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古代诗歌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与论古代诗歌中的铮铮铁骨之情以于谦和辛弃疾的诗歌为例方面论文范本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代诗歌范文 类别:专科论文 2024-04-14

《论古代诗歌中的铮铮铁骨之情以于谦和辛弃疾的诗歌为例》

该文是有关古代诗歌毕业论文题目范文和于谦和铮铮铁骨和辛弃疾方面硕士毕业论文范文。

一、以诗明志,尽显爱国情怀

南宋词人辛弃疾被誉为“南宋豪放诗第一人”,“吊书袋子”,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的各种豪放词作的风格、特点等,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他将这一腔热血全部寓于诗作之中,所以他的诗歌鲜有儿女情长,你侬我侬的格调.辛弃疾的一首《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引用了若干典故来抒发自己空有恢复中原的抱负,而统治集团中却没有人懂得他的初心,词作中的各种意象组合在一起,更是构成了词人矛盾心情的意境,所以一直到了今天,这首词依然具有极其强烈的感染力,让人们百读不厌.

而因“北京保卫战”一战成名的军事家于谦,从小立志保家卫国,两袖清风.他在17 岁时游富阳山,写下千古名句“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从辞藻锤炼上完全算不上华美,但他却形象地以石灰锻造的过程及其品质表明了诗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与《石灰吟》齐名的还有一首诗作《咏煤炭》,其中“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两句,形象生动地勾勒出诗人心甘情愿像煤炭那样牺牲自己,为国家为百姓贡献全部的光和热的决心.这两首诗是于谦早年抒发豪情壮志之作,体现了他少年时代就立下为人刚正不阿、为国为民鞠躬尽瘁的志向,这也成为日后他走上仕途的指导思想.

自从有了对诗歌作用的研究以来,从孔子对《诗经》作用的总结:兴观群怨开始,诗词所承载的就不止描写景物那么简单,除了让人们通过语言文字领略诗歌的外在美,更多的则是让人们通过诗歌了解诗人的内心世界,即“诗言志”的作用,二者结合会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而单一的抒发志气更能让情感直击人心.

二、为保家国粉身碎骨终不悔

每每提及辛弃疾,我们给他的第一定位都是南宋词人,然后才是军事家,但辛弃疾真正的人生志向是成为保家卫国的志士,正因为这样的志向无法得以实现,他才转而归隐山林,将满腔的热情转移到诗词创作中去了.与此同时,他也从未放弃过随时被朝廷召回,为国献身的人生理想.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得知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噩耗,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当街游行砍头示众.

而于谦更是少年时就写下了为保家国,粉身碎骨浑不怕的诗篇,展示了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北京保卫战中他亲自督战,率师二十二万,破瓦剌之军,一战成名.但这一著名的战役既是于谦仕途的巅峰,也是他后来悲剧的根源,虽然于谦忧国忘身,口不言功,自奉俭约,但因为向来性固刚直,得罪了太多人,颇遭众忌,最后却被陷害致死.

而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几起几落终无英雄用武之地,郁郁而终,很难比较二人谁更幸运,二者的悲剧皆让后人扼腕叹息.

三、有容乃大——诗歌的包容性

辛弃疾与于谦二人虽然生活在完全不同的朝代,相隔二百五十多年的时间,但二人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是相同的,且二人都将这样的情怀在诗歌中展露无遗,有恨铁不成钢的遗憾悔恨,也有为保家国粉身碎骨的愚忠.当然此处不得不提二人的处境和结局跟他们个人的性格也有很大的关系.

辛弃疾是在报国无望的情况下归隐山林,开启了豪放派诗歌的创作之旅,所以诗歌中的铁骨之情总有那么一丝无奈;而于谦在明朝可以说在仕途上是一路高歌猛进,但因为其刚正不阿的性格,得罪了太多人,所以在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以后,这些人都成了他最终走向死亡的加速器,如果说历史弄人,但个人性格才是决定命运最大的因素,那么在于谦的诗歌中,更多的是表达自身愿意为国捐躯的满腔热情和自己的清白之名,但无论是哪一种情怀,都说明了诗歌的包容性,无论历史与性格,都可以在诗歌中尽情抒发,也再次证明了诗歌作为表达诗人思想感情,人生理想的载体之功用.

古代诗歌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古代文学论文选题

古代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毕业论文选题

诗歌投稿

诗歌杂志

该文结论:上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于谦和铮铮铁骨和辛弃疾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古代诗歌本科毕业论文古代诗歌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