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家庭教育相关论文范文集 跟曾国藩家训的德育思想与其对当代家庭教育有关论文怎么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家庭教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3

《曾国藩家训的德育思想与其对当代家庭教育》

本文是家庭教育方面专科毕业论文范文和曾国藩家训和德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方面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冯文全 高 攀

(西华师范大学四川南充637000)

[摘 要]曾国藩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将调和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家书形式将其家训思想予以呈现.曾国藩家训因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辈传世家训的影响,达到了中国传统仕宦家训的巅峰,蕴含着十分深刻的哲理,被后世文人贤士奉为教子圭臬.曾国藩以训诫族中子弟为己任,要求子弟要遵行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以“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和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以达到家族长存、国家兴盛的目的.将曾国藩家训中的德育思想合理运用于当代家庭教育中,不仅能够培养孩子正确的伦理观和道德观,而且能促使孩子构建起合理的劳动观和消费观.

[关键词] 曾国藩家训;德育;家庭教育

[中图分类号】0 - 09;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 - 6120(2018)08 - 0007 - 08

家训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的主要思想和智慧对传统社会家庭关系的维系、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以及对当今社会优秀家风培育、家庭美德建设和青少年道德素养的提升都有很大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曾国藩作为晚清名臣,虽有很多历史争议,但是萁成功的家庭教育还是值得研究和学习的.虽然其家训思想是建立在中国官宦家庭和小农经济的基础上,对于当代家庭教育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历史地、辩证地研究曾国藩的家训就会发现,其家训对当今社会的家庭教育,以及培养孩子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构建合理的劳动观和消费观、完善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曾国藩家训的思想渊源

曾国藩作为晚清的一代大儒,深刻认识到家国命运休戚相关,认为家兴则国旺,家败则国衰,因此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他认为良好的家庭教育不仅能够让一个家族传承久远,而且还能使国家长盛不衰.为完善其家训思想,曾国藩从中国传统文化和先辈的家训思想中汲取优良部分,结合家族实际,将调和家庭关系、整饬家庭生活等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并通过家书的形式予以呈现.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

中国传统文化是曾国藩家训的主要理论基础.曾国藩作为晚清四大“中兴之臣”之一,他本身具有十分深厚的历史文化功底,尤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儒”“墨”“道”三大显学有深入的研究.他14岁时已熟读《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儒家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积极人世精神及“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人生追求培养了他“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他告诫家族子弟首先应树立远大志向,指出立志的重要性,并提出“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1]101,并且要求“立志有恒”,因为只有立志且坚持不懈,才能达到最终目的——“内圣外王”.其次,曾国藩警戒家族子弟要戒“忮”戒“求”.由于在激烈的科举竞争和复杂的官场环境中,有些人非常容易迷失心智,因此曾国藩以道家的全身保生、避让退守之道警戒家族子弟要戒“忮”戒“求”,不贪利贪名,不妒贤害能,不妒功争宠,要学会刚柔并济、进退相宜,从而避免因争名逐利而导致的致命灾祸.再次,曾国藩要求家族子弟勤俭节约.他熟读经史,深知家族兴亡和劳役之勤、节俭之道之间的辩证关系.他认为勤俭乃旺家兴国之根本,深谙“民生在勤,勤则有匮”“俭能兴家,侈家必亡”之理,因此提倡墨家的勤俭之学,并以自己和祖辈为榜样,要求家族子弟辛勤劳作、广开物源、谨身节用、量人为出.曾国藩在晚年写给儿子的家书中总结自己一生的处世经验,提出了著名的“日课”四条,其中“慎独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三条是曾国藩以孑L孟之道和程朱义理为理论基础、以自身的人生感悟为补充,教导家族子弟要不断进德修业、完善人格的处世准则;“习劳则神钦”则是他根据墨家的勤俭之学对家族子弟提出的一条基本要求.曾国藩将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通过深入细致的说理,将其熟练地运用在自己的家训教化中,为其家训思想奠定了深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二)先辈家训思想的影响

中国传统家训由来已久,据记载,在五帝至西周时期,中国家训文化就已开始萌芽,周公开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先河.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数代人的努力,中国传统家训在两汉三国时期得以定型,并在两晋至隋唐和宋元这两个时期由成熟走向繁荣,而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传统家训却由盛转衰.传统家训在传播以儒家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推动科学和教育的发展方面,在继承家庭与家族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巩固与延续封建制度方面,在培养忠君爱国、秉公执法、清正廉洁的政府官员方面,在将儒家伦理贯彻到一般家庭、改善社会习俗与道德风尚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2]16曾国藩家训作为传统仕宦家训中的佼佼者,更是深入研究了中国传统家训,以传统家训为基础,并结合其自身的人生阅历,最终成就了著名的曾氏家训.

曾氏自明朝以来,世代务农,以孝友传家,有良好的家训传统.曾国藩在写给澄弟的信中说“吾家代代皆有世德明训”,就很能说明曾氏家族素有家训传统.在曾氏先辈的家训中,曾国藩特别推崇其祖父曾玉屏所提出的几点训诫,曾国藩将其归纳为“八好”(书、蔬、鱼、猪、考、早、扫、宝)和“六恼”(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并要求诸子弟必须遵寺.其中“八好”中的前四好“书、蔬、鱼、猪”(读书、种菜、养鱼、养猪)体现出曾氏一族的耕读家风,后四好“考、早、扫、宝”(祭祀祖先、早起、扫屋、亲族睦邻)则体现了曾氏一族孝友勤劳的家风,“六恼”体现了曾氏家族反对迷信、相信科学的优良家风,为后世曾氏以家训传家打下坚实基础.

二、曾国藩家训中的主要德育思想

受中国传统文化和曾氏先辈家训的影响,曾国藩将家庭教育法则归纳为“八字三不信”,又以此为基点,结合自身的丰富阅历,提出“八本三致祥”,并将其紧密联系起来,形成一套以“八本三致祥(八本日:‘读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言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做官以不爱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1]662为经,以“八字三不信(八字日:‘考、宝、早、扫、书、蔬、鱼、猪’也.三不信日:‘药医也,地仙也,僧巫也.’)”‘11 662为纬的严密的、立体的治家理论体系.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孝悌”为首的伦理之道、以“勤俭”为主的治家之道、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等,并要求族中子弟务必严格遵守奉行.曾国藩家训严格的家庭教育思想以及曾国藩严谨的治家态度和众家族子弟的共同努力,培育出了曾氏家族的优良家风,为曾氏家族的传承奠定了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一)以“孝悌”为本的传家之道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中国传统家庭和谐稳定及延续的基石.作为一代儒宗,曾国藩深谙家族传承之道,尤为推崇孝友之家,因此他反复告诫诸子弟:“凡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逸,继而浪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商贾之家,勤俭者能延三四代.耕读之家,谨朴者能延五六代.孝友之家,则可以绵延十代八代.”[1]194提醒族中子弟要以“孝友”传家,若结合“耕读”就更好了.他认为即使家族财力再如何雄厚,若没有深厚的精神文化底蕴,这些家族还不如耕读孝友之家走得长远,原因在于官宦之家的子弟贪图安逸、骄横跋扈,已无上代的孝悌勤俭;而耕读之家的“勤俭”“好学”和孝友之家的“孝顺”“友爱”才能使家族得以延续.因而他提出家族为耕读孝友之家的愿景,主张将耕读和孝友结合起来,以达到永世传承家族基业.

1.孝字当先,以身垂范

曾国藩尤重孝道,甚至认为孝悌之道比勤俭之道更为重要.在他的“三致祥”中首先强调“孛致祥”,强调家族是否遵从“孝友”规则是家族是否能兴旺延续的基础,遵从“孝友”则家族兴旺,否则家族必将衰亡.子孙对长辈是否孝顺,对长辈是否有关心和敬爱之心是一个家族能否得到吉祥还是带来灾祸最灵验的体现.在他看来,孝顺不只是挂在嘴上,而要身体力行.曾国藩虽常年旅居在外,但在孝上没有打一点折扣.他认为即使不在父母身边,也要经常关心和孝顺家中长辈.曾国藩早年在京城做官,后来戎马半生,虽不能以身侍亲,但总是通过书信询问家中情况,并经常嘱托家人多来信告知家中长辈状况,不敢稍有懈怠.他对长辈的关心在很多家书中都有体现,不管是在口头上还是在行动上.如在道光二十年回京述职时写给父母的信中,内容不仅包括自己的行程,而且还将自己的途中见闻、花费情况及其他事无巨细地告知家中父母,以免父母担忧.写给父母、祖父母的每一封信在问候语上都显现出恭敬(给父母的信开头写“男国藩跪禀父亲大人母亲大人膝下”,结尾则用“谨此跪禀万福金安”;给祖父母的信开头则是“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结尾则为“敬请祖父母大人万福金安,孙谨禀”),可见其对长辈的尊敬.他还提出,对长辈的孝不应该只是满足物质上的供给,而是应该竭尽全力给长辈以心埋上的欢愉;如若不然,即使条件再好,长辈也不会高兴,儿孙也不算尽到了孝道.这一点对于当前社会上一些以物质论孝道的观点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曾国藩对长辈孝顺的体现不仅于此.曾国藩在京为官期间,清正廉洁,但当他得知母亲想要买一丫头,即使自己生活再拮据,也立即从自己本不多的俸禄中凑钱给予支持;对于祖父母寿具上漆之事也不厌其烦地叮嘱;当得知父亲因大小家事都亲自过问而积劳成疾以及在祖父年老病重期间,写信回家问候病情、请医问药,恳请族弟照顾家中长辈,并深深责备自己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做孙子的责任与义务.对在长辈身体欠安期间不能亲身侍奉在长辈膝下,他有深深的内疚感.不难看出,那薄薄的一张张信纸已经不能承载曾国藩对长辈的尊敬之情.

曾国藩对于孝道的理解,不仅身体力行,为诸子弟树立榜样,而且在理论上也把孝作为一门大学问,对孝的理解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道光二十三年,曾国藩为勉励其弟澄侯、叔淳、季洪三人在孝悌上下功夫,在家信中写道:“今人都将学字看错了.若细读‘贤贤易色’一章,则绝大学问,即在家庭日用之间.于孝悌两字上,尽一分,便是一分学,尽十分,便是十分学,今人读书皆为科名起见,于孝悌伦纪之大,反似与书不相关.”在他看来,孝悌之道和伦理纲纪之道一样重要,倘若违背孝悌之道,即使文章、学问做得再出色,也只能算是一个“名教中之罪人”.在儿子纪泽成亲之日,曾国藩还专门写信告知诸弟和纪泽,教导新婚妇人要尊敬地侍奉长辈和友善地对待同辈,可见其对传承孝的家训文化的重视.

2.兄友弟恭,悌字为重

《论语·子路》有“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说明朋友之间应该相互切磋、相互指正,兄弟之间应谦逊和睦相处.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兄友弟恭,将其看作调节兄弟关系的伦理规范.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深谙兄弟和睦与家族兴亡这一辩证关系,明确提出:对诸弟“爱之以德,不欲爱之以姑息”[1]189,若诸弟以后“丧德亏行”,则是自己这个当兄长的失职.在咸丰八年,曾国藩听说三河败挫的事后,在写给澄侯、季洪、沅甫的信中提到了“兄弟和睦”,他认为,兄弟和睦是挽回家运、传承家业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他提出“兄弟和,虽穷氓小户必兴;兄弟不和,虽世家宦族必败”‘61的观点,可见兄弟和睦对家族的重要性.

曾国藩还认为兄友弟恭在维护家族秩序、廷续家族兴旺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他把教育诸弟进德视为己任,并将教诸弟进德的重要性提升到孝的高度,他说:“余欲尽孝道,更无他事;我能教诸弟进德业一分,则我之孝有一分,能教诸弟进十分,则我之孝有十分.若作不能教弟成名,则我大不孝矣.”[1]45如不能教导诸位弟弟成名成才,就是他自己的大不孝.另外,曾国藩认为兄弟关系不能仅仅停留在“兄友弟恭”“亲之欲其贵也,爱之欲其富”上,而需兄弟之间要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曾国藩在家信中说:“兄以弟得坏名为忧,弟以兄得好名为快,兄不能使弟尽道得侠名,是兄之罪,弟不能使兄尽道能令名,是弟之罪,若各自如此存念,则亿万年无纤芥之嫌矣.”[1] 54道出了兄弟之间要相互劝诫、共同进步的缘由,切不可因兄弟不和而在兄弟之间产生隔阂.正因为曾国藩如此崇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并切实做到、做好,才有了曾氏家族后来“妯娌及子侄辈,和睦异常,有姜被同眠之风,爱敬兼至”的和睦家风.

(二)以“勤俭”为基的兴家之本

勤俭作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部分,在中华民族文化中有着重要影响,它不但能够创造和积累物质财富,满足生活上的物质需要,而且对于人的精神价值方面也有很重要的培育作用.中国历代鬼贤对于勤俭的描述不在少数,如《左传·宣公三十年》和《左传·庄公二十四年》分别记载:“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也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侈而惰者贫,而力而俭者富”等.更有将勤俭与国运紧密联系,认为国家兴亡与个人勤俭有密切关系,如“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等.曾国藩作为一代大儒,从历代的史实中明白勤俭的重要性,他不但将勤俭看作是培养个人的精神风貌,延续家族兴旺的手段之一,而且还认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公民的勤俭意识有很大的关系,因此,他在写给家人的信件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要求家人克勤克俭.

1.尚勤戒惰,勿忘勤敬

曾国藩熟读经史,对历史颇有研究,他深知家族的荣辱兴衰、社会的繁荣和谐与后辈子侄的行为习惯有着密切关系.“历览有国有家之兴,皆由克勤克俭所致.其衰也,则反是.”[1]1371如果家族后辈子弟骄奢淫逸,即使家族权势再大,那么也无法避免亡族灭种的危险.《抱朴子·广譬》有言,“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对一个人而言,勤是进德修业及立身之本,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是一种不断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状态.[31正所谓“农人有勤则五谷丰登;肆工有勤则物器多多;官人有勤则政通人和;商贾有勤则市井繁荣;士人有勤,则立功立言.”基于此,曾国藩在家信中经常要求诸位弟弟和子女要以勤俭二字自惕,不要养成骄奢淫逸的坏习惯.他经常询问子女“以沾染贵公子习气否?”“尔在家常能早起否?诸弟妹早起否?”等,表现出他对后辈生活习惯的重视,体现了长辈对后辈的关爱之情.不仅如此,他还认为,勤是家族繁荣的基础,而勤又主要体现在“八本”中居第六本的“治家以不晏起为本”的“不晏起”上,“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认为勤之根本就是早起,并以先辈的勤劳事迹为榜样,绘声绘色地给后辈子弟传递勤能兴家的观点.

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时常写信提醒其妻子要以自身为榜样,带领和监督女儿儿媳进行劳作.他指出“历观古来世家长久者,男子须讲求耕读二事,妇女须讲求纺织酒食二事”[1]1273,“家中兴衰,全系乎内政之整散”,认为妇女的辛勤劳作是家族延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他要求家中妇女即使不善于烹饪,也要经常去厨房帮忙,并且还要种菜、纺织,如果遇到祭祀,还要求萁妻子率领诸位女儿儿媳亲自完成.曾国藩虽长年在外带兵,但还是要时刻检验家中妇女的纺织技术是否有所提高,通过询问诸位女儿能不能做鞋,并要求女儿和儿媳每年将所做的衣服鞋袜等都寄给他,以此来检验家中妇女是否偷懒、女红是否有长进.另外,他还提醒他的妻子万不可忽视或怠慢家中种蔬、种竹、养鱼、养猪之事,因为这四件事可以“现人家兴衰气象”,并且能够承接祖上勤劳的家风.

2.俭以养德,崇俭戒奢

勤劳能够创造财富,而节俭则能积累财富.曾国藩很清楚兴家旺国与节俭分不开,因此他时常问家中子弟是否在“俭”字上下功夫了,“俭”字工夫有没有长进.时常告诫家中子弟“俭字工夫:一莫穿华丽衣服,第二莫多用仆婢雇工”.这并非只是随口说说,曾国藩在京为官二十载,饮食起居严格恪守孝友耕读家风,虽位极人臣,但身穿之衣不足三百金.凡家中红白喜事,曾国藩都对花销做了严格的控制,“凡子女婚嫁,皆以用二百银.”他还规定了家中每月的花销用度——每月用秤称出本月要支出的银两,且每月只允许剩余,不允许超支.不仅如此,他还提出后辈必须遵守与勤俭孝友之家的子弟联姻而拒绝和仕宦子弟联姻的原则,以避免族中子弟养成惰奢之气,可见其家教之严.他时常教育家中盾辈子弟,“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可以成大器;若沾染富贵气习,则难望有成.”[1 841经常提醒澄弟和沅弟在家不能过度花费,要改正能勤不能俭的坏毛病,并着重批评澄弟“居家用费甚奢”,要求弟弟改正,勤俭传家的传统不能废.在曾国藩看来,“凡仕宦之家,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1] 332因此他告诫儿子,家族的兴旺不在于家中是否有人在朝为官、不在于祖辈给后辈留有多少遗泽,而是看族中是否有子弟出贤.故他一再提醒,家中不应置办过多钱财及田地,而是应该在耕读上面多下功夫.因为他认为银两和田地最容易助长族中子弟的骄奢淫逸之气,倘若如此,若一朝他辞官归乡,家族必衰.如若家族在勤俭耕读上做好了,即使族中无人为官于朝,诸子弟也能自觅生计,同样不失家族兴旺气象.

曾国藩虽要求自己及家人在生活上必须俭朴,但是对待乡邻却很慷慨.他主张和睦乡邻,以谦敬之态对待之,并提出“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按,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1]538的处事原则.如在道光二十四年给祖父母的信中说到:自己寄回家的一千两银子中,除了必要的六百两用于还债,剩下的四百两拿来馈赠给族戚中的贫穷者.正是在这种“孝友为先、克勤克俭”家训思想的指导下,曾氏家族在中国历史上是难得一见的长盛之家.

(三)以“谦敬”为要的待人之道

待人接物持“谦敬”的态度是曾国藩成功的秘诀,他不但要求族中子弟在家族生活中要成为一个懂孝悌之义的人,而且还要求他们在与人相处时要持“谦敬”的态度.在曾国藩眼里,“谦”有两层意思,其一是读书做学问要谦虚谨慎,切不可骄傲自满,“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n 49书海茫茫,学无止境,读书人只有做到虚怀若谷,努力攻读,才能成为有识之士.即使有了一点成就也不能骄傲自满,否则就像是河伯看海、井蛙观天一样,因为目光浅薄而一事无成.不仅于此,曾国藩还写信提醒父母教导六弟不要骄傲自满,指出骄傲自满是最坏的,“中无所有而夜郎自大,此最坏事.”[ 96他深知“傲”使人失败的道理,因此为了提醒四位弟弟做学问要虚心,举例说明了虚心在做学问中的重要性,“尝见朋友中有美材者,往往恃才傲物,动谓人不如己”,最终却“傲气既长,中不进功,所纵潦倒一生,而无寸进也”.[1]103“谦”的另一层意思是为人要谦逊.曾国藩位极人臣,却始终没有以权谋私,反而时常告诫子弟不要招摇过市,教导族人要低调行事、谦逊做人.他在给澄弟的信中,指出骄傲的表现就是“凡动口动笔,厌人之俗,嫌人之鄙,议人之短,发人之覆”,并提出“天地间惟谦谨是载福之道,骄则满,满则倾矣”[1] 631的观点.他指出家族子弟当前不好的现状,“吾家子弟,满腔骄傲之气,开口便道人短长,笑人鄙陋.”如若要想家族后辈变得谦虚谨慎就需要通过“不轻非笑人”来戒骄,“不晏起”去惰,还需结合“八字”和“三不信”.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在他看来“内而转进纯一,外而整齐严肃”是敬的工夫,“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是敬的气象,“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是敬的效果.因此要求族中子弟日常行为上要有庄敬之貌.在写给九弟的信中提出,要在“敬”字方面下功夫,并且要努力做到“于《论语》之九思,《玉藻》之九容”,并且无论对上还是对下,都应该庄重,久而久之就会“习惯自然,久久遂成德嚣”[1]399.他十分注重对族中子弟日常言行的培养,家书中常见“说话迟钝、行路厚重否?宜时时省记也”“走路宜重,说话宜迟,常常记忆否”“语言太快,举止太轻,近能力行迟重二字以改救否”这类话语.

曾国藩对族中子弟的教育不只是停留在庄敬的外表上,还要求子弟要心存敬恕,宽以待人.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1彻,“作人之道,千言万语.大抵不外敬恕二字.”[1]414如何才能做到“敬恕”?他提出要“立则见参于前也,在舆则见其传于衡也,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为泰而不骄;正其衣冠,俨然人望而畏,斯为威而不猛,是皆言敬之最好下手者”[1]414.他还结合孑L孟之言来论述“敬恕”,即“孔言欲立立人,欲达达人;孟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以仁存心,以礼存心;有终身之忧,无一朝之患.是皆言怒之最好下手者”[1]414.他认为,这些都是立德之基,不可以不谨慎.

三、曾国藩家训的德育思想对当代家庭教育的启示

从曾国藩家训的德育思想中可以得到关于当代家庭教育特别是党政领导干部家庭教育的很多启发.近年来,国家进行得如火如荼,取得了预期成效.纵观已查处的大案要案,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甚至“全家总动员”.根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布的数据,从2015年2月13日至12月31日,纪委共发布34份部级及以上领导干部纪律处分通报,其中有21人违纪涉及亲属、家属.‘41这是一组十分可怕的数据,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这些案件中,近三分之二的官场腐败都是因官员的亲属、家属涉案,其比例高达62 010.为何亲属、家属犯案的比例如此之高?家风败坏是重要的原因.因此为了减少或者杜绝官员贪污腐败或专权滥权的情况发生,重塑家风就显得十分重要.然而家风的重塑必然要以正确的价值观为导向,以家庭教育为基础.因此,重塑家风必须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为良好的家庭教育打下坚实基础.曾国藩家训中的家庭教育思想具有很多有益的历史经验及现代启示.

(一)伦理道德教育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首先,家长要培养孩子孝顺父母长辈、保持兄弟和睦的伦理品质,进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在家庭这个小环境中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使家庭关系更加和谐.家庭中的这种伦理关系,一旦推广至社会中,孩子就会有一个良好的待人处事态度.这就需要家长深刻领会曾国藩捉出的“谦虚”和“敬恕”为处理人际关系的要领,培养孩子以谦虚为主、以敬恕为本的为人处世的道德品质.与他人相处时,要做到谦逊恭敬、宽容大度,在交往过程中,要时刻谨记“满招损,谦受益”.只要做到“谦虚”和“敬恕”,人际关系就会和谐通达.

其次,家长要通过培养孩子的孝悌意识来促使孩子形成关爱他人的良好品德.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孝”是一切伦理道德和社会规范的核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5]551所有的教化都是源于它.在孔子看来,“孝”以“事亲”开始,以“事君”为中级阶段,以“立身”为终极阶段,即“孝”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在世人所遵循的仁义道德上有所建树,声名显扬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因此,家长通过培养孩子对父母孝的同时,可以让孩子形成一种关爱长辈的良好德行,将这种德行推广至社会中,便会形成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无幼以及人之幼”的互相关爱的风气.这种风气一旦形成,反过来又有助于培养孩子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最后,家长应主动担负教化子女的职责,积极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端正自身的品行和作风,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1并积极培育良好家风.“家庹是孩子成长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71父母的行为规范和言谈举止直接影响到孩子对道德的认知.当然孩子对于道德认知不可能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不断内化、有所取舍、潜移默化、循序渐进的,这就需要家长一以贯之地严格要求自己,并且不断提升自己的素养,以榜样的力量促使孩子品德的形成.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孩子生活时间最长的环境,家庭中每一个成员因为血缘关系都互相影响着彼此,因此培育良好的家风就显得刻不容缓.家风是一个家庭经过长久积累而形成的一种家庭道德风尚,是一个家族精神面貌的体现,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良好家风一旦形成,孩子无时无刻不受到它的浸润,从而促使其良好品德的形成,塑造个体健全的人格.

(二)要注重对孩子正确的劳动观和消费观的培养

中华文明传承至今,勤俭兴家兴国的思想早已深入国人骨髓,它不但有助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还能丰富人们内在的精神价值.纵观中国各个历史时代,凡是以勤俭为持家要诀的士族门阀皆得以兴盛长存,反之则显颓废之势.不仅如此,古人还将勤俭与国运联系在一起,如商初大臣伊尹给刚继位的太甲提出“慎乃俭德,惟怀永固”,更有“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的说法,后来李商隐《咏史》中的两句诗“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更是说明了勤俭的重要性.可以说,在中华文化传承至今的过程中,勤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今天,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人们物质生活的极大改善,勤俭的优良传统美德逐渐被世人忽略.在一些人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干部及其家属眼里,勤劳不再是获得财富的唯一途径,他们甚至不想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去创造财富,而是为了财富不择手段,甚至发生坑蒙拐骗、贪污受贿等违法乱纪现象,从而导致社会道德秩序紊乱,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和损害社会公平.“节俭”美德在一些年轻人身上已荡然无存,奢侈浪费现象严重,过度消费、超前消费、攀比消费的现象愈演愈烈.诸如此类现象,皆为不重视勤俭的美德所导致.对于勤俭的重要性,曾国藩不仅十分重视勤俭,而且要求家中子弟必须做到勤俭.他认为勤能兴国兴家,提出“五勤”:身勤、眼勤、手勤、口勤、心勤并对这五个方面做了详细的论述,虽说这是为官之道,但同时也是为人处世之道.他还提出“傲气”和“懒惰”是败家之道,提出.傲为凶德,惰为衰气,二者皆败家之道”.为此,他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戒惰莫如早起,戒傲莫如多走路,少坐轿”,要求家族子弟必须戒掉怠慢懒惰,以祖辈为榜样提醒诸子弟要做到早起早睡,按时完成日常功课,即使在洒扫进退等小事上也要不打折扣地完成.

如果说勤能使一个家庭每时每刻都在创造财富,那么俭就能使一个家庭每时每刻都在积累财富.在当今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人民的购买力日益增强,它为人们的物质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但是它也不断地刺激着人们的消费,如果政府官员或政府官员子弟没有节制,就很容易让人产生腐化堕落的思想;如果普通百姓不顾国情、民情,大肆消费,超前消费,必然不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鉴于此,家长应该身体力行并教育孩子树立合理的消费观,大力提倡勤俭节约,倡导曾国藩的持家之道,从而做到俭以养德,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经济伦理和道德基础.

家庭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家庭教育论文3000字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论文

家庭教育故事征文

关于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的论文

中美家庭教育差异论文

上文点评,上文是一篇适合不知如何写曾国藩家训和德育思想和家庭教育方面的家庭教育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家庭教育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