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农林大学方面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两岸协同背景下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专业为例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林大学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04

《两岸协同背景下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专业为例》

本文是农林大学方面有关论文范文例文和福建农林大学和人才培养和协同方面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以两岸协同创新为切入点,研究台湾社区营造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现状的分析,基于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内涵与定位;从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立体教学发展模式、复兴乡土文化与实现乡村“善治”等三个方面,对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进行探索和完善,从而加强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协同创新;社区营造;乡村建设

中图分类号:C 91282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4-390X(2017)05-0018-05

The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of Rural Construction under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 Background in Cross Strait: A Case Study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WU Naijin, XIAO Jiaxin, XIE Xiaowei, CHEN Ye, YANG Yali,LIU Feixiang

(College of Economics,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02, 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researches the construction of applied talents training system in Taiwan community according tocross strait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talent cultivation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pecialty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basing on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ural practical talents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orientation; it aims to explore and improve the talent training system of rural regional development so as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rural region development of 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by from three aspects ofteaching model system of theory and practice, stereoscopic teaching system, and the revival of excellent local culture and the realization of “good governance”.

Keywords: training mode;applied talents; collaborative innovation;community development;rural construction

经济快速发展阶段,许多发达国家和地区经历过与今天中国大陆相似的农村建设之路,20世纪90年代台湾也经历了类似的农村问题,如今已有很大改观,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区营造.社区营造是一项从“改造”人入手,包括人、文、地、景、产的社区改造工程[1].从广义上来讲社区营造与大陆的乡村建设异曲同工,从狭义上讲社区营造更注重人才的培养,乡村建设更注重乡村居住环境的改变.本文将从广义层面进行探讨,大陆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如何借鉴“社区营造”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海西乡村建设的重要课题.从历史机遇上看,两岸经济交流总体呈上升趋势,相比之下两岸人才的交流还有很大空间,台湾在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方面有许多值得学习;从现实角度出发,海西高校培养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不足,从近年福建省的“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招募情况来看,其中非农专业人才居多,也侧面反映乡村建设非专业化的价值取向.

  在海峡两岸产、学、研、用等部门正逐步加强合作,“两岸文教融合”协调创新日益加深的背景下,学习台湾社区营造的人才培养体系,是加强福建农林大学农区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福建作为对台重要省份,正进行新一轮的乡村建设,对于乡村建设专业性人才需求巨大.台湾的社区营造有将近100年历史,凝练了丰富的实务经验案例与文献,也培育出很多专业团队、明星社区、文创礼品,各类型的社区营造与乡村旅游研讨会、论坛等,对于海西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有巨大的借鉴意义.本文以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为试点,探索引入社区营造理念,吸收台湾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的经验和做法,依靠福建农林大学的乡村建设实践基地,协同推进海西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深入推动福建省乡村建设人才的培养体系构建.

一、乡村建设人才培养现状

(一)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取得的成果

  1专业人数快速增长

  自1998年教育部增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来,农村区域发展学科已在农村发展、扶贫、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2].随着我国城镇化的不断推进,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学生必将在乡村建设中发挥更重要作用;因此,培养乡村建设专业性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共有48所高等院校开设农村区域发展专业,而在1999年仅8所高校设置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从2012—2016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共录取本科生435名,是全国录取人数最多的高校,专业排名也不断上升.录取人数的快速增长对于专业发展是有利的,也培养了大批的乡村建设人才.

  2定位日益明确,培养方案不断完善

  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推进海西乡村建设是当前福建发展美丽农村的重要任务.围绕美丽乡村建设,培养更多具备实践技能的乡村建设人才是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的首要目的.2013年3月福建农林大学进行新一轮学科与学院调整,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从原先的“作物科学学院”归属到新组建的“经济学院”,学科建设依托的一级学科博士点从“农学”改为“农林经济管理”,将更好地促进专业在乡村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依托有利的区位优势,与台湾人才培养进行深入交流,对培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着重培养具有扎实现代多功能农业、农村发展规划、乡村建设与发展等基本理论和知识,熟悉“三农”问题和“三农”文化,具有较强可塑性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新型乡村建设人才.

  3教师配置趋于合理,师资力量显著提高

  专业综合实力、科研能力、知名度等指标的主要贡献者是专业教师.要培养乡村建设的应用型人才,专业教师的合理配置是十分关键的,相关领域的科研与实践能力也要十分突出.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目前共有13名全职教师,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3人;教育、学术背景涉及哲学、农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另有多名省内外高水平教学科研人员作为教师;在2013年底,福建省“百人计划”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计划,引进温铁军教授为核心的团队,打造乡村建设与乡村治理研究中心,此外还聘请台湾教授以讲座方式进行授课.

(二)乡村建设人才培养存在的不足

  1培养体系以理论教学为主,实践能力不强

  目前还未形成成熟的教材满足农村区域发展专业的需要,虽然成立了农村区域发展教材编写委员会,但短期内很难形成完整、科学并被广泛接受的系列教材.使得专业教材多以专业大类进行选择,缺乏针对性.同时,受思维方式、知识结构、实践能力、专业技能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乡村实践中缺少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使基层建设和规划难以出现新生机[3].乡村建设实践活动不足,缺乏对乡村建设的整体认识,且乡村建设知识储备少,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不强,无法参与到和乡村建设中,这是目前专业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2缺乏完善的应用性型人才培养教材与方法体系

乡村建设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现阶段缺乏从理念、理论到实务操作等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教材与方法体系.农村区域发展研究领域内,对深度整合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尚少涉及,缺少乡村建设特色主题的实践基地,与乡村建设所需人才有一定的脱节.社区营造人才的培养在台湾已经有几十年的实践经验,对于人才的培养有成熟的体系,经过大量文献阅读和实地交流,两岸在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表1),这是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专业需要学习借鉴和改进的.

二、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内涵与台湾人才培养启示

(一)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内涵与定位

  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落脚点,是培养乡村社区建设者和农村发展项目的管理者.随着福建省农村社会建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拓展,农村区域发展涉及美丽乡村建设服务领域日益增多,内涵也不断向深层次延伸;日益重视农村发展规划设计、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农村可持续发展等问题.这需要懂技术、能规划、会经营、善管理的乡村建设应用型专业人才.乡村建设需要广泛的社会参与,更需要有情怀并掌握乡村建设技能的人才扎根乡村,持续地做出努力.要使学生接受现代农村社区发展理念和研究方法,掌握资源调查、从本地“生态资源”出发,成功营造出兼顾“生态、生活、生计”的乡村发展模式,用“台湾经验”复原村庄活力的核心理念与重要技能,有效适应对乡村的“经营”与“创造”需要.

(二)台湾社区营造人才培养启示

  1明确社区营造的核心观念是“人本”

台湾在培养社区营造的人才时,向学生宣传组织的核心是“住民参与”,核心价值为“社区共同体意识”的理念[4].鼓励学生激发乡村的活力,不仅是靠理念和模式,更重要的是“人”,尤其是人的精神面貌,将人才培养放在突出位置,教育部门实施“人才投资”计划[5],鼓励培养社会营造的专业性人才,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乡村创新型人才,同时发挥“原住民”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和建设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进行,尊重原住名的利用诉求,维护其居住的生活、生产方式,在不破坏居住环境共同体的前提下,开展社区改造工程,满足原住民为目标,明确多听当地人的意见是有益的理念,形成“人人参与、人人负责”的规划设计模式.也正因如此,台湾的社区营造逐步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使其在全岛顺利进行,也实现“人才、居民”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了社区营造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

  2注重社区意识和营造能力的提升

社区建设人才的培养,注重学生社区意识的觉醒.一方面,打造“社区-校园”共同体,加强学校与社区的对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在实践中培养人才的社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之与社区发展紧紧捆绑.另一方面则是提升学生的社区营造能力,转变“输血式”改造的观念,实现“造血式”的可持续发展,明确“原住民”的主导作用,外来机构帮助其在社区规划方案设计、乡土文化学习、帮助他们学习社区改造的知识等,从而增强自身对社区的认同感和社区营造能力.在此情况下积极培育专业性人才参与社区营造过程中来,以其知识和创新能力,保证社区改造的进行,实现应用型人才向改造专家的转变[6].将人才培养融入到实践基地和社区改造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明确精神文明与物质建设同样重要的观念,实现基础设施与文化建设的协调发展.

  3组织学习与书籍出版

  在台湾较早进行社区营造并取得一定成果的桃米社区,总结出许多可借鉴的经验.基于此,学校组织师生团队、志愿者及其他社区等进行考察和学习,并创办社区营造的论坛等,使桃米社区的营造成为广泛的共识,同时也加强了青少年的社区实务学习和实践,通过组织学习提高学生的切实感受,同时增强学生改造农村社区意识.此外,台湾高校根据建设经验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如《台湾的社区营造》《台湾生态社区的故事》等,从实践探索到理论总结,再到理念、政策、实务多角度的思考,在社区改造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通过对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区域发展专业个案研究,并结合台湾社区营造人才培养的经验,发现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体系有较大的提升空间,通过构建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打造立体教学模式,复兴优秀乡土文化与实现乡村“善治”等三个方面的完善,构建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理论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

  1引进精品教材,融合现有课程体系

依托学校特色学科专业,以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建设为试点进行综合改革,积极引入台湾在社区营造方面的精品课程,如乡村资源调查、农村社区管理、农村社区营造实务、乡村生态学、农村产业融合、乡村治理与本土文化创新、新农人培训等系列具有活力、新颖的课程引入,逐渐融合原有的专业课程,设置专业核心课与选修课;把专业发展、教师转型、专业特色定位、两岸资源交流与合作等诸多工作通过这一新型理论教学体系构建起来.不仅要从乡村建设的外在样式入手,更要用一种系统论的观点进行构思,最大程度的发挥学生乡土情怀的力量.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要善于借鉴其它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同时结合自身的特点开拓创新[7].

  2探索共建两岸乡村建设实践基地

  围绕海西新农村这一主战场,确定专业的核心主攻领域和专业主要社会服务模块,探索采用“学程分段、专业分流”的实践教学方法,建立“边培养、边实习”的实训模式,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开展乡村建设社会服务,大胆地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探索、改革.在明确专业定位和技能要求的前提下,探索共建两岸乡村建设实践基地,选派海西学生到台湾进行乡村建设实践,以实践教学和社会参与为载体,培养本专业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所培养的学生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较高的业务素养,成为具有较快学习能力、乡村规划和发展能力、乡村文创设计能力、乡土社会适应能力的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从而更好服务于海西新农村建设.

(二)打造立体教学发展模式

  1打造专业化和性的教师团队

  乡村建设的内涵不外乎有关爱乡村意识人才的培育,地方文化历史保存与活化,在地自然景观生态的保育与运用,地方产业的创新研发与营销,以及地方人民生活水平与人际互信,提升以关爱乡村人才的培育.海西各地乡村有不同的类型与特色,其要建设营造的模式与内容也各不相同.进行乡村建设师资、人才培育,可以开展不同类型的社区大学筹设及师资的培训工作,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又有乡村建设能力的专业师资团队,迎合大时代的需求与国家建设的需要.乡村建设涵盖面较广,涉及的专业内容较多,非本土人才所能满足的专业支持,需要协助者搭建实践教学的改革的桥梁,既要突出发展类人才知识结构的“复合性”,又需兼顾社区营造能力结构的“专业性”和“应用性”,聘请一线建设者,打造性的团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2整合资源形成立体教学网

  首先是教师资源的整合.要建设教师水平高、梯队合理、科研与实践覆盖面较广的师资团队.依托学校“教师发展中心”,建立人文社会类教师数据库,并向专业学生公布邮箱、研究领域等,以此加强师生的联系,从而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专业特性,将基础知识、理论知识、前沿知识、专业技能等运用于乡村建设教学指导,充分发挥擅长理论、知识型教师在理论教学中的作用[8],同时积极聘请一线岗位的中高级技术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建立乡村建设人才培养中的立体教学发展模式.其次是专业内相关研究机构的资源整合.将学校的休闲农业研究所、农村区域发展专业教学协作网,以及国家级和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等网络平台进行优化整合,发挥“互联网+课堂”模式的作用,让学生实现线上、线下的多维度学习,避免传统授课模式的局限性,使之成为乡村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支撑.

(三)复兴优秀乡土文化与实现乡村“善治”

  1复兴优秀乡土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工业和城市发展而来的乡村治理困境,其作用过程非常明显.一方面是乡村三大要素外流,另一方面是工业产品和工业文化注入,而致乡村衰败,文化失衡,乡村治理困境正是在这种“双向流动”中逐步形成的.因此,积极培育优秀乡土文化,通过新乡贤文化的发展,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文化研究会等,挖掘乡村的潜在文化,如编写村史、乡村名人传,活化传统手艺,开设乡村文化讲坛等实现优秀乡土文化的复兴.通过“乡村文化名人”入校园等形式,展示乡土文化的魅力;在有代表性的文化乡村设立“学生工作站”,形成学生产、研固定点,一方面是将理论结合实际,另一方面学习和宣传当地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手艺.

  2实现乡村“善治”

  不管是大陆的乡村建设,还是台湾的社区营造,实现乡村“善治”是其重要目标.但是对于乡村“善治”的文化基础,却有不同的理解.在西方中心主义的影响下,我国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其结果是乡村距离“善治”越来越远.需要对乡村治理的文化基础进行重新的审视,需要大力培养对乡土文化认识深刻且兼具情怀的专业人才,以两岸乡村建设与社区营造为参照,在乡村治理体系的构建与乡土文化的创新中找到对应关系;同时,对乡村治理在组织创新视角下的多主体协同参与模式能展开研究,形成该领域理论和实务的一定创新.

[参考文献]

[1]苗大雷,曹志刚. 台湾地区社区营造的历史经验、未竟问题及启示:兼论我国城市社区建设的发展路径[J]. 中国行政管理,2016 (10):87.[BF]DOI:10.3782/j.issn.1006-0863.2016.10.15.[BFQ]

[2] 王淑彬,黄国勤,欧一智,等. 新农村建设区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61. [BF]DOI:10.16195/j.cnki.cn36-1328/f.2006.04.017.

[BFQ]

[3] 刘飞翔,陈亚云,张扬,等. 培养海西新农村建设技能型复合管理人才:农村区域发展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创新[J].实验室科学,2011(6):377. [BF]DOI:10.3969/j.issn.1672-4305.2011.05.109.[BFQ]

[4] 廖俊松. 审议的实践:台湾与大陆经验分析.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C]. 2008:17.

[5] 魏然. 台湾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体系初探[J]. 台湾研究,2010(3):50. [BF]DOI:10.13818/j.cnki.twyj.2010.03.001.[BFQ]

[6] 岳经纶,陈泳欣. 社会精英如何推动农村社区治理:来自台湾桃米社区的经验[J]. 南京社会科学,2016(5):69.[BF]DOI:10.15937/j.cnki.issn1001-8263.2016.05.011.[BFQ]

[7] 走向“第三领域”:乡绅阶层之于乡村自治的探讨[J]. 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3(1):68.[BF]DOI:10.3969/j.issn.1008-7168.2013.01.011.

[BFQ]

[8] 龙花楼,刘彦随,张小林,等.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研究新近进展[J]. 地理学报,2014 (8):1145.[BF]DOI:10.11821/dlxb2014.08.010.

农林大学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物理杂志

大学论文题目

大学物理论文2000字

大学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涯规划论文

大学心理论文

该文总结:该文是关于农林大学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福建农林大学和人才培养和协同相关农林大学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