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边塞诗类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边塞诗人岑参的巴蜀情怀有关大学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边塞诗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26

《边塞诗人岑参的巴蜀情怀》

本文是边塞诗方面论文怎么撰写和边塞诗人岑参和巴蜀情怀和岑参有关论文怎么撰写。

古往今来,各方文人墨客流连于成都,纵情山水,写下锦绣华章.这些诗人中,有一位是岑参,他最终孤独地客死于成都.一般人印象中,岑参主要活动于“平沙茫茫黄如天”的大西北,他怎么会徜徉于“锦城丝管日纷纷”的成都,并将生命的句号划落在这片异乡呢? 岑参(714年-769年),原籍南阳(今河南南阳、新野西县之间),迁居江陵(今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去世之时仅55岁.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从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年)11月出任嘉州(今四川乐山)刺史,到大历四年(769年)客死成都,岑参共有四年的蜀中生活经历.其间,他与好友杜甫两次在四川失之交臂,未能见面,颇为遗憾.

家道中落苦读求仕

岑参曾经两度出塞,久佐戎幕,前后在边疆军队中生活了六年,因而他对鞍马风尘的征战生活、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长期的观察与体会.他曾充满地歌颂了边塞将士的战斗精神,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就写了将士们勇往直前、转战沙场雪海的壮烈场面:“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另一首《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则描绘了将士们在风雪中紧张行军的场景:“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风头如刀面如割.”

岑参也揭露过军营生活中苦乐不均的现象.他在《玉门关盖将军歌》中描写戍边大将的生活是“暖屋绣帘红地炉,织成壁衣花氍毹.灯前侍婢泻玉壶,金镗乱点野酡酥.紫绂金章左右趋,问着即是苍头奴”.另一方面.士卒的生活却是“战士常苦饥,糗粮不相继”.

岑参还叙写了祖国西陲的壮丽山川等,对千变万化的边疆景色,进行了生动的艺术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写的是边塞风雪,却给人以春意无边的感觉.

陆游曾称赞岑参的诗,“以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而已”(《渭南文集·跋岑嘉州诗集》).他把岑参放在与李白、杜甫比肩的重要位置.

可以说,如果中国古代诗歌的文化长廊少了岑参这位大诗人,该是多么的苍白乏味.

岑参,在《感旧赋》中曾自豪地称:“国家六叶,吾门三相”.也就是说,他出生之前的近百年时间里,岑家先后出过三位宰相.他的曾祖、伯祖、伯父都因为文墨不凡而名动朝野,一门三相,堪称奇事,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家世非常显赫.

可惜,这样卓著的家族声望,未能惠及到岑参本人.家道中衰,一落千丈,十多个长辈族人都被皇帝降罪,父亲在他年幼时也撒手人寰.唯一遗传到他身上的家族优秀因子,便是读书求学的好风气.

像这样大起大落的身世,给孩童时的岑参造成很大的心理伤害,也铸就了他坚强的人格.

岑参在中举出仕前的经历,大致为“五岁读书,九岁属文,十五隐于嵩阳,二十献书阙下”.后入长安(今西安)、洛阳拜谒高官望族、献书给皇帝,以求闻达.

岑参考中进士后担任了朝官,两次远赴边塞当幕僚,耗去六年时间.他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里写道:“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又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可见,他两次出塞都怀着凌云壮志,抱负甚高.

嘉州刺史任职两年

岑参担任朝官期间,在长安遇到了杜甫,两人很快成为诗友.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杜甫被任命为左拾遗,他与裴休等人推荐岑参.岑参当时任监察御史,被举荐后任命为七品上的右补阙,之后又升为六品上的起居舍人.

这个时期,岑参和杜甫两个人都是谏官,是天子的近臣,主要工作是负责记录皇帝和国家大事.由于右补阙和起居舍人这两个官职都能紧密地围绕在皇帝左右,深得岑参之喜.

岑参自己也很满足于这段生活,在暮年时他仍念念不忘,“忆昨在西掖,复曾入南宫.日出朝圣人,端笏陪群公.”

后来,由于岑参“频上封章,指述权佞”,也就是经常仗义执言,在朝廷上公开指责佞臣权贵的不作为和枉法,得罪了不少同僚.而且他性情耿直,又不太注意说话方式,惹得皇帝不大高兴.

担任起居舍人月余后,岑参改任虢州长史.虢州长史虽为从五品上,岑参却感觉到了被贬谪.他萌生了退仕的想法,又迫于生活无奈而不能.“世事何反覆,一身难可料.头白翻折腰,还家私自笑.所嗟无产业,妻子嫌不调.五斗米留人,东谿忆垂钓”.

永泰元年(765年)1 1月,岑参被任命为嘉州刺史.由于战乱,山路阻隔,岑参未能成行.

次年,岑参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幕府入川,这也是他第五次入幕府.大历二年(767年),杜鸿渐罢职回朝,幕府解散,岑参前往嘉州任刺史,前后任职两年多,被时人称为“岑嘉州”.

《招北客文》记述蜀地

在成为嘉州刺史之前,岑参曾三度为郎.宝应元年(762年)冬,入为祠部员外郎;广德元年(763年)改任考功员外郎;广德二年(764年)转虞部郎中.郎官为京官,而嘉州在边远蜀地,嘉州刺史为外官.唐人惯例,“莫不重内官轻外职”.《唐会要》卷六八《刺史上》就有记述:“京职之不称者,乃左为外任;大邑之负累者,乃降为小邑,近官之不能者,乃迁为远官.”

嘉州刺史不仅为外任,还是远官,被任命为嘉州刺史当然含有贬谪之意.唐代对降官赴任日期的规定十分严格,对贬谪之官的活动范围也进行了限制,他们不能擅离贬迁之地.岑参颇有牢骚:“无端来出守,不是厌为郎”(《寻杨七郎中宅即事》),“问君行路难,惆怅临长衢,岂不惮险艰,王程剩相拘”(《酬成少尹骆谷行见呈》),“圣朝幸典郡,不敢嫌岷峨”(《赴犍为经龙阁道》).饮酒赋诗,一介文人,还能怎样?

但岑参毕竟本质上是个诗人,压抑久了,他那颗孤傲的心落入世俗尘埃,在尘埃里逢着嘉州山水的雨露阳光,开出另一朵灿烂的花儿,那就是诗情、诗性.

担任嘉州地方大员后,他写了不少山水诗,勾勒了许多景区胜概.如《上嘉州青衣山中峰》诗序“今者幽躅胜概”,诗句“胜赏欲与俱,引领遥相望”.又如《过王判官西津居所》有“胜迹不在远,爱君池馆幽”等.

在嘉州那段时间,岑参常常徜徉于三江之畔,望着南飞的大雁,怅惘满怀.他心里堆积着割舍不掉的长安城巍峨的城堞高墙,以及和故友们畅叙吟诗把酒言欢的情景.他一直想回长安,为此作辞《招北客文》以自悼.《招北客文》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辞赋名篇.北客者,作者之自谓也.文中,岑参模仿屈原《招魂》之体制,生动地讲述了蜀地的历史、地理、民族、气候.“大江沄沄,下绝地垠.百谷相吞,出于荆门.”他还特别描绘了长江三峡的险恶:“三峡两壁,乱峰如戟.岈屹蟀,澒洞画圻.高如天霓,云外水积.昼日无光,其下黑窄.瞿塘无底,浅处万尺.”表达了他欲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渝州出夔门的意愿.

东出夔门,岑参是想去找他的老朋友杜甫.但时值盛夏,长江涨水,船继续东行有很大危险.于是他只好临时起意转道北上,来到蜀地成都,并在成都住了一年多时间.当然,他也可能去了锦江、青羊宫、浣花溪、望江楼等地,喝喝茶、听听戏;找几个志趣相投的好友唱和唱和,所有诸如远宦的哀愁、蜀道的艰险、贬谪的苦痛、不遇的感叹,以及人生失意等诸般情感,一齐汇聚到笔端.

除了记述蜀地的《招北客文》以外,岑参创作的关于成都的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万里桥》和《张仪楼》.

万里桥,即今天成都的老南门大桥,是成都历史上著名的古桥.三国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在此设宴送费袆出使东吴,费袆叹曰:“万里之行,始于此桥.”该桥由此而得名.它既是古代成都水陆交通的一个重要起点站,又是一大名胜古迹,历史志籍记载颇多,文人吟唱也不绝于书上.为此,岑参有诗《万里桥》:

成都与维扬,相去万里地.

沧江东流疾,帆去如鸟翅.

楚客过此桥,东看尽垂泪.

《张仪楼》也是岑参写成都的一首有名的诗作:

传是秦时楼,巍巍至今在.

楼面两江水,千古长不改.

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

秦相张仪,是战国时“秦兵灭蜀”的直接实施者.或许正是因为他灭蜀有功,秦国便派他治理蜀国.为纪念张仪筑城之功,治理有方,成都后来还专门修造一座城楼名为“张仪楼”.随着世代的不断修缮,张仪楼后来竟“高百尺”,历代诗人墨客为之吟诗唱赋.岑参当时在成都看到这么巍峨而有故事的高楼,当然会技痒难熬,提笔写几句的.

在川四载 两“失”杜甫

杜甫与岑参都是当时大名鼎鼎的诗人,他们之间的亲密交往,颇有渊源.

岑参比杜甫小三岁,他们是在长安认识的.天宝十一年(752年)秋,杜甫、岑参、高适、储光羲曾同登长安慈恩寺塔,各有题咏.那段时间,他们放歌月下,行游林泉,饮酒亭榭,弄琴溪边,颇有相见恨晚之感.也就是那个时候,杜甫和岑参、高适等人成了非常好的朋友.

两年后,也即天宝十三年(754年),杜甫又与岑参再次聚首,同行的还有岑参的兄弟,他们同游了位于现陕西省户县的渼陂.渼陂乃集中南山诸谷之水和胡公泉之水而成的一个湖泊,据说“陂上为紫阁峰,峰下陂水澄湛,怀抱山麓,方广可数里,中有芙蕖凫雁之属”(胡松《游记》),景色非常漂亮.

这以后,杜甫离开朝政,过了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岑参也基本是在西北边塞度过.两个人在这段时间里疏于联系,音书久隔.一直到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两人同朝为官两载,之后又分开.唐肃宗乾元二年(759)秋天,杜甫在秦州,有寄诗《寄彭州高三十五使君适虢州岑二十七长史参三十韵》,当时岑参正在河南任虢州长史.

后来,杜甫飘泊剑南,杜、岑二人十余年各自飘零,互相未通消息.

永泰元年(765年)5月,杜甫由水路离开成都,经眉山路过嘉州,当时的嘉州刺史正是岑参.但由于行路匆匆,杜甫没有在嘉州登岸,也没有遇到故人岑参.也可能,杜甫不知道岑参在嘉州为官.

然后,杜甫经过嘉州、戎州(宜宾)、泸州、渝州(重庆),九月到了云安,在该地养病.养病期间,杜甫给岑参寄诗《寄岑嘉州》.诗的前两句是“不见故人十年余,不道故人无素书”.两个人离京多年失去联系,但杜甫对故人的思念可见一斑.

在岑参得到杜甫寄诗后,两人恢复了书信来往,岑参还经常把自己的新诗寄给寓居在夔州(今重庆奉节)的杜甫.

岑参在嘉州做了两年半的刺史,大历三年(768年)罢官,他打算乘舟东下,沿杜甫走过的路线,经戎州、渝州等地直出夔门.他一定很想找到杜甫,与这位故友重叙友情.

可惜当时杜甫已不在夔州,岑参去官是在七月,有《东归发犍为至泥溪舟中作》诗为证:“七月江水大,沧波涨秋空.”偏偏在同年正月中旬,杜甫已离开去往别地,两位友人最终没在四川境内见面.

这次不见面,以后也就没有机会了.岑参乘舟顺江而下,迢迢远行,在去夔门的途中遇到了阻隔,他不得不改道北上,一路辗转,去往成都.

途中,夏季的长江甚是凶险,岑参乘坐的帆船一路多遇惊涛咆哮.这样的画面我们并不陌生:波涛像是无数魔怪呲咧着白牙要吞噬人船.滩头,几名纤夫前倾身子拼命拉船,他们咬紧牙关,脖子上青筋直暴,脚下草鞋“嗒嗒”踏踩在水中,鞋上不停滴水,纤绳将他们古铜色的肩背勒出一道很深的血痕.一阵声嘶力竭的号子声在大江两岸久久回荡……

山高水长,诗人终于来到了成都.岑参在55岁时,生了一场大病,孤零零地客死于成都一家客栈.这家客栈的具体位置,据闻一多先生《岑嘉州交游事辑》考证,很可能是在今天成都成华区圣灯乡一带.这一年,是大历四年(769年).

“曾闻昔时人,岁月不相待”,岑参在成都写的这两句怀念故人的诗,成为他自己命运归宿的注脚.

杜甫后来得知了这个消息,他在寄给高适的诗《追酬故高蜀州(适)人日见寄》的序文中说:“今海内忘形故人,独汉王瑀与昭州敬使君超先在”,意思是昔日的故人当中,尚在人间的已经没有几个,杜甫心里十分萧瑟.

大历五年(770年)1 1月,簌簌黄叶在长沙城漫天飘落,一生悲秋的杜甫也在一个清凉如水的晚上离开了人间.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两位诗歌巨擘,两次在四川失之交臂,后来只靠鸿雁传书,令人扼腕.

边塞诗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结论,此文是一篇关于边塞诗人岑参和巴蜀情怀和岑参方面的边塞诗论文题目、论文提纲、边塞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相关免费毕业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