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有关农村教师论文怎么撰写 与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教师师资结构调查河北相关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农村教师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6

《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教师师资结构调查河北》

本文是有关农村教师本科毕业论文范文跟调查研究和教育扶贫视角和师资相关学术论文怎么写。

教育扶贫视角下农村教师师资结构调查研究

蔡明建1,王秀阁1,牛学仓2

(1.唐山师范学院,河北唐山063000;2.滦县教育局,河北唐山063000)

摘 要: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能有效缓解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不均衡的矛盾,从而改善受教育者素质和推进教育的持续性发展.农村学校应采取健全的教师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动态配置师资、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等措施,优化基础教育阶段的师资结构,推动教育脱贫的长效发展.

关键词:师资结构;教育扶贫;师资队伍

中图分类号:G40-01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3-0046-04

教育扶贫是通过教育投入和教育资助来提高贫困地区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以促进当地的经济和文化发展,使贫困地区人口掌握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教师是教育资源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教育扶贫目标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为更好地进行教育人力资源配备,推进教育脱贫工作的有序进行,笔者对河北省某地区贫困乡村教师队伍的结构展开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按照“总量够用、增量合理、存量盘活”的原则,提出相应对策,进而完善贫困地区学校的师资结构.

一、调研设计

(一)调研方法

师资结构的前期调研从学科、数量、年龄、职称、学历和性别等维度,采用问卷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数据统计利用SPSS 17.0 软件进行分析,问卷的分半信度为0.794,同质信度为0.849,表明测量工具有较高的内部一致性和较高可靠性.调查问卷共发放和回收280 份,剔除疑似相同问卷后剩余有效问卷258 份,有效率为92%.根据研究目的,围绕对本校师资结构的看法、继续教育和现有师资队伍对教学质量的影响三方面开展随机访谈.

(二)调研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方式,从河北省某地区管辖的贫困县区各抽取两所乡村学校作为校级调研群体,校级调研群体中所有教师都参与调查,确保了研究数据的可靠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国内外经验证明,“教育发展和质量的提高,和具备一支稳定的、训练有素的、积极性高又可靠的教师队伍是分不开的”.对河北省某市所辖的贫困县区基础教育师资结构的调研结果如下图所示,由图可看出学校的师资队伍结构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性别结构失衡

调研发现,教师队伍中男女教师比例失衡现象较普遍,基础教育是孩子性格形成和人格培养的“最佳发展期”,男教师数量较少造成了学生的人格不够丰富,特别是男孩子性格不够阳刚,女孩子性格不够柔美,学生健康成长受到一定影响.因为男教师具有的果断、坚强、独立等心理品质和女教师具有的慈祥、柔和、耐心等性格特点进行融合才能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另外,在国家实行“二孩”生育政策的背景下,女教师比例高,请孕、产假的比例将大幅上升,会对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产生较大影响.

(二)年龄结构呈现扎堆现象

“撤点并校”使得原本教师数量不足的学校显得相对“富余”,却导致教师队伍的老龄化现象严重,45 岁以上的教师占40豫,容易导致退休扎堆、新聘扎堆,使年龄和素质结构失衡.教学心态方面“老化”现象严重,大多数教师乐于做“教书匠”型教师,专业发展观念淡薄,缺乏新课程意识,教师专业化发展缺乏活力.30 岁以下教师占24%,说明特岗教师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实施,缓解了乡村学校师资总量不足的困境,但因工作经历浅、经验不足,不利于教学质量的稳定与提高.

(三)纺锤形的职称和学历结构

无论是教师的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都呈现出纺锤形分布,从表层看,虽然问题不明显,但是深层次分析说明了教师职称上升渠道较窄.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虽已调到教学二线,但职称却较高.大量的中青年教师因受职称指标的限制,只能排队等候,在职称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他们感到自己的付出没有得到认可,进而严重影响到工作的积极性,缺乏成就感和幸福感,易产生职业倦怠.除此之外,教师终身学习意识薄弱,继续进修愿望不强,有部分高学历人才不愿进入贫困乡村任教,也导致乡村教师学历普遍偏低.

(四)专业不相符的学科结构明显

乡村学校教师普遍存在“一师多科”“一班一师”的现象,像劳动技术、音乐、美术课的专职教师比例很低,最高的也只占9%,这些课程无法正常开设或由别的学科教师兼任,教学效果受到影响.特别是小学教师包班、跨年级授课和任教学科超过3 科的现象都属正常,有的学校为了完成开设的课程任务,甚至临时安排人员顶替代课.专业不符和无编代课导致教师职业胜任力不高,很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增加脱贫致富的难度.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结构不协调

教师专业化程度体现在教学工作、教研过程和管理活动等方面,其内在结构受学校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价值取向的影响.调查和访谈发现,乡村教师在教育行动研究方面花费的时间为平均每学期28 小时,研究形式仅限于与同事倾诉和交流,创新性的研究较少;教师的时间大多用于班级管理、活动管理和准备上交各种材料方面,在教学储备方面时间花费较少.由此可见,教师工作时间的分配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结构不协调,最终会影响教师的整体专业化水平和区域教学质量.

三、稳定的师资结构建设对策与建议

(一)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和聘用制度

教师管理是师资结构调配的重要环节,教育行政部门以“总量够用,存量盘活”为指导思想,对县域内教师资源进行统筹管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1.动态均衡配置师资,改善师资性别和年龄结构

在聘用过程中,县级教育行政部门建立教师流动机制,采用“县招校用”“校际联合”等方式解决育龄女教师较多的乡村学校面临的临时性教师短缺问题,实现教师资源的动态均衡.同时,对于没有达到退休年龄且不能胜任教学工作的老龄教师,实行分层次分流和转岗机制,分流到其他事业岗位工作,逐渐退出教师队伍.空缺岗位有计划招聘师德高尚、基本素质过硬的专任教师,同等条件或稍低条件下优先考虑男性教师的选聘,优化乡村学校教师队伍的性别和年龄结构.

2.精准适时培训乡村师资,协调教师专业化内部结构

对于教育基础落后、师资力量薄弱的学校给予政策倾斜,构建支持乡村教师和校长发展的“国培、省培、市培、县培和校本培训”服务体系,统筹安排培训数量、名额和层次,采用“短期集中、定期研讨、长期研修、不定期诊断测评”的培训模式,兼顾教师培训时间和学校工作正常开展的需求,转换教师专业发展的内部结构,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研究和教育研究能力.实行动态配置师资策略,树立教师学习常态化的意识,建立县市级学校与贫困县的同类学校对口帮建、组织教师到贫困县对口支教、教学沙龙等方式,针对性地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少教师传道、授业、解惑之外的非核心工作,逐渐完善教师专业化内部结构.

3.推进教师学习终身化,弥补学历结构较低缺陷

乡村学校一些教师是专科学历,还有很多教师本科学历是通过成人自考获得,科班出身的专业教师数量很少,学校领导只能通过创新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推进教师终身化学习政策,弥补教师学历较低的不足.学校可采用“青蓝结对”“名师引领”和“教学课堂展示”等活动,促进教师专业素质全面提升.教师的持续学习力要得到保持,鼓励教师走出去,组织教师参加教育研讨活动,使教育教学的正面效应不断产生,形成主流.

4.回归职称评聘的激励机制

教师职称评聘的目的是激励和促进教师专业技术能力不断发展和提升.职称的高低作为一种荣誉应该回归其师德素质、教学过程实施、实际教学工作业绩等专业技术能力的评判本源上.在职称管理方面的教育管理制度需进一步完善,化解职称结构对教育事业的不利影响,采用弱化职称与工资对应的做法,根据岗位聘用教师,根据岗位对应工资收入,认可教师随工作年限延长而增加的贡献,减弱由于指标限制导致评职受阻的负面影响.

(二)改革教师配备机制,优化师资结构

虽然乡村人口居住点分散和随迁子女进城求学的学生增多造成乡村在校生人数较少,但总的年级数量没有变化,教师的结构性需求量和整体数量不会有明显减少,按照师生比配备教师远远不能满足乡村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对于师资数量不足的学校可放松师生比的编制要求,按照“班师比”配备结构合理的专业师资,通过引进、定培和政策导向性招聘等方式完善对教师的补充.对于总体超编,而学科结构性缺编的学校,可强化统筹协调,采取县域内统筹使用,实施动态调节的机制进行按需整合.对育龄女教师较多的学校,可采用临时周转平衡机制或适当增加编制的方法配备教师,避免临时性教师数量不足对教育教学造成的影响.

(三)构建和谐的教育生态环境,提升师资队伍素质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认为: 职工非常不满意的原因,大都属于工作环境或工作关系方面的,如公司的政策、行政管理等,上述条件达不到职工可接受的最低水平,就会引发职工的不满情绪,但满足了上述条件并不一定能激发职工积极工作;另外,激励职工努力工作的因素是工作内容和工作本身,如工作的成就感、工作成绩得到上司的认可、工作本身具有挑战性等,这些因素的改善能够激发职工的热情和积极性.

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对师资队伍建设带来了启示:创造良好的生态教育环境是完善师资结构的基本保障,政府、社会与学校行政部门共同努力,构建价值引领、职业认同的教育生态环境,形成以乡村教师为主体,政府支撑为物质基础,媒体宣传为辅助的良性循环系统,创造条件让乡村教师体验工作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促进乡村学校师资队伍和谐发展.

1.形成尊师重教之风,提高教师的社会认可度

教育生态系统中,教师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只有师师间、师校间、师生间和教师本人各因素处于和谐统一的平衡状态,才能促使教育功能的最大发挥和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和专业发展环境,体现教师的尊严,即便乡村教育环境艰苦,也能激励教师心向温暖,坚持为乡村教育事业贡献力量.教育行政部门舆论引导尊师重教,树立教师的典型形象,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严惩羞辱教师的学生,回归教师的育人职责,调动教师工作热情.

2.培养乡土情怀,提高教师的职业认同感

乡土情怀的培养能促使教师重新认识所生存的环境和对乡村教育的浓厚感情,激发其建设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乡村学校要重视乡村文化和教师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使教师发挥自己最大潜能把工作做好,产生为当地教育事业服务的内生力.政府针对乡村教育的实际情况,通过教育讲座、组织宣传、播放教师光荣事迹、广泛传播乡村教师坚守岗位的精神,树立身边教师的形象,重视发挥乡村教师以德化人的作用,并制定一系列有关师德规范化要求,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塑立良好师风.

教育扶贫不仅要加大对乡村学校的资金投入力度,完善政策倾斜体系等显性帮扶,更要优化师资队伍结构,肩负起当地学生成长和经济发展的重任.

参考文献:

[1]张彩云,傅王倩.发达国家贫困地区教育支持政策及对我国教育精准扶贫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6,317,(06).

[2]赵红霞,谢红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精准扶贫研究[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6,15,(05).

[4]郭喜永.薄弱学校教师队伍建设问题分析与策略建议[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6).

[5]王立海,任增杰.浅谈赫兹伯格双因素激励理论对企业员工的激励作用[J].商业经济,2008,(2).

【责任编辑李红霞】

农村教师论文参考资料:

教师论文网

教师杂志

农村经济和科技杂志

教师论文发表刊物

幼儿教师评职称论文

农村新技术杂志

评论,此文是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调查研究和教育扶贫视角和师资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农村教师本科毕业论文农村教师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