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古代建筑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 跟从古代建筑看中西文化异同相关硕士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古代建筑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9

《从古代建筑看中西文化异同》

本文是古代建筑方面有关论文怎么写和中西文化和古代建筑和异同类论文怎么写。

【摘 要】众所周知,中西方古代建筑无论从风格样式、建筑材料到建筑理念,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别.西方建筑追求的是“坚固、实用、美观”的三原则,而中国古代对待建筑如同对待衣服舆轿,是满足生活需求的实物;在建筑材料上西方选择的是石头,中国选择的是土木.究其原因,文化差别使然.

【关键词】中西古代建筑 建筑材料 文化差别

“建筑”(英文“architecture”源于希腊文archi 和tekt,archi 意为“首要的、“巨大的”而tekt,则是“首要的”意思.)是随着人类的进化、进步而发展的.古今中西概莫能外.人类社会自从完成了从猿到人的进化,居住环境、居住条件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人类从栖身树木丛林的“巢式住宅”到走下大树移居山洞的“洞穴住宅”,从“窝棚”的遮风避雨再到现代人规模宏大的建筑,无不闪耀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谈到建筑,中西有别.而谈到差别,不仅仅是众所周知的风格、式样、材料的差别而且理念也有差别.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说到底是文化的差别.在我国谈到建筑,人们总是把它与一般的建房修屋紧密联系在一起,是用以解决遮风避雨,解决居住的实际问题.砍椽凿卯的人叫木匠(现代叫木工),砌砖垒墙的叫泥瓦匠(现代叫泥瓦工),这类人鲜见叫建筑艺术家,而他们无论设计、修造出再美的建筑物,也绝少叫“建筑艺术”.谈到“艺术”、“艺术家”人们马上想到的是画家、歌唱家、舞蹈家……建筑的匠师或建筑师是不包括在其中的.如被称为中国建筑祖师爷的鲁班,其实也只是一位手持斤斧的匠师,他的高超技艺也只是带有神话传说的民间故事,正史鲜有记载.清康熙年间为朝廷设计宫殿与苑囿的雷发达,以后子袭父职,世称“样式雷”,其家族先后负责过北京故宫、三海、圆明园、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和河北东陵、西陵的设计.这些建筑工程都曾博得过“龙颜大悦”,但最终得到皇上赏赐的冠带,也仅仅是六品,名字几乎不为外人知晓.但在西方就不是这样了,谈到艺术,谈到艺术家,建筑、建筑师必在其中.

西方人认为,在各类艺术活动中,建筑活动是首先应该做的重要事情.特别是在古希腊时代,几乎所有艺术的兴起都有与娱神有关,娱神时要表演舞蹈,表演戏剧和音乐,而各类表演都要有场所,即建造祭祀所用的神庙,神庙建好后再在其上附丽以各种雕刻、壁画,然后才能进行各种表演、祭祀活动.

然而,尽管建筑是“首先”、“重要”的,但它的产生又有产生于音乐之说.

18 世纪,德国哲学家谢林提出了“建筑是凝固的音乐”的名言,而后音乐家豪普德曼又在此基础上添了“音乐是流动的建筑”.苏格拉底、柏拉图、黑格尔、康德等哲人们都对建筑表现出极大兴趣,并有精妙的论述.他们的形容表明,建筑与音乐诸如在旋律、节奏、韵律、复现及和声等许多艺术手段上的相似,同时也表明,建筑和音乐同属于表现性艺术.

谢林、豪普德曼的观点,也并非他们的首创,早在公元前古希腊神话就已经产生了.公元前古希腊时代的瓶画上,就有文艺女神缪斯将艺术花冠戴在建筑师头上的画面.在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Apollo)的标志是竖琴、弓箭、箭袋和三脚架,一天,他弹奏着文艺女神缪斯(Musem)送给他的七弦琴.一曲美妙的乐曲弥漫开来,琴声是那么动人,小鸟都飞来,小河也为之动容,停下来倾听聆听;山石树木也按照乐曲的旋律和节奏,翩翩起舞.曲罢,这些石头和树木按照乐曲表现的意境堆叠起来,一座美丽的建筑就出现了.从此人们就说建筑是从音乐产生的.

在中国古代就完全不同了.虽然中国建筑也取得过不亚于世界的伟大成就,却不能与诗歌、绘画等艺术平起平坐,反而被视为“贱技末业”而不登大雅之堂.而在实际的生活中,建筑从不被忽视,营造都城、宫殿和帝王陵墓,都会被作为国家性的重要大事来进行的,从选址到设计从选料到建设,甚至到一些细枝末节都要由帝王亲自审批.在民间建造居宅也是家族中的大事,族长、族人不仅要多次商讨,有的还要请“风水”先生来选址,甚至上梁都要择吉日、设宴、放鞭炮来庆贺.虽然如此,这些建筑活动都很少被记载下来,即使正史中有所记载,也仅是侧重礼制方面,对其艺术成就则极少提及,更不用说研究和总结了.究其原因,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负面影响不无关系.孔子所教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中,就没有建筑,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还将宫室建造等“建筑术”归入“百工杂艺”.由此可见,在中国古代不把建筑列入艺术的行列,是有其深厚的文化背景的.

中西方建筑艺术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其中最大的差别就是材料的差别.

从整体上说,中国古代建筑上至高最高等级的皇宫坛庙,下到寻常百姓的普通住宅,绝大多数是以木构架为主来承重的,并带有复杂多变的屋顶形式;而西方古代建筑则不同,从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古罗马风格到中世纪欧洲的哥特式,从埃及金字塔到玛雅热带丛林里的大型塔庙,全部是以砖石来承重的,并常在垂直方向上加以强化,以高耸的穹窿、钟楼和尖塔等形式渲染其艺术特征.这种差异性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兴趣和关注.

有人认为是古代西方树木匮乏或是中国古代石质材料的加工处理缺乏能工巧匠等因素而造成的,其实这是不对的.

在中国,早就有“三山六水一份田”之说,高山峻岭数不胜数,石头是绝不缺少的.相反,西方国家的气候和地理条件更适合树木的生长,原始森林覆盖率比中国古代高得多.西方《弗莱彻尔建筑史》将我国古建筑归于不起眼的“非历史风格”一类.那么,中国古代难道真的缺乏对石头加工的技术,缺乏对石头加工的能工巧匠吗?其实,中国建筑中使用石头的历史绝不比欧洲晚,我国辽宁东部到四川西部安宁河、金沙江一带的原始时代的巨石建筑遗存就是很好的说明.汉代的石造墓穴与墓祠,以及陵墓前的石阙、画像等,至今还有遗存.从这些遗存中,我们看到汉人已经掌握了拱券与穹窿的技术并应用于建筑中.其雕刻艺术也非常精湛,至今仍为美术界所推崇.另外闻名于世的隋代建造的赵州桥,其跨度与造型都在世界上遥遥领先.再有闻名于世的南京“石头城”,其用石头建造城墙的历史就更长了.还有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雕刻精美的石制台基、栏板、高高矗立的华表石柱、陵墓前巨大的赑屃石碑,石窟的佛造像等等,无一不展示着中国人使用石头的历史,无一不闪耀着中国石雕工艺的智慧和高超的水平.

那么,中西古代建筑在材料的选用上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差异呢?究其原因,是文化的差异使然,而绝不是西方缺乏木材,更不是中国缺乏石材或技术.

如果我们把视野放宽一些,也就是把中国各种建筑与它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联系起来,并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把它出现以前的作者和出现以后的接受者都纳入我们的审视范围,就会发现一个新世界,就会看到中西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甚至是与其它艺术不可比拟的文化意义.正如中国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先生所说:“历史上每一个民族的文化都产生了它自己的建筑,随着这文化而兴盛衰亡.”[1]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也说:“人民的思想就像思想宗教的一切法则一样,也有它们自己的纪念碑.人类,没有任何一种重要思想不被建筑艺术写在石头上……人类的全部思想,在这本大书和它的纪念碑上都有光辉的一页.”[2]首先,从建筑理念上看中西古代建筑的不同.

古罗马奥古斯都的军事工程师维特鲁威(MariusVitriipollinis,公元前84——公元前14 年)在公元前1世纪写的《建筑十书》率先提出了“坚固、实用、美观”的建筑三原则.15 世纪文艺复兴之后,该书便成为整个欧洲建筑学教育的基本教材,其影响力既深且远.西方人将建筑看作是永恒的纪念物,是人类智慧和力量的凝结.所以,其建筑首先要求坚固,建筑越坚固,保存越久远.要让建筑物坚固、久远,建筑材料选择石头理所当然地就成了他们的首选.西方建筑另一个重要原则就是:“美观”,他们的美观所注重的只是外在的美,即建筑应给人以愉悦的感觉.所以,古代西方建筑十分重视建筑的外部造型,而对室内的通风、采光以及空间却往往不去计较.

中国古代和西方完全不同,古人对待建筑与衣服舆轿一样,只是满足人们某种生活需求的实物.所以,既不追求建筑的坚固久远,也不简单地将建筑外形的美观作为一个目标.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受这一观念的影响,中国人更关注空间的背负与怀抱及阴阳和谐,其基本的空间理想就是,居处于一个负阴抱阳、阴阳和合的空间之中,不需要多么地坚固久远,就像衣服、舆轿一样坏了再换新的;也不需要外观多么美观,因为建房子是为了住的.只要是阴阳和合,就是最佳的建筑.这一点我们从北京明清故宫的名称上就可以看出,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宫如乾清宫、交泰宫,坤宁宫等,其名称意义都象征着阴阳和合.在中国古代,无论是宫殿、宅基还是陵墓的选址,很讲究“看风水”,研究“风水”的人被称为“风水先生”或“阴阳先生”,其实“风水术”也是围绕阴阳做文章的.为了保证建筑和阴阳和合,其规模就不能太大,高度也不需太高.既然如此,建造单层或二层的厅堂殿阁,木结构就是很好的选择.

如果说仅仅因上述原因说中国古代建筑材料选择了木头,而西方选择了石头的话,显然是说服力不够的.如果我们从中西文化取向上进一步考查,就能看得更清楚.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相互碰撞、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产物.而佛教是汉代才传入中国的,其实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选择早在汉以前就定了型的,所以佛文化不在我们查考之例.

儒道两家都讲“五行”的相生相克,“五行”即“阴阳五行”,五行中的五种物质金、木、水、火、土,分别代表着五个方位,西、东、北、南、中.五行与建筑的方位、形状及色彩又有着密切的关系.土代表,象征着负载万物、养育万物的大地,因此,“土”在五行中地位最高.象征的明清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就建立在一个“土”字型的重重汉白玉台基上,代表国家的社稷坛也是用“五色土”来象征的.“五行”中的“木”对应的方位是东方,也代表着春天,象征着生命与生长的力量;“五行”中的“金”对应的方位是西方,象征着武力与刑杀,故凡是与武有关的建筑都在城市的中轴线西侧,如北京故宫的武英殿,北京内城的宣武门等;“五行”中的“水”对应的方位是北方,所以北京故宫中轴线的北端建有钦安殿,殿内供奉的是水神玄武大帝,也具有压水的象征.此外,建筑物内部用的藻井装饰及屋脊上用的鸱吻装饰,都具有与水相关联的压火性功能.《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这里说的“五材”即“五行”的“金、木、水、火、土”.石材被排除在外,中国古建筑上用得最多的便是土和木,就是这个原因.为了近土,建筑贴着地面层层铺开,不考虑向高处发展;而屋面的瓦、围护用的砖是由土加水经火烧制而成,所以可用.用石盖屋是不吉利的,致使砖石拱券结构只能有限地使用.到了晴清,由于长期的采伐使得中原地区的森林消耗殆尽,连修缮宫廷也缺乏用作柱、梁的大材料了,他们以小料用铁箍拼合而成柱、梁,也不屑以石代木.由此可见,中国古代建筑对“五行”的追捧,正所谓:“天不变,道不变,祖宗之法不可变”,这些都对中国古代建筑文化的发展有着不少的影响.

西方古代建筑材料选用石头,除了追求坚固、永恒的理念外,从文化取向上和中国古代也是完全不同的.西方人对石头有着特殊的崇拜和爱好,在他们的文化传统中,有人类是通过石头再造的说法.

古希腊神话有这样一个故事:作为宇宙之主的宙斯不断地听到关于地球人的种种恶行和弊端,他决定扮成普通人到地球去视察.他来到地球后发现,情况比他听说的还严重.一天他走进阿耳卡狄亚国王吕卡翁的内室,亲眼看到了他杀人、剥皮并分尸烤煮的场面,并把烤煮人肉做成菜肴让他吃.

宙斯回到奥林匹斯神山,决定要根除这代地球人.他想把闪电扔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可他又担心火海烧毁宇宙之轴,于是,他改向地球灌注大雨,用洪水灭绝从类.一刹时,雷声隆隆,狂风大作,飘泼大雨自天而降,不久整个地球变成一片汪洋,各种动物以及整个人类已不复存在.

地球上只剩下了丢卡利翁和他的妻子皮拉,他们是乘着父亲普罗米修斯为他们造下的一只小船才幸免于难的.宙斯知道他们夫妇信仰众神且很善良,没再加害他们.于是,让洪水退出了陆地,整个地球又恢复了青葱优美的姿色.夫妇二人看着静寂得如同一座大坟墓的世界,眼泪不住地挂满了面颊.他们跪到了一座已被毁的女神忒弥斯神坛前恳求女神重新恢复地球生命,女神告诉他们:“戴上面纱,解开腰带,然后把你们母亲的骸骨扔到你的身后去!”

他们沉思着这神秘的言语,心里忽然明亮了:大地便是我们的母亲,她的骨骼不正是石头吗?于是,他们便蒙上面纱,解开腰带,拼命地从肩上向身后扔石头.奇迹突然出现了,扔过的石头逐渐变成了人,丢卡利翁扔的变成了男人,皮拉扔的变成了女人.[3]自此以后,西方人从没有否认过人类的这一起源.由此可见,西方人对石头的崇拜,他们在建筑材料上选择石头也就理所当然了,只有通过石头才能达到人神的对话和沟通.

我们再从中西古代建筑目的上看其差别.中国古代的建筑主流是为现世的人而建造的,如帝王国的宫殿、苑囿及官府衙署,还有等级各异的住宅等,正如古人所说“宫室之制,本以便生人”(引自《北史》).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中国建筑史》中也说:中国古代建筑“不求原物长存”.在这一建筑目的的指导下,北京紫禁城仅用了短短14 年(1406-1420)就修建而成了,明初仅用4 年的时间就完成了北京城和太庙的改建,并修建了10 个王府官邸共8350 间.

和中国古代不同,西方古代建筑的主流是为彼岸的神灵而建造的.为了表达对神的敬畏与仰慕,以及对神的永恒纪念,西方建筑不仅体量巨大与尺度超然,而且常常不在乎建造的时间,年复一年,甚至是一代接一代.古希腊圣地——奥林匹斯宙斯神庙的建造,前后经过了300 余年的施工;文艺复兴时期建造的罗马圣彼得大教堂由建筑大师伯拉孟特、拉菲尔、伯鲁齐、小桑迦洛、米开朗琪罗等人像接力赛一样,前后共造了120 年.

在中国也有很多的宗教建筑,如佛寺、道观、宗族祠堂以及一些纪念性的建筑.但中国古代对待这些建筑也同对待凡人的建筑一样,“不求原物长存”,建造庙宇主要是给“神、佛”遮风避雨,并不求建筑及雕塑的坚固、久远.就同给凡人重新翻盖新屋一样,越是神位显赫、香火旺盛的寺庙,改建越频繁.而对古代或前朝的修茸原建之物,还不及重建之盛.历代对古建筑的增修拆建,往往由匠师根据自己当时的形式和习惯来设计施工,并不尊重建筑原有的风貌,对其创建年代和地点,倒是十分重视.比如,许多名义的汉唐建筑物,实际上都是后代重建的产物,其型制已没有丝毫的古意了.著名的武昌黄鹤楼是宋、元、明、清四代重修的产物,每次重修形式均有不同;名冠古今,誉满天下的南昌滕王阁竟重建328 次之多.

总之,中西方建筑文化由于其建筑理念、建筑的文化取向、建筑的目的不同,而造成了材料选择的不同.由于材料的不同,又各自表达出不同的思想、不同的情感、不同的信念以及不不的建筑艺术风格.中西方古建筑艺术还有一个最为显著的差别,就是西方古代建筑以单体见长,而中国古代建筑则是以群体取胜.

参考文献:

[1]梁思成. 图像中国建筑史[M].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8.

[2]雨果. 巴黎圣母院[M]. 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

[3]马议亭. 古希腊神话故事[M]. 第3 版. 李黄,译. 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5:252~255.

(作者单位: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无锡机电分院)

古代建筑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古代建筑论文

关于建筑的杂志

建筑工程技术毕业设计

建筑论文范文

建筑赏析论文

建筑模型论文

此文总结:上述文章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中西文化和古代建筑和异同方面的古代建筑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古代建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