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祖孙行者相关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与祖孙行者方面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祖孙行者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2-10

《祖孙行者》

该文是祖孙行者大学毕业论文范文与祖孙行者和行者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那天我和儿子、孙子碰巧一前一后地走到了一起,身后传来友人嗤嗤嗤的笑声,莫名其妙的我回首问其笑什么,她说你们祖孙三人走路的架式一模一样,让她忍俊不禁.假如已远行多年的老父亲走在我们三人前边,四代人一路前行的姿态肯定更让她开怀大笑.这就是基因,这就是血缘,神奇而无法改变.由此想到了我们四辈人都是行者,都爱出行,也许与基因血缘有关联.“行者”此称谓的解释大都与佛教有关,乃佛教用语.但还有一较大众化的解释:泛指出行的人.

  行者与贫富无关,行者却与爱好有关.父亲如健在,今年他整整九十岁.旧时祖辈迫于生活艰难,率全家人“闯关东”.1927年父亲降生于东北,他是父辈众兄弟姐妹中最小的一个.父亲的童年肯定是在苦难中度过的.那些年东北兵荒马乱,闹“红胡子”.父亲六岁时,奶奶在贫病交加中死去.所以除了奶奶,父亲的生日是哪一天,谁也不知道.因动乱和贫困的生活,十六岁的大姑嫁给了抚顺煤矿的一个工人,姑夫也是故乡人.也不知父亲随祖辈什么时候从东北返回了故乡.父亲的童年是在东北度过的,那时我在部队服役,连队忆苦思甜,搜集苦难家史的材料,才知道当时家人闯关东的地点是辽宁省抚顺以东,长白山脚下的清原县.广袤的黑土地,巍峨的长白山,山高水长,地广人稀,再加上生活所迫,四海为家的频繁迁徙,东北人的豪爽直率,对父亲的爱好及性格的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

  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父亲不顾母亲的嗔怪,要去东北看望大姑,从故乡起程到东北大姑的家两千多里,太遥远了,交通又不方便,上车、下车、转车,很麻烦很辛苦的.可爱出行的父亲乐而为之,很精神很亢奋的样子,令我们大为不解.也许他从小就没有母亲的缘故,他渴望得到母爱,也许只有这个远在异域他乡的姐姐,能给予他这种爱.也许他在家觉得寂寞无聊了,不安分性格的他总想到外边的世界闯一闯,开开眼界,可能爱出行的人都是这样吧.回来后,他把大姑带回来的吃的穿的分给我们,同时他也给我们带来好多东北的故事和来回路上的所见所闻,他津津乐道,我们洗耳恭听.那年他从东北回来,还带回来一张他和他的那些外甥、外甥女的合影照,那些表哥、表姐们众星捧月般地围着坐在中间的得意洋洋的父亲.那张被时光熏得泛黄的照片,至今我还保留着.

父亲年轻时长得很帅,穿着也时尚,皮肤白晰,留着大分头,很有派头的样子,那气质真不像农村人.父亲曾和我说过,他年轻时推着小车去济南贩盐,走过大户人家的绣楼,楼上拿着绣巾、摇着纸扇的小姐,曾对他丢手娟、抛媚眼,我们听着好新鲜啊.那时哪有旅游这一说?衣不遮体、食不饱腹的日子,哪有闲心出去转转玩玩?爱出行爱游玩的父亲就耍“借客杀鸡”的把戏,以此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是可以理解的.

  记得有一年我当兵在皖北,走时父亲不在家,当兵三个月,家里人听说徐州闹武斗,解放军死了好多人,家里炸了营了,都到我家问怎么办,肯定是爱出行的父亲毛遂自荐,说他到部队去看我,探听虚实.本应乘车到徐州后再转车到部队,父亲却舍近求远到了宿县.跑了冤枉路,父亲并不沮丧,乐哈哈的,说多跑一个地方就能多看一处风景,哪有冤枉之说?他还和我显示他的能为,列车只供应每位旅客两碗大米饭,爱吃米饭且饭量大的父亲,吃完了两碗后没吃饱,端着半碗菜汤,找到服务员说,要是喝了这碗菜汤就咸着我,如果倒掉了就不符合“要节约闹革命”的精神,你就再卖给我一碗吧,服务员被逗笑了,父亲如愿以偿.父亲出行,适应能力特别强.说话问路不怵头,他爱调侃,爱打哈哈开玩笑,爱说些少油缺盐的话,面皮有点厚.这些性格特点特别适合爱出行的人.

那年我们部队驻防济宁,秋天的一个傍晚,吃过晚饭的我们排队去市里看戏,走到半路上,老远我就看到对面走来的是父亲,他剃着光头,肩上搭着一条袋子,说是来买化肥.我嗔怪他,你来怎么不提前打招呼,化肥家里买不到?跑几百里到这里来买什么化肥啊?他孩子般地笑笑,没再作声.他这是在家里待得寂寞无聊了,找借口出来玩玩,散散心,解解郁闷,知父莫如子.我带他去济宁城逛逛,看到一条干涸的水沟,他说这是小运粮河,可见当年他曾来过这里跑买卖、做生意,如今他也算故地重游了,对比一阵,感慨一番.

  大汶河南岸的大庄村是著名的土陶之乡,作为制陶匠人,父亲在我们庄是出类拔萃者.从原料的选择准备、选址建窑、生坯制作、加工装饰、生坯晾晒、装窑、烧窑……这一系列的土陶生产过程,父亲是一位拾得起放得下的行家里手.近七十年前,为谋生计,父亲人推肩挑全部家当,沿西流的大汶河,逆水而行百余里,来到汶水源头的一个村庄,用黄土与汶水来塑造自己的土陶人生.作为行者的父亲上过几年小学,写得一手好毛笔字,他经历又丰富,闯过关东,走南跑北,经多见广,思想解放,血气方刚而又高傲的他一般不把人放在眼里.五十年代中期,他和伯父孤注一掷,冲破庄里技术封锁的樊篱,去县城安营扎寨,把土陶做到了县城的中心地带,那是多大的气魄和胆量啊.见异思迁,这山望着那山高可能是行者的通病,那颗不安分的心永远伴随着行者的脚步.就是到了晚年,父亲五六十的岁数了,他还在为生计打拼,没有停止那奔波的脚步.他又单匹马地去沂蒙山区“揍窑”(烧制土陶);他回老家大庄用小车推来“窑货”(土陶)贩卖;他在街上摆书摊挣钱养家糊口,常去泰安、济南等地批发书刊.

  行者永远在路上,行者有五味杂陈的酸甜苦辣咸,行者有看不完的人生风景线.

六十多年前的1957年秋天,六岁的我随父母从汶河南岸的故乡出发,沿泰莱路东行至汶河北岸的县城安家落户,三十余华里的路程,那是我人生的第一次迁徙和远行,以为去县城就和去北京那么远,县城这么繁华,北京不过如此;1966年秋天,高小毕业的我开始了自己短暂的粉笔生涯,教小学一年级.随即“”风暴席卷全国.记得那可能是1966年和1967年之间,年尾岁初的一天,我们一群老师乘帆布罩着的货车,一路颠簸,一路风尘,顶着隆冬严寒去济南省体育场参加批判省委书记、省长的大会,第一次跑这么远的路,第一次到省城济南,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官.外面新奇的世界,为我打开了一扇窗,拉长了我的望眼.1968年3月,十六岁的我应征入伍,离开家乡,离开父母,开始了自己漫长的军旅生涯.那是跋涉在遥山远水中的一次淬火,一次洗礼,一次锻造.三次出行,一次比一次路程远,岁月更迭中的我长大了,成人了.走出自己的人生,踏出自己的精彩.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从家乡出行到部队服役,七年的时间几乎都是在行走和奔波中度过的.这种游走式的生活特别适合于我.一次次的挪防,从甲地到乙地,那种离开舍不得,没到渴望着,期待和新奇始终贯穿其中;一次次的野营拉练,走村越店,跋山涉水,沿途不一样的山川地貌,不一样的风土民情,不一样的乡音俚语,吸引着不谙世事的我,在行进中叠加着岁月的风尘和生活的阅历.还有探家、外调、接兵、出差等需要出行才能办到的事,我都特别喜欢,且乐此不疲.前些年我驾车到这些我当兵时曾战斗和生活过的地方,故地重游,每到一地,感慨喟叹,唏嘘不已.

“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的诗圣酒仙李白,他那时哪有先进的交通工具?只好不辞辛劳地安步当车.父亲所处的那个年代,虽说有了火车、汽车,因经济拮据,不论是推车、挑担等出行,还是步行的多.也许他们才是真正的行者,行者的足迹顾名思义理应接地气,离不开泥土,离不开自然,离不开奔波.等到我辈出行时,立体交通给予世人极大的方便,作为行者已名不副实,我们妄称自己为行者,其实已有点矫情.

四十多年前我参加工作了,造化老儿好像知晓我的嗜好似的,一杆子把我们百把号人拨弄到了千里之外的半岛沿海.干得是流动性很强且是大地深处的工作,“打一换一个地方”,还是行走奔波于此工地与异工地之间.那些年我们不知乘了多少次车,跑了多少里路,就连稀罕的休假,也是火车、汽车转换,故乡和工地辗转.一次次团聚的幸福甜蜜,一次次辞行的别绪离愁,伴随着我们出行的脚步,苦辣酸甜.

十多年前的我如释重负地退出工作岗位,赋闲在家,时间终于可自由支配了.以前的出行,游玩是“附属品”,可能是为了生计,为了事业,为了上司交给你的某项工作,你要把正事办完后,才能轻松自如地去看风景,否则重任在肩,你哪有心思游山玩水?

经济条件的好转,时间的充裕,大环境的影响,这些年旅游才提上了议程.旅游就是无拘无束、身心放松地去一个你心仪的地方,去观赏、去体味、去开心.这和为了生计、工作出行是完全不同的心境,海阔天空,心绪飞扬,无牵无挂,悠哉乐哉,那是一种醉似梦境、飘飘欲仙的感觉.起先是随团旅游,一切旅游路线是事先策划、设计、安排好了的程式化的出行观景.导游带着你吃喝游玩,你不用操心,方便、安全、省心.后来儿子有时领着我们全家深度旅游,比如在三亚,寻一处靠海最近的宾馆住下来,不乱跑乱颠,不走马观花,是深度旅游.吃住玩乐都在宾馆周围的地区、海域,与大海终日厮守,享受那里的阳光、沙滩、海水、空气和绿色的植被.

五十七岁那年我学会了开车,拿到了驾照,有了自己的轿车,出行那就是一句话:说走就走.十年来我驾车与老伴游览了好多地方,那才是行者的所作所为,那才是行者全新的感受.时间自己掌握,旅游地自己选择,哪里行,哪里游,哪里停,哪里吃,哪里住,都是自己说了算,在我们二人天下风光任我游的日子里,是多么的畅快和舒心啊,不受牵制,我行我素,无拘无束.河南、河北、江苏、山西……黄河入海口、太行山脉、平遥古城、大寨虎头山、开封府、少林寺、花果山、云台山、瘦西湖等名胜古迹都曾留下过我们的车辙和足迹.特别是三年前的那次出行,跨越三省,行驶一千五百余公里,从西柏坡翻越巍巍太行山,游览自然风光,凭吊名胜古迹,那才真叫个过瘾,那才真叫个痛快,一路风驰电掣,爬山越岭过桥,山风撩拨着我们灰白的头发,激扬着我们期待憧憬的思绪,村舍农田,崇山峻岭,迅速掠过,都市楼群,千亩沃野又瞬间闪现眼前.

前年的初夏,我随团游览了俄罗斯和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北欧四国.这是我第一次踏出国门.大巴、高铁、飞机、邮轮让我在异国的土地上,乘着这些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周游列国,纵横驰骋.饱览异国风情,终于圆了我的出国梦,那种亢奋,那种激动,不言而喻.

儿子说我们这辈人幸福指数最高,幸福指数是对比出来的.过去因为贫穷我们没有走出过弹丸之地的故乡,外面的世界我们一无所知.如今高速公路、高速铁路、飞机、自驾车让你在旅行的路上如虎添翼.我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去闯外面的大千世界,去观看祖辈、父辈们没有见到过的风景,你说,我们能不幸福吗?

儿子生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同龄人.改革开放近四十年了,儿子也年近不惑.要写行者的儿子,先从他的藏书说起吧.儿子也是个爱书者,爱读、爱买、爱聚、爱藏,在他暂时还不算多的藏书中,我发现他有关旅游、地理方面的书不算少,如《台湾你一定要去》《最美还是张家界》《走遍中国》《去野吧,西藏》《中国最美的地方》《再不远行,就老了》《最好的时光在路上》《中国最美的风情小镇》等等.看到儿子这些图文并茂且诱惑性很强的书,我突然想到了一个成语“按图索骥”.这十几年间,作为旅行、旅游爱好者的儿子,足迹遍及全国三十一个省市自治区中的二十余个,这肯定与以上这些书有关.书是诱因,书是媒介.

儿子旅行、旅游也就是这十几年间的事,他去哪儿,有时也不一定都告诉我们.经观察,我发现儿子旅游的方式大约有这么几种:与他媳妇、儿子一家三口随团旅游;他们一家与我们双方四位老人一块随团出行;他们一家或与同学、朋友自驾游;作为背包客的他,天马行空、独往独来的旅行,也许后一种旅行是他最心仪、最过瘾、最如意的出行方式.没有负担、没有压力,随心所欲,放浪形骸,也许这才是儿子名副其实的出行和旅游.

南京、镇江、扬州、上海、苏州、杭州、绍兴、周庄、乌镇等江南名城古镇水乡,儿子早已不在话下,有的已游览多次;北京、上海、黄山、张家界、湘西凤凰古城、海南、三亚、东北白山黑水等,儿子也捷足先登.我发现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越是偏远、闭塞甚至与外国接壤的疆域边缘,越有令人叹为观止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儿子把内地主要的名胜古迹游逛得差不多了,又把目光移向边陲的大漠戈壁、雪域高原、古城寺庙、江河湖泊.儿子比起他爷爷和爸爸心要野得多,气魄大得多,他有心野的年龄、他有心野的条件,他有心野的能力和胆识.2012年冬天,儿子去了成都和重庆,天府之国的奇丽富饶,嘉陵江畔的宏阔壮美,开阔了他的视野和心胸.2013年五月,桂林、阳朔、漓江,留下了儿子背包客的痴迷身影.湿漉漉的石板路、梦幻般的桂林山水、南来北往的游客给他以惊叹与新奇.串街走巷、结友同行、漓江渡船、小店聚餐,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与萍水相逢的游友,一同镌刻进他记忆的底片.

2013年九月,儿子赴上海某医院进行为期一年的进修.身在异域,心灵飞扬,忙里偷闲的他也没有停止行者的脚步.2014年四月初,放“单飞”的儿子乘飞机从上海飞往云南昆明,加入了背包客行列的他,心无旁骛自由自在地穿梭行进在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玉龙雪山之间,雪山的巍峨圣洁、古城凝重的历史意蕴、边疆民族风情的奇特、与旅友们建立的特殊情感,伴随着自己坚实的脚步,聚聚散散,一路走来,感悟收获颇多.没有目的地,不顾结果,永远行走在路上.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新颖而独特.

2014年五月下旬,儿子从上海登上了西去古城西安的列车,这又是一次不同寻常路途遥远的旅行.西安古城的钟楼在繁华喧嚣中,慢条斯理地晨钟暮鼓;华清池依然氤氲着厚重的历史气息.自古华山一条道,儿子背包奋力攀登,伫立华山峰巅的他,俯瞰一览众山小的大好河山,他在想什么?也许他在想这西去关山重重的目的地还有多远,这西域辽阔疆土的邈远与神奇令他无比的震撼.西行,西行,走兰州,过西宁,穿越黄河,继续西行,山越来越高,天越来越蓝,云越来越白,水越来越清,氧气越来越稀,人越来越少.圣洁的雪山、华丽的寺庙、瓦蓝的苍穹、深邃的峡谷、翻飞的经幡、虔诚的教徒,沿途雪域高原独特的自然和人文风光,令儿子如醉如痴.儿子终于来到了离天堂最近的圣地——布达拉宫.他和旅友们抑制不住内心的亢奋,情不自禁地狂跳,歇斯底里地呐喊,把帽子尽情地抛向天空,纵身弹跳,悬空做着最舒展的身姿,淋漓尽致地喧泄着青春的奔放与豪情.

很多名胜美景单靠现代化的交通工具是不能企及的,最后还是要用脚步丈量旅途来实现梦想.儿子前挂一个包,后背一个包,气喘吁吁,艰难跋涉,向那神秘而奇丽的美景进发.行者的路,永远是期待的路,是憧憬的路,也是寂寞的路.有人说:爱一个人很累,恨一个人很痛,想一个人很傻,可是一个人却如此寂寞.儿子肯定耐不住旅行中的寂寞,融入性很强的他,与路人结伴交友,闲聊、聚餐、拍照、同游.特别是与外国游客接触相处,更让他感到刺激,用外语交流沟通,看自己的听力、表达力如何.不同的国籍和籍贯,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别,不同的语言,不同的肤色,在旅行的路上却秉承着同样的情怀,放纵心灵,敞开心扉,过真我、自我的生活,享受真我、自我的快乐.五湖四海的旅友们在旅行的路上早已摒弃杂念,单纯无邪,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在践行着康德的名言:美是对功利的删除.聚散是人的缘分,虽然都是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但却给孤独的旅程一抹亮色,一丝慰藉,一份记忆.对儿子来说,那不但是身体的旅行,而且是心灵的旅行和穿越,获得的是灵魂自由徜徉的快乐.

这把年纪的我并不服老,很多旅行、旅游的梦想正等待我去实现.儿子小我二十八岁,他行者的路来日方长.祝福儿子继续实现他行者的梦.

  孙子出生于2007年四月,今年十一岁.这十年正是我国旅游事业大开发、大发展的十年,旅游的大环境、新契机、新时尚,正好契合了有旅行基因的孙子.孙子两三岁时就开始跟爸爸、妈妈踏上了行者的旅程,不论随团旅游还是自驾出行,一上车没多大会儿,就会传来孙子迫不及待的询问声:“还不到?还不到?还不到……”这几乎成了孙子出行的口头禅.才几岁的孙子,乘飞机、火车、轮船、大巴,跟随大人南来北往,东游西逛了不知多少名胜古迹、奇山秀水.孙子是我家行者中最幸运的一代.

记得那年冬天,儿子带我们全家去三亚给我过六十岁生日.三亚是中国唯一的热带滨海旅游城市,明丽的阳光,湛蓝的天空,浩渺的大海,洁白的沙滩,飘逸的椰林,奇妙的岛屿和迷人的海湾构成了一幅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绝美画卷.在三亚的日子里,我们像做梦一样,仿佛进入了人间天堂.走到哪里都是诗画,走到哪里都是美景.最爱大海的孙子,成天泡在海水里,疯在沙滩上,吃得好,住得好,玩得好.准备离开三亚返程时,没有游玩尽兴的孙子哭着、闹着不愿离开临海的宾馆.

孙子上学了,出去旅游就没有那么自由了,再说了,儿子、儿媳是上班族,也不能随便离开工作岗位出去旅行.孙子就盼望寒假、暑假跟着爸妈出去旅游.孙子做完假期的作业,儿子会选择一条合适的旅游路线,带媳妇和儿子出去放松一段时间,这几乎成了一个惯例.今年还没放暑假呢,儿子、儿媳也没告诉我们,他们要带孙子去哪旅游.有一天孙子主动地向我透露暑假期间的旅游计划,悄悄的神态,美滋滋的表情,说他要跟随姥爷、姥姥和妈妈去大西北游玩,乘高铁去,要玩九天呢,孙子得意洋洋地向我炫耀,可见孙子是多么爱出行和旅游.儿子心野好玩,孙子能不像他吗?

平常孙子上学,功课紧,回家还要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利用双休日出去旅行,成了孙子的新常态.隔三差五地去济南星期8小镇,那里是孩子参加社会实践的基地,是一个个性发展、寓教于乐、快乐成长的平台,逼真的社会场景,熟悉的职场角色扮演,感受劳动的喜悦,体会学习的乐趣.孙子扮演着医生、售货员、营养师等多种角色的照片,让我们感觉他一下长高了,变大了,稳重了,成熟了,想象到了若干年后的孙子可能就是这个范儿.

孙子还加入了当地市报晨刊小记者的行列,孙子身背旅行包,手持照相机,佩戴着眼镜,俨然一副记者的神气派头.离开了爸爸、妈妈,在老师的带领下,他们要去外地采风.对于大人来说,这种小打闹的举动,微乎其微,不足挂齿,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种独立的旅行,虽然时间短暂,陌生的异地,从未见过的风景,那是启蒙,那是尝试,那是积淀.当他们长大成人后,这段遥远的过往,就是谈资,就是回忆的源头.

  孙子是祖国的未来,是我们生命的延续,我曾设想过,等孙子长到儿子这么大年龄时,他肯定有了自己的房车,他肯定不但要周游国内,还要周游世界,或许他能成为一个旅行家.等到孙子长到我这般年纪时,半个多世纪过去了,年近古稀的他,回顾自己行者的漫长之旅,他是否想起了爷爷、爸爸是怎样带他去旅行的,会,一定会,因为我们血脉相连,因为我们感应相通.

(摄影:王慧)

祖孙行者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汇总:本文是一篇关于经典祖孙行者专业范文可作为祖孙行者和行者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祖孙行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