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学作品相关自考毕业论文范文 和文学作品外译中的文化表征路径以莫言英译作品为例有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学作品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7

《文学作品外译中的文化表征路径以莫言英译作品为例》

该文是文学作品相关论文范文资料跟浅谈文学作品和文化表征路径和莫言英译作品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从“文化走出去”到“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国家对文化传播的有效性不断提出新要求.译者作为“文化传播”的使者,需要在新时代、新要求下对作品中文化信息的呈现方式进行深入思考.“文化表征”由英国著名学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提出,是“文化研究”领域的关键词.霍尔探讨了语言符号系统的广泛性,以及如何通过语言符号间的接合进行意义构建和意义交流.莫言英译作品除了在文字转换上的成功之外,它在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等语言符号的处理及接合方式上有其特点,探讨如何在目标语境下以读者接受的方式有效地进行意义建构和表征文化会为当下的翻译研究提供一个新鲜的视角.

关键词:莫言英译作品;文化表征;文化传播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8.07.040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8)07—0149—04

一、引言

文学作品外译是传播中国文化的有效途径,也是外宣的有效手段.“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2006 年)、“中国文化著作翻译出版工程”(2009 年)相继开展.随着国家把“提升文化影响力”作为战略目标提上日程,文学作品外译引领文化“走出去”不断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从“走出去”(2010 年),到“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2012 年)以及“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2013 年),中国文化的向外推进经历了逐步深化的过程.文学作品外译能够把中国文化带出国门已属不易,而有效地提升“文化影响力”归根结底说明了国家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化不仅仅要走出去,还要深入人心.

二、文化传播、翻译与文化表征

想要通过翻译有效地传播文化,从逻辑上就需要明确以下问题.

第一,什么是文化传播?

从传播学的视角来看,“跨文化传播”是指以信息交流和共享为目的,从一个系统选择符号去影响另一个系统的过程.文化与传播具有同构性,“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这一观点由语言学家萨丕尔提出,之后受到爱德华·霍尔等许多学者的认同.因此,文化传播即是把一种文化信息传递到另外一种文化的过程,传播能力就是指媒介传播文化的能力.以此为理论基础,我们可以说翻译视角下的跨文化传播能力就是指以语言符号为媒介进行文化信息传递的能力.翻译的跨文化传播能力通过文化信息在目标语文化中的传播效果来衡量.

第二,新时期翻译的目标是什么?

新时期下,翻译的“定位”尤为重要.“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高层论坛”已召开两届.2015 年3 月28 至29 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承办了第一届“何为翻译?——翻译的重新定位与定义”的高层论坛.同期,《中国翻译》在2015 年第三期上特设专栏,刊登了各家对翻译概念重新界定的争鸣之言.许俊、仲伟合、王宁、谢天振、廖七一等人对翻译进行重新的定位,主要观点包括:新时期下应该赋予汉英翻更多关注(谢天振、廖七一);翻译的本质特征是“符号的转换”和“意义的再生”(许俊、仲伟合);翻译应该同其他学科结合,将研究对象扩容.2016 年5 月,第二届论坛在上海召开,进一步关注了翻译的社会文化意义.从两次会议的议题中可以看出,翻译的社会文化维度已经不容忽视.因此,通过语言符号构建原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及其途径成为新时期下翻译的研究重点.

“文化表征”这一术语由英国著名学者斯图尔特·霍尔提出,它是文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概念.文化表征的界定基于文化的概念.“文化是各种符号的集合,通过语言符号构建意义,通过意义的构建文化信息才能被表达.意义的构建过程就是表征文化的过程”.表征不仅是意义生产,更是通过对不同概念之间的复杂关联构建语言通道.“带有意义的词语、声音和形象都是符号”.

从霍尔的描述出发,我们可以梳理出翻译和文化表征之间有以下三个共通之处:共同的媒介(语言符号)、共同的研究对象(语言符号的转换方式,即意义品构建的方式)和共同的目标(传播文化).从这个意义来说,翻译就是文化表征.翻译在目标语文化中,通过语言符号转换原语文化信息,构建文化意义,表征原语文化.

第三,翻译如何对文化进行表征?

那么如果想要提升文学作品的传播能力就要提升外译作品在目标语文化中的表征能力.这就要求翻译需要更加有效地进行符号转换和意义构建.在霍尔文化表征的概念里,符号系统主要是指语言符号系统(语言符号构建意义).霍尔把语言符号系统阐释为主要由文字符号、图像符号和声音符号三类符号组成的符号体系.这就意味着在文化传播的视角下,较之传统翻译,现在翻译的研究对象被扩容为:由过去以文本为主的文字符号转换,到现在包括文字、图像和声音三种符号在内的转换和结合.从根本上说,“表征一方面涉及符号自身与意图和被表征物之间的复杂关系,另一方同特定语境中的交流、传播、理解和解释密切相关”(同上:总序).简言之,翻译作为表征的一种方式,应该关注以下三个层面:第一,符号自身的意义;第二,符号之间的衔接关系;第三,特定语境对符号转换方式的影响.这样译者才能为读者提供“推荐意义”,读者在此范围内进行意义的构建.

三、莫言英译作品中的文化表征路径

文学作品外译早在二十世纪80 年代之时就已经开始.那时杨宪益、戴乃迭等翻译家通过《中国文学》杂志和《熊猫丛书》系列丛书推介文学作品,但其推进之路并不顺畅.如果说杨宪益、戴乃迭等著名翻译家在文字符号的转换能力上毋庸置疑,那么“杂志”和“丛书”半路夭折,而莫言作品却外译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尝试跳脱文字符号转化这个传统翻译的研究模式,以传播和文化表征为目的探讨莫言英译作品在文字、图像和声音上的转换和“接合”的路径.

(一)单一符号进行表征的方式:通过符号自身构建意义

首先,笔者以莫言英译作品的书名翻译为例,探讨其文字符号转换的方式(见表1).

通过单纯的文字符号转化可以看出,除了《酒国》《生死疲劳》的英文书名在出版之前有过修改之外,其他的书名翻译可以说是忠于原文,但这种转换是否能够成功传播文化?如果以莫言的诺奖作品《蛙》为例,其汉语作品名称含有大量的文化信息.蛙在这里除了是一种动物之外,还指涉青蛙旺盛的繁育能力.因其在汉语拼音系统中同娃娃的娃相似,该书名又意指作品中与孩子以及计划生育相关的主题.那么如果从传播文化的视角对其英译书名进行考量,试想多少人会想去购买一部叫做FROG的外国文学翻译作品?汉语书名中的文化信息根本无法传递给目标语读者.这就说明单一符号形式的成功转化,并不一定能够帮助文化信息成功传递,更别说传播.

按照霍尔的阐释,表征能够摹状某物,还能够象征某物.“由于我们以大致相似的方法解释世界,我们能够建立一种可分享的诸意义的文化,”因为不同的文化主体间具有共享信息的共享符码,所以才使得“蛙”中的动物性信息能够通过单纯的文字转换无障碍传递.但是,“蛙”中隐含的其他文化信息却因为共享信码的缺失而中断.

(二)多种符号进行表征的方式:通过符号的接合构建意义

但当我们看到《蛙》的英译作品封皮(见图1)时又会是另外一种感受.另外一种图像符号的添加——英文FROG上的婴儿形象——为读者进行意义构建提供了场所.封皮上呈现的英文文字符号蛙与图像符号的娃娃究竟存在何种关系?试图探究两种符号之间的复杂关系及意义的心理必定会成功召唤读者继续阅读,进一步体验、探究作品中的文化.

对于翻译和图像或称视觉符码之间关系的关注也并非一家之言.在2015 年《中国翻译》第三期中,王宁就把当下称为“读图的时代”,他阐释了翻译的跨学科视角以及视觉文化视角.“视觉符号与形象,也是符号;他们含有意义因而必须被解释”.通过视觉文化符号来构建文化信息的例子在莫言英译作品中也并非鲜见.图2 是莫言《生死疲劳》英译作品的封皮.在这个封皮上大家可以看到多个符号的接合.除了封皮中书名的文字符号之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封皮中的多个图像符号.封皮中采用红色背景,这在中文图书中是不存在的.红色在交通中可以意味停;在特定的语境下,红色可以象征或表征血、危险或共产主义.而当一种符号与被表征的事物之间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时,该符号的意义就存在滑动.想要确定它的意义,就需要把它同其他符号接合起来.通过关系的构建可以成功引导 读者对这些符号的隐含意义进行解码,实现文化意义的传播.当红色作为背景同莫言汉语版《蛙》中的剪纸娃娃接合时,红色表征鲜血的文化意义就有可能被激活(在英美国家纪念二战烈士的花便是红色代表鲜血).这样表征孩子死在血泊之中的意义通道就可能被构建成功.无独有偶,在亚马逊线上出售的所有英译作品当中,虽然出版年代不同,但所有作品的FROG均用红色打印.这三本书分别在2014 年1 月1 日由英国的PENGUI 出版社出版,2015 年1 月1 日由美国的VIKINGADULT出版社出版,2015 年6 月3 日由美国的THORNDIKEPR.LRG出版社出版.这些符号的接合也就产生了,较之仅仅基于书名文字符号转化,更为有效的文化传播效果.

(三)特定语境下符号的转换方式:通过调整符号的空间顺序构建意义

除了书名、封皮、pronunciation guidance 之外,文章叙事方式和结构的调整也是莫言英译作品的一个特色,本文把它归结为特定语境对文化符号空间排列方式的影响.比如在“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中,葛浩文就提及了为了适应目标语文化语境中的阅读文化,他对多部作品进行了调整.

比如,在《天堂蒜薹之歌》中,他提到“最后一章,写的不过是报社的一些贪官给调到什么地方,撤掉了职务.出版社说,这算什么结尾?”“后来在国内出了两版.第一版是没有结尾的,第二版是有结尾的”.加了一个结尾,究其原因就是目标语文化中的读者对无结尾的小说不能接受.基于这种特定语境,出版方对英译作品的叙事方式有所调整.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葛浩文翻译的另外一部作品中.毕飞宇的《手机》虽不是莫言的小说,却也是葛浩文翻译的作品.这也同样说明了在考量特定的阅读文化后,葛浩文对作品作出的积极调整.因为“不确定美国读者会不会对30 年代的中国感兴趣”,所以“第二章的开头”,葛浩文把“两三页的内容讲的是现在的事情”的部分,“放在了英译本的开头”.出版方可能是出于商业需求做出以上调整,但不得不承认,这种调整也是以读者接受为前提,势必会在某种程度上帮助中国文学作品及其蕴含的文化信息构建意义通道,在读者中更为广泛地传播.

四、结语

在文化传播的时代背景下,文化表征值得研究.因为表征可以引导 读者解码,引导 读者按照预期的方式去理解和建构意义,引导 读者了解和理解文化信息.如果译者作为文化表征者可以引导 读者按照预期的方式去理解原语文化信息,无疑会提升翻译的文化传播能力.

霍尔的文化表征理论,为翻译研究者提供新的视角来把握文学作品英译研究的新的可能性.霍尔的表征理论指导研究者对传统意义上的文本内研究范围进行拓展,把范围扩大到了文字以外的图像、声音及三种符号的转换和“接合”方式.表征所要传递的文化信息并不完全在字面上,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只是针对文字符号进行转换就会使文字下面隐藏的民族文化心理被忽略,最终导致民族文化的信息传播扩散效果不理想.文化传播是传播者和受众之间信息共享和双向交流与沟通的过程,译者必须精心收集、选择、加工和处理需要的文化资源,优化使用传播媒介完成文化的传播,扩大文化的影响力,把中国文化基因展现和传播出去.

[参考文献]

[1]蒋朝莉.提升中华文化对外传播力的策略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2]斯图尔特·霍尔.表征:文化表征与意指实践[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王宁.重新界定翻译:跨学科和视觉文化的视角[J].中国翻译,2015(03).

[4]许钧.关于新时期翻译与翻译问题的思考[J].中国翻译,2015(03).

[5]闫怡恂,葛浩文.文学翻译:过程与标准——葛浩文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14(01).

[6]仲伟合.对翻译重新定位与定义应该考虑的几个因素[J].中国翻译,2015(03).

文学作品论文参考资料:

文学作品投稿

文学作品赏析论文

文学作品投稿网站

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

文学杂志排名

该文结束语:此文为适合不知如何写浅谈文学作品和文化表征路径和莫言英译作品方面的文学作品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文学作品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