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案例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基于三性一体的农业硕士生案例教学以农村区域和专业为例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案例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16

《基于三性一体的农业硕士生案例教学以农村区域和专业为例》

本文是关于案例方面论文怎么撰写和案例教学和三性一体和硕士研究生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分析“三性一体”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分别从实践性、职业性和学术性三个方面阐述了案例教学如何与“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契合.结合案例教学实践,从案例教学的三种方式,即比较案例法、考察案例法和现身案例法,逐一分析案例教学方法的具体操作和实践效果.

关键词:“三性一体”;案例教学;农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8-0070-03

一、何为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

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是将专业硕士人才培养的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融为一体的新型培养模式.其中,“学术性”重在通过对农业经济管理相关理论的研讨,帮助农业硕士研究生提高理论素养,并能够实现从理论层面分析农业问题,为职业性和实践性提供理论支撑,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基础,体现其“高层次”目标;“职业性”重视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经验和未来发展的职业基础,提升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素养,为学术性和实践性指明了方向,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特色,体现其“专业”目标;“实践性”重视农业硕士研究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农业实践的能力,培养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应用能力,是学术性和职业性的归属和目的,是该培养模式的核心,集中体现其“应用型”定位.

“三性一体”培养模式以“学术”为支撑,以“应用”为目标,以“实践”为核心,作为一种理念、一种精神,落实在农业硕士研究生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各个具体环节之中.它具有如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1)“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研究可以大力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更好地满足区域和行业对高层次应用型农业人才的需求.(2)“三性一体”培养模式将从课程设置、培养方式、教学方法、实践基地等几个层面展开“三性一体”的研究,探索具有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的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校全面提升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3)“三性一体”培养模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将激励从事研究生教育教学的人员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创新探索.

二、案例教学法切合于农业硕士研究生“三性一体”培养模式

环顾全球各国,案例教学的佼佼者是哈佛大学商学院和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的毅伟商学院,其卓有成效地吸引了无数教师致力于案例教学的实践探索.在案例教学的培训和编撰的实践过程中,深刻认识到案例教学是切合于“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教学方法.

1.案例教学契合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实践性教育理念.实践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加强农业硕士研究生对社会的认知、对专业的认知以及对自我的认知.参与实践的学习使学生感觉拥有更大的独立性和额外的任务,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动力.国外学者巴伦德也强调实践的重要性,指出在一个全球化的环境中,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过时了,真正的学习应该是到实践中去,构建学校师生与实践基地的专业构成团队,这样才能及时补充理论学习和模拟实践学习的不足.

案例教学过程就是农业硕士研究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一方面,在案例编写的过程中,会带领部分硕士生到案例发生地开展一系列丰富的社会调查活动,譬如拍摄实地照片、访谈案例人物、考察案例对象、通过问卷方式收集案例数据等.在整个调研过程中硕士生会接触案例中的真实人物和事件,能切身体验案例事件的复杂性,贴近与现实的距离,并能认识到案例事实与理论的差异.另一方面,在案例撰写过程中,要求抽取案例本身无关紧要的细节来表达事实,并要求典型案例需以戏剧化的情节和冲突再现事实的影子.农业硕士研究生在去伪存真的探索研究过程中通过对社会调查的反复回忆来筛选关键信息,并在教师的指引下参与案例相关文献的查阅与思考,使其对案例事实的认识从实践层面上升到理论层面,并完成案例的撰写.这个过程是对所学专业的认知升华,是一种重要的实践活动.

2.案例教学各环节渗透农业硕士研究生定位的职业性.农业专业硕士特别是农村区域与发展专业,面向农业领域,需要具备农业经济与管理方面的职业技能和职业知识.完整的案例教学包括从案例素材的搜集、案例撰写和案例教学的设计到案例授课各个环节的相扣,每个环节都与农业硕士研究生的职业性相关.(1)部分农业硕士研究生已经在对口的农业部门工作过,具备一定的职业经验,因此在案例教学的各环节,可以参与进来并展现职业性.(2)在案例素材搜集环节,农业硕士研究生根据自己所在农业部门的实际情况,在导师的指导下选定案例主题,参与案例素材的搜集.(3)在案例撰写环节,可以根据工作经验,对撰写的案例提出建设性意见.(4)在案例授课环节,可以以知情者的身份参与解释课堂上提出的某些细节性和专业性问题.

3.案例教学的理论工具指向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性定位.若农业硕士研究生只具有实践性和职业性,也可以对现实农业经济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但是缺少学术性,这种分析不够深刻,也不能运用理论工具去解决更为复杂的现实问题.学术性要求正是培养高层次研究生的关键,案例教学可以较好地体现学术性.(1)案例教学的内容结构不是固化的教材,而是灵活多变的经济社会现象的条理性再现,具有丰富的情境和典型的矛盾.学习者在研究案例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现实性的复杂情况,更重要的是要具备一定层次的理论逻辑思维,梳理其脉络,厘清其逻辑思路,解决矛盾冲突,归纳理论结果.(2)通过整个案例过程的参与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者被成功地引入预期的分析路径上,这条路径由一系列连接点构成,这些连接点靠逻辑思维和理论工具来连接.因此,在案例教学的预习阶段,学习者应该了解与案例问题相关的理论,在案例分析中学会选择适用的理论工具,这很好地体现了学术性.案例教学最终的结论一般导向理论性的归纳,实际案例归纳于理论,理论总结高于实际.理论工具的掌握有助于学习者从理论高度认识和分析现实复杂的问题.

三、案例教学契合“三性一体”培养模式的实例分析

以苏马荡旅游度假地产案例编撰为例,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学术性、职业性和实践性在案例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较好体现.2014年苏马荡旅游度假地产的火爆引起了业界的关注,也引起我们的重视,随即于同年11月带领多名农业硕士研究生赴苏马荡调研.调研之前,要求调研者查阅苏马荡的地理位置、资源禀赋、区位优势以及度假地产的发展现状、度假地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情况等相关资料.我们提出两个假设:一是“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发展是由市场机制推动的”,二是“在市场机制推动下度假产业自发集聚为城镇化形态”.提出的问题是“苏马荡的度假地产如火如荼,其魅力何在,苏马荡模式可以复制吗?”

在实地调研中,访谈了几位度假地产规模较大的老总,考察了其所在地产项目实貌,并与当地村民和地方政府进行了面对面的交流,获取了宝贵的一手调研资料.调研资料整理后发现,苏马荡的资源优势独特,但资源禀赋不是度假地产业发展的原始动力,只是基本条件之一,最主要的原因是苏马荡的地理位置特殊.苏马荡模式的核心产品是旅游地产,资源特色和气候优势是旅游地产发展的必要条件,但其毗邻“火炉”城市重庆、万州的地理位置和消费需求升级推动才是充分条件.度假地产结合了旅游和地产的双重优势,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避暑和旅游需求,又能满足未来升值的投资需求,这两种需求都会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苏马荡地区房价相对较低,未来高需求激发的预期高利润是吸引大量资本进入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原始诱因.调研发现,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发展是市场机制和政府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在苏马荡度假地产发展初期(2012年之前),其主要调节方式是市场机制.但从2012年开始,随着度假地产规模的扩大和投资的大量涌入,为避免市场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政府及时补位跟进,主要职能是规范苏马荡度假地产的合理开发.譬如,利川市政府会邀请专家编写苏马荡景区的科学合理规划,及时供给公共基础设施,并以协调人的角色帮助投资方降低交易成本,等等.因此,调研前的假设一和假设二在实地调研后都需要一定程度的修正.由此,农业硕士生在实践中掌握了假设—求证—修正结果的研究方法,为其学术论文的撰写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方法思路.

以市场机制为主,政府干预为辅的调节方式是苏马荡模式的主要特点,苏马荡模式发挥了市场和政府共同配置资源的双重优势,并得出结论: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尤其是贫困山区,只要具备苏马荡模式发展的适宜条件,在居民需求较旺、资本充裕以及国家政策大力支持旅游扶贫和新型城镇化的背景下,苏马荡模式具有向其他地区推广的现实性和可行性,即苏马荡模式是可以复制的.

在整个调研过程中,农业硕士生的实践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同时锻炼了调研报告的撰写,对其学术性是一种考验.另外,在与案例人物的交往中,强化了人际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其职业素养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四、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案例教学方式探索

在农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上,主要践行了比较案例、案例考察、现身案例等具体方式的探索.案例比较是选取两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案例考察是将案例和实地考察结合起来,加强学习者的感性认识和实践体验;案例现身则意味着案例中的主角、专家或相关人物会现身课堂,并详细解答农业硕士研究生的各种问题.

1.比较案例教学:从比较中悟真理、明是非.案例比较是选出农业发展路径不同的两个典型案例,从截然不同的发展效果中比较其发展模式、管理体制、经济体制和文化理念等异同,学习者可以从比较中发现规律性.在进行案例比较时,初次进行案例分析一般会选择两个截然不同的典型案例,以降低分析的难度.同时将两份案例材料提前一周打印出来并分发到农业硕士研究生手上,实现给出预习题目让他们提前准备.准备的过程可以讨论,也可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同时发放到学习者手上的还有一份理论性较强的业内权威学者的期刊文献,便于学习者事先掌握理论工具,并梳理理论脉络.

在实际操作中,可以结合微助教在屏幕上呈现学习者的观点和分析过程,从案例比较的课堂学习效果看,学习者发言踊跃,激烈时还会进行辩论和反驳,这比单纯课堂讨论的效果更为有效.另外,在案例分析的操作中也要注意细节问题.譬如教师除了对所分析的案例内容了如指掌外,非常关注学生的情况,一般会提前与某位对此案例发展可能有较多贡献的学生联系,请该学生就某个问题提前准备,届时会在适当的时机有意让这位同学发言;对于平时不常发言的同学,为了激发其参与的热情,会提前告知:“明天的案例分析请你做好准备哦”、“老师很期待你明天的参与哦”等.

在整个案例的课堂讨论过程中,包括从案例的分析到最后的总结和点评,教师的角色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引领方向,掌控案例讨论的路径,引导启发学习者思维朝着预期的方向前进.这样案例讨论始终围绕讨论主题深入展开,同时也为学习者提供了充分的发挥空间,使其能够展现各自思维优势,以此深化学习者对农业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的认识.

2.考察案例教学:在考察中体验学习.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广泛运用情境教学、现场教学、社会实践等方式,关注学生情感体验过程”.17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强调的是教师少教而学生多学的教学方法.他提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的感知开始的,然后才由想象的媒介进入记忆的领域,随后才由具体事物的探讨对普遍生出理解,最后才有对业已领会的事实的判断”.考察案例的教学方式注重直觉感悟和情境体验,是将考察体验与案例教学结合起来的一种案例教学方式.

一般地,会在课堂案例分析之前组织学生到实践基地参与考察,用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体验案例情境.譬如,组织学生到如意情集团武汉分公司考察,参观了国际、国内一流的现代化食用菌工厂及金针菇生产的全过程,体验了现代农产品加工的流水线作业和半自动化生产过程,同时还考察了现代农业生态园.园区除了种植区、育苗区和生态观光区外,还配套建有生态餐厅和创新学习教育基地等,巧妙地将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融合起来,是一个具有生产性、生活性和生态性的多功能农业园区.总体上看,如意情集团的考察让学生真实感受到了具有物质装备和技术支撑的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让农业硕士研究生真切体会到农业是充满希望的朝阳产业.考察后,教师会根据考察的内容并结合公司的情况要求农业硕士研究生准备案例发言提纲,并预备案例讨论.农业硕士生会根据教师的要求积极参与案例思考题的设置、案例环节确定、案例主持人的确定等具体过程中.在案例课堂上,硕士生会根据考察实践,结合考察后查阅的资料以及前期储备的理论知识,积极融入案例讨论,使案例分析的效果显著增强.

3.现身案例教学:与专家面对面共享信息.在案例讨论现场邀请相关专家出席,以增强案例的真实性和问题解决方法的可操作性,这种案例教学方式称之为现身案例法,但必须事先与专家协商好后,邀请专家到案例分析现场.譬如分析扶贫案例时,邀请了省政府的扶贫专家到案例课堂上,开始时不动声色在教室里坐定,等学习者充分参与课堂案例讨论后,案例分析到关键阶段时,教师会介绍案例专家,然后请专家就刚敢于学习者的分析做出说明、解释和点评,这样一些之前模糊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学习者认为,这种形式的案例研讨收获非常大,印象也非常深.

邀请专家现场参与案例讨论,主要有如下几方面的好处:(1)学习者不清楚的地方往往是案例的细节及其衔接,而专家尤其擅长细节的解释和执行程序细的掌握.专家会结合国家政策、操作性要求、实地环境、人文社会等综合因素给学习者满意的解释.(2)案例专家的社会经验非常丰富,也更为务实,并具有多年基层工作实践,对农业微观情况的了解比较全面透彻.学习者在得到解答后会意识到“学然后知不足”,促使农业硕士研究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学问的浅显而谦虚谨慎,有利于提高其职业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明姬.论文科研究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6,(7).

[2]夸美纽斯.大教学论[M].傅任敢,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案例论文参考资料:

案例分析论文

论文案例怎么找

内部控制案例分析论文

案例论文

电子商务案例分析论文

管理会计案例分析论文

概括总结: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案例教学和三性一体和硕士研究生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案例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案例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