名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来概括杜甫晚年的心态是非常合适的,具体来说“壮心”包括心怀天下的博爱之心以及谋求功名的进取之心.

孟子曾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无疑是历代士人秉守的信念之一.杜甫理想远大,不满足于独善的小境界,但是当时的政治并没有给他提供一个可以兼济天下的机会.然而,即便如此,他依然担忧着天下百姓的安危,更可贵的是这种担忧、同情是发自内心的,是无比真诚的,没有半点虚伪与造作.这样的例子很多,如在成都时,杜甫居住在草堂,生活潦倒:

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被子冷得像铁一样,还被儿子睡觉时踢穿了.成都经常下雨,偏偏遇上会漏水的茅屋,屋内没有一处是干燥的.再加上战乱以来,睡眠状况非常糟糕,明明建了草堂,还担心被子会被漏水沾湿,这样的夜晚,简直不知该如何待到天亮?在这样的处境下,一般人料理自己的事情都是有心无力,杜甫却在屋顶的茅草被村童抢走之后,还满怀同情地期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哪怕是以自己的茅屋被破坏,自己被冻死为代价也不后悔.这是一种多么无私、宽广、博大的胸怀(我们千万不要忘了,写这首诗的时候杜甫已经快50岁了,而且身无长物,一事无成),古往今来中国士人最宝贵的精神正在于此.

在漂泊西南和江湘之地时,杜甫频频回望京城,一方面固然因为南方不是故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就是他对君主的眷恋,“霜天到宫阙,恋主寸心明”(《柳司马至》),“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小寒食舟中作》)回首长安所以会感到忧愁,是因为安史之乱带来的危害还未消除,比如回鹘与吐蕃的侵扰,各路节度使的叛乱,而自己“蹉跎病江汉,不复谒承明”的羁旅生活也让他颇感无奈.杜甫是想有所作为的,他仍然“欲陈济世策”,但暮年加疾病是妨碍他入朝效命的原因,为此他也常常感到悲观,“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入衡州》).他也设想疾病若能好转,他就回京拜谒君主,“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送覃二判官》).《江汉》一诗表达的十分明显: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首联,黄生注释:世不见用,而心常忧国,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黄生的理解是非常到位的,表面看是自嘲,实际上是饱含着自负,因为自负,所以当他的病有所好转的时候,看到令人感伤的落日,也依然壮心不已.正如同自古以来,存养老马不是因为它能长途奔跑,而是因为它识途的智力.这是杜甫的自信,自己虽老,但仍然有智谋可为朝廷效力.

杜甫虽然想为朝廷献策,但他身处远离京城的夔州以及江湘等地,单凭自己的想象是没用的,必须要让君主知道自己的心意,才有望被擢用.办法只有一个,就是通过写诗来传达.杜甫有不少诗是因送别官员回京而作的,而诗中又往往涉及自己老况的描写,其中别有目的.如《送覃二判官》:

先帝弓剑远,小臣馀此生.蹉跎病江汉,不复谒承明.饯尔白头日,永怀丹凤城.迟迟恋屈宋,渺渺卧荆衡.魂断航舸失,天寒沙水清.肺肝若稍愈,亦上赤霄行.

浦起龙认为覃二告别杜甫,必然是返回长安,所以杜甫才三致恋阙之思.“余此生”“白头”以及“病”“肺肝”等字眼再三地暗示自己的老病,似有乞怜之意.在另一首送人入京的诗中,杜甫也是不厌其烦地提及自己的衰老飘零:

肃宗昔在灵武城,指挥猛将收咸京.向公泣血洒行殿,佐佑卿相乾坤平.逆胡冥寞随烟烬,卿家兄弟功名震.麒麟图画鸿雁行,紫极出入黄金印.尚书勋业超千古,雄镇荆州继吾祖.裁缝云雾成御衣,拜跪题封贺端午.向卿将命寸心赤,青山落日江湖白.卿到朝廷说老翁,漂零已是沧浪客.(《惜别行送向卿进奉端午御衣之上都》)

这首诗前七联都是赞述向卿兄弟佐佑卿相收复长安、扫除安史叛军的功劳.同时还誉美向卿出镇荆州的勋业,可与他的远祖杜预相比.而最后一联,笔势陡转,表明写诗的另一个目的,希望向卿到京城时,能向朝廷说明自己的近况.说明近况的目的是什么呢?结合上诗就能明白,他是希望进京的朋友能转达自己虽然境况凄凉,但仍然心忧天下,牵挂朝廷,而朝廷也能怜悯并擢用这个忠心耿耿的老臣,让他的才能得以发挥,为国尽力.这就是杜甫不断地在送别诗中提及自己已经垂垂老矣的目的.

广德元年(763),杜甫被召补京兆功曹参军,因为这是小官,所以杜甫不赴任.广德二年,严武再次出镇蜀州的时候,表杜甫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但杜甫在第二年正月(永泰元年)即辞官回草堂.杜甫不愿继续在严武的幕府任职,首要原因就是因为受不了束缚.他之所以会入严武的幕府,是为了感谢严武的知遇之恩,“束缚酬知己,蹉跎效小忠”(《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但由于他之前与严武属故交(在杜甫任左拾遗的时候,两人同朝为官,且同因房琯事件被贬),然而时过境迁,昔日的挚友竟然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幕府中自然不可避免地要注意礼数.因此会感到“束缚”.而且,“黄卷真如律”的幕府工作让他这个平地上走路都东倒西歪(“平地专欹倒”)的老翁倍感不适,他的妻子儿女也因此担心他肌肉麻痹、头风病发作(“老妻忧坐痹,问头风.”(《遣闷奉呈严公二十韵》).同时,又因为受到同僚的嫉妒和轻视,所以第二年就辞职回家了.

京兆功曹参军是小官,情况类似的是乾元元年被罢免左拾遗之后转任的华州司功,而杜甫是一个自视甚高的人,哪怕自己已经年过半百,生活贫穷,即便有机会回京都,他也不愿屈就这样的小官.检校工部员外郎属从六品上,品位相对较高,所以杜甫愿意就职.白头之年才入幕府为员外郎,他深感有负平生的志向,如《正月三日归溪上有作简院内诸公》一诗即说:“白头趋幕府,深觉负平生.”然而,杜甫就是这样的性格,一方面胸怀大志,另一方面,性格耿直,不喜欢干谒他人,也不懂得官场的逢迎之术,此外还不愿屈就小官.所以即便他处处托人向朝廷带信,结果呢?除了因为严武的救济以及就任检校工部员外郎的那段时间,他的境况得到改善之外,生活都是过得颠沛流离.无论传信的人有没有将他的状况告诉朝廷,朝廷似乎都没有很大的诚意去体恤这位“未尝一饭能忘君”的老臣,杜甫也就在这样的期望中失望,反映在诗中,就有另一种截然相反的心态.

(二)壮心零落

比起“落日心犹壮”这种心态,“壮心久零落”(《有叹》)才是杜甫漂泊时期的常态.他常常感叹自己不仅形容衰老,而且心如死灰,“洎乎吾生何飘零,支离委绝同死灰”(《晚晴》)、“冥心若死灰”(《秋日荆南述怀三十韵》).其原因主要在于“贫病他乡老”,也就是说老、病、漂泊、贫穷,此外就是自认为英雄不遇的现实.与本文相关的,是衰老对他心态的影响.

前面提到,杜甫的“壮心”主要是忧国忧民和谋求官禄.然而随着各地叛乱的不断涌现,杜甫固然一方面仍然忧心国家的安危,但另一方面,他也渐感力不从心,“胡为将暮年,忧世心力弱”(《西阁曝日》).作为一个连走路都歪歪斜斜,需要依靠藤杖的老人,面对着动荡不安的时世,也只能感到心力微弱.

时事动荡、忧国忧民已令杜甫感到心力交瘁,在需要朝廷认可才能获得资格的官仕方面,杜甫更是感觉绝望:

心虽在朝谒,力与愿矛盾.抱病排金门,衰容岂为敏.(《赠郑十八贲》)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江上》)

扁舟空老去,无补圣明朝.(《野望》)

杜甫始终都想报答君主,报效朝廷,然而,人不能不服老,疾病虽然有所好转,壮心有时也会复苏,但入朝做官并不仅仅是一厢情愿就能实现的,况且他对小官是极度不屑的,这也许跟俸禄有一定关系,《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说:“无钱居帝里,尽室在边疆.”俸禄太少,杜甫是不可能在长安定居并且养活家人的.杜甫也意识到年老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挑战是难以寻找出处,“何太龙钟极,于今出处妨”

(《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

“报主身已老,入朝病见妨”

(《入衡州

》),

老病妨碍了自己入朝参谒,只能毕生漂泊江湖,无所归依.“官因老病休”

(《

旅夜书怀

》),

于他而言,是多么无奈又沉痛的认识.

杜甫在写自己衰老的时候,往往夹杂着对肺病的叙述.“老”和“病”当然也有一个前后的关系,他说自己“我衰太平时,身病戎马后.蹭蹬多拙为,安得不皓首”(《上水遣怀》)、“将老忧贫窭,筋力岂能及.征途乃侵星,得使诸病入”(《早发射洪县南途中作》)、“已衰病方入”(《逃难》).吴见思评注后者曰:“头白则筋力已衰,腠理不密,诸病趁之而来,况四海无处不乱.”在医疗条件远不如今天的唐代,一个老人患上肺病,且终日漂泊不定,生活贫困潦倒,自然是很难痊愈的.他入蜀之后的状态可以概括为“老病穷愁、漂泊无为”,其中老和病是影响杜甫心态最主要的原因,倘若不老不病,无论是漂泊、还是穷困,都有改善境况的可能,在仕途方面,也许会有更多机会.然而,终杜甫一生,命运似乎都不曾盛意怜惜过他,诗歌史上他集艺术之大成,而人生旅途中,他又集苦难于一身,古往今来,甚少文人在命运上比杜甫悲惨.他用来形容李白的“文章憎命达”“德尊一代常坎轲”,写这些诗不管是否有自喻的初衷,最后竟成了预示他一生遭遇的诗谶.

阮籍视人变老后为“老丑”,在中国古代文化里,这代表了一般人的看法.年老,虽往往与德高望重联系在一起,但在生理层面,却常常是受到轻贱的,“俗贱老弱兮少壮为美”(《胡笳十八拍》其七).杜甫也不止一次地说过自己是“老丑”:

朝廷慜生还,亲故伤老丑.(《述怀》)

岂惟长儿童,自觉成老丑.(《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

杖藜风尘际,老丑难翦拂.(《七月三日亭午已后校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

后生血气豪,举动见老丑.(《上水遣怀》)

既然“老”而成“丑”,还一而再地在尚“美”的诗歌中书写,为什么呢?前面提到他写老,有乞怜的意图、希进的目的,但在独自娱乐遣兴的场合,所作的诗歌并不是为了送别、唱和,还如此执着地描写,必然反映了个人特定的审美兴趣:杜甫把生活中认为“丑”的东西当作值得审视的“美”,写进诗歌中.

前面提到他的《耳聋》诗,他把自己描写得连风声都听不到了,看似是听力完全丧失了,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只是左耳聋了,所以此诗并非全是实写,而是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以突出耳聋的效果.也就是说,杜甫是把衰老的生理特征当作一种题材来细细描写的,这一点与前人点到即止的描写态度完全不同,即便是与陶渊明相比,杜甫在衰老的书写方面也体现了更强的自觉性,这种自觉性就是把衰老残破当作美来体验和审视的审美兴趣.

上元二年(761),杜甫在成都草堂前的楠树被风雨吹倒,为此作了一首哀婉的《楠树为风雨所拔叹》,其中提到“沧波老树性所爱”,句中的“老树”有特指.据此似乎并不足以窥探他的审美,然而倘若根据他众多咏物诗的题名,如《瘦马行》《病马》《病柏》《病橘》《枯棕》《枯楠》《破船》以及大量的日暮、返照、秋冬等与时节时序的“晚”相关的诗歌,就能明白为什么杜甫如此执着于衰老的描写——那是源自于他特殊的审美观.不可否认,在咏瘦马、病马以及枯棕的诗中,杜甫是饱含讽喻、寄托的,如《枯棕》就寄托因棕树被人严重割剥而联想到老百姓被官府剥削的讽喻.《病马》也寄寓着自己的身世遭遇:

乘尔亦已久,天寒关塞深.尘中老尽力,岁晚病伤心.毛骨岂殊众,驯良犹至今.物微意不浅,感动一沉吟.

这是一匹被遗弃的老马,为主人耗尽气力后,却被遗弃在天寒地冻的边塞之地.可是马的筋骨皮毛与其它马并无差异,驯良的性情也至今保存着,它虽然微贱,但是恋主之情独深,想到此,诗人忍不住悲悯沉吟起来.申涵光曰:“杜公每遇废弃之物,便说得性情相关,如《病马》《架除》是也.”人的审美并非都是天生,同时也受到后天遭遇的影响,杜甫之所以喜欢描写这些衰老残败的事物,与他后半生郁郁不得志的心理紧密相关.这种心理随着年岁渐老而越加严重,同时这种观照世界的审美观在他的意识中渐次根深蒂固.杜甫越到晚年,越频繁地提及自己的衰老特征,诗中的衰败老残的气息也越来越严重,这除了客观原因导致的自然衰老之外,必然与他的这种审美有关,这也是同样会变老,同样不得志,杜甫和前人对老的书写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所在.

盛唐诗人如岑参、高适、王维、孟浩然以及李白,在文学思想上的共通之处在于他们都追求自然清新、气象浑厚、兴象玲珑的意境,他们的诗歌往往能给人一种丰腴饱满、气势壮大以及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感受.杜甫虽然也生长在盛唐时期,他的部分诗歌也确实写出了盛唐那种兴象玲珑的意境,但是,杜诗更值得注意的是那些与丰腴饱满、充满活力的审美背道而驰的诗作,与活力充盈相对的是前文提及的衰老残破的审美,与丰腴饱满相对的则是杜甫瘦硬通神的审美,前者本文已经论述了,后者因与本文无关,所以从略.至此,我们可以发现,诗歌到了杜甫的时代,就出现了一个审美转向,不再以浑融、自然、清新为共同的审美,转向瘦硬通神,也转向衰老破败,由此而慢慢形成中唐的险怪、雄重、尖锐、瘦硬的诗歌风格.

杜甫对后世有巨大影响,单从衰老的描写来说,也能看出这一点.比如韩愈、孟郊、白居易、元稹等中唐诗坛的巨擘,就描写了大量与衰老相关的内容,以下仅举数例为证:

我虽未耋老,发秃骨力羸.所馀十九齿,飘飖尽浮危.(韩愈《寄崔二十六立之》)

白首眼垂血,望尔唯梦中……衰老无气力,呼叫不成风.(孟郊《忆江南弟》)

三十生二毛,早衰为沉疴……年颜日枯槁,时命日蹉跎.(白居易《寄同病者》)

忆初头始白,昼夜惊一缕.渐及鬓与须,多来不能数.(元稹《遣病十首》其五)

上述诗句自然不能展现后来诗人书写衰老的全貌,但纯粹从文本上来看,杜甫确实开拓了衰老书写的新气象,并且影响了后来诗学上取法于他的诗人.至于后来的书法如何发展变化,就只能留待以后的研究去探讨了.

注释:

① 根据仇兆鳌:《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下引此书简称《详注》.

② 萧涤非、张忠纲等:《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下引是书简称《校注》.

③ 《临邑舍弟书至苦雨黄河泛溢堤防之患簿领所忧因寄此诗用宽其意》.杜诗编年主要根据仇兆鳌《详注》,兼参考《杜甫全集校注》.

④《校注》,第56页、第5586页、第6034页、第1517页.

⑤黄鹤系此诗于天宝七载,张忠纲认为应在天宝九载.案,根据韦述所作韦济墓志铭,韦济于天宝七载为河南尹,天宝九载转为尚书左丞.据此可知,此诗不可能作于天宝七载.见《校注》,第161页.

⑥ “半顶梳头白,过眉拄杖斑”(《入宅》).

⑦ “杖藜登水榭,挥翰宿春天”(《春夜峡州田侍御长史津亭留宴》);“明知来问腆我颜,杖藜强起依僮仆”(《醉为马坠诸公携酒相看》);“衰颜更觅藜床坐,缓步仍须竹杖扶”(《寒雨朝行视园树》);“接宴身兼杖,听歌泪满衣”(《巫山县汾州唐使君十八弟宴别兼诸公携酒乐相送率题小诗留于屋壁》).

⑧ “肉食哂菜色,少壮欺老翁”(《赠苏四徯》);“后生血气豪,举动见老丑”(《上水遣怀》).

⑨ 谢灵运《游南亭诗》:“戚戚感物叹,星星白发垂.”鲍照《在江陵叹年伤老诗》:“ 方瞳起松髓,赪发疑桂脑.”何逊《秋夕叹白发诗》:“唯见星星鬓,独与众中殊.”

⑩ 《暮春题瀼西新赁草屋五首》其五,后半句为“已老尚书郎”,所反映的心态在后详述.

杜甫的悲观心态与他的老病有很大关系,但导致他感觉老病妨碍自己为朝廷效力的因素还有其他,比如当时朝廷重武轻文,像杜甫这样的文儒,自然是没有多少用武之地的.

《详注》卷二十三,第2019页.

参考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37页.

黄卷,此处指文书.“黄卷真如律”意指幕府戒律严明.张潜:“‘黄卷’句,谓簿书督责之严.”周篆:“律,律令也.真如律,言幕下之礼,亦同于朝廷也.”见《校注》卷十一,第3277页.

杜甫在严武幕府的心态,参见陈贻焮先生:《杜甫评传》第十六章,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在《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中以“邹生惜曳裾”自喻.《汉书·邹阳传》:“饰固陋之心,则何王之门不可曳长裙乎?”赵次公曰:“曳长裙,则不欲干谒诸侯也.”见《校注》卷十九,第5564页.

“逢迎少壮非吾道”(《清明》).

仇兆鳌注:太平,指天宝以前;戎马,指至德以后.结合前面提到的作于天宝九载的《赠韦左丞丈济》可知,这个衰不是指运气偃蹇之意,而是确确实实的“衰老”之意.

“君不见夔子之国杜陵翁,牙齿半落左耳聋”( 《复阴》).

杜甫在《李潮八分小篆歌》提到:“书贵瘦硬方通神.” 仇兆鳌注:“《晋书·王献之传》:‘字势疏瘦,如隆冬之枯树.’”在咏马的时候,尤其能体现他这种审美,他心目中的骏马应是“锋棱瘦骨成”“竹批双耳峻”(《房兵曹胡马》),他反对盛唐时期把马画得非常丰腴,因此他批评韩干“干唯画肉不画骨,忍使骅骝气凋丧”(《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分门集注》引张耒曰:“马以神气清劲为佳,不在多肉,故云云.”(《校注》 卷一《房兵曹胡马》注引,第35页).葛晓音先生认为这与杜甫“偏爱气骨峥嵘、瘦硬传神的艺术趣味有关,这种强调骨力的主张和他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里强调气势的观点相同,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杜诗评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版,第141页).

注释:

①参见《杜甫全集校注》第九册,第5175页、5172页.

②参见《杜甫全集校注》第九册,第5178页注(三) .

③《杜甫全集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588页.

④《论语·颜渊》:“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责任编辑刘晓凤

责任编辑陈宁

老杜写老论文参考资料:

如何写好一篇论文

写论文的网站

论文附录怎么写

论文的结束语怎么写

论文思路怎么写

如何写历史论文

该文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老杜写老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写相关老杜写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