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铁血柔情阁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铁血柔情阁罗凤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铁血柔情阁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3-10

《铁血柔情阁罗凤》

本文是铁血柔情阁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铁血柔情和罗凤相关论文写作参考范文。

责任编辑:刘 倩

投稿邮箱:DLWHLQ@163.com

●余显斌

大唐的乱局,应该说是起自南征.

这个南征,就是大唐耀武扬威,鼙鼓声声,兵指南诏.很多史家谈及,都说这是杨国忠冒的坏水,他和鲜于仲通是铁哥们儿.当年,鲜于仲通没少照顾杨国忠,为他的出人头地升任宰相垫了几块砖.现在,杨国忠做了国务卿,掌管着朝廷的印把子,就让鲜于仲通出征,征讨南诏,有一个建功立业的机会,回朝后便于晋升官职,光宗耀祖.

这种说法,显然有些片面性,有些为尊者讳的嫌疑.

这事,细说起来,和杨国忠的关系并不大.

导致此事发生的,应当是当时的大唐元首唐玄宗.唐玄宗年轻时励精图治,是一个不错的元首.可是到了晚年,却昏聩荒淫,好大喜功,为了显示自己的国力,还有自己治国的手腕,十分渴望通过征伐,通过铁血杀戮,来加以彰显.为此,他特意改革军制,以至于出现了节度使,有的将军,如安禄山辈,竟然身兼几镇节度使,手握十几万铁甲.至于这样做的目的,史书一针见血指出:“秦汉以来,唐马最盛,天子又锐志武事.”一个“锐志武事”,道出其中的深层原因.

安禄山能走上历史前台,就是通过镇压奚人与契丹人发迹的.史书说,他“屡诱奚、契丹,为设会,饮以莨菪酒,醉而坑之.动数千人,函其酋长之首以献,前后数四”,他不是通过战争获胜的,而是非常卑鄙地诱骗奚人与契丹人,让他们去喝酒,喝醉之后,加以坑杀.至于两部族首领的脑袋,他就用盒子装着,送给唐玄宗.唐玄宗接过后呵呵一笑,马上给他升官.安禄山凭借开边,官职一路飙升,做到“尚书左仆射”.如此玄宗仍意犹未尽,大加赏赐,“赐实封千户,奴婢十房,庄、宅各一区;又加闲厩、五坊、宫苑、陇右群牧都使”,最后赐他东平郡王封爵.

这样一来,所有戍边的将军都从中嗅出了味儿,看出了苗头,一个个都红了眼珠子,拎着刀片子,光着膀子,积极寻找着敌人,寻找着建功立业的对象.即使没有敌人,也要逼迫出几个敌人,砍下他们的脑袋,献给玄宗,从而出将入相,做安禄山第二.

这样,南诏的战事,就不可避免地发生了.

1

南诏当时是大唐的附庸国,臣属于大唐.

对于大唐,阁罗凤是很恭敬的,这种恭敬,一半是敬畏,另一半是仰慕,是向往.大唐的文化,以及它的GDP,还有它的铁血武功,都让这位云南王心向往之,俯首倾心.另外,正是由于大唐元首的大力支持,他的爹地归义才能长剑出鞘,铁马秋风,扫平其他五诏,统一了当时的各部,成为一个整体.《唐史》谈及此事,很不满地道:“归义既并五诏,服群蛮,破吐蕃之众,兵日以骄大.”唐人的意思是说:“归义的这个连锁公司,说白了,就是唐朝帮他运作起来的,而且一步步发扬光大,可是他地位稳固后,企业扩大后,就白着眼珠子腆着肚子,就不买大唐王朝的账了.”

至于说归义“骄大”,根据史书查证,也没有什么出格的事情,就是当着大唐使臣的面,竟然还和吐蕃使臣勾肩搭背,频频放电,呼兄唤弟的.不过,这也能理解,归义这么做,是在向唐朝显示:“你们得重视我,我不是没地方可投奔的叫花子,瞧,吐蕃人也很重视我的.”

他是以吐蕃为砝码,故意摆在大唐使者的面前,便于自己在大唐元首的眼中,能增加一些分量,能够有说话的地方罢了.自始至终,他没做出对不起唐朝的事,“骄大”一说,实在无从谈起.

可以说,玄宗前期,大唐和南诏始终处于蜜月期中,关系是相当地不错.在此期间,唐朝不但帮助南诏统一各部,在归义死后,又马上派出使节,“持节册袭云南”,承认了阁罗风云南王的合法性,避免他人觊觎.阁罗凤的大儿子凤伽异当年才十岁,还是一个流着鼻涕的小童鞋,留学到了唐朝,唐朝皇帝就下发文件,封他为鸿胪少卿,再到上卿,再到“阳州刺史,都知兵马大将”,在法统上,承认了阁罗凤的继承人的地位.也因此,对于大唐,阁罗凤始终带着一种感恩戴德的心理,心甘情愿地做着大唐的附庸,跟着大唐的政治节拍起舞,从未产生“琵琶起舞换新声”的想法,更不用说背叛,和大兵相见了.用他的话说,“既御厚眷,思竭忠诚,子弟朝不绝书,进献府无余”,自己蒙受唐朝元首浩荡大恩,竭尽心力,用尽府库物品,报效元首,忠心不二.当然,做了大唐附庸,还有别的好处,经济建设上,能和大唐互相来往,腰包能鼓起来,这儿的百姓能富裕起来,歌曲会唱得更加嘹亮起来.另外,借助唐朝的力量,可以抵挡日益强大的吐蕃,避免受到吐蕃赞普的威胁.

如果,唐玄宗不好大喜功,如果他真能信守刚登基时的誓言,“三十年内不言战事”,一直将和平进行到底,那么,阁罗凤也会和他的父辈一样,当着他的云南王,坐在宫殿里,听着丝竹管弦,品着茶,嘎嘎乐着,度过自己逍遥的一生,然后袍袖一拂,离开历史,走进时间的小巷,成为一片云烟,淡然散去.

如果那样,历史上就少了一个英雄,就不会出现那个“气受中和,德合覆育,才出人右,辨称世雄.高视则卓尔万寻,运筹则决胜千里.观衅而动,因利兴功”的德能勤绩兼优的阁罗凤,而是一个很平凡的官二代.

可是,历史在这儿却出现了拐点,一个纨绔子弟最终消失了,一个英雄在西南的苍山洱海间拔剑而起,风姿张扬,走上历史的舞台,走成一幅大风景,也走成了一座高高的丰碑,走成了一座山峰.

古人言,时势造英雄.阁罗凤,就是时势造就的英雄,时势竖立的丰碑.

这个时势,是智慧日益低下的唐玄宗给一手造成的,是大唐的好战分子们给一手造成的,怨不得旁人,更怨不得历史.

2

《礼记》中有一句话,“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意思是说,上司有这种爱好,下属一定能嗅到,而且一定能满足上司的需要,不是一般性地满足,而是创造性地满足,是挖空心思地满足.唐玄宗希望开边,希望大唐军功天下无敌,希望后人谈到他,都翘着拇指夸一句“李隆基超牛”.他的这种想法,不需要通过文件下发,也不需要开会规划,仅仅是沿边设镇,安置节度使,将军们就领会了元首的心理了:设置节度使,用意之一便是让将军们兵力集中,便于对外扩张,便于对周边部落实施闪电战嘛.将军们不傻,一个个高兴得鼻涕冒泡,马上开始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其中表现最为积极的,应该属于北方的安禄山.当时奚人已经归附,奚人的酋长甚至还娶的是宗室的女子做老婆,成为李唐皇家的女婿,为李唐王朝守边效力.可是,安禄山就敢带着手下,对那些奚人进行哄骗、诱杀,对他们实施斩首行动,向朝廷邀功请赏.

这要在唐玄宗登基初期,无疑是和自己的脑袋过不去的,是走一条不归路的.

玄宗刚刚登基的时候,雷厉风行,准备大显身手,可是得有一个得力的国务卿.他眼光乱闪,到处选择国务卿,终于眼光一亮,瞅准了姚崇,希望他出来组阁,为自己服务,为李唐王朝掌舵.姚崇咳嗽着,摇着脑袋,连连说否,说自己老了,精神气不足,不能为皇帝办事了.玄宗说,你不组阁,这个国家咋办啊.经过多次邀请,姚崇无奈,只有接受任命,出来做了国务卿.上任之初,他就提出一个要求:“愿陛下三十年不谈战事.”玄宗一听,脑袋点得木鱼一样,脖子一挺,发誓说不是三十年,自己将一生不谈战事,维持和平局面,维持到自己离世.

姚崇听了,很是满意,开始办公,和玄宗一起,开创了历史上有名的“开元盛世”,以至于当时出现“京师米斛不满二百,天下义安,虽行万里不持兵刃”的局面,成为历史上少见的治世.多年后,面对战乱,面对中原板荡,四海鼎沸,面对战火硝烟无日无之的惨剧,杜甫老夫子十分向往地说:“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诗人笔下,驿路上杨柳如烟,车马来往,仕女书生,长衣飘飘,喜笑颜颜,犹如神仙中人.每一座城市,都人烟辐辏,仓库中更是米粮充实,十分富有.那时的唐朝,如一首和谐的歌,高亢响亮,让人神往.

可是,那是姚崇活着时,是宋璟活着时,是张九龄活着时,是玄宗年轻时.现在这些名相,一个个走入历史的尽头,走人人生的那一边,走成昨夜的一颗星辰.而玄宗也早已老去,白须飘飘了.那条誓言,也让它随风消散吧.最好全部消散在记忆的底版上.

玄宗急切地想秀一把大唐帝国的肌肉,让杨玉环美眉看看自己的能耐,自己廉颇虽老,尚是雄风犹存,尚是一个老纯爷们儿.这时,安禄山适时出手,对异族实施斩首行动,就很合乎元首的心思了.因此,玄宗不但没有谴责他的残酷,没有处罚他的擅自行动,还嘎嘎嘎地乐了,心说:“这个小安子,简直是寡人肚子的蛔虫啊,太能揣摩领导的意图了,升官!”于是,安禄山就借着奚人,以及契丹人的头颅,一路飙升,成为火箭干部.

这点,当然让其他人脑洞大开,眼光发亮,磨刀霍霍,准备模仿.

他们一个个挖空心思,开始逼迫那些附庸国造反,为自己长剑出鞘大开杀戒创造机会.有些附庸国实在受不了,脸红脖子粗,开始拍案骂娘,接着举起刀矛反抗,如奚人和契丹人,竟然联合起兵,打得安禄山丢盔弃甲,有一次险些丢掉老命.好在,这个安禄山善于说谎,大败能说成大胜,将玄宗当三岁的小孩,糊弄于股掌之间.有的附庸国却很忠心,咬牙忍住,坚决不反,牢牢抱着唐朝大腿不放.唐朝官员很苦恼,就想出一些高尖端的方法,一些让对方忍无可忍的办法,逼迫他们不得不撒手,最后走上和大唐PK的道路.

张虔陀就是这样一个“大唐公仆”.

阁罗凤就是这样一个被逼的对手.

张虔陀这位“大唐公仆”的政绩超差,可是,他老人家却具有一个破毛病——超,估计没少养一群小三小四,甚至没少养美女拉拉队.可是,这位很无能的“公仆”,却偏偏非常自信,有着强烈的建功立业的心思.他觉得,要建功立业,就必须让阁罗凤反叛啊,让他成为大唐的敌人啊.于是,他就运用各种下三滥的手法,挑战着阁罗风的忍耐底线,挑战着阁罗凤的忍受神经,最终逼得阁罗风忍无可忍,带着一群南诏的爷们儿,光着膀子,和大唐掰起手腕子.

云南烽火一起,唐朝廷就迫不及待地发来大军,准备显示一把他们纯爷们儿的能耐,赢得世人的喝彩.可惜,他们三战三败,显示出自己的豆渣面目以及懦夫本色.大家一看,都没有鼓掌,而是长吁一声,唐朝的军队,不再是太宗时代的征战四方、无敌天下的精锐了,不再是开元年间的劲旅了.现在,他们变得很水,很垃圾的.也因此,安禄山的胆子就肥了起来,不再谨小慎微地看着玄宗的眼色行事,不再给玄宗跳胡旋舞了,也不再给比自己小很多岁的杨贵妃当干儿子了,而是吹响号角,点燃一把狼烟,开始了一场长达八年之久的叛乱.

也因为这样,大唐王朝从历史的顶峰,咕噜噜一路滚落下来,掉在山崖下面,从此一蹶不振,一直到灭亡,都没有恢复元气,没能再次登上历史的高峰.

好战者必以战亡,自古而然,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

当唐玄宗屁颠屁颠,撒丫子逃向蜀地时;当他在马嵬驿流着鼻涕和眼泪,将自己的杨美眉下令勒死时;当他听着驿路的铃声,叮当叮当一片凄凉时;当他回到皇宫,面对着花开花落,孤独一人,相思欲绝时,他一定后悔过开边决策吧!

可惜,皇家什么都不缺,唯独缺少后悔药.

他自己酿造的苦酒,够他老李头喝后半辈子的了.后来,《长恨歌》出现,流行开来,很多人读到,都替他老李头的失恋洒一把同情泪.可是,那些南征死去的将士,他们的孤儿寡妇,该是如何地伤心,该是如何地以泪洗面痛苦度日,这些人,难道不更值得人同情吗?

这些,都是唐玄宗造的孽.

3

玄宗具有开边病,张虔陀也不弱智,否则弱智又怎么能.他当时干的是云南太守职务,是掌管一方的大员,和阁罗凤就是邻居.

张虔陀看见安禄山们狠狠搂了一票,出将人相的,很是羡慕嫉妒恨.他也想来一票,也想牛烘烘的.于是,就积极想办法,从身边瞅着目标,准备“开发资源”.这个资源,就是阁罗凤.

他想:要让阁罗凤出问题,就要让阁罗凤鬼火绿起来,磨快刀和朝廷作对,自己就有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就可以也像安禄山那样,横着膀子走路了.

于是,他开始绞尽脑汁,积极制造机会,让阁罗凤反叛.

这种做法真是开历史的玩笑,从来朝廷派官员到了边地,都是极力安抚当地酋长,并以此为个人政绩的.唐玄宗手下的地方大员,却恰好相反,竟然都希望自己管辖地段的酋长反叛,和自己刀兵相见,沙场喋血.病态的上司,有了病态的心理,才会出现一群病态的下属,做出病态的事情,让历史呈现一段畸形状态.

机会,终于让张虔陀等到了.

一天,天气好得不得了,苍山洱海之间阳光白净如水,草绿如染,花儿点点珠光宝气.阁罗凤为了拉拢关系,增进友谊,骑着马儿,带着自己的妻妾随从们,高高兴兴地上路了,一块儿去了张虔陀的府上.

张虔陀听到报告,放下茶杯,掸掸衣服,背着手很不屑地走了出来,迎接着这位地方实力派,等到看见阁罗凤的妻妾们,他昏花的老眼立马瞪圆了,发出绿光,一闪一闪的,像一只饥饿的狼.洱海边的女孩,经过洱海带着水分的清风的滋润,那皮肤白嫩的,简直是吹弹得破,一弹一汪水.张虔陀马上呵呵大笑,放掉天朝大国要员的架子,将阁罗凤和他的妻妾们请人府邸,摆起宴席,喝酒吃菜,十分客气,十分殷勤.

阁罗凤想,这位太守今天怎么啦,如此客气,甚至客气得让自己有点受不了.过去,这老小子可是一直摆着高高在上的臭架子,从没将自己放在眼中,也从没这么热情过的哦.

虽然如此想,但阁罗凤仍安安心心在这儿做起了客人,喝着小酒,哼着小曲,看着歌舞,很是舒畅.

几天之后,他挥手离开,骑着马得得而归,回到自己王府后才知道,最近几天,那个该死的张虔陀,竟然对着他的美眉们普遍伸出了自己的咸猪手,狠狠花痴了一番.“南诏常与其妻子谒见都督,虔陀皆私之”,《新唐书》中的一个“皆”字,说明不是一个两个,还是很有几个的.这也说明,这样的现象不是一次,可能是很多次.张虔陀这个老花痴,原来那次殷勤迎接的不是阁罗凤,是阁罗凤身边的美眉.

阁罗凤知道后,心里的那个气啊,肚皮鼓鼓的,蛤蟆一样.

每一次去拜见,每一次都受辱,而且是爷们儿的奇耻大辱啊.那种耻辱就如锉刀一般,一下一下锉着阁罗凤的神经末梢,疼痛难忍.

那个张虔陀却乐得嘎嘎的,十分得意,自己既爬到墙头看了红杏;又一步步按照自己的计划实施,挑战着阁罗凤的忍耐神经.他仿佛看见,那颗斗大的权力金印,正在等着自己去摘取.

4

史书在谈及这段事时说,“虔陀矫诈,待之不以礼”.怎一句“待之不以礼”了得?那简直是奇耻大辱,是所有男人都难以忍受的奇耻大辱啊.

在唐诗辉煌的年代,在翰墨流荡的时代,在李白杜甫对峙的时代,在山水田园里诞生出精致典雅文章的时代,不知科举考试怎么就会诞生出张虔陀这么一个奇葩,这样一个廉耻丧尽的家伙.这简直是对唐诗的侮辱,是对文雅翰墨的侮辱,是对汉文化的侮辱,是对人性的侮辱.

更奇葩的是,这家伙如命,好财和竟然成正比,不相上下.

世间的贪官,大多如此,贪财,双管齐下,不分上下的.

张虔陀看见金子银子,顿时血压上升,险些变成植物人.他的吊在腰带上,简直能将自己吊出腰间盘突出,可他从不嫌弃少,从来没有满足过.在瞄上阁罗凤身边的美眉的同时,他的眼珠子也瞄上了阁罗凤的保险柜,瞄上了对方的.他一厢情愿地想,阁罗凤的一定不会少,如果能给自己几张意思意思,那一定超爽.于是,他特意找到阁罗凤,白着眼珠子,“多所求丐”.

想象这个情景,一定是很乌龙的,也是很让人头皮发麻的.

一个唐朝的官员,一个在翰墨文章中沁润出来的公仆,长衣大袖,一派正人君子的谦谦风度,笑呵呵地来到阁罗凤王府,大刀金马地坐下.两人喝着茶,聊着天.阁罗凤笑着问,不知太守大人来此何事.张虔陀捋着胡须,竟然恬不知耻地道,云南王,有吗,我想笑纳几张.

这简直是对唐朝官员的耻辱,也是对大唐风韵的玷污,更是对大唐皇帝的讽刺.

由此也可看出,到了玄宗后期,大唐官场的风气,是何等地乌烟瘴气,是何等地肮脏不堪,是何等地荒诞无耻.官风如此,还想开边,玄宗简直是痴人说梦.

面对这样无耻的家伙,阁罗凤一定很不屑吧.一个胸怀宽广的人,一个有着深远谋略的人,一个胸怀一方的人,一定是一个眼界十分阔达的人,一个不屑于财货的人.这样的人,面对那些猥琐卑鄙者,还有那些贪财者,一定会发自内心地鄙视,看不起.对于张虔陀厚颜无耻的勒索,“阁罗凤多不应”,端坐在那儿,喝着自己的茶,懒得理他丫的.至于心里,一定将这个家伙骂了几百遍了:这个鬼,这个无耻之徒,在揩我妻妾油之后,又来揩我的油,简直是恬不知耻.

张虔陀见阁罗凤不应,也冷下脸,心里很不爽,他恶狠狠地想,你一个破阁罗凤,竟然敢不满足我的,你也太把自己当一回事了.这老小子接下来,做出更雷人的举动,竟然因为这事,“遣人骂辱之”.这样一个垃圾,骂起人来,一定什么疼痛,他就朝着什么地方开刀,估计会将自己揩油的事情,也一一张扬出来了.没皮没脸的人,大都如同泼皮地痞,还有什么话从他们嘴里吐不出来的.他骂的话,史书懒得记载,但是,“骂辱”二字,还是隐藏着一些猫腻的.

大唐公仆张虔陀,将一个腐败者的恶劣本性,发挥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也算是贪婪者的奇葩了,也算是贪吏中的异数了.

为了让阁罗凤付出代价,张虔陀咬着牙花子,开始悄悄行动起来.他的行动,不是自己出兵,和阁罗凤一比高下,而是运用他仅有的那点智商,开始进行反间活动.原来,“归义未有子时,以阁罗凤为嗣,及生子,还其宗,而名承阁,遂不改”,也就是说,阁罗凤不是归义的亲生儿子,是他的干儿子.这个干儿子,凭借着自己的能力,还有过去的赫赫战功,接过了自己干爹的权杖.而归义货真价实毫不掺假的儿子,名叫诚节,却在一边做冷板凳,流着哈喇子.张虔陀马上找到诚节,嘚吧嘚吧地告诉他,南诏可是你老爸的家产,是你的祖业,你怎么能送给外人啊,你这样做,是不肖子孙啊.你要是想夺回权力,我张虔陀力挺你,毫不含糊.当然,他的这点小伎俩,在阁罗凤面前,是不值一提的,被阁罗凤举手之间,轻轻挫败.可是,阁罗凤心里却非常恼火,在《南诏德化碑》里列举张虔陀六大罪中,将其做为第二条,十分受伤地道:“诚节王之庶弟,以其不忠不孝,贬在长沙,而彼奏归,拟令间我,二也”.

有人说,张虔陀侮辱阁罗凤老婆的事,一定是子虚乌有的,属于空穴来风.否则,在《南诏德化碑》上,阁罗凤不可能不写上,做为张虔陀的另一罪状,也做为其反叛唐朝的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持这种观点的人,显然是没有处于阁罗凤的地位,没有替他想想的,戴绿帽子是一件奇耻大辱,阁罗凤再豁达,再看得开,也不可能像唱山歌一样,到处扯着脖子宣传吧.

他刻制《南诏德化碑》,最终目的是为了将这件历史大事记载下来,“石以刊铭,可长可久”,可是,他绝对不想自己的奇耻大辱也流传后世,供后人评点.这点,是人之常情.

5

张虔陀的恶劣行径,并未到此停止.他觉得,阁罗凤不给自己送,太不够哥们儿了,太“妈妈”的了,一点血也不放,超抠门儿.他捋着胡须在办公室里转来转去,左思右想,然后拿起笔,写了一封奏折,派人带着鸡毛信,快马加鞭送到京城,送到元首的手里,“仍密奏其罪恶”.这个“其”,当然指的是阁罗风.

不知道张虔陀怎么会如此理直气壮.一些贪官,总是如此自信,仗着自己的背景,还有后台,做起坏事,就是如此有恃无恐,违背天意,违背民心.

张虔陀没有强大的靠山,他敢这样,是因为他摸准了皇帝的开边心理,知道奏章一去,皇帝一定会迫不及待,派出大军,进入云南,剿灭阁罗凤.. 在奏折里,他一定不会说自己侮辱对方妻子的事,也一定不会说自己厚颜无耻索要银两的事情,更不会说自己派人谩骂阁罗凤的事.能让朝廷降罪阁罗凤的,大概只有一条,阁罗风撇开唐朝,成立了自己的公司.现在,阁罗凤的公司越来越大,势力越来越雄厚,而且准备和大唐的总公司分开单干.

他想,玄宗看见自己的奏章,一定会龙颜大怒,一拍桌子,派出朝廷的精锐部队,剑指南诏!我武威扬!灭掉阁罗凤!

这样一来,自己的理想就实现了,就有建功立业和报仇雪恨的机会,就会狠狠吐出肚子里埋藏已久的恶气,自己就可以借着朝廷的兵力大开杀戒了.而且,最诱人的是,杀死阁罗凤,他的那些美眉们,就可以全部收罗入自己的红罗宝帐,进入自己的美女歌舞团,满足自己的“寡人之疾”了.另外,阁罗凤的,就会一张张移形换位,进入自己的腰包,自己来路不明的财产,就会翻倍增长.

他觉得,自己离土豪生活的日子,已经屈指可数了.

他嘎嘎大笑,得意得简直找不着北了.

可是,他却不知道,他却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一般的眼高手低者,他们的能力和自我感觉往往成反比.野心越大,能力越低;自信心越强,智商越低下,张虔陀就是这样一个货.他所做的事,件件都是逼反阁罗凤.他的骨子里,也暗暗希望阁罗凤反.可是,他却不做好预防准备,不很好地训练自己手里的那点军队,不很好地加固工事,也不很好地侦查防备.

他想,有朝廷呢,自己怕什么.

他甚至可能想,等到上头的红头文件下来,自己就可带着大唐士兵上门去,绳索一抖,就可将阁罗凤活捉,扯到长安去,咔嚓一刀砍下他的脑袋,挂在高杆上.他却不知道,兔子被赶急了,都会回头咬人的,何况是一个人,更是阁罗凤这样的豪杰,更何况他的手下,有着百战之士.

他在坐等朝廷下旨的时候,却不知道,阁罗凤已经咬着牙齿,抽出长剑,指向了他的命门,盯住他的死穴.

6

原来,对于张虔陀的一些小伎俩,阁罗凤也暗暗提防着,思索着对策.他想,你小子给我穿小鞋,告我的黑状,我也告你一状,让你吃不了兜着走.于是,他绞尽脑汁,咬着笔尖,也写了一封奏章,派出八百里加急驿马,马蹄哒哒送向长安,送到元首的手里.在奏章里,他非常委屈地告诉皇帝,自己对皇帝超忠,从没有想过要背叛大唐朝廷,包括自己的子侄,在自己的带领下,都对元首忠诚不二.“将君臣一德,内外无欺,岂期奸佞乱常,抚虐生变”.现在,自己有了冤屈,希望元首能做主,替自己伸冤,替自己做主.然后,他将张虔陀对自己的欺压,一二三四,甲乙丙丁,进行详细列举,其中包括联络吐蕃,准备颠覆自己;还有行使反间计,准备推翻自己,以及练兵备战,准备攻打自己和提拔自己反对的人,极力压制自己,等等.

客观地说,这些罪责有的是真实的,如搞反间;也有的是子虚乌有,譬如说联络吐蕃,共同对付南诏.当时的吐蕃,是大唐敌国,整天对大唐虎视眈眈的,一个云南太守,是不会绕过朝廷,私下里和敌国媾和的.这样的事情一旦暴露,是要付出生命代价的.另外,说张虔陀积极训练部队,也有夸大之嫌,更是给老小子脸上贴金.后来,阁罗凤起兵,很容易就灭掉张虔陀,就是这老小子未曾练兵备战的佐证.

玄宗接到双方的奏章,停止了听歌观舞,敲着自己日益昏聩的脑袋,暗暗询问自己,究竟谁是谁非啊.得,他最后决定,还是派一个人去查查,证实一下.不这样做的话,自己就偏向张虔陀,别人会说自己拉偏架,国际观瞻不好.

第二天,他就将自己的想法付诸行动.

这个派去的人,名叫贾奇俊,任务就是处理这事,给双方一个是非曲直,别让双方整天泼妇骂街一样,双手叉腰,瞪着一双斗鸡眼,唾沫星子横飞.

这个贾奇俊是个宦官.唐玄宗后期,特别信任宦官,任何事情都派宦官,很多宦官去了地方后,不看情形,只要对方有黄白之物送上,让他回朝怎么说,他就敢闭着眼怎么说,如小学生背课文一般.后来的安禄山将要反叛时,刀磨得雪亮,很多人都断言,安禄山要反,玄宗听了,派一个名叫辅越琳的宦官去.安禄山送上一些珍珠金银,这个家伙竟然跑回长安,拍着胸脯保证,安禄山一定不会反.

这个贾奇俊,和辅越琳是一路货,也和张虔陀相似,犯着公仆病,喜好和铜钿.去了云南之后,张虔陀在自己保险柜里,拿出一张卡,在贾奇俊面前轻轻一晃,贾奇俊就满眼生光,忘记了自己这次来的目的,更忘记了自己的责任.他什么也没问阁罗凤,回到朝廷后,立马告诉皇帝,这个阁罗凤太危险了,早晚都会反的.

阁罗凤知道消息后,彻底绝望了,气得呼呼骂道:“属竖臣无政,事以贿成.”

指望朝廷,看来是指望不上了.前面的路只有两条:一条是等着朝廷人马赶来,将自己一顿乱刀砍成肉泥;还有一条,就是积极组织军队,准备反击.

南诏的大臣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一个个雄赳赳跑到阁罗凤面前请命:“主辱臣死,我实为之.自可齐心戮力,致命全人,安得知难不防,坐招顿政.”意思是说,大王受到侮辱,我们都很生气,都应当以死为你雪耻,为你摘掉那顶可恶的绿帽子.现在,我们哥们儿只有团结一心,共御外侮,才能保全生命,保全家人.明明知道大难到来,我们怎么可以束手待毙,那不是脑残吗,不是神经病吗?

阁罗凤见群情激奋,士气可用,点点头,心里暗暗道,要得,那就打吧.

阁罗凤采用的方法,是突然袭击,近似于闪电战,不给唐军任何防御机会,“差大军将王毗双、罗时、牟苴等,杨兵送微,问罪府城”.这里的府城,就是云南太守居住地,也就是姚安.阁罗凤第一次出兵对付唐军,小心脏还是敲着鼓,很是害怕,因此格外重视,派出手下很多大将,并且打着问罪的旗号,而不是反叛.张虔陀还在那儿坐等朝廷军队到来,还在划拉着算盘珠子,计算自己这次杀掉阁罗凤,将会有多少收入呢.阁罗凤已经出发了,有备而来,兵锋甚锐,“由是忿怨,反,发兵攻虔陀,杀之,取姚州及小夷州凡三十二”.这次袭击,不但攻下姚州,将张虔陀处以斩首行动.而且随后,又攻下很多地方.张虔陀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有人说,他是自杀的,有人说他是战死的.无论属于那一种,他毕竟死了.而且,这一次他倒是尽忠职守的,死在自己的太守任上.

阁罗凤打下姚州后,他仍额头冒汗,难以平静,因为自己的力量和大唐相比,实在是太悬殊了,不成比例啊.于是,他将自己被逼反的过程,连夜写成奏章,交给安宁的唐军守将王克昭,希望他能上传给朝廷,使得朝廷知道自己的冤屈,能高抬贵手,放自己一马.可是,“城使王克昭执惑昧权,继违拒请”,他和张虔陀一样,希望阁罗凤被逼反,自己可以借这个机会成就一番事业,那道奏章自然也就不会送上,不知是烧掉了,还是束之高阁了.阁罗凤很受伤,很不爽,他受伤不爽的后果很严重,再次挥兵攻打安宁,用他的话说,“遣大军将李克铎宛帅师伐之,我直彼曲,城破将亡”,王克昭也为自己的顽固付出生命代价,安宁也成为了阁罗凤的囊中之物.

这两战规模虽小,不值一提,可是对于阁罗凤来说,作用却很大,不可小觑.首先,他的军队初试兵锋,在战场上经过了实战演习,增加了作战能力;其次,两战胜利,消除了南诏军队对唐军的惧怕心理,不再谈到唐军,浑身如抽筋了一般;再次,两次胜利,对唐军而言,在心理上无疑也起着一定的震慑作用.

然后,南诏军厉兵秣马,振作士气,等着大唐军队来攻.

7

唐军征讨云南,必用蜀地之兵.因为,蜀与滇为邻居,军队出发,十分顺路,不需要像别处的军队那样跋山涉水,历经坎坷.再加上蜀地士兵,登山涉水,如履平地,十分善战.如此一来,镇压阁罗凤的任务,如天上落下的馅饼一般,“哐”地一声,不偏不倚地砸在了剑南节度使的脑袋上,让他一阵眩晕,坐在椅子上发傻.当然,不是痛得眩晕,是乐得眩晕,乐得有些癫狂了.

当时的剑南节度使,名叫鲜于仲通.

鲜于仲通接到任务,高兴得搓着手呵呵直乐,他有理由相信,这是上天对自己的眷顾,对自己的垂青.面对这样美好的任务,自己不积极准备,努力工作,兢兢业业去立上一大功,简直有点天理难容啊.

鲜于仲通这人,不是一般的人,可是超有背景.

他的背景,就是当时权倾朝野的杨国忠.

当年,杨国忠还没发达时,还穷困潦倒当一个犀利哥时,“蜀大豪鲜于仲通颇资给之”,也就是说,鲜于仲通没有少给杨国忠资助,没有少给这个地痞无赖铜钿,以免他“鞋儿破帽儿破”.当时的剑南节度使是章仇兼琼,仗着自己的地盘很大,和奸相李林甫很不对头,经常互掐.章仇兼琼就想撇开李林甫,自寻门路,寻找后台,这样腰杆才会硬起来,在官场上才能春风得意,一路凯歌.那时,杨贵妃已经进入宫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很得皇帝的宠幸,以至于“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后官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章仇兼琼就想牵住这点裙带关系,和元首走近一点.他想派一个人进京,和杨玉环联络感情,增进友谊,派谁呢?左思右想,觉得鲜于仲通可以,因为他是蜀地人,和杨家还能扯得上一点儿关系.可是,鲜于仲通听到后,却摇着脑袋拒绝了,说自己不行,不便于出面.然后,他自荐“贤才”,说有一个人可以去,绝对能完成使命,这个人就是杨国忠,是杨玉环的堂兄.史书道:“仲通辞,以国忠见,干貌颀峻,口辩给,兼琼喜,表为推官,使部春贡长安.”这个杨国忠,嘴皮子麻利,谈起话来滔滔不绝,而且还是一个大帅哥,放在今天演电影,是男一号无疑.章仇兼琼很高兴,立马表奏给他一个推官的官职,让他在春天里,借着给皇帝上贡的机会,骑着马儿,走出剑门,马蹄哒哒去了长安,见着了杨玉环,当上了国舅.

也就是借得这个机会,这个杨地痞,得以结识元首,扶摇直上,呼呼呼地直冲,多少年后,就成了大唐的国务卿,并“身兼天下四十余职”,成为一个一跺脚京城城墙就掉渣的主,牛气得不得了.

杨国忠觉得,自己的这一切都是鲜于仲通的功劳,自己得报恩,得让鲜于仲通高升,不然对不起自己的良心.可是,要升官也得有个理由啊,不能凭空就升官啊.现在,南诏终于出事了,开始反叛国家了.杨国忠知道后嘿嘿一乐,心想,这不就是机会吗?

因此,他马上下令,让鲜于仲通带兵,去云南把阁罗凤给灭了.

鲜于仲通高兴得鼻涕冒泡,浑身发热.在他想来,蕞尔南诏,凭借大唐的兵威,还不是手到擒来,眨眼干掉.因此,他马上带着八万多唐兵,车粼粼马萧萧地出发了,走向大渡河的那边,走向白云缭绕的地方,走向彩云以南.

对于鲜于仲通的这次出兵,以及他的目的,阁罗凤洞若观火,他在《南诏德化碑》中道:“今节度背好贪功,欲致无上无君之讨.”说鲜于仲通如此积极出兵,就是为了立功,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准备战争,这话可算是一语中的.

这件事,无论时人还是后人,都看得非常清楚.

几十年后,唐朝著名的诗人白居易,提起笔,在他的名诗《新丰折臂翁》中,将这次出兵目的说得十分透彻:“天宝宰相杨国忠,欲求恩幸立边功.边功未立人生怨,请问新丰折臂翁.”这个折臂翁,大概就是南征之役的幸存者吧,虽然断了手臂,毕竟还是回到了中原,回到家乡,老死故土,和他死在云南的战友相比,算得幸运的了.还有多少大唐健儿,挥别父母,挥别妻子,挥别自己的故园,带着一个年轻的梦想,来到苍山洱海,来到这片山茶花盛开的地方,最终战死沙场,以至于当时泸水头,战士们“身死魂飞骨不收,应作云南望乡鬼,万人冢上哭呦呦”.

有时,好战分子的一点,会让多少家庭的希望毁灭,会让多少温馨的梦破碎.战争,是幸福的大敌,也是人性的大敌,此言不谬.

8

鲜于仲通的八万大军,旗帜招展地上路了.唐军兵分三路,“节度使鲜于仲通,已统大军取南溪路下,大将军李晖从会同路进,安南都督王知进自步头路入”,那浩大的阵势,那鲜明的仪仗,那明亮的刀,给南诏军队形成极大的震慑,让他们心惊胆战.

这样超大兵团对外作战,在唐朝前期,还是很少出现的.唐代初期,对外出兵,几乎刀锋所指,无往不胜.唐太宗让李靖教侯君集兵法,过了一段时间,侯君集告诉唐太宗,李靖藏私,教给自己的是皮毛,大概他想谋反,故意这样做,避免将来少一个对手.李靖说,就这点皮毛,足以对付外来侵略,侯君集想学高深的,大概是想用来造反吧.由此可见,当时的大唐对付外来势力,不动则已,动则轻松搞定.

由此也可见,这一次唐朝是下足了血本,务求必胜,灭此朝食.这样强大的兵力,和以往唐军的骄人战绩,都给了鲜于仲通足够的信心.

阁罗凤听到消息,脑门儿上顿时汗珠滚了下来,嘴唇雪白,忙说:“遣使者谢罪,愿还所虏,得自新,且城姚州”.他派去的使节,一名杨子芬,男一名姜如之,两人嘴皮子特利索,很是善于口辩,到了曲靖,进入鲜于仲通的军营,就唾沫横飞,滔滔不绝起来.他们要表达的意思,十分明了,就是替阁罗凤向朝廷道歉,承认自己的错误,同时答应放回被俘的唐军,并将姚州和安宁等地还给唐朝.按说,这样一来,唐军已经达到了孙子所说的“不战而屈人之兵”了,可以鸣锣开道回归中原了,那些唐朝士兵也可以和家人团聚,其乐融融了.可是,鲜于仲通摇着脑袋,给一口拒绝了,他的目的不在于让南诏投降,而是将阁罗凤“函首以归”,也如前人一样,图相凌烟阁上,成为一代功臣.这两个使臣有点断电,怎么,投降也不答应啊?那不是想把南诏刀刀见血了吗?他们脑洞一开,甩出杀手锏,告诉鲜于仲通:“如不听,则归命吐蕃,恐云南非唐有.”告诉对方,如果不答应我们投降,我们就去联合吐蕃,和他们一起对付唐军.这样,唐朝就再也无法得到云南了,后悔都来不及了.

他们认为,这样一吓唬,这位大唐公仆会答应要求.可是,鲜于仲通翻着眼皮子,品着茶,懒得理他们.

他们一看,这家伙怎么不怕吓唬啊.无可奈何中,他们只得耐下性子,掰着手指告诉鲜于仲通:“往因张卿谗构,遂令蕃汉生猜.赞普今见观衅浪穹,或以众相威,或以利相导,傥若蚌鹏交守,恐为渔父所擒.伏乞居存见亡,在得思夫,府城复置,幸容自新.”也就是说,因为张虔陀的谗言,我们和唐元首发生了误会,导致了一场小小的冲突,过去了就算了.这段时间,吐蕃的赞普驻扎在浪穹,在对我们的云南王进行诱劝,希望我们跟着他一块儿闹革命,我们老板一直没答应.现在我们双方如果PK起来,血流成河,吐蕃赞普会高兴得鼻血狂喷的.希望你们高抬贵手,放我们一马,我们将姚州建好,还给你们.也希望你们给我们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好吗?

鲜于仲通嘎嘎冷笑,手一挥让快快滚蛋,他“殊不招承,劲至江口”,一心一意准备接受阁罗凤的首级.

其间,阁罗凤“又切陈丹款,至于再三,仲通拂谏”,反正,去求和的不是一批人,是前赴后继的,可是,都让鲜于仲通给赶回来了.

说实话,当时面对大唐八万军队,阁罗凤是很害怕的,包括南诏大臣,也是很害怕的.一百多年来,大唐的国威军威,都是开古今未有之先例.做为一个十分艳羡大唐国力和文化的边地政权,不可能不了解这些,也不可能不心生敬畏.

阁罗凤如此反复求和,目的是为了避免战争.当然,还有另一个目的,如果求和不成,这样先礼后兵,也算得鼓舞南诏士兵的斗志.他可以告诉士兵,我屡次求和,可是唐军就是不答应.“唯言屠戮”,杀光我们.现在,我们已经被逼入死胡同,只有一条路了,那就是战斗.这也是一招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办法.

可惜,鲜于仲通根本不知道,也根本不可能知道.即使知道了,他也不可能退兵.

可惜,唐玄宗也不知道.

他们只知道开边,只知道显示武功.

他们也从没想到,“大国有征伐之兵,小国有备御之固”,阁罗凤手里也有军队,而且这支军队,在统一六诏的过程中,无论是战斗力,还是战斗经验,还是兵法运用,都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这是一支劲旅,是一柄长剑,削铁如泥,藏在剑鞘里.在大战前,双方都没有认识到这点:鲜于仲通没有认识到,阁罗凤也没有认识到.

阁罗凤的自信,还有南诏军队的自信,是在之后的战争中一点点积攒起来的,是唐军用自己的一次次失败,去堆叠出南诏军队的自信的.

面对唐军的进攻,无奈之下,阁罗凤只有打起精神,后发制人,开始准备.他动员下属职工,振作士气,不要软蛋.他红着眼眶说,南诏从来都归顺朝廷,唯朝廷之命是听,可是,现在却遭到对方的蔑视,甚至是进攻,自己已经无路可走了,大家说,我们怎么办?所有臣民一听,各个义愤填膺,大吼道:“彼若纳我,犹吾君也.今不我纳,即吾雠也.断,军之机,疑,事之贼.”也就是说,他同意我们投降,就是我们的国君;不同意,就是我们的敌人,还有什么说的,打吧.千万别婆婆妈妈,当断不断,反受其乱.

阁罗凤要的就是这种同仇敌忾的气势,心里稍微宽慰了一点儿.

内部力量整合好,同时,阁罗凤搞好了外交,和吐蕃握手言欢,强强联合,解除后顾之忧,腾出手来,一心一意对付唐军.

唐军,在此一战里,几乎全军覆没,也开创了百年来唐军如此惨败的先河.

9

唐军到了云南后,兵分两路,一路由将军王天运率领,刀映日,出兵点苍山西边;一路由鲜于仲通带领,陈兵江口,虎视眈眈.面对太和城,两军“欲腹背交袭”,前后夹击,一战功成,慷慨回朝,封官晋爵.

可惜,一切都出乎唐军的意料之外.久经沙场的阁罗凤,不是软柿子,无路可走后,并没有坐以待毙,而是针对敌情,也兵分两路,如两柄长剑,直刺唐军的眼睑前:一路由阁罗凤亲率,怒马直前,和鲜于仲通PK;另一路则派出自己的大少爷凤伽异,以及大军将段全葛率领,对付王天运.战斗过程,史书缺乏记载.但是,两路唐军大败,则是不争的事实.《唐史》言之,“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八万人战死六万多,还有一万来人被捕.至于见势不妙扔下刀,撒丫子逃走的,也仅仅只有一万来人.

鲜于仲通能逃脱,有人说,是揪着马尾巴涉水逃走的.也有人说,这小子别看文人出身,竟然是游泳冠军,看情况不对,哗啦一声,跃入水里,游过江,屁颠屁颠跑了.

另一路统帅王天运,运气却没有鲜于仲通的那么好,他无江可跳,加上陆路被截,作战中被南诏军实施斩首行动,“悬首辕门”,为大唐元首的好战,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唐军来得快,跑得也快.一时,战场上沉寂下来,没有了鼙鼓,没有了刀撞击的声音,也没有了战马嘶鸣声,更没有了战士们的呼号声.遍地尸体,遍地戈矛,遍地鲜血.这是一幅世界末日图,让人不忍注目.

战斗结束,双方各自处理起战后事宜,其各自的做法,都堪称奇葩,让后人咋舌不已.

阁罗凤的做法,让今天读史的人看来,都目瞪口呆,佩服无名.唐军失败,南诏士兵咬牙切齿,准备跟踪追击,将逃兵一网打尽,一个不留.可是,他们的行动被阁罗凤制止住.阁罗凤说:“止.君子不欲多上人,况敢凌天子乎?苟自咎,社稷无殒多矣!”他阻止了士兵的追击,仍尊奉唐皇帝为元首,表示不敢欺凌大唐天子,不敢对元首的士兵赶尽杀绝.并且,他还没忘了告诉大家,不用如此穷追猛打,唐朝君臣如果不反思自己的错误,不赶快改正好战的毛病,一条路走到黑,不久将大难临头.谁知他一语成谶,不久,安史之乱起,中原地区,鼙鼓如雷,马蹄如雨,刀光如电,血流如河,唐朝首都被叛军占领.玄宗无奈,只有撒丫子哒哒哒去了蜀地流浪,杨玉环也被逼自杀.

另一方面,阁罗凤则向吐蕃赞普靠拢.战斗结束,整理了战场上的辎重,还有俘虏,他派遣部属六十多人,“献凯吐蕃”.这一招玩得十分高明,表面上是向吐蕃示好,暗地里却是大秀肌肉,告诉吐蕃赞普,瞧咱南诏爷们儿,够牛的吧,秒杀大唐军队,不费吹灰之力.别看我们现在投靠你,你要是敢惹我们,我们会让你和唐人一样吃不了兜着走的.

吐蕃赞普巡视了这些东西,心脏咚咚的,他的智商也不低,马上理解了其中内涵,使劲讨好阁罗凤,“令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日东帝,给以金印”.吐蕃语中“钟”是弟弟的意思,也就是说,吐蕃赞普将阁罗凤称为弟弟,和自己平起平坐,再也不像在大唐那儿一样,做一个臣属,陡地高升了一格.

阁罗凤受伤的心灵,多少得到了一点安慰,感到一丝温暖,因此,在《南诏德化碑》中,他将吐蕃赞普晋封自己的盛况,加以详细显摆道:“属赞普仁明,重酬我勋效,遂命宰相侪祥叶乐,持金冠、锦袍,金玉带、金帐床,安扛伞,鞍银兽及器皿珂见,珠毯、衣服、驼马、牛髅等赐为兄弟之国.”

搞好外交的同时,阁罗凤没忘了再次对大唐示好,“敛战尸,筑为京观”,埋葬唐军阵亡士兵的骸骨,一方面是彰显军威,鼓舞士气,以利再战;一方面,也表现了他的德行,同时对唐王朝示好,希望唐朝廷看在他这样做的面子上,不要再和南诏死拧到底,给南诏一点喘息生存的地方.做完这些,阁罗凤意犹未尽,思索良久,让人在国门处立一块大碑,对身边的人“言于不得已而叛唐”,且日:“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

说这话的同时,他或许有些悲凉,有些无奈,有些心酸.他不想脱离朝廷,想做大唐的属国,无奈那个已经腐败透顶的王朝,仍沉浸在极度自信中,弃他如敝屣,对他的示好,更是视若无物.他自己也猜测,此生或许归唐无望,后代却一定要归唐,要完成自己的心愿,要把自己的遗憾告诉世人,知道自己离开唐朝后,心情是如何地悲凉孤独.

至于唐朝,在战败之后,行动更是奇葩之极,以至于达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鲜于仲通灰溜溜地跑回去,灰白着脸色,将失败的战报发给国务卿杨国忠,战战兢兢,等待着朝廷的处分.在他看来,丧师辱国,开大唐从未有过之大败,这次不是死.刑,就是无期.可是,不久朝廷下发圣旨,竟然并未处理这个败军之将.至于原因,史书也说得十分明白,“时国忠兼兵部侍郎,素德仲通,为匿其败,更叙战功”,不但不处罚这个败军之将,还给他记功表扬,大唱赞歌.

六万战士的生命,在好战者的眼中,简直如同草芥,不值一提.

10

因为隐匿败事,这场失败之后,唐军没有总结失败教训,更无从谈什么反思.

可是,无论怎么糊弄元首,有一样还未实现啊,南诏还存在着,阁罗凤还在那儿遣使出访,联络吐蕃,这是不争的事实啊.

杨国忠咬着腮帮子,坐在办公桌前想想,再次下了一道命令,进兵南诏,刻不容缓.可是唐军缺人,没人敢于参军,第一次大战失败,大家都心里发慌,谁也不想去云南,将自己的小命搭上.杨国忠知道后,马上下发红头文件,“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震野”.由于是抓壮丁,绳捆索绑的,再加上是送往云南战场,大家都带着一种绝望的心理,妻子儿女,父母亲人,相拥相抱,相互拉扯着,哭得声音震动四野,触目惊心.这种悲惨情状,也被当年北漂到这儿的杜甫看见,写入他的名诗《兵车行》中道:“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千云霄.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这样的士兵,即使上了战场,又如何作战,又如何取胜.大唐的官员,简直将战争视作儿戏.这样的战争,不失败的话,简直是神话.后世的白居易谈到此处,也压不住满肚子的火气,指斥朝廷的罪恶,“无何天宝大征兵,户有三丁点一丁.点得驱将何处去?五月万里云南行.闻道云南有泸水,椒花落时瘴烟起.大军徒涉水如汤,来过十人二三死”.按照三次战争的比例算,唐军何止是“来过十人二三死”,简直是十分之九死在云南战场上,难以回归.

大唐南征,是其后期无法回避的暗伤,难以愈合.即使到了宋朝,到了赵匡胤时期,以及后来的南宋时期,这种伤痛仍然存在着,没有愈合.大概因此吧,宋朝从未想过收复云南,让它悬隔在中原王朝之外.宋太祖长所指,征战四方,可是谈到这个地方,仍用玉斧在大渡河边一划,告诉大臣:“自此以外朕不取.”

可是,当时的那些嚎哭,那些悲伤,唐玄宗却一点儿也没听见,他的眼前,是杨玉环美眉的《霓裳羽衣舞》;耳中,是《霓裳羽衣曲》,总之,感觉很美!

唐军这次凑足三万人马,几乎没有训练,就急匆匆地送上了战场,送到了万里之外的云南.

这次,唐军鉴于上次的失败,改变了策略,采用以守为攻的方针,出兵姚州,驻扎经营,希望将姚州做为一枚钉子,钉入阁罗凤的死穴.唐人认为,这就是他们的桥头堡,是他们的前进基地,再伐南诏,进可攻,退可守,让阁罗凤只有抱着脑袋痛哭去吧.可惜,这是他们一厢情愿的想法.阁罗凤不傻,傻瓜不会一举灭掉唐人八万远征军,不会采用那么高明的外交策略,不会运用那么灵活的军事手腕.他面对唐军的举动,气愤地说:“汉不务德,而以力争,若不速除,恐为后患.”确实如此,当时阁罗凤如果不打败这三万唐军,不攻下姚州,这三万唐军就是一把剑,时时抵住他的死穴,说不准什么时候突然发力,致他于死命.

阁罗凤这次采取主动进攻的方法,以求拔掉这颗钉子,他“差大军将洪先乘等,神州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同围府城”.论绮里徐是吐蕃的将军,曾多次帮助阁罗凤和唐军对阵,由此可见,大败唐军的不只是南诏军队,还有吐蕃军队,是一支联军.

两支军队接到命令,马上出发,借助上次得胜的威势,围攻姚州,一天一夜工夫,就攻下了这座堡垒.战斗结果,守城唐将贾灌被活捉,关人俘虏营,成为高级战俘.刚刚拼凑起来的三万唐兵,在南诏军队和吐蕃军队的联合打击下,全部覆灭,匹马不还.

此战,发生在第一次战争失败后一年.连续两记重拳,让大唐朝满嘴吐血,头脑发蒙,有点缓不过气来.

大唐元首此时脑子如果稍微清醒一点儿的,应该赶快停止脚步,在自身内部寻找原因,再采取别的策略.这样的战例,当年的太宗就出现过,他带着大兵征讨高丽,由于自身的骄傲,久攻高丽不下,加上天气严寒,冰天雪地,极不利于大唐士兵.太宗一看,马上下令,全军撤退回国,避免更大的损失.

可是,玄宗却没有,他非常自信,也非常相信杨国忠,还有他麾下的那些好战的将军.他捋着胡须,乐悠悠地对自己亲信宦官高力士说,自己将权力交给宰相,自己坐在深宫里,喝着美酒,欣赏着歌舞,和杨玉环谈着恋爱发着誓言“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那样的生活该多美好,多浪漫啊.

可是,他从没怜惜过,宫殿以外,唐朝的军士再两败之后,再次在嚎哭声里启程了,绝望地走向云南,走向苍山洱海,走向自己的不归路.这些士兵生在盛世,不见鼙鼓硝烟,“惯听梨园歌管声,不识旗与弓箭”,现在却走向那片硝烟弥漫的地方,他们的心里,毫无疑问,充满了厌战和失败情绪.

11

再征南诏的,领兵大将是侍御史李宓.对于李宓,阁罗凤可是一点儿也不陌生.李宓此前曾经当过云南都督,和阁罗凤有过一段并不友好的过往.不,不是不友好,因为关系恶劣,几乎发生了战争,几乎点燃了一场狼烟.

这段历史,发生在章仇兼琼卸任后,在张虔陀弄计前.

当时,阁罗凤为加强与爨氏部落之间的关系,采用美女外交,咯咯一乐,将自己的一个女儿很大方地嫁给南宁州都督爨归王之子守偶,做了内当家的.另一女儿呢,则嫁给南宁州大鬼主爨崇道之子辅朝.阁罗凤希望,通过这样的联姻,能够做大自己的公司,使得自己“生意兴隆通四海”.可是,李宓很不满,暗暗活动,唆使爨崇道,让他突然出兵,杀死昆州刺史爨日进,接着派出杀手,又暗害了爨归王,准备形成一家独大的局面.爨归王的老婆阿姹,是一个铁娘子,非常强悍的主儿,擦干眼泪,骑着马哒哒哒一口气跑到了南诏,向自己的亲家阁罗凤诉说了家族悲哀史.

阁罗凤听了,拍着桌子很生气道:“归王,崇道叔也;日进,弟也.信彼谗构,煞戮至亲,骨肉既自相残,天地之所不佑.”他认为,爨崇道杀害自己的堂弟和叔叔,实在属于大逆不道,实在是不容于天地.他要替天行道,要惩罚爨崇道,于是即日起兵,骑着战马,带着部队,向爨崇道叫板,双方烟尘滚滚,大秀肌肉.最终阁罗凤大败爨崇道,将之实施斩首行动.至于这些地盘,阁罗凤毫不客气,收入自己的腰包里,独吞了.

总之,李宓的这次计谋运用得十分拙劣,不但没有成全自己的功名,反而成全了阁罗凤,让他的地盘呈几何数字增长.

唐玄宗知道后,气得呼呼的,将自己的胡须高高吹起,马上也不听歌了,也不观舞了,发下圣旨,对李宓的这种脑残行为,给予了惩罚,“李宓寻被贬流”.可是,朝廷对李宓对付阁罗凤的态度,还是赞赏的,不久就将他召回朝廷,重新做了侍御史.张虔陀后来所做的事,几乎是李宓行为的盗版.由此可见,张虔陀从李宓的遭遇中,还是嗅出了一点味道的,不然不会这样做的.

因为两征南诏失败,也大概觉得李宓熟悉南诏形势吧,三征南诏时,朝廷下旨,以李宓为统帅.

以一介书生,统军十万,是一次大手笔.十万士兵,这在唐代前期战史上,属于罕见.当年的李靖消灭突厥,称雄漠北,为李世民挣得“天可汗”地位时,也只是带领十几万人马,浩浩荡荡走出边塞.后来的安禄山,之所以敢于公开和玄宗叫板,想弄来元首的老板椅坐坐,也因为手下有十五万人马的军力.由此可见,十万人马,对李宓来说,简直算得一个天文数字,让他高兴得脑袋直发蒙,眼睛发花.

军力雄厚,因此,李宓超有信心.

因为有信心,所以,对于阁罗凤,他也有理由轻视,产生一种灭此朝食的想法.

因为轻视敌人,他就将鲜于仲通失败的教训,抛到了脑后,敢于轻兵直进,毫无顾忌.南诏军队,在唐军的进攻下,打一仗“败”一仗,一直”败”到邓川城.李宓奋兵直进,一口气追到邓川城.史书说,“阁罗凤诱之深入,至太和城,闭壁不战”,地址有出入,可是李宓中计,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到了这儿,李宓终于尝到了轻敌带来的苦果.远距离而来,战士们水土不服,粮草不济,加之瘴气弥漫,士气低落,军中士兵别说打仗秀肌肉,此时绣花针都拈不起.这就应了古代兵家一句话:“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而南诏军队,已经按照计划,部署结束.南诏外部救兵按时到来,是吐蕃的神川都知兵马使论绮里徐,这是一个智谋双全的吐蕃将军,每次南诏和唐军对阵,他都会及时赶来,如救火队员一般.而城内的南诏军,早已磨快刀子,做好了准备,听到外面的号声,马上冲出.内外夹击,唐军大败,以至于“彼弓不暇张,刃不及发,白日晦景,红尘翳天,流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贵衄,元帅沉江”.从后来的《南诏德化碑》中,可以看出,此次唐军失败之惨,让人鼻酸.由于出乎意料,唐军根本没做好作战准备,刀剑还未出鞘,弓箭还未拉开,就呼啦啦地败了,尸体倒下一片,阻塞住河道,川野被鲜血染红.至于李宓结局,在《南诏德化碑》中,说是沉江.而《资治通鉴》上说“宓被擒,全军皆没”.士兵全军皆没,可能是事实,至于李宓被擒.可能是司马光老爷子一厢猜测的.因为,阁罗凤毕竟是亲历者,司马老爷子是几百年后道听途说的.

十万唐军,一朝尽净.

这个李宓的战术,实在不敢恭维,前一次战斗,论绮里徐曾经出现过,给了唐军致命一击.现在他出兵的时候,为什么不防备,为什么不兵分两路,以至于做了饺子馅.唐军用这样的指挥官,不败,才是今古传奇呢.

至于南诏的胜利,得来的也不轻松,甚至可以说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战斗结束,阁罗凤的大少爷,也就是凤伽异,骑着马巡视战场,探视自己的战士,只见南诏士兵也是一片尸骸,一片血渍,一片哭嚎声.他运用在大唐留学时学过的知识,捻笔吟诗《归师曲》:“天径云开马蹄扬,旌风卷虹霓.角号海螺,声震古道.铎鞘金鞍少年郎,盔插山茶独一朵.战马嘶啸,蹄打磐石寻旧路.报子频传,洱河渡口万人歌,饮马洱河濯荡,慢马敌血洗.擦净长剑,寒光射日月.归师乐,乐无穷,戈海刀林我出没.横扫唐师十万众,是非属谁说.得胜归喝回归酒,刀兵无情多愁人.多少诏民沙场死,五万寡妇泪淋淋!”诗歌里有战胜的豪情,有报捷的欢快,有南诏士兵胜利后的载歌载舞,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畅快.但是,最后也写出了南诏为这次战争付出的代价,五万健儿战死沙场,五万寡妇倚门望归,希望断绝,泪如雨下.

战争就是如此,杀人一万,自损三千,从无胜利的一方.

战争结束,两边对战争扫尾工作的做法,再次让后人目瞪口呆.

阁罗凤派人收拢唐军遗骸,埋葬之后,进行祭祀,用他的话说:“生虽祸之始,死乃怨之终,岂顾前非,而亡大礼.”也就是说,活着咱们和唐军是敌人,刀兵相见,铁血相对.现在人已经死了,过去的仇怨就一笔勾销,让死者入土为安,方是最人性的做法,也算给这些战死者一个最后的归宿.

于是,历史上就出现了一座战士冢.

这座冢,至今仍在,位于苍山洱海之间.整个墓冢呈圆型,两层基石,用青麻石砌成,四面围着两道大理石围栏,墓冢前立着“大唐天宝战士冢”的墓碑.一千多年过去了,远去了刀光剑影,暗淡了鼓角争鸣,可是,历史的教训不应远去,战士的血泪不应随风散去,它告诫后人,好战者,最终总是自食恶果,和平者总是会获得和平.

多少年后,明朝总兵邓子龙路过此处,见到古道斜阳,坟冢高耸,怆然涕下,挥笔题诗道:“唐将南征以捷闻,谁怜枯骨卧黄昏?唯有苍山公道雪,年年披白吊忠魂.”感谢苍山,收留了他们;感谢洱海,抚慰着他们.

可是,面对如此大败,大唐朝的那位国务卿竟然无动于衷,仍“隐其败,更以捷闻,益发中国兵讨之”.这个纨绔儿,几十万中原子弟的鲜血,在他的面前,竟然微小如尘埃,不足一提,轻轻拂去.古人说,“兵者凶事”.一个国家.对待出兵征讨之事,理应慎之又慎,因为它牵连着千家万户的幸福与痛苦,它绊动着一个国家的神经命脉,稍不注意,会震动国家根基,岂可不小心?

杨国忠如此好战,做为国家元首,难道玄宗一点儿不知道吗?

其实,玄宗心里清楚着呢,他躺在逍遥椅上,一边用手打着节拍,一边对高力士说:“朕今老矣,朝事付之宰相,边事付之诸将,夫复何忧!”他将国事与边事并重,放在一块儿提出来,说明在他的眼中,开边是重要的.这些,善于揣摩他的心思的杨国忠,一定能够办好.

至于征讨南诏,“前后死者几二十万人”,在这位好大喜功者的眼中,实在是不值一提的.

好战者,如果不让他自己亲自尝尝血的滋味,还有亲人被杀的滋味,他是不可能感觉到痛的,也是不可能感觉到悲伤的.

玄宗,很快为自己的好大喜功付出代价.

杨国忠,也为自己的好战付出代价.

唐征南诏,屡次失败,损兵折将,终于让野心勃勃的安禄山看出,大唐已经外强中干,成为一个纸糊的巨人,只需要伸手一推,就可以让它倒下.于是,不久,他就带着他的十五万大军,在北方发动叛乱,“自幽州南向诣阙,以诛杨国忠为名,先杀太原尹杨光翔于博陵郡”,接着战鼓响起,马蹄如雨,一路斩关夺隘,摧枯拉朽,“辛卯,陷陈留郡,杀张介然.甲午,陷荥阳郡,杀太守崔无诐.丙申,封常清与贼战于成皋罂子谷,官军败绩,常清奔于陕郡.丁酉,禄山陷”.安禄山在洛阳称帝,建立燕国,年号神武,一路挥军攻下潼关,杀向长安.

大唐朝的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傻了眼,顾不得听歌观舞,带着自己的美眉杨玉环逃往四川,半路士兵兵变,逼得杨玉环一条布帛,吊死在马嵬坡的一个歪脖子树上.杨国忠一家老少,也被士兵全部杀死.玄宗逃到蜀地,丢掉皇位,孤家寡人,伶仃孤苦.

当然,他后来能回到长安,还算万幸.

对于他后期的失败,历史学家认为,“自天宝已还,小人道长.如山有朽坏,虽大必亏;木有蠹虫,其荣易落.以百口百心之谗谄,蔽两目两耳之聪明,苟非铁肠石心,安得不惑”,意思是,皇帝万岁做事是不错的,只是那些小人蒙蔽了元首,让元首犯了糊涂,才会这样的.这种说法,仍是为尊者讳.玄宗的好战开边,直接导致南诏战事发生,而这点又肥了安禄山的胆子,以至于安禄山开始反叛.这些,是玄宗一手造成,他真的难辞其咎.至于小人,只是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罢了.

12

阁罗凤呢,也趁着此时,扩充底盘,扩大公司规模,“阁罗凤乘衅攻陷巂州及会同军,西复降寻传蛮”.此时,大唐已经让安禄山一顿猛揍,昏厥在地,几乎揍出了重度脑震荡,自身难保,更无力顾及边地.吐蕃和南诏,于是乘势进攻.阁罗凤的目标,在于越嵩、会同,扩大地盘,增加势力,这一方面固然有趁火打劫的嫌疑,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打下一块缓冲地带,防备将来大唐缓过神来,再重新反攻.

对于自己的这种趁火打劫的做法,阁罗凤好像很有点害羞,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因此,将进攻的起因都归结到吐蕃人的身上,说吐蕃赞普有一天喝酒,喝高了,突然心血来潮,送来一封鸡毛信,告诉阁罗凤:“老弟,做好事要做到底,除恶务尽,我的侦察兵来报告,越嵩、会同两郡,可是在悄悄算计你的哦.我觉得,你应当将这两个地方弄进自己的腰包里,这才保险.”

这话无论怎么说,也是站不住脚的.首先,大唐乱后,这两个郡都如没有娘的孩子,自顾不暇,哪有那份雄心壮志去图谋阁罗凤的?即使有,就他们那小胳膊小腿的,行吗?要知道,二十万唐军,在他们的前面已经灰飞烟灭了,给了他们强有力的震撼,除非他们精神出了问题,不然绝对不会那么干.

至于吐蕃,也不会那么唆使阁罗凤的.阁罗凤几次对唐战争,已经显现强劲的力量.吐蕃赞普不傻.阁罗凤如果更加强大,对他绝对不是好事情.甚至有一天,两国掰开腕子,自己也会像唐军那样,给打得狂嚎大叫.

无论怎么说,阁罗凤出兵了,兵分两路,越嵩和会同.这次进兵,十分顺利,据他自己夸耀说,“越嵩固拒被戮,会同请降无害.子女玉帛,百里塞途,牛羊积储,一月馆谷”.

可是,他的内心深处,却一直都没有放弃回归唐朝的想法,他将玄宗仍称为“元宗”,十分尊敬;将安禄山的叛乱,称为“窃据河、洛”,表达出极度的愤恨;至于唐朝过去的侵犯,他认为是“岂期奸佞乱常,抚虐生变”.

真的,他的内心对已经夕阳西下的唐朝,仍心存好感的.不然的话,玄宗当时逃到蜀地,和他相距咫尺,如果他稍微心存报复,出兵蜀地,玄宗将逃往何方,也只有天知.

可是,他没有这样做.

阁罗凤不同于安禄山、史思明,后两者是为了个人野心,为了自己的私欲,不惜以千万人头颅为赌注,抛掷出去;而他,是为了那一片土地上的安宁、欢乐与和谐,为了苍山洱海间的山歌清唱不至于变成哭声.

可是,他的心意,大唐君臣辜负殆尽.

他孤独,他彷徨,为此特意立下一块碑,名《南诏德化碑》,将他的心思,他的渴望,他的无奈,还有他的痛苦,都一一记载在碑上.在碑中,他有对自己文治武功的夸耀,但更多地可以看出,他在离开唐朝后,内心是多么地彷徨,多么地无奈,多么地痛苦.

他想回去,再次成为大唐一叶,可是,至死他也没有实现愿望.他的愿望,在他的孙子异牟寻时实现.那时,已是他死后很多年了.他陵墓边的树大概都长得很粗了,已经阴翳蔽日了吧.

他应该含笑九泉,毕竟南诏归唐了.

铁血柔情阁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汇总,该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铁血柔情和罗凤方面的铁血柔情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铁血柔情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