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希腊神话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跟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悲剧审美之比较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希腊神话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8

《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悲剧审美之比较》

本文是关于希腊神话论文范文数据库与希腊神话和审美和悲剧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本文以悲剧审美为切入点,从悲剧冲突、悲剧精神等方面,对比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悲剧,从中体会人类幼年时期最朴素的科学观与哲学观,阐述不同民族的文化根源.

关键词: 希腊神话;中国神话;悲剧;审美比较

基金项目:2015年度西安美术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5XK0031)

黑格尔将悲剧奉为艺术的,将悲剧艺术凌驾于所有艺术形式之上,很显然这样的论断是建构在他的唯心主义哲学体系当中,但我们不可否认悲剧的确是最富有感染力的艺术,因为悲剧的本质正如鲁迅先生所说“ 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当弱小的人类在面对强大的外力遭遇困难时,用迎难而上的决心战胜知难而退的懦弱,在自我毁灭中完成崇高的自我超越,这样的过程使人从悲中感受特殊的审美体验,在苦难的经历中体味生命的力量,在毁灭的结局中涅槃重生.

神话是人类文明的遗传基因,产生于茹毛饮血的洪荒时代,当人类在这个危机四伏的大自然中艰难生存,他们迫切的想要征服大自然,支配大自然,于是便产生了神话.由此可见,神话是人类幼年时期的特殊产物,是人类对于宇宙、大自然和自身所生存的周遭世界认知尚不清晰的状态下所产生的想象和幻想,想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首当其充应追根溯源的了解这个民族的神话.对比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原始先民不断地对这个世界以及自我进行追问的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神话大多是面对无法战胜的力量与其进行顽强的斗争最终走向必然毁灭的悲剧.因此,本文将以悲剧审美为切入点,对比希腊神话与中国神话的异同.

一、悲剧冲突之比较

众所周知,悲剧所蕴含的催人泪下,震撼人心的力量,最终会幻化成为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赋予人们一种崇高的美学精神,这正是悲剧的意义所在.那么,这样强大的力量究竟是源自何处?这是我们要追问的.事实上,我们只需厘清一个概念,在美学的观点中,艺术当中的悲剧与生活当中的悲剧并不相同,悲惨的无辜受难并不一定是悲剧,其根本区别就在于美学关照下的悲剧应具有悲剧冲突这一审美特征,冲突是悲剧的重要因素,是悲剧的必要条件之一.冲突分为外部冲突和内部冲突,外部冲突表现为人同自然环境或社会环境之间的冲突;内部冲突则表现为人物自身的冲突.中国神话中的悲剧冲突主要体现为外部冲突,而希腊神话中的悲剧冲突则兼而有之,既包含有外部冲突,又包含有内部冲突.1

中国神话诞生于人类社会的幼年时期,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下,先民们为了生存,与大自然进行着一次又一次艰苦的斗争,随之而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痛苦的失败,这样的经历让人们越来越清晰的意识到自身的渺小,越来越渴望具有强大的神奇力量能够帮助他们摆脱困境,战胜自然,这样的矛盾冲突就构成了中国神话悲剧的主旋律,拼搏、失败、顽强的意志、自强不息的精神构成了悲剧的关键词.如鲧、禹父子治水的洪水神话.五帝时期,突发一场巨大的洪水,尧帝非常担心,召集四方诸侯,共议应对之计.时天下无计,众人只得委天下于性格乖僻的鲧,鲧天帝的息壤以止洪水,但此事为天帝所知,帝令祝融于羽山杀之.鲧的尸体,经历三年仍然不腐化,并生出禹.而他的“神”,则化为三足鳖,深入羽渊.其后,大禹继续父亲的事业,上帝亦感其父子的坚定意志,决定听任大禹治水.故事当中顽强拼搏的形象在人与自然的外部冲突中越显高大,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坚定信念也在冲突中带给人战胜困难的希望.《山海经?北山经》记载:“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小鸟精卫不断含木石掉往东海,希望有一天可以天平东海,相对于东海,小鸟是何等弱小,注定是一场悲剧,但正是这样的不自量力显现出积极面对自然、宇宙的大秩序,坚韧的反抗与斗争精神营造出一种悲凉又振奋人心的美感.

希腊神话的悲剧也包含有人与自然的对立,但事实上自然的意志是受神的意志所支配.神的意志降临在人的生活当中就成为人不可抗拒,无法逃避的命运,虽然人们对命运无法改变,但这也无法阻止希腊人试图逃离命运的脚步,希腊悲剧中描写了许多与命运抗争的故事.俄狄浦斯还未出世就被神预言了“弑父娶母”的命运,遭父母遗弃,长大后得知神谕,为了逃避命运,只好逃走,结果阴差阳错,在不断的逃离中,他距离自己的命运越来越近,最终被命运之网牢牢束缚,一切努力都是徒劳,但命运的强大并没有消解俄狄浦斯的斗志,反而面对已成定数的悲剧结局,他的内心进行着激烈的矛盾冲突,从逃避命运到勇敢的面对命运,与命运抗争,这样的过程展现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无畏气概,表现出人对自身的肯定.

二、悲剧精神之比较

悲剧精神是悲剧核心价值的体现.因为悲剧不仅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使人产生同情怜悯的情感,其更重要的作用是让人们从毁灭当中体会生命的价值,在不可抗拒的生命消逝中点燃精神世界的长明灯.使人们在悲剧冲突中,经历从痛苦、惋惜,到化悲痛为力量的情感体验,在情感的积蓄过程中感受审美意境,在振奋的精神中产生审美愉悦.因此,悲剧精神是悲剧的灵魂,也是悲剧最为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作为民族文化发展的原动力,中国神话与希腊神话的悲剧展现出与民族文化相契合的悲剧精神,具有不同的特点:

第一,改变天命的中国精神与无从逃脱的希腊宿命.研究表明,中国文化的深层是一种“悲感文化”,而表面上是一种“乐感文化”.2这一点充分的体现在中国神话当中.比如女娃溺于东海,化为精卫,衔西山之石木,希望终有一天填平东海,而这种与自然的斗争不止与精卫.《述异记》中记载精卫与海燕交合,产子女,这就预示着精卫的填海工程,累世进行.又如鲧死三年,身体不腐,生禹继续抗击洪水,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这些都象征人类社会与自然的抗争是持续的、世代相传的.遥想伴随着人类前进的脚步,原始先民经历着怎样血与火的磨砺,面对眼前的重重困难,深感自身的渺小与无助,这不得不使他们感慨世事无常,生命脆弱,“悲感文化”便应孕而生,这样的“悲感”源自于中国先民沉重的社会责任感及浓厚的道德观念.在悲感的困境中,人们一次又一次的与自然和社会进行无畏的斗争,在斗争中将自我与自然分离,越来越理性的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在对自我的张望中,实现自我的超越,即人性替代逐渐模糊的神性.因此,在中国神话中,我们就会看到诸如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生生不息,死而不亡的“乐感文化”.神话悲剧的英雄群像给我们展现出敢与天地斗的英雄气概,这无疑是一种乌托邦式的精神胜利法,但正是这种极富浪漫主义的精神支撑着远古先民在黑暗的困境中不断前行,带给他们坚定的信念与无穷的力量,这样的悲剧精神也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民族文化当中,在后世的文化发展过程当中不断传承,起到了积极的美学意义.

与改变天命的中国神话悲剧相比较,希腊神话的悲剧是万物都无从逃脱的希腊宿命.最明显的特征即就是经历悲剧冲突后的结局往往将悲剧主人公彻底毁灭,不留丝毫余,将悲剧进行到底.俄狄浦斯王一心想要逃脱命运的网罗,却一步步走进命运的陷阱,最终刺瞎双眼,自我放逐.这个悲剧“英雄”如同两个不同立场的人:一个站在悲哀的逃避命运的位置,一个站在勇敢面对命运,向命运发出挑战,与命运抗争到底的位置.普罗米修斯由于天火给人类受到宙斯的惩罚,将其钉在高加索山的岩石上,让恶鹰天天来啄食他的肝脏,白天肝脏被吃完,晚上又会长出来,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普罗米修斯遭受的痛苦何时才是尽头.即便如此,他回应命运:“命运中注定了的事……对那些意识到必须承受暴力的人来说,就应该乐于去承受.”希腊神话的悲剧冲突大都为人与命运的内部冲突,在悲剧神话中十分强调命运的观念,各种无法阐释的现象都归结为命运的安排,面对如此强大,又无法逃脱的命运,只有遭受痛苦,勇敢抗争,才能淋漓尽致的体现生命的价值,只有彻底毁灭,万劫不复,才能最大限度的彰显悲剧精神.

第二,“天人合一”的中国伦理与人神对抗的希腊哲学.神话学家袁珂先生认为:“希腊神话,是人神对立的,中国神话则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的哲学根基与命脉,中华民族的宇宙观强调“和谐发展”,自然灾祸的出现是由于诸多不和谐所致,有自然因素的不和谐,也有人为因素的不和谐,如人间统治者失德,引来妖怪作乱、洪水猛兽出现,天帝降灾是惩罚人间的君主的失职,而非惩罚人类.《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当其(女娲)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乘木……”共工氏“霸而不王”,有失天道,“以水乘木”,破坏自然,洪水出现.因此中国的神话悲剧产生于和谐被破坏,着重讲述救民于灾难的情节,从而强调英雄是如何将不和谐通过不懈的努力转化为和谐的天人合一.这样的阐述不仅使得人们改造自然的决心倍受鼓舞,也使得在这种伦理道德观念的指引下,统治者更加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

与中国神话在灾难后所出现的和谐宁静的场面不同,希腊神话在灾难后所表现出来的场面往往是凄凉悲惨的.希腊神话中的“杜卡利翁时期的洪水”讲述的是人类渐渐变得高傲与邪恶,宙斯决定毁掉这些愚民,人类的创造者普罗米修斯得知人类将要面临一场灭世洪水,便立刻通知他的人类儿子杜卡利翁及其妻皮拉,并将二人安置在一个大木箱内躲过洪水,人类才得以继续繁衍.在这则神话中,主人公并不是谋求宙斯恩泽躲避灾难,与中国神话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不同,自始至终都是以与宙斯的对抗来逃脱悲惨的命运.面对洪水退去,荒凉凄惨的景象,主人公潸然泪下,向“正义女神”祈求重新创造人类,这不仅是人类对上天的质问,也是对自由和独立意志的体现.

总而言之,神话是人类将自然与社会从神圣化到人格化,再到哲理化的产物,它反映的是人类幼年时期最朴素的科学观与哲学观.透过美学的视角,比较中希神话的悲剧特征,我们能够更清晰的理解不同语境之下的文化根源,从而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之上更好地进行彼此交流,彼此融合.

注释:

1.鲁迅.《坟? 再论雷峰塔的倒掉》.《鲁迅全集》第一卷, 第297页.2.寇鹏程.文艺美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201.

参考文献:

[1]袁珂.山海经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2]寇鹏程.文艺美学[M].上海远东出版社,2007.

[3]吴天明.中国神话研究[M].编译出版社,2003.

希腊神话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总结,此文是适合希腊神话和审美和悲剧论文写作的大学硕士及关于希腊神话本科毕业论文,相关希腊神话开题报告范文和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