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文心雕龙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和新时代全读《文心雕龙》50篇的心得方面论文写作资料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文心雕龙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3

《新时代全读《文心雕龙》50篇的心得》

该文是文心雕龙论文怎么写跟《文心雕龙》和新时代和心得方面论文怎么写。

摘 要:《文心雕龙》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公元约465—522 年)的代表作,是不朽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文心雕龙》共50 篇.《文心雕龙》是空前绝后的文论,是有中国物色的美学不朽经典,写得确实好,体大思周,说得中肯,符合实际,有很多精彩的创新之见.在新时代来研读《文心雕龙》,应该特别重视《文心雕龙》中的精华,尤其是那些后人难以企及的很多精彩深细的创见,更要深入研究,做出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使《文心雕龙》能在新时代放射出伟大光辉,对世界新美学作出杰出的独特贡献.

关键词:新时代;《文心雕龙》;读书心得

《文心雕龙》50 篇,是中国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公元约465—522 年)的代表作,是不朽的文艺理论经典著作.刘勰生于宋泰始元年(公元465 年前后),卒于梁武帝普通元年,约57 岁.《文心雕龙》写定于齐和帝中兴1-2 年间(公元501-502 年), 约36-7 岁.刘勰出家于521 年(卒年前一年).他请沈约审鉴《文心雕龙》是在齐末梁初,也就是梁武帝初年(公元501 年)前后,沈约誉评为“深得文理”.刘勰授官职于501 年后.梁武帝天鉴元年(502)就“起家奉朝请”,做通事舍人等官职,曾迁步兵校尉,约在天鉴十七年(518),梁武帝派刘勰与慧震整理经藏.完成后出家,不到一年去世①.《文心雕龙》第一篇《原道》.第一句“文之为德也大矣!”就不很好懂.此“文”是指广义,包括“形文”, 有形状色彩;“声文”有泉石之声;“情文”,有抒情表意之文.也指狭义的,有文采之文.“文”也可指教化的典籍.

刘勰说文之“为德”,是说广义的文,是说“文”有形、声的“属性”,又有孔学“教化”的功用,它遍及宇宙,大得很.天地万物都有“形象”,动植物,龙凤和虎豹都有美的外形姿色,草木云霞都有奇色彩形.这些都不是外加的美饰,都是自然具有的.没有思想意识的“物”都有文采.人是万物之灵,五行之秀,有心灵智慧能创造,更是有焕然文采的.人的文章,为形声交错条理而成文,能吟咏情志,雕琢情性,与天地辉光,晓生民耳目,影响千里万世,表达“道心”,没“神理”之教,鼓动天下.什么是“德”?德是能辅助“道”起好的正确的作用的,刘勰就要文起这作用,并且认为文能起这样的作用,力量很大.

《原道》篇也存在一些缺点:

该文谈明道,贯彻宇宙总规律,原则是对的,不只是追求形式上的辞藻、声律、对偶等雕饰.要雕真正的“龙”,还是要“明道”,使人通过生动形象去领悟宇宙、时代、重大的总规律原则.要服德但也要真实地抒情、叙事、达意,感动人的耳目、心理、精神.不能矫揉造作,宣传概念说教、雕琢次要的外表过甚.要有文采,又有风骨.但是,把有心、有意识创造的文,和云霞、泉石的形声自然形成的“文”采等同看,混成一样的文,是有缺点的.人心的创造与自然无心无意的自然呈现,是不同的.古人设想太极未分前就有文,就有道,就有神控生的“神理”,是有河出图、洛出书,被圣人领会出了天地间“神理”,表现为“文”,这是推想、神化、杜撰,不真实、不正确.天地未分,太极就有道,就有神理,就是人文之元.这些是神秘的设想,要以之作为人类文化、文章、文艺之初和来源,也不正确.文不是源于猜想的神创设、控制的道,也不能像车子装载货物那样去载道.文要贯彻遵循总规律,不是去装载道.

但是,人类的“文”应该符合人类社会、自然之道(总规律、原则).天地自然万物都有发生、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和原则,并不是由神灵创设和控制的,而是人类在历代实践中中逐步认识、深化和丰富地发现、认识和推动的.我们要遵循、服从、利用,同时也要逐步改造,成为人化自然.这个道,是文应该遵循、贯彻和促进的.

第二篇《征圣》,要征验《原道》中说的“道沿圣以垂文”,要学习圣人怎样写出经书,说明道怎样“因文而明道”,所以“宗经”,以圣人的经作效宗.

此篇第一句:“作者曰圣,述者曰明”,《礼记·乐记》说:“故知礼乐之情者能作,识礼乐之文者曰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就认为“作”是为所知之情而作,有创新的发现.述者是应用普及已明白的.孔子的道与性,不可得而闻,可得而闻的是孔子的文章(《论语·公冶长》).他们当时认为只有伏羲、神家、黄帝的《三七文》才是“作”.《尚书》《易经》等“六经”是作.孔子是述而不作.实际上,孔子删诗、书,修订鲁史记,编经书,还是有所作的.孔子下一字就有褒贬之意,达旨,谈情,艺体,藏用,在繁略隐显中有其妙理.后世的古文家,更强调志于道,要重修身德行成道,有超过刘勰的地方.

其实,述作也很难绝对分清,往往是述中有作,作中也有所述的.

我们还可看意纪昀评语:“此篇却是装点门面,推到究底,仍是宗经.”“此一段实欲征圣,实无紧要.”倒是“齐梁文藻,日竞雕华,标自然以为宗,是彦和吃紧为人处.”征圣宗经,是当时“门面”必须重视强调,而主张自然,不满齐梁雕饰藻华、矫揉造作、徒增外饰,才是刘勰着力吃紧重视的.

第三篇《宗经》,认为经书内容丰富,手法多样,事真义直,精炼而有文采;言中事隐或文意晓明,有藻辞谲喻,而纤曲、婉晦的各种,都源于经典.所以研究文体渊源与写作规律,都必须宗经.他为的是挽救当时有人不重视宗经的流弊,以致侈艳、讹浅、浮靡、浮诡、好奇.宗经,是要学经书的典雅,有风骨,质朴,有感染力,判断合理,又有变化等.但有的经书不一定真的有他说的好处,有牵强附会处,但他的用意是好的.其实,也不一定都要以宗“经书”为范例,当时文弊还是应该克服的.但这对于古代的当时是必须宗经的刘勰,可能是不很切实际的要求,只是我们现在可以有这个想法.第四篇《正纬》.《礼记·礼运》说:伏羲有天下时,龙马负图出河九篇,神龟负书出河六篇,圣人仿效,画八卦,有圣言,成为配合经书的纬书,符合封建统治者宣扬天命迷信、君权是天命所授的需要,影响很大,周康王、汉光武、王莽篡位等都笃信,大造图谶,预言吉凶.后来还编造说是孔子作.黄帝至周文王都接受它的预言天命.后汉的桓谭、张衡、王充都不相信天命被人感应说,认为它与经书不合,但不说天命神授的虚妄,王充的《论衡·宣汉》还赞美符瑞,对天命神授还不否定,因为那是封建帝王不容许的.

刘勰也不可能彻底.但他不取天命迷信,认为,纬书不是圣人所作,但与经书有相通处,有些神话资料,可供采择,有的“事丰奇伟”,可发挥想象力,“辞富膏腴”,辞藻好,可增加文采,像骈文对偶,文采好于朴质的.当封建王朝统治较巩固时,怕野心家假造符谶来篡夺政权,就要禁谶纬,隋高祖、隋炀帝也曾禁和烧过纬书.所以刘勰要正纬,只是肯定它的文藻有助文章,也才有可能.但他这样区别对待纬书,有分寸地评论纬书,还应说是不容易,有难能可贵之处的.好在它此篇的标题是要“正”纬,而不是“取”纬.实为正其非天命神授,仅可参考骈俪,然此亦非其独优,后世已非其时.我们现在不大写骈文,与古时也不同.

第五《辨骚》.刘勰对屈原《离骚》热情歌颂.此篇为何叫“辨”?纪昀评语说是因为:它极分明地辨明了辞赋之源出于《骚》,浮艳之根亦滥觞于《骚》.还有人认为,是因为刘勰辨明了:屈原在《诗经》亡后,能“直承其绪”,还承汉人言;《离骚》能兼“小雅”与“国风”,要抉“风雅”传统.还因为纬书伪惑,而刘勰才辨明屈骚写山水声貌、时节真实之可贵,酌多玩华而不失真,兼有风雅的优点,歌颂《离骚》可“与日月争光”“文辞的雅,为词赋之宗,可谓妙才.”“金相玉质,百世无匹”,且“依经立义”“皆合经术”“体同诗雅”.能“陈尧舜之耿介,称禹汤之祗敬”,有“典诰之体”;能“讥桀纣之猖披,伤羿浇之颠陨”,有“规讽之旨”;“虬龙以喻君子,云霓以譬谗牙”,有“比兴之义”;能“第一顾有掩涕,叹君门之九重”,有“忠怨之辞”;从这四事,说明它“同于风雅”.还有“诡异之辞”“谲怪之谈”“狷狭之志”“荒淫之意”,从这“四事”,“异乎经典”.论及典诰,语其夸诞,既有体宪,又有风雅,真是“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既有骨鲠,又有肌肤;既有经意,又有“自铸伟辞”;既有“朗丽以哀志”,又有“绮靡以伤情”;既有“瑰诡而慧巧”,又有“耀艳而深华”;既有“放言之致”,又有“独往之才”;所以能“气往轹古,辞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屈原这样叙情怨,述离居,论山水,言节候,能“入丽”“得奇”,可说是“衣被词人,非一代也”!是才高、中巧、吟讽、童蒙者都要学习它,可说是“酌奇而不失其真,玩华而不坠其实”,可“驱辞力”“穷文致”,真是“惊才风逸,壮志烟高”“金相玉式,艳溢锱毫”了.

司马迁《史记》对屈原《离骚》这篇长篇抒情诗,倾注最高的热情,颂扬他的赋和《楚辞》,颂扬其志可与日月争光,纠正了斑固和《左传》中对屈原不正确的评论,把屈骚评价为“金相玉质”,是百世无匹,名垂无穷,永不磨灭,是词赋的杰出开创者,所以,王逸称之为“经”.

刘勰则用力把屈骚说为经的新变.典诰为经,又另于经,把它夸谈成词赋的英杰.是正与奇的结合了.能超过《诗经》,有神话,有奇夸,藻采,又能奇不失正,华不失实,有怨情而不乱,指大义远,志洁行廉,称小旨大,兴近见远,传承经典,又能自铸伟词,是可贵的创新.说它从情志到文辞都有特色,雅润而兼瑰诡奇幻,即刘勰可贵的创新.

第六《明诗》.刘勰视野宽广,体大而思同,简要概论了他以前的各个时代的诗歌:三言、四言、五言、七言诗的起源特点,从中提炼出诗的理论.在文体论的第一篇开了个好头,在当时很有指导意义,并能针对当时写诗矫揉造作、失其自然等流弊,起挽救和纠正的作用.

他着重讲五言诗,比钟嵘《诗品》只指出夏歌、楚谣等诗的滥觞,没有他指出汉代民歌等的确切,他还能突出历代五言诗的时代特色和突出诗人,例如建安诗歌特色是“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形象鲜明昭晰而不纤巧,还别于正始明道而浮浅,西晋采缛力柔,东晋溺乎玄风,宋初山水诗采俪追新等.

他还从研论历代诗歌演变特点中提炼出了基本的诗歌理论.《体性》说:“吐纳英华、莫非情性”.《明诗》中说:“人禀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诗生于人的七情,人之情心乃物使之然也,是人感于物而生的.这对于后世诗歌写作,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他很强调诗要“义归无邪”,他说“诗者持也”,即能“持人性情”,即“顺美匡恶”,扶持人的情性不要偏斜.就不仅是他以前的曹丕说“诗赋欲丽”、陆机说“诗像情而绮靡”,还能进而说诗既要“言绮丽”,还要情志无邪,例如谢灵运有“丽典新声”.他要求诗歌不像正始时杂以仙心,率多浮浅,西晋轻绮而力柔,江左溺乎玄风,辞趣一揆.他从内容、风格要质朴、深峻、挺拔,不要浮浅;要写出作家个性、风格,要像建安文学写出慷慨昂扬精神.

他对陶渊明的诗重视不够,不能像萧统赞扬陶诗“文章不群,辞系精拔,跌宕昭彰,独超名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享”,也不能像钟嵘评价“夫四言文约意广,取效风驿,……五言居文词之要,是应作之有滋味者也,……以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者也.”不能你《宋书·谢灵运传》赞扬张衡的七言诗的新成就.他的优点是在重视五言诗上,他对于嵇康阮籍的诗评论“嵇志清峻,阮旨遥深”也很切合,也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七《乐府》.“乐府”是配乐的诗歌,有南音、北声之分.从音乐里可以看出国之兴衰来.乐本情性,感人极深.性情有正有邪,音乐有正有淫.《论语·阳货》说:“恶郑声之乱雅.”《卫灵公》中说:郑、宋、卫、齐音都淫于色而害于德,都是“溺音”,不雅正,祭祀不用.雅乐在周代散失,刘勰说被秦烧掉,汉朝才恢复,高祖命叔孙通仿雅乐制定舞曲仪节.汉武帝命司马相如作诗赋,命李延年作新声,赞颂美德.

刘勰认为,只有古乐,《诗经》中的雅乐保留到汉代的,才是雅乐,此外新制乐曲都不够雅正.魏时的哀思乐府,也是郑曲.《诗经》中的怨诗、《离骚》中的讽怨楚王的诗,刘勰当时的子夜歌和刘勰后代(梁代)宫体诗民歌,即使感情真挚,如按这标准也都要排斥.凡新作,都认为不合中和的雅乐,成了郑曲,则不够正确恰当.诗经《国风》中有“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缘事有哀乐,可以观人民生活风俗淳厚的民歌,东汉后的《古诗十九首》等也都可能被忽视.郑国诗歌也不能一概斥之为淫靡的郑曲.有的雅乐,枯燥乏味,听了要打瞌睡,有的被称为“郑乐”,也有思想艺术都感动吸引人的,一概归之为淫靡,也不一定恰当.虽然,刘勰的动机要倡雅正、贬淫靡,其用心中可能有好的成份.

第八《诠赋》.“赋”兴于楚、盛于汉,是不歌的诵诗,要铺陈文采,体物写志.象其物宣,要合情理,既雅瞻,又奇巧富丽.刘勰兴、举了十家英杰.他归纳出的理论是:大夫登高欲赋,赌物兴情,情以物兴,义必明雅;物以情观,词必巧丽.丽词雅义,符采相胜,新有质,色有本.弃本损质,膏腴害骨,无益风轨,不益劝戒就不好.有各种各样的赋.左思十年写成《三都赋》,写魏蜀吴三国景物,豪富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陆机说“赋体物而浏亮”(清明).那时有的汉赋,铺写壮丽繁富,打猎欢乐,结尾才加几句抽象的讽谏,没有力量,倒是铺张当时不该鼓励的富丽欢乐真能吸引人,能劝诱人,就是表面讽戒,实际作用是“劝百而讽一”.劝诱大于讽戒的作用.想风而实劝.

刘勰说赋源于诗和楚辞,章学诚《文史通义》作了深广补充.有多种分类,押韵有不同情况,与散句有不同组合.征实与夸饰,有丽词与雅义,有的穷变于声貌,有的含飞动之势,有的巧丽符采,有的有典则雅义.刘勰要救当时淫靡之弊,但又赞美丽采,他的主张是要“当情而造文”,诗人之赋丽以则.不要“为文而造情”“辞人之赋丽以淫”.我们现代人也写赋,其规格要求就比刘勰宽松多了,但可参考刘勰论述中正确和优秀的意见.

第九《颂赞》.“颂”是赞美歌颂美好的品德、功勋、成就、行为、言论、形貌.诗经中有“风”(一国四方的风气、风俗、成风化四方的内容的诗歌)、大“雅”小“雅”(要匡正四方的诗)和“颂”.刘勰说“颂”最高最上最纯美,因为是告诉神明的,是宗庙的正歌.其实,是告诉四方的人,希望大家都能这么美好.像楚辞《桥颂》,就“情采芬芳”.历代的颂,浅深详略不同,却都是赞美德容.但歌颂要符合实际,准确恰当;不能言过其实,弄文失真;也不能平淡无奇,仅仅直说表面;也不能虚空议论.要随精而变,纤巧曲致.

“赞”则短小,可以歌唱“颂”的要点,比较精炼.

颂和赞,在人民中会有很大的影响.《国语》中说:防民之口,甚于防川,是壅堵不住的.民口褒贬,甚至像河流有势力,可起兴丧邦国的作用,又往往是看不见的,不易拿住的.所以,真能被众歌颂,是很重要的.古代统治者很重视“颂”,要命人撰写,刻石与碑,要永垂不朽.其实,真有力量的是民意民情真正的歌颂.

“颂”重点在评价,不在详细铺叙(赋)琐细事实.述例也要造典型,创切要点.当然也不能虚空无实,夸张过头.第十《祝盟》.“祝”是古代向神祈祷的官.向神求福的话叫“祝”“祷”,即祝福、祈祷.告神咒敌的话叫“诅”,即诅咒.“盟”是告于神明的结盟之辞.相互结盟,表示忠信.对神鬼宣誓,表示忠信于盟约,由鬼神见证,保证可靠.但事实上可靠与否,则要考验是否真的忠信了.当然为了利益,不管是否要受鬼神惩罚的,也有的是.那就会丧失信义的威信,那也不管了,只是唯利是图,是其主要追求.刘勰虽也迷信和崇敬神鬼,但他明确要求忠信,也不重实际上,鬼神是没有的,也不会真的奖福惩祸;人间自会另有奖惩的办法在要求辞采华美与否.他也没有再详论人世间对于是原忠信于盟辞,另有什么奖惩的制约方法,这也太复杂了,是政治斗争,不是文章研究了.

第十一《铭箴》.“铭”是刻在器物上的文字,记功德,表警戒,也有写哲理的文字,要简要,要事大,文约、典正而优美.例如成汤的盘铭“苟日新,新,又日新”,形式有韵文或散文.“箴”是论疾(讽刺缺失)的,也有防患(警戒)的.如不要沉迷于打猎取乐,不厄勤于国事,荒淫怡悦,刺古以戒今.官箴多用四言韵语,也可杂以散句,不受束缚.铭和箴,都要切合实际为主.

此篇的第一大段中引用到了《左传》宣公三年:“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画下奇怪之物进献),九州岛酋长贡金(景铜)铸鼎象物,百物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把美德示远方和后人,永作锱戒.刘勰在此篇中引述此语,是记夏代就有铸影歌颂美德的.而《左传》原文说的铸鼎象物,则是包括颂美与惮丑两个方面的.我在1956 年考取北京大学攻读四年制研究生时,导师杨晦讲课,非常重视“铸鼎象物,使民知神奸”这一句.我国古代盛传鬼魅怕被刻印形象于铜鼎上,丑形无法逃遁,这是古代一个重要的美学观点!这说明了美和丑的形象,被刻制于文艺作品上,是有十分重大的美刺作用的.我的美学术语是:文艺创作能刻印、描绘、反映出真正的美的形象,生动、鲜明、真切要比作者出面高喊“可爱呀!可恨呀!”更有力量给予,对文艺美学事论,最重要的就是要“形象”,决不是“理论概念化”.必须深刻感悟形象有很巨大的威力.所以,文艺家必须“生活、扎根人民中”,才能写出形象生动的活情.

第十二《诔碑》.“诔”是古代贵族死后,记其生前德行.有述功德、赞忠烈的,也有美其姿容聪慧的,都要简约.“碑”是山上坚石,镌刻其功德,或在宫室、宗庙竖木,刻记其生平.有置墓上、圹中、篆内.有的内容虚假,空泛.其文可取的少.第十三《哀吊》.其实,这些都是所写题材的不同,而不是一种独特的文体.论哀吊有感情真挚痛切,有爱惜之意,述事核实,文辞清晰,也适用于一般题材.

第十四《杂文》.既称杂文,就太多了,当不胜举.有的可归某些文体类,有的困难.刘勰所论,有可参考处,也有不确切处.各种杂文,各有长短,情况复杂,研究者可参考,但古今情况多有不同,如有必要时,应各作细研.

第十五《谐隐》.依我看,谐隐是一种手法,一种风格.擅长于此的作家有的可写得生动,吸引人.刘勰强调了要“有益时用”,能起讽谏作用,有所匡正才好,不要没有什么积极意义,只是说个笑话,引人发笑而已.隐语有的是不好直说,隐语可以说得委婉曲折些,可免待统治所怒杀重责.但有的不好懂,成了难猜的谜语.有的隐语,用寓言形式,内含成语:如“拔苗助长”“唇亡齿寒”等.刘勰还把“谐隐”比作“小说”也是可以的.魏时曹植能诵俳优,小说几千字,显示才学,重视民间文学,他还说过:“街谈巷议,必有可采.”但刘勰没有把谐隐与小说等作一种文体论述,可能不很重视它.

第十六《史传》.刘勰全面论述了史传,自古以来的《尚书》《春秋》《左传》到《汉书》等的历史成就,特重《史记》的伟大成就,在史学和文学中的功勋,足为兴废盛衰之鉴,确是实录良史,不朽之著.文美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实录原则是很难掌握得这么好的,其间要处理好很多复杂艰难的问题,司马迁有很多独创性令人十分敬佩.我还想到,他为李陵事仗义执言而受刑,他为了写《史记》忍辱负重,为留下不朽著作传之千秋万代而奋斗,真是大智大勇有伟人鸿志的英雄!

第十七《诸子》.刘勰重视诸子百家,说他们能入道见志,可悬日月.从伊尹、文王、孔子、孟子、庄子、墨子、列子等到汉刘向校仇.有纯粹与驳杂的,内容十分丰富.还论及杂家,小说家,寓言,神话等.还详论了诸子从内容和文辞的特点风格,认为诸子百家争鸣,没有定于一尊,不依傍门户,能自开户牖,各有成就.他也肯定了庄子,但对庄子广远无边、恣肆想象等优点论述不充分,对千宝《搜神记》的小说新样式,也未注意到,这些是其不足.

第十八《论说》.刘勰说“论”要弥纶群言,精研一理.要师心独风,锋颖精密,辨正是非,如斫破柴木要遵从条理,要约明畅.要建立原则、理论,要有论点、论据,严密有理的论证,确定原理.“说”要说服人,使人愉悦接受和赞同,要有技巧,适应对方需要的利益,分析时势、现象、本质与复杂关系,张弛巧妙,显出忠信肝胆,中肯恰当,使对方能觉得动听动心.对于不同的对象,就像钓不同的鱼要用不同的材料(饵)与方法.

第十九《诏策》.古代封建社会,无限尊重皇帝,把他布政的说话称作“命令”,有不少名堂和讲究要绝对服从.把它叫作“天命”,在不同情况中,或叫“戒”(训誓),叫诰、制、诏、束敕、策、赐等,戒民要敬慎,教民效学,制约性情,不准违抝.现在对我们来说,只是一种知识了.

第二十《檄移》.檄文,威振文字,明白写在板上,如雷电动,声讨敌人.公告说得气盛刚强,要行天之罚.申讨敌人,理直气壮,可以谲诈夸张.移文是对内官府或民的劝谕,也要辞切事明,不事雕饰.

第二十一《封禅》.唐以前,历代帝王在山上封禅,兴师动众,要在泰山等很广很高的山上筑土坛祭天地,报功颂扬帝王天枢美绩功德、文德武功,成为一大典章.只有帝王才是有大功德至高的圣君,才能封禅,才能祈求无穷福祉.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作为太史公,因留在洛阳,不能跟汉武帝到泰山去参加封禅典礼而发愤而死.封禅文字典雅,粉饰太平盛世,往往浮词乏彩,缺乏力量.

第二十二《章表》.旧社会臣下上书,章以谢恩,表以陈情,都要真诚.表有谢恩,让爵等,都要有雅文、清丽,都以情胜为佳,情辞俱胜能动人则最好.刘勰认为,曹植的表写得最好,体瞻而律调,辞清而志显,应物制巧,随变生趣.周振甫注释本认为诸葛亮的《出师表》真诚,志尽文畅,有实有华,华实相胜,独胜群才,志显辞清,肺腑感人.历史上,气扬采飞、有风骨的还很多,但也受忠君的局限.

第二十三《奏启》.“奏”是上书,或称上疏,辞质,理切,明畅,也有文采深情,真诚.“启”是开启心语,要言不烦.奏和启,都要确切通畅,不吹毛求疵,不偏不诬.章表、奏启、议对,三者都可陈政事,讲礼法.姚鼐《古文释类纂》归为“奏议”类也可以,也可称“奏疏”.战国时君臣都称上书,秦时始分别诏与奏.

第二十四《议对》.皇帝要咨询谋略,大臣发表回答的议论,要合宜,简洁合理.对策,要抓要点,切合,不要造成仅贵美服的陪嫁而贱看新娘,那是买椟还珠的效果.对策更要准理中肯,不要偏于误谬.

第二十五《书记》.要准确记写下君子、小人的言行、心态、表情,要合情合理,切合实际,记得精要,少一字则义缺,多一句则辞繁.广义的书记,包括简牍、志意的片言只句.(周注第286 页)对谁可发,怎样写法,多种多样,比较自由,无严格规定.

第二十六《神思》.从这篇开始的一些篇,是《文心雕龙》的精华,对我们现在仍还有很重要的指导作用.神思,是神与物游的巧妙思理.思接千载,神通万里,是自由想象在凝神、虚静中产生声色活跃的意象,是驭文的首术.

志为气之帅,气为体之神.作家的情志气概是作品的生命.人民的生活和理想是文艺的根源,所以作家首先一定要以深入生活,扎根人民.这里有最著名的两句:“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说明了情意满溢于物景印象中,这是文艺创作中最重要的美学特征,它是文艺形象内含的义理,所以会有强大的审美感染力的根本核心原因.也是文艺创作不必苦虑劳情去挤索,自然抒发情意反倒可产生杰作的原因.迟心能胜速,速能胜迟.迟速均可,其要在自然蓄积而自然抒发.无情意的景物在有情,作家心脑中都是壮丽美好的声、色、形象.

因为作家的才能、情感、性格、修养、能力有不同,迟和快有多种情况和原因.有的贫乏义理,有的溺辞纷乱,有的意卓思巧,有的拙讷空洞,所以功夫在平时,都要“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研阅以穷照,驯致以绎辞”.要有新意新料加工创造,极尽推陈出新的变化,才能文外曲致,创造出新的作品.神,要靠形象显现,形象中要富溢精神,才能有强大的审美力量和卓越作用.

文艺创作出于爱国、爱人民、爱真理、爱美的.写作时要专心、凝神、虚静、集中心思感悟.这个与虚静,所指不同,并不矛盾,都是需要的,要统一结合得好.

读此和所贵此观,看文艺时,也要专心,凝神虚静,不要心烦不定,也要产生共鸣,对作品与人物产生爱美悦己的.这虚静与所指不一,都需要,两者也不矛盾,是统一的,有联系的,不可混为一谈.其联系就是:只是凝神专心于此,才会爱美悦己于作品中;只是专注于作品,才可能虚静专注而不分散注意力和杂思其它.

第二十七《体性》.这篇论作家个性、才情、气质、修养和文艺作品风格,非常精彩、全面、深入,对作家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作家的情和理,表现为文章和形象,由隐至显,由内表现到外.内在的“才”有庸俊、“气”有刚柔;作家的“学”有浅深、“习”有雅郑.才、气、学、习,决定作品内的辞理,庸俊,风趣,刚柔,事义浅深,体式(风格)雅郑.

所以,文体的风格是由作家的个性、才气、学习的气质修养决定的.文体风格有八种(典雅,远奥,精约,显附,繁缛,壮丽,新奇,轻靡).八种风格有变化,都是由于作家的情性、才气不同,才表现不同的.因果确切,表里必符.因此,作家初学什么要慎重.初定器彩,要再翻移就很难了.要根据自己个性去选摹文体,锤练才能,抒发情志,走上正路,渐达成功.作家的先天气质、情性和后天的习练修养,决定作家的个性和作品的风格.作家个性,犹如车轮的“环中”;它吸收不同的益养,就犹为穿在车轮环中的直木,都会跟随“环中”旋转,成就异彩风格的转动变化.

风格,有作家、作品、修辞等方面的风格,有奇正、雅郑、典丽等不同,也可相反相成.可以相反相成,相辅相成,有利有弊,有长有短,有矛盾,可转化,统一.风格和个性也会有长有短,有变化,有发展.

第二十八《风骨》.作家抒发情志,感化读者的情志,就像气功成风,意气俊爽,有很大的力量;作家运用辞义,就像人体骨架,结言端直,振采鲜明,也有很大的力量.

所以,作家写作,必定盈足气健,情显辞精,很有风骨.如果瘠义肥辞,繁杂失统,就是无骨.如果思不环周,索莫乏气,就是无风.有了风骨,还要有文采,才是两全其美的鸣凤,能高飞而美耀.要有情意新奇而不乱,辞采新奇而不诬,能够风情骨峻,气盛骨健,是美丽的鸣凤,既不是无风骨的鸷鸟,只是会高飞,却无美采;又不是形态妖娆的野雉,只会乱窜,却不能飞跃.

有风骨之作,情气和辞义,都有骨力和文采,才是最美.风是意气,骨是事义.风骨形成作品的美与力的统一结合.《易·大畜》:“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就是要有力,又有新美的光辉.

第二十九《通变》.文辞气力,体制名理,都有变和不变.变中有通(继承),通中又有新变,与时俱进.路长无穷,源泉不竭,草木文章,都有继承与变化,质文、雅俗,都要互依互生,相成相克.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有通有变.参伍因革,有交错,有因袭,有变革.既要继承法古,又要走向革新,有通有变.文律运周,日新其业,变则堪久,通则不乏.不能僵死不变,也不能只求新、奇而随意乱变.总变向好的方向变.越变越好.好的文义要继承,好的趋时要通变.情志才气,文辞雅俗,都要新变.要不断检查、调整、克服流弊、局限、片面,发扬优点与长处,不断地变而通,日新月新,越新越美.第三十《定势》.文体,这是“因情立体”.不同的文体,就会有不同的体势,就像剑矢有直射之势,涧水有曲迥之势,都是自然的情势.文章中有典雅、艳逸、浅切、辨约的风格,有慷慨激昂与委婉体贴的不同体势,都是自然形成的.

势无定格,因为情意不同,形色不同,体势也自然不同.奇正虽反,却可兼解俱通;刚柔虽殊,也可随时而适用.弓和矢,如果都说自己天下无敌,矛盾绝对了,就很难都可确信无疑.执不可独射.天下的真理都有相对性和局限性,不能全归于绝对无例外.文章的体制、气势、风格、情意的形态很多样,必须因情立体,多样因变而化,可有不同情况的变化运用.往往形成有缺陷,还必须不断调整和弥补、改变、加工和改善.不能完全任其自然,随遇而安.这就是:“循体而成势,随变而立动”.五色之锦,各以本采为地,也不能随便凑合,成无主次的大杂烩.

作家有偏好,各有所慕,所习不同,所务各异,就有不同取势,各有长短.如要包下一切好,那是很难、很少的.

近代多穿凿取新、率好诡巧,弃新厌旧,以反正为奇,颠倒文句,不是正当的推陈出新、奇正辩证结合,这种势流不好,会像《庄子·秋水》中说的秦陵孩子去赵都邯郸学步,没有学到,反而失去原来步法,只能匍匐爬行而归了.

我们赞赏新变,主张“因情立体”“即体成势”,辞已尽,但气势有余,使人回味不尽,铭记难忘;要顺其自然,又要加工修饰,润泽强化,纠正讹势,不断创新.心术要成为形象,焕发出文采华丽,情深采美,富有文势.《论语》称圣贤书,辞丽文采,叫文章.《周礼·考工记》说绘画中红白叫“章”因有文采,故叫文章.

第三十一《情采》.文章,文学,必须有美的文采,就像水有沦漪、树有花萼、虎豹有皮采.文,必须有形.色、声、音、情、性进而构成绘画、音乐、辞章、诗赋文.文章要真实,但还是要美.老子是厌恶虚伪的,厌恶不真实的美言,但他五千字精妙的道德经,并非弃美的.庄子也赞许辨雕藻饰万物.铅黛要用来饰容貌,美的姿容,有顾盼的情韵.文质的根本是性情的表现,要情理正定,才有辞畅美文.要为情而造文,不要为文而造情,虚假做作,沽名钓誉.要去思蓄愤,自然抒发为文,吟咏情性,真实精彩,才能动人.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吸引人众,就因有真美情姿.文章要有真情实志的优美表现,才能吸引感动人.只求钓饵优美,以黄金作钓具也没有用,是钓不到鱼的.只求外表优美,就失去文采述志扬情的根本.情深志真,再有美采,才能给人无穷美味,尝之不尽.情理是经,文辞是纬,是辅助情理畅达得好.清丽的文章,与对偶、声律、辞藻的文章都算有广义的文采.但过分追求人工雕琢,离开情性风骨之本,为文而造情的丽采,情伪采滥忽真,是不好的.最重要的根本是:真实情理本身有深彩,如墨分五色的水墨画也能抒情,也有文采.

第三十二《熔裁》.情理为本.确立文体,但不一定恰如其分,而有偏长,变通趋时的文辞,也可能嫌繁杂或不恰切,这就需要“熔裁”.熔,要规范立的本体,看是否纲领情理昭畅,有没有赘疣、多余叠加的内容.裁,要剪截浮词芜移、不必要的相同重复,等等.

因为思绪纷乱,辞采苦杂.心非秤锤,难免分不清轻重缓急.因此,开始设情位体,中途选取事例,最后总结要点,要做到首尾圆合,条贯统一,是不容易的,很可能有不恰当、嫌多余、嫌不足处,因此就要修改,去掉删削处,增加缺漏处.有的要压缩,有的有添增.要删字而保留重要意思,增加的意思须重要而明显;不是不恰当地缺了重要意思,增加了多余的废话.

要修改到不可再删再加.要做到情周而不烦,辞美而不滥,就靠“熔裁”的炼意与炼词是否增减恰当功夫了.不必要的,虽美也要删去;必要的,虽难也要写好.

说理要周到,叙事举例要恰当,情理意义要接通,文势要顺畅连贯,增删都要恰当,繁略合适,情理、体裁、风格都要完美,都要对症下药,调整和克服不足和缺点,发扬优点和长处,尽力使之完美.

第三十三《声律》.音律的原始和来源是人和物的声音,肇自血气、生气和声调,快慢高低,表现出不同情感,能唤起心情的感应,共鸣,有很强的审美感染力.它能使人觉得悦耳动听,进而心理愉悦,提升精神境界.

声有飞沈,响有双声叠韵.像有人口吃,有人流畅.声音的区别和变化非常大.吟咏歌唱,有不同的滋味,情调.异音相从,谓之“和”.同声相应,谓之“韵”.要作韵选和恰当,又不容易.吹籥,调瑟,不失正和,不违逆身心,也不容易.音律,对于人的心理、情绪、精神的影响十分巨大,重要.不能对圆凿(孔)用方枘(柄),二者不匹配,难相适入.当齐梁时,格律诗的平仄用法还未定出来,当时只讲押韵、对偶、格律规定.到唐朝才定出来,因此有不同要求与做法.第三十四《章句》.说话,写文章,要分段落,要有停顿,要连接.区分局部和全体,就要分句,分章,表明本未,首、中、尾顺序成一整体.四字一句,密而不促.六字一句疏而不缓,再权机应变三五六七,随时代变,各得其用.改韵从调,或取中和.可各抒情志,各有所好,各有长短.再加虚字,好像无实义,但有益语气情意,宛转曲折,也有作用,很有讲究.如舞蹈分行列,有进退变化;音乐有节奏,上抗下坠,曲折快慢,变化多端,开关连停,学问很深.有起伏,有照应,有收缩,有放开,有控制,有引申,有贯通,有冲突,有圆转流美,有强烈突变,神态情意有万千变化.

第三十五《丽辞》.六朝时盛行骈文俪辞.俪辞是成对的词句,如“谦受益,满招损”等.又像人的手足四肢,也是对称.刘勰列举了言对、事对、反对与正对共四对,说言对易,事对难,反对优,正对劣.其实也不绝对是如此.实际上是:要对得自然恰切为好.四对不必分优劣.要对得精巧,要有奇气异采,理圆事密,精美有味,如珠联璧合,才美妙.若很勉强拼凑成对,重复单调,是反会使人昏睡的.内容空泛,文辞拙劣,对得不恰当,反会使人讨厌.其实,配匹俪对的词很多,如上下、尊卑、有无、同异、来去、虚实、出入、是非、贤愚、悲乐、明暗、浊清、存亡、进退等.还有很多种的类:一二三四是数类;东南西北是方向类;青红玄黄是颜色类;风霜雨雪是天气类;鸟兽林是物之类等.对句中还有上下、左右、隔句、连句、正反、审美、类对,等等.总之,天地很宽大.

第三十六《比兴》.比是比喻.写物、附理指事,可以环譬、托讽或誉.兴,托物起兴,可以称名小而取类大,婉而成章.比和兴,文无定体,都以运用得恰当切合为贵.其感发力量是很大的,直说往往平淡浅露,比兴用得好就生动,有情趣滋味.但是,如果比兴用得不恰当,也会产生反作用.比得不伦不类、不合适,兴得晦涩难懂,加了注释都不能使人明白要兴起何意,就叫人反感了.

第三十七《夸饰》.形器要写得真切动人,神理要体现得使人深悟感切,都不容易.作家为吸引注意,体验感悟得深入人心,往往要夸饰.说高入云天,狭不容隙,说多是成千上万,说少是民无孑遗.但夸饰过分,诡滥愈甚,过头太甚,也会使人反感.夸饰得恰当合适,则能醒人耳目,振动心灵,产生很好的美学效果.

刘勰主张“夸而有节(制)饰而不诬”,饰可“穷其要”,但不可“夸过其理”.就是要适度,讲分寸,又不能太严苛.事物、心理、时空、因果都可夸张形容,怎样才恰好?见仁见智,人们会有争论,就需要不断探索与商讨.很难有,也不必有一个规定,要所有的人都遵守.

第三十八《事类》.援引前人的人事和论语的意义,说明自己主张的明理.有人学识广博,但才能贫乏;有人富有才能,却又学问贫乏.学要广博,选取事例要少而精,说理要核实,表里衣美原染,得理要义.引用权威性的话和事例,明引或暗用都会有说服力.但不要太生僻难懂.要引用得恰切精彩才好.

第三十九《练字》.古代神话传说:苍颉造了字,妖魔鬼怪怕被记载、揭露、天神怕乱,因此鬼夜哭,天雨粟(《淮南子·本经训》).这也说明文字的作用很大,为人类社会所极需.官治民察,社会活动都少不了它.表情达意,深细曲折,变化万千,有奇有正,有诡异丽怪,声形同异,有庄贱圣卑,形成不同文体风格.一字褒贬,后果严重.要自然贴切,符合实际.通用于人类中,但纷争并不少.

用字既美而恰切,要通俗好懂,不要奇特难懂.王安石诗“春风又绿江南岸”,“绿”字是改过十几字(到、过、入、满等)后才选定的,确实最好:不仅色彩鲜明,又含使岸显绿之谓动词,更加生动了.

古今语取义不同.为《论语·八佾》说“《关睢》乐而不淫”古语“淫”有与过分两义,此处只取“过分”之意,而不能用今义“”去理解它.又如《老子》中“甘其全”,不是说“吃得好”,而是“人们主观上认为吃得好”,并非真是吃得好.

第四十《隐秀》.文情随心理变化,有文外重旨含意的隐,没有说出的深意;有隐秘潜伏的含蓄在诗文中.又有篇中独拔卓绝的“秀”.两者都是美,如水中有珠玉,很耐人寻味,都是宝贵的“美”,都有强大的吸引人玩味的审美感染力,都是自然形成和产生的好,不要苦思苦索去寻找她们.但是有些人一心要求奇特,呕心吐胆,苦思经年,晦塞难明,雕镂过甚,都不是真美的隐和秀.过分地人工强求,都不如自然的隐秀好,真有感染力,能悦耳动心.

隐藏深意,独拔秀句,都要本身精彩,妙合自然,十分精辟.隐,是不露在形象表面,而是表面上看不见,不明说,但是隐含在形象外,是形象暗示、隐射,启发读者感觉到、体验到的.它是中国诗论中有名的“象外之象”,是有中国特色的美学理论,重要过于形象内的表面之象,而在表象之外,巧妙的神思所寓,能给读者极大的审美乐趣.这是作家智慧的巧妙神思的深细卓见,却又不须劳精苦虑硬逼出来的.

第四十一《指瑕》.声不需翼可飞,情不需根却牢植内心,会滋生出繁叶美花,所以要谨慎考虑,总有缺点毛病.诸如:用词不当、文义失当、比拟不类,影响很大.抄袭、犯忌、虚假、说理不确、抒情写意不真、形象不鲜明、结构条理混乱、旧染成俗、名不正言不顺、思路不清、内容到形式不和谐,等等,不胜枚举.

第四十二《养气》.生命是人的基础前提.气是生命的根本.言辞、文章,要表现精神、情志.精神和情志的根本就是神,神的根本就是气.气要旺盛,才有精神和情志,才能创作出好的文章.

年轻人气盛、志强、思锐、情旺、容易偏激,所以要涵养气质.年老人见识广深,但气衰力弱了,容易退后保全,更要涵养气质,防止消极不努力.气有通塞、神力易疲劳,更要注意调整涵养,不使壅滞,要清和畅通、虚静、从容、不慌不忙、不懈怠、不松弛、遵循规律、稳步进取、快乐愉悦、老有所为.养气好了,心气和畅,虚静明朗,情志神理都能通畅,才有愉悦,才有力量,才有创造出新.

第四十三《附会》.写成一篇文章,就像缝制一件衣服,建造一座房屋,要有头尾身段,要有结构,组织成一个整体,取舍材料,要有体制,结构要完美.要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文思必须严密完整,有纲领、血肉,没有颠倒、混乱.首尾严密,表里一体,局部服从整体,细密精巧,没有偏差,有完美体统.思路纷杂,变化多端,常易浮泛不实,或思路不清,或单薄,或杂乱,或离散.不能长短、轻重、大小都恰当,能成完美整体.要善于结合,不要七零八落,各奔前程.要理得而事明,句美而辞当.驾船要划船统一,驾马要挥鞭一致.各部分紧密结合,都取力于整体,就像交响乐,最重要的是总指挥,全局都在心手上.和为美,协调附会结合得好,合万为一,万途同归,百虑一致,有严密完美的布局和章法,无棼丝之乱,无害群之马,能叫人感动,又让人看不到局部,只是感到一个完美的整体.

三十二《熔裁》讲练意练辞,三十四《章夕》讲分章造句,四十三《附会》讲附辞会义、整体结构.三篇讲的有密切关系,分不开.所以,最重要的是要胸有全局.决不能只见局部,做了一段再想如何做下一段,支离破碎,各自为战,没有全局观念,就不会有美的整体了.各部分也不能闹独立,光想显出自己,无伏笔,无呼应,不平衡,不充分,无整体观,是创造不出美的整体的.

第四十四《总术》.这是“创作论”的总论.文体可“三分”:无文采不押韵的经书是“言”;有文采,不押韵的是“笔”;有文采而押韵的诗是“文”.也有“两分”法:有情辞声韵的是文,直言无文采的为笔.刘勰认为,写成文字的都总称“文”,有韵、无韵的又分为文和笔.现在我们则分:通过形象(有人物,情节,故事等)表达情思的是文学作品;抽象直说人事是非文学作品.虚构与非虚构的真人真事的,都可以是文学作品.文体,陆机《文赋》讲十种,不完备.刘勰分了二十篇,似又繁琐了.刘勰的“创作论”,不只注意辞藻,还重视创作方法.从表面上看,精练和贫乏都短,博学和芜杂都详多,善辩和浅薄都明显,深刻和怪异都曲隐,但却都有优劣的巨大区别.区别就在:才能、技术、水平、好坏、美丑等根本性质都大不相同.所以一定要抓“总术”,从总体上考察是否有恰当的情会、时机、机巧、变化奇妙又不失正,能使义味腾跃,辞气生动,如视锦绘、听丝簧、味甘腴、佩芬芳,万千因素,结合为一,不因一个缺陷,使全局解体,能像车轮三十辐共成整体,能长驱千里.所以巨细都要抓,最重要是抓总体.这就是乘一总万,举要治繁的总体,没有定契,却有恒存的真理.

第四十五《时序》.讲文学史观.文学历代有很多变化,“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唐虞诗由质朴到心乐声秦,夏商周从颂德到刺过,战国从炜奇到纵横家,西汉从楚辞到汉赋,东汉从儒风到浅陋,建安则慷慨多气,正始又趋轻淡,西晋清英绮糜,东晋玄风大盛,实代英采云构,这就是“十代九变”.本篇开头两句:“时运交移,质文代变”说得很确切真实.歌谣文理,都必然与世推移,随时代变化,有很多因果关系形成,不以各人意志转移,也不是各人可以预料、完全掌控的.

人们只有观察事实,探索规律,争取美好的发展演变.第四十六《物色》.“物色相召,人谁获安?”物色必然会因物有其容而引起情感反应.“物色之动,心亦摇焉”,人心波动的情意是被物色变化所决定和引起的.世有其物,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花叶能迎意,虫声能动心,清风明月,白日春林都会激起人的审美感情的感应与产生变化,所以人们会有不同的文学创作,写气图貌,随物宛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桃花杨柳,日出雨雪,形象声态物貌难尽.文章既要形似,又要神似,体现物景事变,情志变化,要借巧会声适要,推陈出新,有情味有余意,有继承,有创新.目有往还,心有吐纳,情往似赠,兴来如答.这就把文艺创作中的物我、景心、主客相融相生的神妙关系说得很透彻了.物引起人喜怒之情,人的心情也影响物在眼心中着重激起的感情.心物有互动关系,随物境与心境而变化,也多样复杂,可说是无穷尽的.触景生情,情以物迁,随物宛转,与心徘徊.景中有情,写景寓情,情中有景,写情中景.突出与弱化什么,可有不同变化,情景相融,可有无限创造,产生无数美妙意境.还要自然,有真情,有滋味,而让人咀嚼有余,就引人入胜了.第四十七《才略》.此篇为作家论,与《时序》的文学史论,可相互参看.评论作家,该看到各有所长所短,与他们各自环境、出生经历,联系起来,也各有特点、贡献与不足.评论者也各有环境、经历、时代、思想情感重点,注意不同,评价也不同,情况复杂,要深细研析.

第四十八《知音》.全篇第一句就发出深沉的感叹:“知音其难哉!”是因为知音确实很难.其原因很多:(一)音有曲直明暗,知有高下偏狭、普实难知,知实难逢.(二)人多贱同时、今时、近处,思古时、远时、远处,贱见贯闻(实际应该是同时重视:百闻不如一见.)崇己抑人(文章是自己的好,自己是珠玉,人家是瓦石)都是私心狭器的限制和偏心作怪.(三)认识的偏差,珠玉与砾石混同.文情比器皿更复杂,更难分清高下、优劣、真伪、是非、善恶、美丑.(四)各人的知识、理解、爱好、偏广、高低、全缺不同,鉴赏能力也很不同.

文章很不同,评赏的人的水平、能力、爱好又很不同,当然就评价差异很大,两相契合的知音当然也就难逢.怎么办?刘勰的办法是:务先博观,“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见得多,知识广博,就能比出高下,见出好坏美丑,可以克服偏狭浅讹之见.还要深细考察“六观”(体例、置辞、通变、奇正、事义、宫商)是否恰当,是否美好.从外表形式是否优美恰当等,进而全面考察内容情志,结构、风格,文与质,等等,不再贱近贵远,文人相轻,片面狭隘,尽可能做到“平理若衡,照辞如镜”,真能,妙鉴审美.

第四十九《程器》.是说文人材器的品格道德.文人往往专注于文学写作,不注意细节,总有不同的缺陷.有些是属于各人重视追求不同,有的个性爱好,以为是优点特长,别人可能以为是缺点短处,也是常有的.有人名位高大,别人看得好.人职卑无名,别人就多挑剔贬低他.命运高低,不全与才德相称.有时运遭遇的偶然性,被人评高评低,也有偶然性.君子不能钻营追求名利,只能平时努力蓄积美德美才,等时机运.作为优美才器,不能自吹自捧.人品应高,表现要真实,作家应自强不息,是努力方向.

第五十《序志》.文心是为文之用心,要雕琢成龙,出类拔萃,表现性灵,卓见高情,超越万物.刘勰说,他梦里都在想跟随弘扬孔子圣人经典,决不随波逐流,离经叛道,爱奇浮诡.近代曹丕、陆机等文论,“各照隅隙,鲜观衢路”,评论作家作品,还有密而不周,辩而无当,华而疏略,巧而碎乱,精而少功,浅而寡要,未能寻根索源,离开前源又不能益启后人之思.他认为,文心之作要本道师圣,抓住枢纽,抓住始末,释名彰义,明确纲领,再详析情采,神思,等等.弥绘群言很难,有同于旧谈,也有异乎前论,都不是有心同异,而是势不可异,理不可同,都是为了服从真理.刘勰在创作论、风格论、文体论、鉴赏论方面,都作出了新的探索、研究、论述,都有超越前人的创新,是空前的成就.其实,也可说是空前绝后的不朽经典.绝后,不是说他的后人不会有超过他的贡献,而是说时代变了,不可能全部都像他那样研究和著述了.

后记

我写这篇笔记,是完成我61 年前的心愿.在1956 年周总理提倡向科学文化进军的热潮中(他还规定考取了高校,各单位必须放人),我报考了北京大学文艺理论四年制副博士研究生.1957 年入学,听了郑奠教授的《文心雕龙》课,当时就想应该写这笔记.后来因为政治运动不断,我要为现实服务,一直没有写成.2018 年春节,我愉快地读完了习总书记的两卷《谈治国理政》后,写完了《学习美学思想的心得体会》,就下决心写这篇笔记.

这篇笔记,我想要写出新时代研读《文心雕龙》的特点.我一向认为,《文心雕龙》是空前绝后的文论,是有中国物色的美学不朽经典,写得确实好,体大思周,说得中肯,符合实际,有很多精彩的创新之见.我说它“空前”,是因为之前的人没有写出这样体大思周的专著,确实太不容易了.说它“绝后”,不是说后人写不出比它好的,而是说时代变了,新时代更美了,不可能都像刘勰那样写这样的书了.

我还想我的笔记应有新时代的特色.很多当时刘勰重视的问题,现代不存在了,变化了,我们可以不必重视注意,应该着重选取它中间对于我们有较益和指导作用的部分,有话则长,无话则短,所以,我遍读了其中五十篇,但每篇笔记长短详略不同.

还有我现在选取的心得体会,可按现时代情况写,所以我在第二十六篇《神思》的笔记中,还想到和写进了总书记提出的“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等重要指示.我在谈第十一《铭箴》中还写进了我在北大听杨晦导师讲课中听到的“铸鼎象物”,我现在的美学感悟是:形象在文艺创作中有比理论概念更重大的感力,所以“铸鼎象物”有很重要的作用.

我在61 年后写成这笔记,能用通俗易懂的话,按现时代的需要,简要提炼出《文心雕龙》的精华,让未读此书的人短时间内可了解其全局概念与主要论点,以便再进行深入的专门研究.我加了一些通俗的说明,我也感到幸福和愉快,是新时代给我的思索.我要感谢这个新时代,也要感谢《美与时代》能体现“新时代美”.能赞同我把弘扬《文心雕龙》这样重要的有中国特色、对世界有贡献的优秀成果,在刊物上推荐介绍给大家.我的笔记很肤浅,受我选择与水平限制,肯定难免挂一漏万,有很多缺点,要请大家指正帮助.谢谢大家!

我作为《美与时代》的学术编委,除了现在年届米寿年,我怕失去记忆力,所以现在仍以只争朝夕的态度,争取多写出一些重要心得和想法,希望刊物可否增辟一专栏,请大家写《中外美学经典介绍(或研读)》例如我这篇谈《文心雕龙》.我还想再写读于编的《中国美学资料选编》和柏拉图《理想国》等.

我处在新时代,来研读《文心雕龙》,我认为其中的《原道》,我们可继承古代的精华,遵奉宇宙发展总规律和原则,同时应遵循新时代的“道”,即总书记指出的重视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求创造幸福美好的生活的最高总要求.其中论述的譬如《诠赋》《誄碑》《哀吊》等文体,已时过境迁,我们就不必太重视,可以学刘勰的研究精神、方法来研究我们新时代新的文体,例如手机文艺和网络文艺等.我们应该特别重视《文心雕龙》中的精华,例如二十六篇《神思》后,《体性》《风骨》《通变》《定势》《情采》《附会》《物色》《知音》等精华,至今仍有很强的生命力,且有后人难以企及的很多精彩深细的创见,我们要深入研究,做出新时代的创造性发展,使《文心雕龙》能在新时代放射出伟大光辉,对世界新美学作出杰出的独特贡献!

文心雕龙论文参考资料:

辩论文格式

政论文范文

毛概论文格式

高被引论文

心脑血管病防治杂志

政论文

该文总结:该文是关于《文心雕龙》和新时代和心得方面的文心雕龙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文心雕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