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全媒体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全媒体出版和编辑角色重塑相关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全媒体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09

《全媒体出版和编辑角色重塑》

本文是全媒体论文范文集跟重塑和出版和角色相关论文范文集。

王凌宇

(吉林空中英语教室杂志社有限公司,吉林长春130021)

摘 要: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出版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变革与挑战,作为新时代的编辑,必须要合理统筹各种媒体资源,打破陈规,创新模式,才能适应这种快速变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使得出版行业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而这一切的前提,就是编辑首先要做好自己的角色定位,找到自己在全媒体时代的立足点.

关键词:全媒体出版;编辑角色;重塑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47

中图分类号:G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62—03

来稿时间:2015—09—22

作者简介:王凌宇(1982—),女,吉林长春人,吉林空中英语教室杂志社有限公司,编辑,教育学硕士.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

麦克卢汉说:“任何媒介对各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1]这种“技术决定论”对今天的编辑出版行业而言具有深远的意义.纵观整个中国出版历史发展脉络,可以看到,除去政治制度因素的影响,媒介技术的不断革新是促使编辑角色发生改变的重要推手.如今,出版模式已经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引导供给”,一言以蔽之,就是无论从经济还是媒介技术的角度看,编辑身份的主体性都在逐步弱化.这个主体性的内涵就是编辑的自由性、自主性、独立性和能动性.

一、传统出版时代的编辑角色

编辑,应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最早出现在我国春秋时期,随着几千年的文明发展与时代变迁,编辑的角色也随之发生着改变.在上古的甲骨卜辞中就有了编辑的影子,到了孔子时代,应儒家教育思想传播的需要,《诗》《书》《礼》《乐》等应运而生,这些书籍有了明确的编辑意图和科学的编辑方法.而那时的编辑思想也充满了理性主义色彩——“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不语怪、力、乱、神”“攻乎异端,斯害也已”,我们暂不去讨论这些思想的正确与否,单从一个主观能动的角度去审度,就可以从这些出版语言中感受到那时的编辑对书籍内容选择和编撰形式所拥有的绝对主导性.

随着封建帝制时代的到来,政治权利的大手拨开经济、技术和文化的层层包裹而牢牢地将编辑出版这个婴孩控制于鼓掌之中,编辑的角色被增添了一抹浓厚的政治色彩.直到帝制废除,进入现代政治时期,编辑出版行业才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编辑也从较为单纯的“修史者”的身份中被赋予更多内涵和外延,角色也更加多元.

然而,随着出版和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进入数字出版时代后,经济对出版业的影响日渐强大,甚至改变了出版行业的基本模式——从“供给创造需求”转向“需求引导供给”,编辑出版转而被经济这只无形的大手操纵.正是在这个经济、技术、文化交流日益繁荣的背景下,媒介技术高速发展,信息传递的途径日益增多,特别是自媒体平台的交流模糊了作者与读者间的界限;编辑时常要在“有价值”和“能赚钱”之间做出取舍,而结果往往是要向经济效益低头.编辑的主体性日渐淡化,甚至有一种声音开始质疑编辑的价值——在一个崭新的出版时代,编辑是否存在一种身份危机?

二、全媒体出版时代的开启

探讨任何问题或现象都离不开其所处的历史与现实背景,脱离了时代背景的研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编辑身份的问题,在分析了历史发展脉络的同时,更要从其所处的社会和行业发展现实中去寻找答案.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科技空前发展、信息急剧扩张的时代,科技发展带来了媒介种类的多样性,数字技术使传统的编辑出版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质版本,随之而来的日新月异的新媒介以及各种形式的跨媒介传播,使得媒介融合成为大众传媒发展的新趋势.在此背景下,“全媒体”概念出现在编辑的视野中.标志性事件是2008年底,贺岁电影《非诚勿扰》的同名长篇小说《非诚勿扰》在北京以“全媒体出版”方式首发.此后,国内掀起了一股“全媒体”出版热潮,众多图书纷纷宣布采用全媒体方式出版.以此为标志,出版行业正式开启了“全媒体”的时代.

为了解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把握最新的出版模式,以便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得以长期发展,出版行业内很多人都曾研究和实践,并从各自的角度为全媒体进行概念的界定.然而在学界,并没有被正式提出.在“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沙龙”上,中文在线总裁童之磊这样介绍全媒体的含义:“全媒体出版就是同一个内容同时发布在纸质媒体、互联网、手机和手持阅读器等媒体上.”“中文在线所提的‘全媒体出版整合营销’,即是利用各种媒体和各种渠道发行阅读产品,同时尽可能覆盖所有读者”.[2]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指出:“全媒体是指一种业务运作的整体模式与策略,即运用所有媒体手段和平台来构建大的报道体系.从总体上看,全媒体不再是单落点、单形态、单平台的,而是在多平台上进行多落点、多形态的传播.报纸、广播、电视与网络是这个报道体系的共同组成部分.”[2]从最原始的形成过程来讲,可以概括出一点,就是全媒体是媒体走向融合后的一种“跨媒介”产物,是最多元的跨媒体大融合.在编辑出版行业,这种融合的结果不仅使得同一文本内容在多种媒体和终端得以同时体现,更重要的是,在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衍生出了更加丰富的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各种媒体表现手段,并最终呈现在不同的媒介形态终端.涵盖了报纸、期刊、图书、电视媒体、广播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所有的商业传播媒介.

从上可知,全媒体出版带给读者的是更及时、更丰富、更便捷、更多听觉和视觉体验的全新出版模式,而对出版社的编辑而言,则需要面对更多的挑战.首先,跨媒介传播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传授双方的身份界限模糊.在传统的编辑出版链条中,读者和作者的身份非常容易界定.然而在全媒体出版时代,网络的即时性和交互性,使得受众能够借助微博、微信、论坛等自媒体平台随时随地进行信息传输,读者和作者可以是同一人,或者这两种身份在随时随地进行着转换.其次,媒介技术的融合和发展带来了传播途径的多元化.网络图书的实体出版和实体图书的网络出版,图书与广播电视媒体的互动,以及文本与声像内容在各种移动终端的体现,表明一种内容在纸质媒体、网络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以及移动终端的交叉传播和整合已经实现.第三,新媒介的产生最终影响了文化消费.阅读方式的增加和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使人们对碎片式的、娱乐式的、即时的信息更感兴趣,反过来,这种大众文化消费又引导着出版行为向经济效益偏向,编辑不再是闭门造车,他们必须对市场有着更加灵敏的嗅觉和快速的反应,供给引导需求的那个年代已经不复存在.

基于以上,全媒体时代这种新理念和技术所带来的读者与作者间距离的模糊,以及“需求引导供给”的出版模式带来的文化选择上的困境,都在不同程度地弱化着编辑的主体性.编辑的角色在这场“全媒体”风暴的洗礼中,正在悄然发生着改变.

三、全媒体出版带来的编辑角色转变

1.信息的筛选者

在传统出版时代,编辑是连接作者与读者之间的桥梁,同时,也是信息的筛选者,因为把有价值的信息传递给读者一直以来都是编辑工作的基本内容.而进入数字出版时代,互联网的即时性和信息传播的自由性使得大量信息通过各种媒介特别是自媒体平台,未经甄别就第一时间冲击着读者的眼球.此时,编辑作为桥梁的角色正在明显地被淡化,而作为信息筛选者的角色正在日渐得到重视.因为在这种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读者更加需要一个理性、科学、客观的价值引导者,帮助其屏蔽虚假的、反动的、偏颇的信息.这不仅是一个传播正能量和正义文化的道德内涵,更要求编辑具备扎实的本学科知识,还包括社会学、逻辑学、语言学、文学、心理学等等.作为信息的筛选者,帮助读者找到他们需要的、优质的信息.这是作为全媒体时代的编辑最基本的也是最难以把握的角色.而且这一角色会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而更加被强化,同时也会对编辑工作者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即在日益错综复杂的媒介信息中进行信息筛选以及内容加工.

2.数字内容的加工者

完成信息筛选只是编辑工作的起点,作为全媒体时代的编辑,面对纷繁复杂的数字服务终端,针对读者和市场对信息进行多媒体技术的再编辑是更加重要的核心环节.在这种全媒体出版的背景下,编辑的专业性要求将超越传统出版,相应地,作为加工者角色的编辑主体性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也就随之增强.尽管目前很多出版社都在对编辑进行着细分,例如文字编辑、技术编辑、营销编辑、多媒体编辑等,但是全媒体时代的编辑不可能只靠单一的技术角色从事日常工作,这些身份在实际工作中常常会出现各种重合,因为貌似理想的分工在现实中常常带来时间的浪费、资源的浪费和出版意图的中断.如果不能很好地领会跨界传播的概念,没有运用多媒体技术的技能,不能将好的信息和创意落实到服务终端,无疑将使一个编辑最终走向自我淘汰的终点.

3.版权秩序的捍卫者

全媒体时代,版权保护问题是出版行业面临的最大困境之一.单一的文本传播很难满足人们的精神消费需求,因此文字、图片、音频、视频通过各种媒体终端的共生导致了媒体间的无限次重合.而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信息的复制易如反掌,网络已经被贴上免费的标签,在网络上免费获取资源已成为网民的习惯,他们认为版权是针对使用者的,而不是消费者的,现代传播技术的发展纵容了消费者厌倦版权.因此,对编辑而言,保护版权不仅是维护作者权益,更是“以参与版权保护的方式建构知识流通的良好秩序,保证流通的合法性”.[3]这是这个时代赋予编辑的一项艰巨却必须坚守的重要责任.一方面要把优秀的作品呈现给读者,让先进的文化得以广泛传播;另一方面,捍卫版权者的权利,保证信息流通的良好秩序,为优秀作品的产生创造良好的文化生态.也就是要协调好版权人、传播方与受众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既要实现书籍的经济价值,又必须捍卫其文化意义,是编辑们必须坚守的实现文明与进步的社会责任.

4.社会文化的“理性”传播者

文化传播是编辑工作者自始至终都要坚守的历史使命,而处在全媒体时代的出版从业编辑则必须在这个名词前加上一个修饰语——理性.“如果信息传播的把关者尚能坚守独立自主的理性立场,而不至于在大众狂欢中迷失,如果编辑的这一主体性能够得以充分体现,那么我们就不会真正通往波兹曼所预言和担忧的‘娱乐至死’之路.”[4]

全媒体时代所承载的后现代主义大众审美观念和文化心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文化,包括社会文化的内容、传播模式和载体.后现代社会思潮的典型特征就是个性化的价值倾向和审美倾向,并不断试图解构传统的、理性的价值体系.处在这种矛盾中的编辑,必须以一个“理性的”传播者的身份在传统的社会文化与个性化的读者之间建立起一个有效的联系,使得传统文化能够在感性的后现代主义社会思潮中得以传承.从长远来看,这将是一个出版编辑最深刻也是最艰难的社会和历史使命.

“编辑的角色不再囿于出版社,而应该具有跨越和整合多媒体的意识和能力,他策划编辑的作品,不再仅仅是一本本叫“书”的纸质出版物,也不仅仅是叫“电子书”的新媒体出版物,而是广泛集合图书、网络、手机、广播电视电影、报刊的具有多种用途的阅读产品.”[5]全媒体时代的编辑角色既要有对传统编辑工作的坚守,又要具备电子出版、互联网出版、手机出版和数字出版等新型出版方式,塑造全媒体时代的新型编辑角色.这种角色的重塑并不意味着编辑主体性的弱化和丧失,相反,从更广泛的社会文化发展层面来看,出版编辑承载了更多的社会和个体责任.

[参考文献]

[1]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罗鑫.什么是“全媒体”[J].中国记者,2010(03).

[3]南长森,卢鑫.跨媒体传播与文本版权困境与进路[J].中国编辑,2014(04).

[4]李苓,袁桐.论主体性:数字时代中编辑身份的再确认[J].中国编辑,2014(04).

[5]潘启雯.传统编辑角色的坚守与变身[N].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3-08-01.

[责任编辑:马妍春]

全媒体论文参考资料:

网络媒体投稿

全科口腔医学杂志

全科医学论文

数字媒体论文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全科医学杂志

此文结论,此文为一篇关于对写作重塑和出版和角色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全媒体本科毕业论文全媒体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