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抗战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与粤籍学子抗战从军记有关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抗战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6

《粤籍学子抗战从军记》

该文是关于抗战方面论文写作参考范文跟从军记和粤籍和抗战方面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寓兵于民,寓将于学】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抗日备战的忧患意识加重,开始重视大中学生的军训工作.陈济棠主政的广东省政府,其时虽半独立于之外,但也知国难必临,须得未雨绸缪.在陈的建议下,提出“寓兵于民,寓将于学”的口号,设立了“学生军事训练处”,强制高中以上的男生接受军事训练,女生接受救护训练,训练成绩不及格者不准毕业或升学.军事训练的课程与军校的初级教育相近,教官皆由燕塘军校教官兼任,比如中山大学军训室主任便是由何春帆将军出任.

可以说,当时广东政府对学生军训工作相当重视.即使1936年陈济棠在“六一六事变”后下野,南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谋本部也迅速派人接手广东学生军训工作,并无因政局一时动荡而瘫痪停顿.

抗战爆发后,学生军训更是得到重视,成立了“广东省高中以上学生集中军事训练”.为鼓励学生积极训练,提高了资历待遇,男学生经过集训及格后,高中男生军阶同上士,大学男生军阶同少尉.

1938年秋,集训在岭南大学里集中了数千名学生,与广州市政府“在营模范团”合成操演.在操演中,女兵扛演习,又展开救护演练,英姿飒爽,巾帼志气不输男儿.

日军于1938年10月在大亚湾登陆,随即逼近广州.集训队在日军入城前北撤到连县星子镇.国难当前,军训刻不容缓.11月1日,集训队即恢复训练.

1938年底,吴铁城、曾养浦、余汉谋等原广东省市军政大员为丢失广州负政治责任,相继被调职、降职,接受处分.1939年元旦,李汉魂宣誓就任战时广东省主席.李汉魂巡视了省政府各部后,深感各部门人员虽然行政经验丰富,但人员构成不免多是年老体弱者,暮气太沉,不再适宜战时体制,需要注入新鲜血液.因此,在检阅了学生集训后,立即着手成立广东省地方行政干部训练所,打算培养新手逐步接班.1月底,学生集训在星子镇结束训练,除了百余名学生选择回校复课外,余下1000余人全部并入地干所.在地干所训练8个月后,陆续分配到各个军政部门,成为战时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

老兵陈秋魂,其父亲是台山1930年代政声卓著的名县长陈灿章,因此,陈秋魂自小就受到良好教育.陈秋魂就读于广东省立女子师范学校期间,日军侵入广东.整个女师400多人循北江而上,经三水、清远、阳山,步行北撤到连县,加入集训.在这次迁徙中,陈秋魂认识了终身伴侣李立权先生.陈秋魂其后任广东南雄国民兵团政训室干事.在老人家中,挂着一幅当年集训同学方荣贺先生的书法,对这段经历有动人的描述,其中有云:“茅屋卧薪,风餐尝胆,与立权、秋魂烽火结朋,共赴国难.天后各从志愿,分道扬镳.一九四零年荣贺负笈申江,太平洋事变,避读闽浙山区.抗战结束,国是仍艰,天南地北,握晤无方,生死茫茫两不知.”

如今已97岁的徐佩珩婆婆,籍贯广州黄埔,在地干所通讯系接受训练后,任职敌后电台,抗战胜利后获“乙等光华”纪念章,已成传奇.籍贯番禺、96岁的苏格兰婆婆,还记得在地干所时同学们流传的顺口溜:“天不怕,地不怕,最怕长官来训话.”

如今或健在或故去的老兵,是广东知识青年在抗战初期成建制从军或参加抗日工作的仅存硕果.从“九一八”到广州沦陷前后,广东知识青年从军救国的人数成千上万,不少于其他任何省.还有欧美及东南亚华侨青年,以各种形式回国服务.中国空军首批主力中,便有大量祖籍广东的美国侨民.

【黄花岗起义纪念日成为战时青年节】

在抗战期间,围绕“青年节”的日期变更,发生了一段耐人寻味的插曲.

1938年7月,武汉会战正酣,为了团结青年,三义青年团在武昌成立

罗家伦等人建议将“五四”定为法定青年节,得到青年团团长的接纳,这在当时鼓励了广大青年的抗战斗志.沦陷区内“五四”纪念也一直没有停止,1940年5月4日,国民党上海特委向沦陷区青年发出号召,继承“五四精神”,摧毁敌伪势力,努力抗战建国.与敌接壤的战区青年也以各种方式,进行纪念活动.

1942年5月4日,胡适在驻美大使任内,向国内广播,强调“五四”的民族责任之义:今天是五四运动的第23年,是抗战的第58个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吃紧关头.我们在这个日子纪念五四,当然不是要回想过去,而是要借过去来比较现在……

但抗战越打越残酷激烈,1943年入缅回来的远征军,兵源损失过半,需要动员知识青年入伍补充.但当时国内战场态势并不危急,大后方的人们觉得可以在相持苦撑中逐渐走向胜利,因此知识青年入伍愿望并不强烈,征兵工作至1943年初并无起色.此时,国民政府的高层认为,即将到来的“青年节”如果还是单纯纪念在校学生参与爱国运动已不够力度,需要向其注入血性、勇武、牺牲的元素,借以激励知识青年从军入伍.故经国务会议讨论,将3月29日黄花岗起义纪念日,定为中华民国的青年节.而“五四”这天,改为文艺节,由“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主办.

“三二九”青年节的酝酿和定立,其实是抗战时期一次波澜壮阔的运动之侧影.这就是影响战争面貌的“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

两国之间的战争,从来不是一时一地的成败得失,而是双方背后文化、经济、政治的系统对抗,而对抗的本质来自教育的成败.所以在抗战中,为了佑护文化种子和民族魂魄,教育力量始终壮大不减,保证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血脉薪火相传、绵延不绝.

1937年底,陈立夫接替朱家骅主掌教育部,他向学生演讲时,许诺总有一天,我们会“驱除仇寇,复两京,还燕碣”,雪耻荣归的信念溢于言表.

当时一些官员认为,耗时费财的正常教育在战时最好废止,应实行短平快的各种训练班和养成所.他们提出,“在战时,大学是抗战人才供应所,是救亡干部训练所,同时是民族革命青年先锋战士的产生地”.

陈立夫不同意这种主张,他认为要为国储备人才,正常教育仍应维持.1939年3月的全国第三次教育会议上,发表谈话,肯定陈立夫的主张.他说:“‘平时要当战时看,战时要当平时看’.平时,我们决不能关起门来,不管外边环境,甚至是外敌压境,安常蹈故地紧张不起来.但我们也不能说因为在战时,所有一切的学制课程和教育法令都可搁在一边,因为在战时了,我们就把所有现代的青年无条件地都从课堂、实验室、研究室里赶出来,送到另一种境遇里,无选择无目的地去做应急工作……”

得益于对教育的重视,从1939年初至1942年底,无论吃了多少败仗,阵亡多少将士,兵源如何枯竭,都没有采取杀鸡取卵的方式,大规模动员学生入伍.

宪兵十六团驻防韶关,三营士兵钟良才与兄弟们天天搭工事、挖战壕,累得像狗一样.有一次,他远远看见一群青年学生唱着歌去春游,便大发感慨:都是年轻人,凭什么我们要打仗还要修工事,辛苦得要死,学生就可以轻松自在,觉得很不公平.排长教训他说,不要嫉妒这些学生哥,以后国家建设,要靠他们.

其实,战时的大学生到野外去,不尽然是游玩,既有田野调查,也是野外实习.

1942年5月,远征军第一次入缅作战失败.号称中国知识最密集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第五军,人员设备损失惨重,撤回昆明整补,却难以寻到合格的兵源.

报告打上去,预计中国战场的未来发展,会与英美为首的盟军加强合作而英美援助的新式装备,需要具备一定知识的青年学习使用,由此开始考虑征召部分学生入伍.

1943年2月,陈诚出任中国远征军司令.在视察部队后,他要求兵役部门为远征军补充有一定文化素质的兵源.但各方面的认识未被触动,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知识青年从军人数未见大幅增长,只有小部分应征.

11月,应驻印军需求,军政部电令四川军管区选送300名知识青年补充.四川军管区无法像对待普通壮丁一样,强拉知识青年入伍,遂派参谋长徐思平出巡川北各地,宣传动员.11月13日,徐思平在绵阳向大中学生演讲,听者热血沸腾.当晚即有15人到徐思平驻地,表示愿服兵役并呈具誓词,这拉开了青年学生志愿从军运动的大幕.

11月15日,徐思平在三台县出席东北大学纪念周.他说,之所以要号召大家去从军,“其一因我国对倭抗战,在国内战场使用武器简单,且待遇较次,无须知识分子参加之必要;在驻印军则恰与此相反,故有要求知识分子参加之理由.再则我国地广人多,现凭依西南山地之险,以劣势武器拒抗敌人;如须反攻敌人,在黄河平原及长江相角逐,则须有较新装备之补充.欲求装备之大量补充,则加强远征军,打通滇缅路乃属切要.”当场即有男生15名、女生4名申请参军.

11月16日,徐思平又召集学生2000余人发表讲演,当场又有男生200余人,女生30余人泣请从军,坚不可却.青年学生的慷慨,被政府官员视为改进役政的基础,决心扩展成果.

11月20日,针对学生从军热潮日渐高涨,三台县成立了远征军新兵大队,同日起举行体格检查,参加体检学生共631名,录取213名,知识青年从军运动由此拉开序幕.

根据资料,知识青年从军者,粤籍人数排名第三,当属竭力献才.须知广东当时人口最多的富裕膏脂地区都沦陷了,只剩下粤东西北贫瘠山区.国民政府有效统治的人口1000余万,只有战前广东的1/3左右.

11月下旬,四川省军管区开始对青年从军运动进行广泛宣传,号召各地青年积极从军,收效显著.12月中旬,军政部要求青年从军运动在大西南诸省全面实施.从军学生经专门编组训练后,分批飞送印度参加中国远征军.

自1943年11月起,至1944年10月底,国民政府第二次大规模动员学生从军.全国主动申请入伍者共37258人(含女生2142人),经检查合格者20187人.这批学生被分发驻印军及国内部队服役.

【广东学子从军】

知识青年从军运动扩散到广东,各地青年学生踊跃报名,请缨从军.1944年2月初,韶关市区各校三日内报名300余人,检查合格105人.

接管的南韶师管区将这100多名学生编成学兵连,转交给陆军160师代训.3月10日上午,105名学兵整队登上韶关郊外的黄岗山顶,歃血为盟,发誓不把日寇驱逐干净,绝不还乡.

至1944年中,广东一共征召了4000余名知识青年,其中大约700余名在5月底长衡会战爆发前,经湘桂铁路运转云南,再乘坐飞机,补充入驻印军.

全国各地学生从军后,编入7个教导团,接受编训.其中第六团于1944年6月1日在曲江成立,团部随即迁往连县东陂.由于广东接近敌区,后方纵深很浅,学兵只能分散训练,一旦人数满编,再往连县东陂集中,开赴前线.第六团前后一共编成十个连,共收学兵1230名.

在这1000余名学兵中,虽大多名不见经传,事迹已堙没,但留下的一星半点回忆,仍然回荡着浩然的民族气节.

据教导第六团一营二连上等兵李和盛所述:1944年底,日军从湖南蓝山南犯.由于守军防务空虚,第六团从东陂圩全部撤回连州镇准备守城.临撤退时,他们在驻地的墙上刷了很多标语.除了“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一切侵略者!”之类的,李和盛还写了一首诗:“扶我马,励我兵,掷我头颅,利我铁,踏平,痛饮日寇血.”刷在祠堂墙上.老兵回忆:“当年血气方刚,自知水平不够,但不写则不能表达心中之志.”

教导第六团二营第七连少尉排长徐吉松回忆:1944年10月,第三次粤北会战,日军攻打广东韶关,二营派两个排支援,于10月15日赶到韶关,参与城垣附近阵地防守.徐吉松作为学兵第一次参加战斗,记忆尤深:当时日军的先头部队是骑兵,他们接近城垣,在离城几百米左右的路上,被我们扔下的烂瓦盆、烂铁锅迟滞了速度.马脚踏破铁锅瓦盆,被破锅烂瓦豁开的口子刮伤或夹住,无法快速奔跑.日军变成我们的靶子,被我们打死不少……

1945年中,军政部教导团第六团改编为青年远征军独立第三团,迎接抗战胜利的到来.日军投降时,第三团在清远接收受降.临危受命的知识青年,从军报国,立下了不朽功勋.

(作者系文史学者)

抗战论文参考资料:

抗战精神论文

此文评论:上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抗战本科抗战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从军记和粤籍和抗战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