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思政类毕业论文范文 跟高校书法教育思政场域的缺失与基于学科分化和课程思政视域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政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1-26

《高校书法教育思政场域的缺失与基于学科分化和课程思政视域》

该文是关于思政类论文范文跟课程思政视域和分化和书法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现代教育学科设置的精细化导致书法教学中思政场域的缺失严重.而“课程思政”新理念为高校书法教育发挥思政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书法教育应结合时代精神,续承其传统思想教育的优势,在美育之外,突出其传统文化的核心、隐学科的属性与自律兼自省的修为方式等内容,发挥其在时代精神与价值的构建、完善人格的塑造与人的全面发展等方面的独特思政功能,建立起汉字的慧与美、共性与个性的人格追求、生命与自然美的思考等内涵架构.

关键词:课程思政;书法;思政教育

中图分类号:G41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5884(2018)04-0100-04

当代书法教育在学科分化的推进中逐渐弱化了渗透人格思想与价值观的传统教育优势,“课程思政”新理念的提出为高校书法教育发挥思政功能提出了新的要求,书法教育理应结合时代精神,续承这一传统教育优势.

1“课程思政”的提出及其方法论意义

思政课程的改革约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为相关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自身完善阶段,主要关注的是如何更好地完善和体现思政类课程的主体育人功能.第二为思政类辅助课程的探索阶段,主要任务是开发思政课外的相关课程的育人辅助功能,弥补思政课程的不足.21世纪初,“大思政”理念的提出,预示着第三阶段的到来,即“大思政”理念指导下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反转新阶段,以2016年10月30日《文汇报》刊发《上海高校:“思政课程”转身“课程思政”》[1]为题的调研文章为信号,继之,《中国教育报》《光明日报》《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国高等教育》等主流媒体相继刊发相关文章.2017年7月,教育部召开了“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上海调研片会暨高校‘课程思政’现场推进会”.

至此,“课程思政”正式取代“大思政”的笼统说法而成了新的思政教育理念.其最大贡献在于把思政教育从单纯的课程框架中解放出来,触及教育的核心问题.

“课程思政”是相对于“思政课程”的育人模式提出来的,以“课程”为主的思政教育是“显性”的,而“课程思政”则侧重于“隐性”教育,思想教育的特殊性决定了“隐性”教育模式效果更好.从这一角度讲,实现从“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是一种创造性的理念转化.“推进‘课程思政’改革,不是简单增开几门课程,也不是增设几项活动,而是把价值观培育和塑造,通过‘基因式’融入所有课程,将思政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将教书育人的内涵落实在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课程都上出‘思政味道’、都突出育人价值,让立德树人‘润物无声’”[2],从而构建起学校、课堂、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政格局.在教育教学中,“既要注重在价值传播中凝聚知识底蕴,又要注重在知识传播中强调价值引领”[3],突出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融通的课程目标.

2学科分化与书法教育中的思政场域缺失

从20世纪80年代大学设立书法学科起至今,随着学科分化的推进(2011年前艺术学门类隶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而目前书法学为艺术学门类一级学科美术学下的二级学科),书法的思政功能及其文化附加值一直在弱化,表现在:首先,教学目标中对于书法思政功能的轻视.目前,书法课在高校主要以艺术专业的专业课和教育类专业的公共课为主要存在形式,前者侧重艺术能力的培养,兼顾美育.后者则大多以训练“三笔字”的书写技能为主,均不凸显课程的思政功能.其次,教学内容淡化书法的人文情怀与价值.作为培养书法教师的主要院校,目前艺术院校培养体系中过于突出书法作为艺术的学科和课程的特征,改变了书法的文化土壤,导致培养的师资国学素养与人文情怀严重缺失,书法审美观过于关注形式与艺术表现力,目前颇受争议的书法创作方向的博士研究生正是这一理念的产物.倪文东教授所言“书法教育不能把文化的根拔掉,只讲技法,不讲内涵”[4],可谓触及了书法教育的痛点.其三,受社会书法展赛活动影响,高校书法教学变得急切而功利,入书协、进市场甚至成为一些高校教学成果的评价指标,这种导向严重偏离了书法传统中精神信仰与价值追求,导致书法学习的生态恶化.

3“书法思政”的质素与作用方式

“书法思政”作为“课程思政”理念的延伸,在目前的大学文化与学科分化的背景下应发掘合于时代精神与审美的思政内核,并构建起课程思政功能的内涵架构.

3.1坚守“隐学科”属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由于国务院规定的学位名录中没有“书法学”或“书法艺术学”相关的学位名称,故造成的现实是高校书法人才的培养没有一致认同的学科归属.就博士招生而言,据统计,2015、2016年在美术学之下有9所高校招收书法研究方向的博士生,其中艺术学理论学1所,文艺学2所,哲学、美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献学、中国史、考古学、设计学各1所.这种情况真实地反映了书法专业属性的模糊性.实际上,

无论书法分属于上述任何一门学科,只能是一个权宜的“寄居”,都会导致培养目标的片面化.因为书法除了需要研究诸如技法、风格、创作、审美、文献等书法本体问题,还要关注书法与哲学、历史学、美学及文学等复杂关系.显然,书法学科的这一属性与学科和专业划分精细化的现代教育是不一致的;然而,却有效地避免了现代教育专业精细分化造成的“教育体制性和价值性的疏离,教育目标异化和场域的缺失”[5]等问题.所以,某种程度上,书法类课程是现存大学课程资源中最具包容与综合性的课程之一,其跨文学、文字学、美学、艺术学、教育学等于一体的“隐学科”属性决定了其对人的影响是全面而隐性的.所以高等书法教育应坚守“隐学科”的学科特征,使其在培植人的精神信仰、塑造完善人格、陶冶高雅情操等思政领域中发挥重要作用.

3.2由技入道,自律自省的体验式学习模式

书法课堂的延展性表现在日常技法训练外,

更重要、更漫长的是文化素养的渐修过程,最终由技入道.技法训练如碑帖临摹是自律的,而读万卷书,在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中涵养自己、不断提升审美素养与道德情操又是自省的过程,技法理论并不深奥,但要真正体悟并化入笔下需长时间的技法锤炼,故书法学习更重“悟”.这一作用过程类似于思政教育且相融通,传统的思政教育遵循20世纪初列宁提出的“社会主义的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6]317的教育方法.而在受

教育对象独立性与自主性高度发展的今天,这种主客体不平等的片面教育模式在实践中的弊端日益突出.相应的,“凸显受教育者主体性的自主学习模式、渗透教育、感触教育或者体验式教育的模式”[7]成为大势所趋.客观地讲,灌输教育并非完全不能要,它是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有效方式,但此后受教育者的体悟和感触更为重要.“通过对理论知识的感性化处理,能够有效地使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达到对知识‘灌输’的一种客观性评价认知.在达到对受教育者主体地位重视、尊重的同时,达到对大学思想课知识与价值导向的双重效应.”[8]

3.3根植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与审美价值

就中华民族而言,几千年来所凝结成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影响其思想行为模式的最强大力量,这种力量是根深蒂固且处于绝对支配地位的.相对于“舶来品”,民族精神与道德力量更具亲和力和感召力,所以“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千百年来一直以其强大的精神塑造力规范着中国的人文理念和道德指归,对知识分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着积极的作用.”[9]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明确了优秀传统文化在时代精神与价值建构中的重要作用,当代大学应积极担当这一职责.然而,一段时间传统文化在大学中的有意疏离和西方价值观的乘势而入,导致我国大学人的精神困境和危机凸显,未能肩负起在时代精神构建的重任,所谓“钱学森之问”值得反思.就大学教育而言,尽管“我国大学的发展必须借鉴西方大学发展模式、道路,但是更要将大学这一‘文化机构’建立在本国文化传统中,并将我国数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其中,惟有如此才能让我们大学的发展具有深厚的根基”[9].“课程思政”理念的提出,为传统文化通过课程参与到大学文化与时代精神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作为“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熊秉明语)的书法,应根植于传统文化,课程设置可从汉字的慧与美、共性与个性的人格追求、生命与自然美的思考等几个层面拓展其思政教育内涵.

3.3.1了解汉字的源流演变,重续与汉字的情感纽带

文字是一个民族、国家的文化根基,是记录该民族历史的基因.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是祖先智慧和情感的创造.而简化字系统从实用出发,对其识写并不从汉字源流演变的角度出发,美的表现也是单调的.这既造成了使用者与文字之间的情感隔阂,也形成了阅读与品位传统经典的障碍.而书法是在遵循汉字源流演变基础上对其慧与美再诠释.汉字在每一个时期的形体变化和书体美感特征都刻下了时代烙印.无论古朴神秘的甲骨文、典雅厚重的金文,还是秩序井然秦小篆等字体,或者此后所谓晋尚韵、唐尚法、宋尚意的审美取向,无不为时代思想文化思潮所影响.临摹学习就是感知历史文化的过程,也是与汉字的情感交流过程,整个过程是情感而理性的.就字体演化而言,毛笔的特性决定了笔法对文字演变的影响是除了简易流便之外的另一决定性因素,而这一因素则保证了汉字每一次的形体演变是表现书写美的.书法学习中认识文字的源流与美学品格,可有效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书法作为构建“课程思政”架构的体系中当凸显这一点.

3.3.2弘扬书学人格理想,塑造共性个性统一的完善人格

书法对人格美的贡献有两个方面:其一为共性的.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十分重视人格修养与价值追求,提出了以“修身为本”的人格追求,而把“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10]607作为修身之正途.同样,中国书法传统中也有分明的价值判断.自杨雄“书,心画也”[11]10之论始,继之有柳公权“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12]31;刘熙载“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13]73的表述等等.这一书学传统为书法人所推崇,与敬畏经典成为源远流长的价值取向.其二为个性的.书法作为艺术是展示个性美的,是充分尊重个性的.一部书法史在某种意义上是书法风格的历史,尽管风格受时代、思潮、地域等诸多因素影响,但最主要的是书家个性气质、审美追求与价值取向.所以“任何创作者应在阐述书法文化的共性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尊重书法文化的个性规律和个人风貌”[14].同样,个性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中的本质内容,从德育教育的角度讲,“大学生个性发展是我国高校教育的内在要求,高等教育要以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以良好的校园环境完善大学生个性发展”[15].可见,“书法思政”可以与完善大学生的人格追求有效对接.

3.3.3进入哲学思考,感知生命与自然律动之美自然之美是最高级的美,而尊重自然与生命

是人类最宝贵的品质.《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只有深刻地理解了生命与孕育了生命的天地之间的关系,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地善待万物、善待自然.汉字起源于人们对自然和自我生命的体认.同样,人类对于宇宙、自然万物和人本身的观念、精神本质体认而赋予了书法美学与人格精神.宗白华说:“中国的书法,是节奏化了的自然,表达着深一层的对生命形态的构思,成为反映生命的艺术.因此,中国的书法,不像其他民族的文字,停留在作为符号的阶段,而是走上艺术美的方向,而成为表达民族美感的工具.”[16]439-440所以,一件书法作品,会“被视为一个有机的生命整体,与主体书家、自然造化三位一体,同体生命之道.通过对生命精神的张扬,达到以人为本、天人合一、情景合一、知行合一,抒写性灵,展现天地生生之道.”[17]这是书法对人类的卓越贡献,高校的书法教育理应上升到哲学、美学的高度.以此管领设置相应的课程教学目标、方法及其内容.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书法独特的育人价值.

思政论文参考资料:

思政论文

我的理想思修论文

大学思修论文

大一思修论文2000字

政论文范文

政论文

此文总结,本文是大学硕士与思政本科思政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课程思政视域和分化和书法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