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学校体育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与生活的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来自生活认识论方面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学校体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2

《生活的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来自生活认识论》

本文是关于学校体育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跟学校体育和人学校体育和认识论相关本科论文范文。

王利国1,程传银2

WANG Li-guo1,CHENG Chuan-yin2

摘 要: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出发,探索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认为:学校体育育人的本真视界须从“认知领域”到“生活领域”;育人的价值取向须从“工具人”到“现实生活人”;育人的思维方式须从“个体存在”到“关系性存在”.其最高育人理想应该是“生活的人”,而非培养健壮的社会生产者的生产人、工具人.

关键词:学校体育;育人;生活认识论;生活的人

中图分类号:G807.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2076(2018)01-0056-05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mprehensive education,why is the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ideal source problem.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viewpoint of modern life epistemology,search for the highest educational ideal school sports.Using documentary,logical analysis,the connotation of the epistemology of life and its philosophical basis interpretation and analysi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fe epistemology, think:the true vision of school sports education must be from the “cognitive”to“life”;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education must be from the “tools”to“real life”.

Key words: School sports;Education;Life epistemology;Life of people

收稿日期:2017-01-17

作者简介:王利国(1990-),男,湖北黄冈人,硕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

作者单位:1.长江大学体育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3;2.南京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1.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Yangtze University,Jingzhou 434023;2.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23对“教育”一词的理解,不同时代或不同民族不尽相同.对我国关于“教育”一词的使用进行历史考察与溯源可以发现,中国古代少有谈论“教育”的作品,古人主要用“教”与“学”来谈论“教育”,不仅作品少,相关的论述也不多.最早谈及“教育”一词的是孟子,其《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除此之外,中国古代再无谈论或使用到“教育”一词的著作.春秋时期的《学记》中“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许慎《说文解字》中“教:上所施,下所效,育:养子使作善”;韩愈《师说》中“传道、授业、解惑”.直至1902年,梁启超发表《教育政策私议》和《教育当定宗旨》;1909年,容闳出版《西学东渐记》“予之教育计划”;1912年,蔡元培发表《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至此,“教育”一词才逐渐为人们所熟识并逐渐得到普及.“教育”一词,从字面意思来理解,“教”是手段、是方法、是过程,“育”是目标、是目的、是理想.学校体育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一环,是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体”是手段,其育人理想为何是学校体育作为教育不可不回答的本源问题.从生活认识论的视角考察学校体育的育人理想,对其育以为何的根本问题进行哲学认识论的探讨与分析.

1“生活认识论”的提出及其内涵

20世纪90年代,我国哲学界开始认识到,科学认识论有其深刻的、明显的理论上的局限性,甚至是错误的,它从根本上偏离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此,倡导从科学认识论回归生活世界的主张和建议便逐渐得到了不少学者的重视和接受.随后,学者们逐渐提出了基于人的生活世界的认识观,即生活认识论——一种强调主客体相互统一的、真正“科学的”认识论.谈及生活认识论这样一种认识观,就不得不说说科学认识论的提出、内涵及其本质错误.因为只有对科学认识论的内涵及其本质错误了解之后,才能更好地理解生活认识论深刻的时代内涵.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第34卷第1期2018年2月 王利国,等生活的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No.1 2018不可否认,科学认识论的出现有其历史渊源,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欧洲工业革命以前,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力还非常低,人类渴望从这种物质匮乏的生存状态中逃离出去,生产力就必须要得到提高.因而,认识自然或自然科学以便改造自然为人类服务理所应当地成为了认识的主要内容,认识论也由此“科学化”.由于自然科学的发展为人类的生产带来了种种便利,这种倾向自然科学的认识论便越发得到了加强.借用卡西尔的话:“在我们现代世界中,再没有第二种力量可以与科学思想的力量相匹敌,它被看成是我们全部人类活动的顶点和极致,被看成是人类历史的最后篇章和人的哲学的最重要的主题.科学认识论最根本的局限或者说错误在于主客二分.就学校体育育人理想而言,它将体育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关系看作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非主体与主体间的关系;把学生的精神与身体也当作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而非身体与精神的内在统一.科学认识论将认识与学生连接起来,使认识成为学习的一种工具,这多少也是一种实践.但是,它没有从生活的角度去理解“认识”,把它排除在了学生的真实生活之外.在这样一种错误的认识论的指导下,学校体育的育人目的与学生的生活世界相脱离,同其他类型的教育一样,它难以摆脱应试教育的命运,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甚至聘请专门的老师、教练进行培训,以增强身体素质或运动技能从而应付考试为全部的目的,而根本的生活世界却被遗忘.或许有人不同意此种观点,认为体育摆脱了应试教育的影响或者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极小.理由可能是:首先,体育课程领域目标是综合的、立体的、全面的,不仅关注学生的认知、技能和情感,还注重学生的社会生活;其次,即便是中考,体育也只是占总分的极小部分,对应试教育的影响无从谈起.不可否认,这两种思考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深究这种观点的内在逻辑可以发现,二者的成立都必须要达成一个前提.就体育课程四大领域目标来说,尽管它是综合的、全面的,但是像情感和社会生活这两个方面,我们当如何评价?即便抛开评价不谈,这样一种全面的目标是否已然达成?另外,可能正因为体育分数占比低,学校体育在各学科中的地位也才如此尴尬.

无疑,科学认识论是一种非科学的、工具性的认识论.它从根本上忽视人的因素,忽视了作为主体的人的现实生活,没有看到人的社会属性和生活属性,从而没能揭示学校体育育人的社会性和生活性.正因如此,认识论必须以人的现代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活动为基础,建构一种主客体统一的生活认识论,即认识论必须走向人的现实生活世界,从传统的科学认识论走向现代的生活认识论.从本质上看,“生活认识论”实质上是一种“人论”或“人本论”,它强调的和“保护的”是人,是人的生活.人类之所以要“认识”,是因为人类的生活,而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识.与科学认识论不同的是,生活认识论将认识本身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现实生活的一种形式.亦如学校体育中,学习运动技能以及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不作为我们认识体育或增强个人体质的一种手段,而应该使它成为生活的一部分,这是人自我完善与自我实现的方式之一.如果学校体育直接与现实社会生活相接轨,那它只能成为生活的附庸,体育也只能是一种工具理性——对于生活,它强调手段的有效性.相反,正是由于学校体育建构的是生活世界的一部分,这就是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不同.认识本身不是独立于人之外的东西,生活认识论强调的是认识是作为人的现实生活内容而存在的.这不是一种价值判断,而是基本事实的陈述,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首先,人类的所有认识活动都是关于生活的,生活之外都是无;其次,所有的认识都是为了人的生活,是为了人的生活的不断发展、完善与和谐.具体到学校体育育人目的中,就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须从单纯的“认知领域”到“生活领域”,学校体育不是为了认识体育本身,而是体育就作为青少年现实生活的一部分;第二,须从“工具人”到“现实生活人”,生活认识论强调认识是生活的一部分,目的是人的生活,因而学校体育不是使人成为健壮的社会生产者,而是成为现实生活的人;最后,须从“个体存在”到“关系性存在”,学校体育的认识过程不是去建构一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关系.提倡生活认识论并不是要证明科学认识论是绝对错误、没有价值的,而是要实现对它的一种超越.

2生活认识论视角下学校体育“育”以为何

2.1育人的本真视界:须从“认知领域”到“生活领域”

科学认识论将学生当作单纯的认知体,教育的理想是主体培养客体认知体,让其接收认知知识,以达成主体希望的那种变化.就学校体育而言,仅仅强调或者重点强调运动技能和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就是一种科学认识论视界中的学校体育育人理想——这显然不合理.因为它将人与人、人与知识之间的关系不是看成活生生的生活关系,而是仅仅当做一种认知关系,培养的是一种“认知体”,这是对人的现实生活和完整生命的肢解.当下,教育的主要目标往往局限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上.学生学习的全部意义似乎是一步步、从低级到高级完成各种层次的认知目标.父母和老师反复对受教育者灌输“好好学习”的“思想”.可目的是什么呢?是为了考试,是为了考高分,是为了上一所重点高中,是为了上一所好的大学.这本是理所应当,但如果将这些当作学校教育的全部宗旨,教育就远离了我们的现实生活.这样一种育人视界,它缺乏对学生生活世界的观照,失去了教育本身的生活价值.狄尔泰强调:要从“生命”或“整体的人”出发,始终与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密切相关,千万不要否定人类的生活.否则,就会因此忽视了活生生的生命.就学校体育而言,其最终目的不是教会学生体育技能、和体育相关知识(当然,这是很重要的)这一过程,学生学习体育是其生活的一部分,体育也应该成为其生活的一部分,这才是学校体育的宗旨.教育当然是一个掌握知识、发展智慧的过程,但却又不仅仅是这样一个过程,更为重要的,它应该也必须是一个完整人的生成、生长的过程.因此,学校体育的育人理想必然是人的生活的全领域,促进个体的完全发展,不局限于对运动技能的掌握等某一单个方面.

自然科学的发展带动技术的进步,人类的生产力获得了迅速的提高,给人类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极端的主智主义思潮也占据着教育的过去与现在.作为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体育有其内在特殊的育体育心的本质.学校体育看似逃离了单个的“认知领域”的育人视界,但其实,它对人的“生活领域”的培养并未真正明晰和强大过.较其他形式的学校教育而言,学校体育育于身体,通过身体的教化达成培养人的其他目的与理想,这是其他形式的学校教育所没有的、所不能的.你可能语文、数学成绩非常好,但是这并不能给你学习体育运动技能带来任何帮助.所以,去到操场,来到锻炼场所,通过身体的反复练习与领悟是学习体育技能不得不做的.当然,体育技能的学习只是体育育人的一部分,这只是技能领域目标.除了培养学生的体育技能,体育相关人文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是必不可少的,这就像学习语文和数学,需要学生静下心来,拿着课本,去阅读、思考和记忆.强调生活认识论是对科学认识论的超越,而不是抛弃,那是因为,人类需要为了自身的生活世界保持对自然科学进步的追求.但不能忘记且需要达成共识的是,这种追求是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现实生活的人,而不是为了追求科学的进步.学校体育不仅注重学生的技能领域、认知领域,也重视其情感生成与社会生活,不偏倚其一,而在于全面对待与综合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体育技能或参与体育活动不是为了发展自身的体育能力,也即不是为了体育本身,而是因为受教育者的生活,这是他们的生活方式.在育人的本真视界上,学校体育须从育于“认知领域”到育于“生活领域” .

2.2育人的价值取向:须从“工具人”到“现实生活人”

人们似乎习惯将日常物质生活作为生活的全部,认识只是人生活的工具,是人生活之外的某种东西,这根本制约着近代认识论的发展面貌,这样一种倾向又由于自然科学本身的成就而加强.科学认识论的历史渊源在这里便得到了清晰的呈现,自然科学的发展直接带动了人类生产技术的提高,人类直接受惠于自然科学带来的成果,科学认识论也因而被人们当作真理认识论.但是,人们忘却了科学认识论实质上是一个物的世界,是一种工具理性的工具论,而非人本论.马克思认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可见,生活之于人、之于人类是第一个前提、是第一位的.因此,科学认识论这样一种将生活排除在人之外的工具理性是不应该被接受的.因此,学校体育育人过程中不应该将学生当作一种工具,为了一定的目的将其打磨.譬如,通过体育增进学生的健康,并不是使其成为健壮的社会生产者,而是为了学生本身的生活,毕竟,健康的生活必须建立在健康的身体之上.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颁布的重大教育改革文件中,其目的也多有趋向提高人的社会生产力的意思:“教育要为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各级各类学校要认真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教育的目的始终指向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的这样一种“工具人”的态度有着时代的现实意义.当存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时,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为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首要问题.更何况,这并不代表着它是教育的全部旨趣和终极理想.因此,虽然这些重大教育改革文件强调教育要为生产建设服务存在时代局限性,但整体而言它仍然是为了人民大众的社会生活.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人类的第一个前提是必须要生存,不然其他层次需要的实现就无从谈起.不可否认的一点是,“以人为本”“以生为本”的教育思想必将在时代的发展中深刻实践开来.而学校体育培养现实生活的人正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这主要有两方面原因:第一,相比于培养生产的人的训练式的为社会培养相应工作的人,生活的人的主体是人的本身而不是社会,关心的是人的生活状态;第二,生活的人尊重学生的自由发展,注重的是过程,而应试教育或者说生产的人注重的是培养的结果.当前,教育的现实状态表面上是以学生为教学活动的中心和出发点,实则是应试教育仍然大行其道,教育的目的依然是基于生产的人的这一终极结果而为其设定的一道道门槛.因此,学校体育的育人价值取向从科学认识论的“工具人”到生活认识论的“现实生活人”不仅有其深刻的认识论依据,也是对“以人为本”的践行.

2.3育人的思维方式:须从“个体存在”到“关系性存在”

存在主义哲学大师马丁·布伯认为,世界与人生具有两重性,有“我-你”世界与“我-它”世界之分.“我-你”这样一种存在观,它强调的是自身(非中心)与他身相互存在伦理性的关系;而“我-它”世界则是强调“我”作为中心,包括人在内的其他的都是一种物的存在.科学认识论和生活认识论也存在一种“我-它”与“我-你”的关系,前者强调的是认识主体与被认识客体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强调认识也是生活的一部分,认识是在主体与主体间产生的.科学认识论的影响下,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关系都被当做是一种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尤其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问题上,学生被当做需要改造和加工的客体.因此,体育教师作为主体的任务是,通过身体的训练与学习,让学生掌握一项或几项体育运动技能,这也是导致体育教学唯技能论与技能学习主体论原因的根本所在.这里,我们不是要证明体育技能的学习无足轻重,而是说明技能学习只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是为了学生的生活,学生不是等待加工和灌输的客体对象,而是同教师一样作为现实生活中主体的人.同样,尽管每一个学生都是作为个体而存在的,但人的社会属性告诉我们,人不可能作为一个自然人而单独存在,他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所以,学校体育在育人的思维方式上,不能简单、单向地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看成单个的存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任何存在的事物都不是孤立的,都是存在于各种相互关系之中,人与人之间也是相互关联的.

此外,体育是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其根本特征是以体育人,所以,学校体育育人过程中如何思考身体维度也是极为重要的.科学认识论的主客二分无疑会导致学生与他人是一种个体存在,而更为可怕的是,其将学生本体的精神与其身体二元对立开来,这与唯技能学习论的发生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体育教育活动的主体是人,客体也是人本身,精神与身体也是一种内在的统一状态,否则,就不能成为真正的人.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与生活关系的根本,也是认识向生活回归的基础.认识过程不是去建构一种人与物的关系,而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沟通关系.这样一种基本的育人思维,就是从强调从“个体存在”到“关系性存在”的思维方式表现.

3“生活的人”是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

根据矛盾论,矛盾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事物总是在矛盾中不断发展.学校体育也总是在各种各样的矛盾的出现与解决中不断进步.生活认识论给我们认识与解决当前学校体育中存在的不少问题提供了认识论层面的参考,也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指明了方向,那便是培养“生活的人”.

人类的发展史上,教育发挥着极为重要的功能,譬如,生产者素质的提高、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维系社会秩序等等.教育源于生活,却又是以一种高于生活的形态存在于生活中,它传达的是人类的整体追求,“培养什么样的人”是其价值所在.“育人为本”是学校体育的实践使命,其价值也内含于这一规定之中,其根本意义在于对 “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性培育.生活的定义是极为复杂的,但其必然是指向“人”的社会存在的全部实践.就学校体育而言,生活就是其价值生成的最大来源.学校体育作为教育的一种实践形式,应当也必须反映着教育的总体追求,其核心是围绕教育“培养人”的使命.教育起源于生活,却又是以一种相对独立的形态存在于生活中.当代社会,我国的教育多有脱离学生的生活世界,中小学教育被称为“训练”,学生只为获得更高的分数,因为那是通往上一级教育场所所需要的工具;大学教育本应该培养人的完整人格、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其习得相关技能并学会生活,但其实质目的却是倾向于培养简单的生产者,培养一技之长的社会劳动力,而忽视了其个性的养成与完全人格和学会生活.学习和掌握科学知识对人类的生活来说是极为必要的,实际上,“现实生活人”和“工具人”之间的根本区别也不在于此,而在于对知识与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做什么样的认识——人的生活是目的还是知识本身是目的?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关键在于持什么样的一种学校体育的实践态度.

应试教育狭隘的知识教育形式脱离了生活,造成这种狭隘的知识论的根本原因在于科学认识论的主宰.尽管人类的知识并不全囊括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通过自然科学开发出来的各种技术在助推当代社会的发展中让人们看到了明显的作用,从而导致了唯知识论的纯粹工具理性.学校体育的教育观也受其影响,造成了社会生产需要健康的劳动力,而学校体育的目的便在于使学生体格健壮,以更好地从事社会生产的这样一种异化的学校体育育人观念.但是,体育不应该仅仅被当做一种行之有效的工具,而应该促成人的主体性、主动性的生活.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体育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各种理念与思想不断涌入,譬如主智主义体育思想、快乐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思想,“以人为本”“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育人观念.然而,学校体育在育“人”问题的道路上虽苦苦求索,但学生作为“生活人”并未真正站立起来.学者郑也夫谈到学校体育曾如是说:在未来的教育改革中,体育、艺术、家政在课程中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它们是教授人们如何生活的,而其他课程是教授人们如何工作的,将古典教育(指体育、艺术等)的宗旨在很大程度上注入现代教育中,此其时也.因此,以培养生活的人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有其哲学认识论依据,也有着深刻的教育育于生活、育以生活、育为生活的教育生活实践观.从生活认识论的角度出发,将培养生活的人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此其理也.

4结语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育同样如此,它作为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为了人的生活却又是以一种独立的形态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为它有自己的理想.由科学认识论向生活认识论转变是人的发展的诉求,基于生活认识论,学校体育育人何为具体表现在从“认知领域”到“生活全域”,从“工具理性”到“价值理性”,从“个体存在到关系性存在”,归结为一点就是——学校体育须将培养“生活的人”作为其最高育人理想,这也是生活认识论赋予的时代内涵.没有这种超越现实的育人理想,学校体育就难以走出培养健壮的社会生产者(工具人)的育人误区.确立“生活的人”作为学校体育的最高育人理想不易,而要实现这一育人理想则更难.尽管路漫漫其修远兮,但学校体育工作者需心向往之.

参考文献:

[1]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甘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3:355.

[2]王攀峰.现代教学论的发展趋向:生活认识论的启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123-125.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2.

[4]王利国,程传银,刘璐.生产还是生活:论学校体育之“育”[J].中国学校体育:高等教育版,2015(7).

[5]侯玺超,张秀芳.“育人为本” 视阈下的学校体育价值论析[J].社会科学战线,2015(2).

[6]沙金,杨兆山.论学校体育的生活立场[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2,31(1).

[7]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37-239.第34卷第1期2018年2月山东体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Shandong Sport UniversityVol.34 No.1February 2018

学校体育论文参考资料:

中国学校体育期刊

体育科学期刊

体育论文范文

体育论文

关于体育的论文

体育世界期刊

归纳上文:这篇文章为一篇关于学校体育和人学校体育和认识论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学校体育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学校体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