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思想史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和西方人本价值的思想史追溯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思想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1

《西方人本价值的思想史追溯》

该文是思想史方面有关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与人本价值和追溯和思想史相关论文如何写。

摘 要:人类自诞生之始,便在追问“永恒”的存在,寻求永恒的真理.探索从人本身出发,到人所在的世界,真理既存在于人本身,也存在于人所在的世界.古代先哲们从追问世界的本原,到思考存在的意义,对于“人”存在于世界的意义的探索,愈加深刻,愈加明晰.人不再只是“生存”的人类,人已经脱胎换骨,成为真正的思想当中的人.

关键词:西方;人本价值;思想史;真理;存在

一、人类早期对于“人本”思想的探索

人类的思考,大约都是从注意到这个世界开始.原始人类依靠动物本身的自然属性,生活在包容万物的自然世界中.因为生存的需要,人类学会了利用大自然的给予制造工具.当种族部落的自我防御机制逐渐强大、当原始人类的生活环境不再充满危机,人类头脑中思想的种子开始在自然的世界中萌芽.

种子萌芽后,枝叶的牵引指向了生存以外的人类活动.人类首先学会了观察——观察周围的人类所生活的世界.人类不再只依照动物性的生存法则生存在这个世界之中,而开始有了生活的目光.人们看到了山洞对面的山、清晨树叶上的露珠、断裂的树干上的年轮,以及山洞中自己辛苦钻来的火种.从这时起,“人类”已开始向“人”转变.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类思想的萌芽逐渐成长,人类越来越进步.当人类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已不只是单纯的认识和观察这个世界,而是重新思考这个被自己所观察过的世界,以及从未主动认识过的自己.人类的大脑启动,从了解外部世界转而关注人类本身,人于是开始思考,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继而思考“人是什么?”“人为什么活着?”从而开启了关于爱智之学的思考.再经过系统化、逻辑化的整理与构思,人们也逐渐形成了哲学的思维.

相传西方第一位哲学家是泰勒斯.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本原.于是古代哲人从泰勒斯始,始终追问一个问题: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他们将世界的本原统称为——始基.

始基是指事物的最初状态或者是事物的基本要素,或是事物存在和运动的缘由.它先于一切存在而存在,无始无终,永恒不变且唯一.在泰勒斯之后,阿那克西曼德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无定”、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则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的活火”……这些固然是不可能的,然而当古人开始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就是开始思考:我所在的世界究竟是什么?对于世界的探索有了究竟,就能够明白人在世界中的存在的意义.继续追问“我”为什么会存在?“我”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到追问“我”是什么?至此就回到了最初的思考:世界的本原是什么?是什么构成了这个世界?构成了我?若这一“本原”的存在具有意义,那么这个世界便是有意义的,“我”的存在也便是有意义的.究其根本,古人追问世界的本原是什么,也许是为了探求一种永恒的存在.

二、西方人本价值思想的萌芽

马克思曾指出:“哲学最初在意识的宗教形式中形成,从而一方面它消灭宗教本身,另一方面从它积极的内容来说,它自己还只在这个理想化的、化为思想的宗教领域内活动.”古希腊先哲们的“一元”本原论,将世界的起源定义为一种世界之中的具体实体,而这个实体的存在先于一切存在,并且其存在不需要任何存在的理由.这种世界之中的实体高于世界,世界由它产生,且充斥整个世界,因此世界之中亦有其存在.先哲将本原置于绝对精神的层次,因此无需解释,而对于本原诞生世界,又是以绝对理性、逻辑的方式阐述.正如马克思所说,他们想要绕过宗教,甚至是以高于宗教的方式解释世界的本原问题,然而却依然绕不出宗教的圆圈.

如若依照本体论的道路细究,依然有很多无解的问题.为什么永恒不变且唯一的本原所构成的世界是有限的、变化的、不唯一的呢?本原按照“逻各斯”的规则构成一个实体之后,不可也不能违背规则毁灭实体,那么这个实体就是本原聚合而成的实体,实体中的本原是永恒不变的,但实体却有生、有灭、有限.在实体毁灭后,实体中的本原也一同毁灭,那么如何说这个本原是永恒的?如果说,本原在规则之中,受规则约束,实体因此有条件、有限制,那么本原与规则谁先谁后?谁是最初的本原?

因此,若不将本原归类于绝对精神的层面,必然陷入更深的旋涡——不可知论.正如佛教所讲的“言语道断”、只可意会的意识领域绝对存在,无疑是对于本原最好的解释.

在哲学当中,思维与感受是被区分开的,若在某些意义上来说,甚至是彻底被区分开的.我们往往认为最直观的感受往往最真实,但导致最直观的感受的来源也许并非真实.感官受感官来源的影响作出第一判断,由第一判断引起的直观反应既非理性也非感性,属于自然机体的本能,而感官获知感受的过程则为感性.对于一件事物的存在,每个人对其的评判标准都不相同.这个标准,大多是由积累的经验获得.感官反应外物,带来的感受也是由经验所获得.而经验的正确与谬误,却并没有评判的标准.因此,由经验所带来的感受未必是关于真理的认识,也有可能是对于谬误的认识.也正是因此,在赫拉克利特之前的古希腊先哲们,提出世界的本原是经验当中的物质实体,必然不可能作为世界的本原.而与感官不同的思维,则可以超越经验来思考,跳过感官的影响,凌驾于感性之上.就是因为思维与感觉的理性与感性之差,才能够体验从经验的归纳到对于超验之域的探寻.对于巴门尼德的“是者”所分有的“是”,只有在超验的思维领域才能够提出以及被领悟.

尽管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世界的本原是一团永恒燃烧的活火”,但他受毕达哥拉斯的“数是万物本原”的空间本原思想的影响,对于本原的探讨扩展到了精神领域,而不仅仅局限于物质实体上.赫拉克利特的“活火说”中说到:这个有秩序的宇宙对万物都是相同的,它既不是神也不是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将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按一定的尺度燃烧,按一定的尺度熄灭.这里的尺度,就是逻各斯.逻各斯在西方哲学中,延续至今代表着一种理性的存在.赫拉克利特认为逻各斯是规律的规律,先于一切存在的存在,既是“源”也是“流”,无需任何先由.一切事物的诞生与存在,依照逻各斯的规律而诞生与存在.逻各斯的出现,规范了万物运行的法则,存在不再是无运动规律、甚至杂乱无章的.

历史的发展,总是惊人的相似,几乎在同一时期的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观点与西方提出的逻各斯的规律有些异曲同工之处.这位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就是道家的创始人——老子.老子的《道德经》是概述道家思想的重要著作.老子在这里提出了“道”的概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道,先于一切存在,是原始混沌之前的混沌.道产生万物,无意识、无目的,但其有自己运动的规律,是“有”和“无”的统一.对于逻各斯说明万物运行的规律,“道”的提出,说明得更趋近万物的起源.这一起源,是在绝对意识领域里的存在,而逻各斯,则是存在之中必然存在的规律.与“道”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更相近的,是在逻各斯的提出以前,古希腊对于灵魂的诞生提出的“努斯”的概念.对于灵魂,人们往往是指一种不同于肉体,但又依存于肉体的能动的力量,而努斯代表的是一种无限的、自主的、精粹而纯洁的、不与任何事物相混合、主宰一切有灵魂的东西、主宰整个漩涡运动,具有比灵魂更为高贵的能动性.“努斯”是纯精神性的、超越灵魂,并且摆脱了物质实体,是动中之动——动力的原动力.但“努斯”探讨的,依然是存在的动力之源,是灵魂的动力.

“逻各斯”的提出之后,巴门尼德将本原问题的探讨,在根本上从物质实体转移至精神实体.他提出,唯一不变的本原是“存在”.“存在存在,不可能不存在”,如果“存在”是存在的,那么就不可能“存在”是不存在.“存在”既然存在就不可能不存在,那么“存在”必然永恒存在.“存在不存在,非存在存在”,如果“存在”是不存在的, 那么也就不存在“存在”了.我们“在”这个世界当中,人与事物都“是”存在的,因此所“在”的事物所共有的便是“存在”.

三、西方关于人本价值的思考

当存在的概念被提出后,存在的意义继而也加入了被思考的行列.很多人在思考存在的意义时,陷入了无尽的痛苦,因为存在的始终无法把握,存在也就无意义.笛卡尔也在苦苦冥思存在的意义之后提出了“我思故我在”.存在的意义就在于人具有意识,人能够思考.存在主义的典型代表萨特将存在分为“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自在的存在即事物的存在与它的本身相合.例如:一颗石头即是一颗石头,它是即所是.而自为的存在即人的存在,人的诞生并没有本质,本质是随后天意识所决定的,今天的我不同于昨天的我.意识不断发生变化,人的本质就不断地在改变.因为人具有意识,因此,人的本质由人自己所决定的.当对于“存在”的剖析与人及人的思想相联系,人对于“永恒”的追问,便愈加迫切.

如若“永恒”存在,必然应是无条件的.如果“永恒”的存在是相对的,那么就不成其为或称之为永恒,因此若是存在永恒,永恒的存在就是绝对的.虽然永恒是绝对的,存在永恒就是绝对真理,但真理并非永恒不变.在这个变化的世界中,有来、有去、有生、有灭,有限度、有范围、有因果.有开始就会有结束,射线在理论上是存在的,但像射线这种只有开始,之后便是无限永恒发展,没有尽头、没有结束的事物,现实中是并不存在的,被划定范围的事物都是有限的.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类文明是有限的,甚至世界都是有限的.因此,真理并非“绝对真理”,在规律的世界中运行的真理,必然是“相对真理”.尽管如此,既然有“有限”的存在,就必然有“无限”的存在.因此,人类从未停止追寻永恒的脚步,探索永恒的未知:永恒是什么?什么是永恒?既然永恒是无限的,世界之中的存在是无限的,那么为什么世界之中的真理是有限的,人也不能是无限的呢?那么,人又是什么?

古希腊德尔斐神庙上的箴言“认识你自己”来源于著名先哲苏格拉底的一句至理名言:哲学是什么?认识你自己.人,首先要认识自己,而后才能够认识这个世界.人之所以不同于其他,正是因为人能够思维可感受到的一切.主动去认识、去思考人外的世界,是具有思想的人必然去做的事情,但是认真的思考如何能够认识自己,却是少之又少的.自从人类诞生,思想起源,世界也发生改变,不再是纯自然的世界.人所认识的世界,往往是自然世界,人跳脱世界观察,却忽略置身世界当中认识人与整个世界的关系.人所思考的哲学,是关于人的哲学,而思考的对象,是整个人与外部世界.与人无关的哲学并非哲学,而脱离了世界对象的哲学,则是不完整的哲学.人与外部世界相辅相成,如何衡量相互之间的关系,也是先哲们思索的主题.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都认为人不能作为万物的尺度.然而这个世界,当下社会,正是完全以人作为万物尺度的世界.万物自有其规律,世界有世界的尺度,万物有万物的尺度,而身处人类社会,一切都在依照人的尺度生活、行动.野生动物亦在人类尺度下的自然森林中生存.人所能说明的一切理解的标准都是人所刻画的.

就如同普罗泰戈拉说过的一句话:人是万物的尺度.人以人的角度规定万事万物,山何以为山,水何以为水,树何以为树,万物何以为万物.人命名事与物,将它们冠以姓名,定义物种,分类事项……代表了这是以人的角度所了解的事物.即便人以最直观的方式记录与描述,依然是“人以为”“我以为”,而不是以纯粹自然的角度说明山、水、树的存在,不是以空间的角度证明事物的发生.

也正因为如此,苏格拉底并不认同“人是万物的尺度”,因为可以作为万事万物尺度的,必然要是公平公正、满足一切人类至高准则最高标准的神.人为人,不可避免有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清莲依旧出自淤泥,至纯璞玉依旧微瑕,至善的人依旧达不到完美的人的标准.世间一切美好、至善、绝对公平等等最高准则,无法集齐所有于一人身,在这个多边跷跷板的世界中,人始终站在其中一端,另一端是变化多端的外部世界,没有人能站在跷跷板中间的平衡支点上,唯一能够站在上面的是最完满、最仁慈也最残酷的法官,这个法官规定规则,并且自己即是规则本身,而这个法官,只有“神”能够胜任.这个“神”,是逻各斯,是“道”,是“努斯”,是“空”,是“绝对精神”,唯独不能够是人本身.

中世纪时期,人们的精神受到来自于教会与教皇的极大压迫,以致于精神极度被压缩,思想受到了限制,发展失去了活力,当不断的压迫致使内部压力无限增大时,彻底的爆发即将来临.“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爆发式的出现,粉碎了中世纪教权统治的局面.人类的追求与渴望在一瞬间倾泻而出,反对教会专制的声音强烈而迫切.尼采高呼“上帝死了!”再一次宣示了“人”的地位,人们又一次以全新的视角审视人与世界的关系.“神”也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规则制定者,人重新定位了人与神,追寻“永恒”的思考,也重新踏上了新的征程.

人追问永恒,寻求真理.探索从人本身出发,到人所在的世界.真理既存在于人本身,也存在于人所在的世界.然而在这条探寻的道路中,从人类的起源直至永恒的未来,始终是未知的终极追问.思想诞生,人类也在真正意义上成为“人”,人追赶永恒的脚步永不停歇,哲学的车轮也将日夜不停,滚滚向前.

思想史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汇总,上述文章是一篇关于人本价值和追溯和思想史方面的思想史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思想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