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实践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小课题大实践深促有关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实践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05

《小课题大实践深促》

本文是关于实践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和课题和促发展和实践方面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肖玲 黎慧娟

【摘 要】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多年来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化教育教学风格.2007 年,学校初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的研究,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从而形成了“以学校国家、省级课题为引领,教师积极申报市、区级课题,课题相互呼应”的新局面,实现了“树立学校科研品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三赢目标.本文就相关做法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课题;实践;研究;发展

中图分类号:G6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 (2016) S1-0073-05

作者简介:肖玲,黎慧娟,广东省广州市芦荻西小学教师.

一、科研背景:科研研究积淀深,小题实作展新貌

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芦荻西小学(简称我校,下文同) 是广东省第一批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自1994年以来,学校坚持教育科研导向,立足于以校为本,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多年来,我校大力开展信息技术教育科学研究,形成了独特的信息化教育教学风格,先后承担了全国语文“四结合”教改试验、电教馆组织的全国重点课题的子课题等多项各级的科研课题,促进了学校的整体改革.多年实践,成果丰硕,国家级子课题、省市区级课题研究圆满结题,获得了多项全国、省、市科研成果.2015年,电教馆“十一五”课题《网络环境下小学各学科分层教学实验研究》完满结题,荣获了优秀结题证书;市级课题《开展珠心算教学,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实验研究》荣获了第八届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的好成绩.

2007年,在荔湾区教育发展研究科研部的引领和指导下,我校初次开展了“教师小课题”的研究.教师小课题是专门为我区一线教师设立的,具有“问题切入口小、贴近教师工作、源于真实工作”等的特点,旨在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和提高教育教学效果.2010 年5 月,我校被评为“ 荔湾区第一批教师小课题研究实验基地”( 荔教办〔2010〕13 号).正是有了教育局、教研室、科研部的肯定,在学校行政班子的带领和支持下,以“让孩子享受学习所带来的快乐幸福,使教师享受自身发展的快乐”为出发点,全体教师积极学习,锐意进取,将教学问题提升为科研问题,用正确的科研研究方法,研究教学、教师、学生,扎根课堂教学,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科研研究由学校行政统一布置转变为教师自主研究,从“面”走向“点”,形成了“以学校国家、省级课题为引领,教师积极申报市、区级课题,课题相互呼应”的新局面,实现了“树立学校科研品牌、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促进学生多元发展”的三赢目标.

二、主要做法: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1.立——确立科研兴校之路,分步落实长期发展规划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我们要有先进的理念才有先进的行动.通过教育科研,有助于学校在更广阔的视野中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办学特色,同时也能有效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因此,我校行政班子始终把科研工作摆在学校发展的先导位置,积极依托教育科研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内涵,推进学校发展.2007年至今,随着小课题科研的发展,小课题在学校科研工作中占有的比重越来越大,并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被纳入长期发展规划和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与学校工作同规划、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总结、同奖励.

黎慧娟校长不仅重视教育科研工作,而且带头参加教育科研学习,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教育科研和教育教学工作.2008年至今,黎校长承担了3项国家级课题(都已经完满结题),2项省级课题(1项结题,1项在研),2项市级课题(已完满结题),1项区级课题(已完满结题) 课题申报和研究任务.在2011年9月,被评为荔湾区第二届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分管科研的杨洁莹副校长是荔湾区第二届教育科研骨干教师,她负责学校国家、省、市、区级科研课题和跨越式科研课题管理工作,同时主管教学,这样使得学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研、培、训都能结合为一体相互整合促进.笔者作为荔湾区第二届教育科研骨干教师,负责的市级课题《开展珠心算教育,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荣获了第八届广州市教育教学成果三等奖的好成绩.

2. 健——健全规范科研制度,保障科研有序开展

为促进科研工作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我校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2010年,我校成功申报了荔湾区小课题自主管理实验基地,在成立了科研室的同时,还先后完善了《芦荻西小学科研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芦荻西小学科研课题的管理办法》《芦荻西小学教育科研检查制度》《芦荻西小学科研室管理制度》《芦荻西小学科研档案管理制度》以及《芦荻西小学科研经费的保障制度》,做到了制度健全,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确保科研工作的常规化.每学期小课题科研都定期召开研究工作会议,根据小课题的周期特点,还会有申报会议、中期检查会议、结题会议、开题(中期、结题) 的筹备会议等等.为促进科研工作发展,我们还建立了科研的奖励制度,不仅对科研小组成员在每月的绩效工资有所倾斜,还在学期末对各级科研成果进行奖励,每学期教师各级各类的奖金可达到1万元以上.

3. 建——建立四级科研网络,形成科研层级梯队

建立一支具有科研意识及技术的教师队伍是开展科研实践的基本条件.通过多年来的教育科研实践,我校建立了四级科研网络,形成科研层级梯队.科研立体网络的建成,除了有领导小组,有科研的主管行政,有分管项目,然后有学科的主管行政,再到小课题负责人,最后到整个课题团队,实施层级管理,管理到位.

领导组成员:黎慧娟、杨洁莹、杨国超、李艳虹、肖玲、曹志根、潘树强

科研室:杨洁莹、肖玲、杨海、区倩妍、邓帼艳学科组:邓曼娜、刘芳、林小茹、刘佩斯、黄咏瑜、罗欣、何燕、林嘉颖、刘倩、黄浩、肖军莲、杨颖瑜、邱红芳、林玉环、彭程英、周清梅、梁杏

小课题组:

区级课题负责人:李华卿、邓曼娜、区倩妍、刘芳、谭咏瑜、刘翠容、沈婉珊、肖玲

校级课题负责人:胡文远、李婷、李欣、陈玉军、曹志根、吴洁萍、林嘉颖、李嘉谕

在四级科研立体网络成员中,荔湾区第二届科研带头人、骨干、积极分子都分布在其中,做到以点带面,以旧带新,切实在科研工作中起到指导和推动作用.

4. 研——探索培研训的方式,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在小课题研究过程中,教师的教科研技能薄弱始终是一个困扰课题组成员的大问题,为了切实解决教师教科研技能薄弱的问题,我们不断探索培、研、辅方式,想方设法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1)“培”——“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想让教师的劳动能够给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以前,学校科研课题都是校长牵头,分管行政落实任务,科研骨干参与,所以不少老师对科研常规是“雾里看花”.

学校行政班子正是意识到了这一点,2007 学年开始利用“荔湾区小课题”的东风,鼓励全体老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科研工作.我们采用了“请进来、走出去”的培训方式,让教师们学会了老师怎样将“教学问题”提升至“科研问题”;从选题到研究,从实践到结题;从申报书的填写到成果的表述,立体系统地对全体教师进行了反复的科研常规培训.

2008年,华南师范大学谢幼如教授、尹睿博士以及邓文新副教授到校讲课,分别进行了《教育技术行动研究》《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的专题讲座;同年,科研部陈静勉主任就《如何整理科研数据,撰写结题报告》和《小课题的选题》,到校进行科研讲座;2009年本校谢朗玛主任开展了《身边的科研》科研校本培训;2013年4月张向民老师的《教师如何选题》和2013年6月北京师范大学汪晓凤博士《概念图如何在教学中运用》的科研讲座,都从我校实际情况出发,让老师初步了解了科研的常规过程、科研方法,将教学问题提升为科研问题,让老师不再“提科研色变”.

我校对每年都对骨干教师进行多次“输出”培训.如每学年的多媒体软件大赛培训,努力输送各学科的骨干学习;每届的跨越式年会,派出4位实验教师,新旧结合;区内的小课题培训班每年都认真报名参加.

(2)“研”——团队互助,研修共进.小课题研究的是“我”的课题研究,是由教师个人或二、三人组成的“研究共同体”,在较短周期内共同研究,取得成果,并解决教育教学实践工作中的问题.因此,通过“研”能够使教师真正成为研究者.

小课题的校本教研,我们要求学校四级科研网络中的学科组和小课题组,要围绕教师“小课题”进行教研活动,要求教研科研相结合,要求课题团队老师每节课都要有一个“主题”,听课教师围绕主题进行研讨.如:2011年校级小课题《小学低年级“以读促写”教学策略的行动研究》,语文科组的老师围绕这一主题开展校本教研,跨越式实验的指导教师和其他兄弟学校的教师到校进行了观摩,获得了好评.该校本教研网站获得了2012年全国跨越式年会一等奖的好成绩.又如2011年区级小课题《概念图与写提纲在中年级作文教学中的对比研究》,课题组的教师是同年级任教的4位教师,他们都在班内进行了作文教学的实践,经常能听到她们相互讨论、相互建议的过程.

(3)“辅”——利用多种资源,辅助小课题开展.科研带头人、科研骨干、科研积极分子积极地参与到课题的开张过程中,起到了“传、帮、带”的作用;同时我们积极地邀请片组内的课题主管行政到校进行指导,华侨小学黄敏华副校长多次到校进行讲座、听课、谈心,解决了教师小课题研究中的一些特殊问题;定期邀请华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跨越式课题组的研究生,到校听课、评课,对科研中遇到的问题以及需要技术解决的问题进行商讨和研究.这些辅助力量为我们解决了小课题研究开展过程中的“障碍”,解决了部分科研技能问题.

5.行——坚持常态科研工作,投身教育教学实践

我校的科研工作已形成了常规化.周二“科研日”、周五“学习日”可以说是我校的科研特色.在科研日、学习日,我们通过观摩试验课,互相评课来探索创新实效的教学模式;通过理论讲座,明确科研方向,提高科研水平;通过相互交流,集思广益,理清科研思路.这样的科研日,能确保教师有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增进教师间的交流,使教师养成“坚持科研活动,用教育科研指导教学”的习惯.

6.融——大小课题相互呼应,形成独特管理模式

多年来的科研课题研究,让我校具备了深厚而丰富的理论基础,也让老师们的小课题拥有了强大的理论基础.历年来,我校教师的小课题融于跨越式研究中、融于珠心算研究中、融于分层教学中、融于协作知识建构,分布在每个学科之中,构建了“在大课题研究的基础下开展小课题研究,由小课题研究促进大课题发展”的科研研究网络,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促进”的科研管理模式.

三、成效初显: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 四多——课题数量逐年增多,参与获奖逐年提高

(1) 课题数量逐年增多.2007年我校成功立项了5项小课题,使得更多的一线老师参与到科研实践中去,让老师感受科研实践的过程,围绕研究目标认真地开展研究,收集资料,提炼成果,感受到了科研实践的甘甜.2009年5月,我校一共申报8项,囊括7个学科, 各学科的老师在小课题的过程中都体验到“教育科研的魅力”.同时,我校再次利用荔湾区小课题实验基地的优势,有针对地指导动员,在2011年荔湾区教师小课题的申报活动中向上推荐了8项小课题,并准备立项8项校内课题.其中从未参加过小课题研究的美术、品德以及特教学科都上交了申报书.

(2) 涉及学科越来越多.2007年我校的小课题覆盖了4个学科,2009年小课题覆盖了7个学科,2011年小课题覆盖了全学科.值得一提的是2011年小课题《协作游戏促进智力缺陷儿童交往能力的研究》,带出了我校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的新局面.

(3) 参与人数逐年增多.小课题科研的开展,促进了研究共同体的形成,也让教师成了科研的主体,越来越多的教师走上了从事研究的幸福道路.从2007年的12人次,到2009年的25人次,再到2011年的68人次,3届小课题平均每人参加了1.78次.

(4) 获奖情况逐年提高.由小课题成果延伸出的教学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有教师论文、课例、课件,有学生的作品集、电脑作品等等.每年教师们的成果都参加国家、省、市、区各级各类比赛,都获得了不俗的成绩.其中在全国第十四届多媒体软件大赛中,肖慧和杨海老师制作的课件《我们的好朋友》获得了一等奖,并进行了现场答辩;由杨海、肖玲老师指导的学生网页作品《追踪觅影》荣获全国三等奖.

2. 深化——深化课题科研研究,重视申报提升档次

2007~2011年小课题共计29项.我校的教师小课题在逐年增加的同时,教师们根据自己的工作实践,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深化研究,重视课题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积极申报了十二五的省、市、区级课题,这样让小课题的研究具备了更强的生命力,切实将教育教学问题转变成科研问题,并不断研究探索形成成果.

3. 创新——课题融合形成合力,实实在在开展科研

2007学年小课题的开展,使我校的科研从“面”走向“点”.随着小课题的深入开展,学校的科研呈现出了“课题相互融合,大小课题相互呼应”的新局面.以下是我校目前在研和正在申报中的课题一览表.

从上面的一览表中,可以看到科研课题呈现系列化分布,大课题引领小课题,小课题印证大课题,相互融合形成合力,实实在在做科研.

4. 三赢——小题实做实现梦想,达校师生三赢目标

(1) 学校发展:我校作为“荔湾区第一批教师小课题研究实验基地”,建立健全了学校的科研管理制度,保证了学校科研工作有保障、有实施、有管理.基地对本校小课题研究进行自主管理,具体包括小课题申报评审、过程管理、培训指导、评价验收等内容,促进了学校科研整体水平的提高.小课题实验基地的自主管理同时也完善了学校的管理制度,使学校“以科研为龙头”的特色得以彰显.(2) 教师发展:在的科研实践过程中,我校行政和教师勤恳耕耘,获得了多项全国、省市区级奖项.教师队伍的凝聚力得到提高,教师个人从一般教师——成熟教师——研究型教师——区级品牌教师——南粤教师,得到了不同层次的提高.如第一届的荔湾区品牌教师的评选我们有6位老师获奖,而第二届就达到12位,其中荔湾名师就有2名;第一届的荔湾区教育科研带头人、骨干和积极分子的评选,我校合计共18人获奖,而第二届,我校黎校长被评为了学科带头人,10 位老师获得“科研骨干”的称号,16位老师获得了“科研积极分子”的称号.2011年的荔湾区教师小课题,我们充分发挥了科研骨干的作用,让她们一对一地带领校级课题的成长.

(3) 学生发展:经过科研实践,我们欣喜地发现学生的进步,也验证了我们的科研实践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实践创新精神有帮助.

四、经验示范: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1. 新理念:先进理念,引领提升

“没有科学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就没有教育实践的创新和发展,也谈不上教育科研的科学有效.”作为教育科研第一线的实践者,尤其需要提高理论素养,才能避免实践的盲目性和实践的低层次、低效率.为此,围绕师德修养和专业化发展两方面,我校认真组织广大教师广泛深入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从“十五”开始我们先后学习了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协作知识建构理论、分层教学理论、高阶思维理论,普及教育科研理论和方法,着力于学校科研文化的营造,以构筑学习与研究的共同体为支点,相互支持,经验共享,逐渐形成学校科研文化.

2. 创模式:化整为零,聚零为整

小课题基地自主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的科研模式也在逐渐发生着本质性的改变,教师成了科研的主体,学校科研部门给予必要的指导.学校大课题引领小课题的开展,大课题下的小课题扎实进入课堂,实做大小课题.小课题继续深化研究,申报高级别课题,促进教师专业发展.“都说科研苦”,创新模式下的科研课题管理由上至下,由下至上,化整为零,聚零为整,切实保障了科研课题的实效性.

五、思考展望:长风波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1. 基地管理——加大教师自制管理力度

小课题基地管理已经开展2年,小课题自主管理方面逐步形成了一些经验,但仍然需要加大教师自制管理的力度.我校将进一步发挥科研骨干、积极分子的力量,对他们点对点地进行小课题辅导,从立项到开题都由这些师傅们给出有针对地指导,边指导,边提高,边思考,不断形成有自身管理特色的小课题基地.

2. 研训模式——整合多方力量形成模式

小课题的课题申报来源于教学实践,来源于教研过程中的教学问题,哪些教学问题能成为科研问题,并进一步申报小课题以至区级课题,还需要整合多方的力量形成研训一体的模式,切实提高教师的科研专业素养.

回顾走过的科研实践道路,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师生的成长和学校声誉的提高.我们将会继续坚持以科研为龙头,立足校本,铸就和谐品牌的理念,不断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的多元发展而奋斗!

(编辑:赵悦)

实践论文参考资料:

社会实践论文2000字

翻译实践报告论文

会计实践论文

教育实践和杂志

经贸实践杂志

翻译理论和实践论文

上文总结,本文论述了适合不知如何写课题和促发展和实践方面的实践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