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研讨会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和三首诗:他和我的世界在第二届贾平凹和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会上的演讲有关论文范文检索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讨会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1

《三首诗:他和我的世界在第二届贾平凹和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会上的演讲》

本文是关于研讨会论文范文例文跟中国当代文学和贾平凹和我的世界方面毕业论文怎么写。

中图分类号:押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033(2018)03-0018-03

参加这个文学研讨会,并做这样一个发言,我内心的情感是极其复杂的:兴奋、骄傲、孤独、紧张、羡慕以至到了高山仰止,可以说是百感交集.

面对这个人:他是我父亲,我是她女儿;他是我生命的缔造者,我是他生命的延续者;他是我生命之根,我是他生命之树的一片绿叶;他是秦岭,我是秦岭中的一个峪口.

而面对一个作家,他是一个写作者,我是他的读者和评论者,甚至还是一个研究者;他是故事的讲叙者,我是他的听众;他向人们展示和描述了一个自己所认知的世界,我是这个世界的参与者,也是旁观者.

我是幸运的,因为我和他生命的延续关系,以及生命中的各种交集,我可以近距离地认识他、感受他和理解他;我又是不幸的,因为同是写作者,我一直处于布鲁姆所说的“影响的焦虑”.他覆盖和遮蔽了我的世界,他是我的同行和朋友;也是我的镜子和鞭策.他和我的世界,既是共同体,又是矛盾体.

每次想起这些,我内心的情感可以说是五味杂陈,无法用日常的语言表述出来,我便试图用诗来言说.在我看来,诗是神给人的馈赠和暗示,在我对某一事物无法言说的时候,便只能求诸于神.我给父亲的第一首诗是2017年写的,题目《父亲》:

抽打沉默的鞭子,被自责

牢牢地攥在手里.沙漏无声

如同每粒发芽的种子,时常会忽略

根的存在

在这烟火满地的尘世里

我们每天都在为自己松绑

企图活回光阴里的一个又一个自己

活回词语和词语重叠的身体里

就像活回父亲这个词——

不久前,在我看《山本》的时候,有一天晚上在校园里散步,忽然眼泪就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激动地意识到:很多子女眼里的父母,是靠触摸日常的细节去感受他们生命的体温,而这些都是碎片化的呈现,最多是靠亲朋好友的转述以及父母日记的只言片语中,去竭力拼凑一个理想化的父母画像,而有时却只是得到了一个大相径庭,甚至截然相反的面目.很少有我这般幸运的,除了日常生活之外,有数以百万计的小说、散文、文论,以及传记让我认识自己的父亲,并领会他对历史、天地自然、生命的理解和感悟.在当初写作的时候,他并没有预设我这样的一个读者,可是每次的阅读都让我更靠近他一步,那种现实和思想、心灵感受的叠加,使他的轮廓丰富立体而又混沌模糊,像毕加索后期的画作.有时时间会使一个人变得清晰,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又像是海市蜃楼.在我的阅读和我妹妹的阅读,以及我的孩子晴朗的阅读和将来妹妹孩子的阅读中,又会构成一个庞大阅读队伍中一个隐秘的链条,我们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既是评论者又是缄默者.我们顺着绳索可以爬到他吃的第一口初乳,看到他眼中秦岭上空飘来的第一朵云彩,看到他受挫时眼里蓄积的第一滴眼泪,听到他远离人群第一声哀叹.无论是仰视还是俯瞰,旁观还是背影,我们的心都因他的喜悦而欢呼,受伤而煎熬.在他身上、他的世界里有一面镜子,站在镜子面前我们既是子女又是父母,既是朋友又是恋人,我们手里既拿着被加持的权杖又拿着斩除毒蛇的宝剑.我像是西西弗斯一样永远在吃力地推着一块巨石上山,却永远无法抵达他写作的神灵.

我不禁想起曾经有人这样说过:念力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意识的夹角.就是说,一有念力,你就产生了一个想象,或者是一个意识,意识的关注像雷达一样,是有夹角的.当我们能做到这个夹角无限扩大的时候,就是一片光明了.夹角里面能看见的那部分叫“明”,夹角以外的部分叫“无明”,就是阴影.当我们用我们的夹角看到一个东西的时候,我们认为这个世界就是世界.所以当我们的意识一旦建立起来,一旦打开了一个意识雷达的夹角的时候,我们就会看见一些事件.随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知识和逻辑,这些逻辑会把那些偶然事件串联起来,然后借由我们的意识去强化它,最后我们认为这个东西叫“意义”,于是我们觉得我们的判断是对的.

这就是人看问题的真相,就是受局限的视角,一个人把所思当做真相,而真相远比人所思大得多.

《山本》里,陆菊人问:“啥时候世道就安宁啊?”陈先生说:“啥时候没有英雄就好了.”我在这里最大的体会是:庄子说,圣人不死,大盗不止.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二元的思维不断生出它的对立面,就像两辆车相遇,会碰撞,是因为它们在一个平面上,如果你的视角高出来,碰撞,就不可能发生.而生死就是一个最大的二元,谁能确定死里没有生?叶子死了,树木活着.那么一个自杀的叶子,又能死到哪里去?只是回归.

拜伦·凯蒂说,存在就是上帝,也就是说,存在的一切都有对人的启发和引导.

回到刚敢于的问题,我们无法选择我们身处的时代,就如同孩子无法选择自己的父母一样.但是我们可以选择用怎样的心态来理解这个时代.可以说,《山本》是理解时代的一个窗口,时代就是人组成的,最终也就回到了如何理解人,以及人的成长.而事就是人的流淌,也许这个没做好,不代表下个不好,就怕把人、事、时代看死.它是河流,无法定义.所以以开放的心来看待一切,不定义,不判断,因为人严重受限,看到的就是一束光,而存在是大量的光照不到的地方,就算暂时做不到,可是这种意识,却会让自己不断扩大感知.所以理解一切,就是扩大自己,就是解脱和拯救自己.

由此,我就想起我父亲在《文学的大道》中发自肺腑的感慨:“这个时代的精神丰富甚或混沌,我们的目光要健全,要有自己的信念,坚信有爱,有温暖,有光明,而不要笔走偏锋,只写黑暗的,丑陋的,要写出冷漠中的温暖,恶狠中的柔软,毁灭中的希望,身处污泥盼有莲花,沦为地狱向往天堂.人不单在物质中活着,活着需要一种精神.神永远在天空中星云中江河中大地中,神照耀着我们,人类才生生不息.中国人可能生活得不自在,西方人生活得也可能不自在,人类的生存任何时候都存在着物质和精神的困境,而重要的是在困境中突破.”

所以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不管我们如何去叙写这个时代,千万条河流都汇成一个主题:那就是爱.从身体到存在,从存在到精神,从精神到宇宙,这都是不断精进与超越的漫漫旅程.

对我而言,这个旅程里包含一个具体的问题:就是我父亲为什么会这样叙写时代?我尝试去理解他的创作方法和创作理念,但却只得到了一首诗,就是今天要说的第二首诗,题目是《倒叙时光》:

石楠,是有脾气的树

它不像法国梧桐或是白皮松

把自己长成一根惊木

也不像金桂开出一把折扇

它是压住天空的镇尺

每日只盼流云

它的花处处是闲笔

却处处有鸟儿停顿

闲来无事可做

捡拾风穿过它留下的只言片语

今年惊蛰以来,校园的树长得更繁密了.每日我都会坐在梧桐树下,看一会阳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那些阴影斑斓,再抬起头来,看树梢上的喜鹊如何从窝里飞出,化作盈盈的虚线,最后目光捡拾回来的竟是一只乌鸫.你就呆呆地看天上的流云,把心思聚拢在对面的树上.树,何尝不具有人的品格.在我写下那首诗的时候,心里就涌起了默念给一个人听的冲动.那时《山本》正读到一半.我开始要提起这个人的名字,他叫贾平凹.这样说的时候,心里总是喜滋滋地冒出另外一个声音:那人是我老爸.正当我打算换另一种语调介绍说我的父亲如何如何时,又一个声音跑出来敲我的脑壳说:有了这层父女关系,你如何镇定自若地以树枝划界分割出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领地.我常常是茫然无措和尴尬的.直到一日猛然听到他说:“丹江里的鱼是秦岭上空脱了羽毛的鸟,秦岭上空的鸟是丹江里的鱼穿上了羽毛”(见2014年11月“贾平凹与中国当代文学全国学术研讨会”于商洛发言)嘿嘿,不禁茅塞顿开,手舞足蹈.

“什么样的基因,决定了什么样的品种”.那些长成惊木的梧桐树或白皮松,它一出场就有了当头棒喝和醒世的威严.我们看“五四”时期的《藤野先生》《呐喊·自序》和许许多多的杂文,不正是有这样的气质和品格吗?再看看林语堂,甚至“孤岛文学”的张爱玲,在乱世中有种“俏也不争春”的孤傲.这种暗香浮动,却常常隔着时间的长河.总有几许感伤和无奈.

回过头来,我们看徐渭的《四声猿》、张岱的《墓志铭》、曹雪芹的《红楼梦》、沈从文的《长河》、汪曾祺的《受戒》到当代的贾平凹《废都》之后的一系列小说,不就是“压住天空的镇尺”吗?他们不仅是反思者、批判者,更多的是旁观者和止语者.他们只记录云聚云散,云舒云卷.不至于一阵风过后,一切都烟消云散成为空白.

第三首诗是我父亲写的,叫《鱼化石》.

“四十五条鱼在一个石头里游动

它们是自由死的

死了

才保持上千年的自由

石头陈列在博物馆

这就是一块历史

参观者经过了这里

想到了水

一只猫跑进来

想到了腥味”

我们既是“参观者”又是那只“猫”,同时也是“鱼化石”.这种“看”与“被看”的历史循环,把四时转化的天地节律与人世变化的沉浮,全部纳入这个大的系统.自古以来中国小说分为两路,一路是《红楼梦》,一路是《三国演义》和《水浒》,《红楼梦》是写日常的,《三国演义》和《水浒》是写传奇的.而我辈能做的,仅仅是调整气息看他用《红楼梦》的笔调去写《水浒传》中的传奇.那一松一紧,一柔一硬的用心与意趣,也只有在静观其变中,方可体会.

等风来,我们垂手仰头站在树下,眼巴巴地捡拾风吹过石楠留下的只言片语.

最后,我想说一说我眼中的父亲.毋庸讳言,他在我眼中是一个集大成者.曾有人这样解释“集大成”:“天赋、德行、学养和毅力缺一不可,岂可轻易窥之”.但一个人成为集大成者,并非是偶然的.木秀于林,根必深之.在一片树林中,当一棵树高于其他树的时候,它的根一定比其他的树扎下更深的根,而这根通常是看不见的.我们只看到树,并极力地赞美他,而忽略了根的存在.

我想,我要理解和研究父亲,首先就要寻找这些根.了解他的知识背景,智慧的来源,追踪他生命中的足迹,至少,阅读曾经给过他滋养的书籍,希望能成为父亲的一个知音、一个对话者和研究者.

(作者系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李继高)

研讨会论文参考资料:

评论:此文为关于中国当代文学和贾平凹和我的世界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研讨会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研讨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