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科学教育相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跟科学教育的生命意蕴方面本科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科学教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16

《科学教育的生命意蕴》

本文是关于科学教育相关本科论文范文和科学教育和试论科学教育和生命意蕴有关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摘 要:科学作为一种常态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接受科学教育,掌握科学知识,培养基本科学素养是作为一个现代人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科学教育富于生命气息,蕴含生命的本性与价值.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科学教学成为了一个纯粹陈述性、体系化的科学知识的灌输过程,因此,开放性的科学探究活动被程式化、试题化,进而遮蔽了科学教育丰富的生命内涵.通过对科学教育的生命意蕴进行阐释,达到认识科学教育的生命品性,实现科学教育的生命化复归的目的.

关键词:科学教育;科学知识;生命意蕴

中图分类号:G40-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7)18-0004-05

科学是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变化规律的总结.科学课程的本质在于传承科学文化并培养年轻一代探索与创新事业的能力.科学课程富于生命的气息、蕴含生命的本性与价值.康德说:“人是唯一必须接受教育的造物,人只有受过教育才能成为人.”基于此,在当代社会,科学作为一种常态文化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甚至很大一部分已经积淀为人们的自在文化,这就决定了科学教育的常态化和必要性:人必须接受科学教育才能成为一个现代人,从而在社会中感知存在与获得发展.然而,由于应试教育的存在,科学教育成为了一个纯粹陈述性、体系化的科学知识的灌输过程,因此,开放性的科学探究活动被程式化、试题化,从而遮蔽了科学课程丰富的生命内涵.本文拟从六个方面对科学教育的生命意蕴进行初步阐释,以助于我们能够进一步认识到科学教育的生命品性,从而实现科学教育的生命化复归.

一、创新与超越:生命与科学教育的契合点

创新与超越是人的本性.马克思说:“……一当人们开始生产他们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进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决定的),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1]生产生活资料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创造的过程,从一开始就是创造使人区别于动物,使人成为人.“类生命”即属于由人的创造性所创生的自为生命.[2]人的未完成性(或未特定化)既决定了人必须是创造的,同时又为生命的创造提供了可能,自然只完成了人的一半,另一半留给人自己去完成.[3]同时,人是文化的存在,人既创造文化,又为文化所创造,文化即人化.

人类有两大传统,即观察思考的传统与行动实践的传统.观察思考的传统形成科学,行动实践的传统形成技术,现代科学与技术交织在一起从而形成了技术化的科学和科学化的技术.科学作为以实证的方式探索自然的活动与方式,其特点是开放性,而精髓在于探索与创新,科学的创新通过人的科学实践以自身的演绎与创造一定的技术过程来实现.现代科学教育的本质在于将科学文化传承给年轻一代的同时培养其探索创新的能力,使他们的社会活动具有丰富的探究性、创造性与实践性.兰德曼(Michael Landmann) 将人类创造力的积淀称之为“客观精神”(the objective spirit).[4]但是,我国传统的乡土文化是一个经验性、功利性的文化,既乏创新的理论又乏创新的动力,其现实表现即是我国诸多科学理论不足,原创及时匮乏.因此培养年轻一代的创造力也就变得尤其重要,因为他们是我们中华民族未来立足于世界的人才基础.

科学教育的过程就是传承科学中创造精神的过程;科学教育活动本身也同样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主要表现为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方式、探究性实验及综合实践活动等的灵活性与创新性.科学教育所培养的年轻一代通过在日常生活、科学实践及其他实践活动中的创造性实现人类认识与改造自然的目的,同时实现人类对自身的超越.科学教育与生命在创新与超越中实现完美契合.

二、培育理性:科学教育的内核

理性(rationality)是人的存在性质,并且与人的存在方式密不可分.[5]自叔本华、尼采以降,非理性主义及后现代主义对于西方传统中关于“人是理性的存在”的观点进行了尖锐地批判,他们认为人不仅有理性的一面,而且意志、直觉和潜意识等非理性因素也同样对个人行为及人类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同时理性也同样给人类带来诸如环境污染、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的威胁.这些问题确实应当引起人类的足够重视,重新定位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新审视理性的局限性.

但我们应当从人类社会未来走向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去看待这个问题,从而正确抉择我们未来发展的方向.应当看到,我国传统文化与其所依托的乡土社会上的文化有血缘关系,天人合一、物我不分使非理性文化占据主导,从而造成了理性文化的缺失和对于自然界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如我国虽有指南针却并没有因此而建立电磁学等.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文化启蒙对于西方现代社会的发展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国内诸多学者曾指出,我国目前正处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社会过渡的时期,由于我国传统文化中理性文化的缺失,因此理性文化以及由此确立的由法治代治、科学代替蒙昧等成为了我们时代的文化路标.同时,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我国国民科学素养还很低,因此我们应当大力弘扬以科学为代表的理性文化,当然这里的理性文化并不是传统的理性文化,而是发展了的有限理性文化,是理性与非理性相互交织但理性占主导的文化,是对于理性的局限有清醒明确认识的新理性文化.

科学是理性文化的重要内容,理性是科学的内核,同时,培养青年一代的理性也是科学教育的核心所在,具体表现在:科学教育要传授科学知识、培养理性思考的头脑与方法、理性对待事物的态度、培养感受科学文化中简单和谐之美的能力.这些是作为一个在现代世界中生存的个人与民族所不可或缺的内在品质.

同时,科学教育也可以培养年轻一代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现代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就越发要求人们之间的团结协作,团队、分工与合作是现代理性文化的一部分.科学发展到现在越发显示出团队力量的巨大作用,团队成员之间的分工与合作成为科学研究发展的前提与巨大推进器, 如量子力学的建立是众多科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而诸如宇宙飞船飞天等更是需要数万人甚至更多的科学工作者的参与.然而,我国建立在差序格局基础上的传统文化所形成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以“己”为中心.也就是晏阳初先生所批判的“私、愚、贫”中的“私”,又由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固守性与超稳定结构,因此在现代化社会中培养年轻一代的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也就变得非常迫切而且必要.在科学教育中,尤其是在探究式教学或综合实践活动中,需要根据同学之间的需要、成员的专长和兴趣等进行分工与合作,同时对于总体方案及方案实施中遇到的问题等都需要成员集体协商讨论共同解决,因此,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团队意识与团队精神的形成.

三、求真、致善、达美:科学教育的人文意蕴

科学的第一原则在于求真,同时科学也肩负着致善与达美的重任.虽然科学知识的真理性受到后现代思潮的冲击,但不可否认的是科学知识具有相对意义上的真理性,正是由于科学知识的相对真理性与纯粹客观世界之间的张力,才引领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的真理性表现在:科学源于实践并为实践所证实,更重要的是科学能够产生“新颖的预见”(拉卡托斯).科学建立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并经人的抽象思维进行归纳、演绎与推理,科学知识是经实践检验的客观真理,如牛顿力学在宏观低速状态下的真理性等.虽然科学的真理性具有暂时性、相对性和条件性,但科学确实是对真理的追寻活动.

科学的善主要体现在科学的公共性、人道性和宽容性.[7]当然这些是建立在相对的意义上的.科学的公共性表现在科学是全人类的事业,具有国际性,不仅为人类、为所有民族服务,而且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科学活动中来,不受阶级与种族的限制;科学的人道性体现在科学通过对自然界规律的探索为人类造福;科学的宽容性源于科学的开放性,科学观点、理论等的独特性与不同学术观点间的争论促进着科学的发展,如光的例子,微粒说与波动说之间的争论使人类对光的认识更加清晰透彻,而爱因斯坦关于时空弯曲的理论使人对于时间与空间认识又向真理迈出了一大步,正是由于科学的宽容性使许多原本看来“不可思议”的理论得以生存并被科学实验所证实.

科学美正如彭加勒所言:“一种内在的美,他来自于各部分的和谐秩序,并能为纯粹的理智所领会.”由此可见,科学活动、科学理论本身不仅给人以美感,而且是一种内在的美感,是建立在对科学的理性认识之上的.首先,科学活动中用实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验设计的巧妙等往往给人以丰富的美感,如自由落体的频闪图片、卡文迪许扭秤的实验设计、光的反射与折射等都给人以丰富的美觉体验.其次,科学活动的无止境性同样吸引着人不懈地探索,“无限风光在险峰”,这同样是一种美.最后是科学理论的简单、和谐之美,从牛顿运动定律把天上之物与地上之物统一起来,到麦克斯韦方程组,再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都给人以简单、和谐、宏伟、多样变化的统一之美.

科学的这种人文意蕴决定了科学教育的人文内涵.科学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使年轻一代具备必要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者带领年轻一代追寻科学真理,感受科学善与美的过程.同时,科学教育活动本身同样具有真善美的人文意蕴.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等中的创造性工作,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而且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如教师精巧的自制教具等;同时,学生创造性的学习与互助,精巧的小发明、小制作,解决问题的精巧性与简单性等,不仅使学生学到科学知识,而且益于形成团队合作的意识,这些也同样是善与美的体现.

四、现实关怀与“完满生活的预备”:科学教育的实践品性

斯宾塞认为,教育是未来完满生活的预备,同时他认为在所有的知识中,科学知识最有教育价值.科学知识已经成为作为一个现代人存在于当代与未来社会的必备知识.虽然“教育在历史上第一次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的主张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特征,但这是不够的,教育还应当体现对人的现实关怀,并且这些在科学教育中体现得更为明显.

科学教育不仅能使年轻一代掌握科学知识,而且能使其掌握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与科学思维,这不仅具备巨大的实用价值,而且具备巨大的精神价值.现代社会,科学与技术相互交织,使得接受过科学教育的年轻一代既掌握了系统的科学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认识与理解世界的能力和赖以生存的本领,其最重要的表现是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如用学到的电学知识解决某些家庭用电中出现的问题、用引力作用解释潮汐现象等.同时,科学的内在精神价值及由其创造的技术设备(如电视、电脑等)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科学教育不仅使人为未来生活做好准备,而且使人得以在现存社会安身立命并追求现实幸福,体现了科学教育对于人的实践关怀.

五、与解放:科学教育的精神价值

人是自由的,这种自由体现在人依赖于自身的实践活动和对于物质世界改造的能动性,人类用不同的方式探索自然的奥秘并不断使自身从自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教育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同样在解放人.雅斯贝尔斯说:“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动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基础.”由此可见,教育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唤醒人的心灵,从而实现人的自由与解放,同时教育是的事业,通过每个人接受平等的教育及教育过程中观念的熏陶促使其意识的觉醒.同时,是教育的重要基础,“他人有见地的参与,是教育的最高先决条件.”

同样,科学是与解放的事业,科学发展史告诉我们,科学中虽然也存在盲从与迷信权威的现象,但开放、创造和动态才是科学的常态,科学在不断探索、创造中实现着人在自然面前的物质与精神解放.只有在科学中自由地探究才能推动科学的不断发展,费耶阿本德对于传统科学方法论的批判就是希望我们要认识客观世界,就需要使用一切方法,甚至保留一切观点.[12]科学需要解放思想,大胆假设,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参与与思想解放的过程.

科学教育同样如此,科学教育需要在科学探究中启动学生探究的自然天性,促使其大胆创新、多方参与、通力合作,不仅养成其探索自然的能力,而且培养其与解放的精神.科学教育是的事业,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第一指导原则即是“科学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要求把科学教育的机会毫无保留地提供给每一个学生.科学与人文并不是对立的,科学课程中包含着大量的人文因素,而人文精神应该看成是一种基于对人之为人的哲学反思之上的批判态度和批判精神,简而言之,人文精神就是一种自由的精神.由此可见,科学教育蕴含着大量的自由与解放的精神内涵.

六、生命智慧的烛照:科学教育的智慧性格人区别于动物的一大标志就在于人的智慧

性———运用自身的聪明才智去解决实践中面对的纷繁复杂的问题.托马斯·库恩把科学描绘为受某一范式的规则支配的解难题的活动.解难题的过程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一个充满智慧能量的活动,需要人的智慧参与.

科学教育同样需要生命智慧的烛照,无论是教师对于科学与科学课程的把握,还是对于教学设计与实施、指导学生实验与探究性学习、答疑解惑和课堂上的教学机智等都需要教师具备较高的智慧.同样,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智慧探险的过程,无论是对定理定律的把握,还是探究活动的进行或是将科学知识应用于实践,都需要学生较高的智慧参与.科学教育的过程需要生命智慧,同样这也是一个锻炼与生成教育智慧的过程.科学教育若没有智慧的参与与生成,也就失去了其本真的意义与价值,与工厂中的流水线无异.然而由于我国传统文化的功利性而造成的应试教育的滥觞,导致了科学教育智慧含量偏低,使教师的教围绕考纲以高效率的讲授为主,教师成为了科学知识的搬运工;学生的学变成了死记公式后的习题演练,学生成了装满科学知识的容器.科学教育中蕴含的智慧被弃之如敝履,甚至探究式教学也被程式化、习题化,变成了一种重复性、机械性的训练,这不仅是科学课程的异化,而且也是生命的异化.

综上,创新、理性、追求真善美、自由与智慧等不仅是生命的本性,而且是科学教育的本质属性与现实追求.因此,我们应认清科学教育的生命内涵,并在教育实践中以自身的行动去建构本真的科学教育,从而推动科学教育改革的巨大发展.

科学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当代教育科学杂志社

教育科学杂志社

现代教育科学杂志社

科学教育论文

教育科学杂志

现代教育科学杂志

此文结束语:这篇文章为关于对写作科学教育和试论科学教育和生命意蕴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科学教育本科毕业论文科学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