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武术文化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武术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有关毕业论文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武术文化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1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武术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

该文是武术文化相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跟改革开放以来和武术和基本特征类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武术在乡村社会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关于乡村武术的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课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法分析等,对乡村武术组织管理、技术、教育、观念、传播方式、产业等变化进行了分析,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武术文化变迁的基本特征,为新时期乡村的武术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社会 武术文化 变迁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7)5—0034—04 乡村作为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着我国最广大的人民群体,但是因为乡村社会在医疗、教育、文化等方面发展缓慢,乡村居民的健康问题关系着我国社会的进步发展,他们不仅是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重点,而且也迫切地需要健身运动.随着本世纪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加强,乡村建设的文化问题被各届所重视,武术作为乡村社会的重要传统,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分析武术在乡村社会中的具体变化是非常有必要的讨论.以期完善新农村文化设和体育强国建设,丰富乡村居民的业余生活,进一步推动全民健身的实施.

“事物的存在与变化有起主导作用的元素”,可以通过对主要特征的把握来加以认识.武术在乡村社会中的生存处于无时无刻的变化之中,同样可以通过对主要特征的把握来加以认识和分析.总的来说,武术组织、武术教育、武术技术、武术传播方式、武术观念、武术产业的变化在乡村社会中具有明显的特征.1 武术组织管理变迁的基本表现

1.1 组织管理的缺失

新中国成立后,武术组织的管理制度相应地延续了民国时期的武术管理制度,并被改组到体育管理系统之中.1978 年后,各省、市、县都成立了相应的武术运动管理中心、武术协会,或负责武术管理的群体科或竞赛训练科,负责组织管理我国的武术工作.但是具体到乡村地区,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的组织管理都相对匮乏,几乎没有具体单位负责武术的管理工作.1991 年全国武术之乡评选中要求“乡或镇要有副镇长、或乡长负责武术管理工作”,一些有条件申报武术之乡的地区为了达到评选要求,规定要有一名副乡长负责武术工作.但是,对于大多数乡村而言,却没有具体的人员来管理.总体而言,目前在乡村地区的武术管理体系还没有形成.原因在于目前我国乡村地区人口相对分散,闲余时间欠缺,习练武术的人口相对较少,且不易组织;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政府可支配的武术管理经费不足,管理人员缺乏;交通设施较落后,硬件设施不足等,致使武术活动不易开展.但是这一情况在个别地区却有一定的突破,可为其它地区的乡村武术文化建设提供参考,如温县地区,截止2012 年“举办了多期太极拳社会体育指导员县直社区培训班和村镇社区培训班,累计培训3000 余人,充分利用公园、游园、文化广场、社区空地等公共场所,建立城镇太极拳演练点15 个,农村演练点228 个,定期组织拳师、辅导员进行义务辅导,基本覆盖了全县各社区和村镇.”[1]

1.2 民间组织管理的逐渐兴起

随着现代武术组织的产生,现代民间武术组织也开始出现并形成了一定规模,如精武体育会、中华武术会、北京武术体育会等.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权力在农村的延伸、文化大革命时期反“四旧”等因素的影响,民间武术组织曾一度消失.改革开放后,随着国家控制力在农村的减弱,武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乡村武术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随着武术活动在乡村的繁荣,武术组织的出现成为了一种必然,乡村的民间武术组织开始逐渐兴起.如在河南省温县地区,先后成立了大大小小的武术组织,如陈鑫太极拳研究会、世界陈小旺太极拳总会、王西安拳法研究会、陈家沟陈式太极拳管委会、赵堡太极拳管委会、赵堡太极拳郑悟清拳法研究会、和式太极拳学会等相继成立并做出了具体的工作.

2 武术教育变迁的基本表现

2.1 学校武术教育逐渐加强

乡村武术教育作为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一部分,脱离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大背景,并随着我国学校武术教育的环境变化而发生着变化,只是在具体内容上有一些特殊的表现,或本地特色.1956 年《全国大、中、小学体育教育大纲》中规定:武术在小学体育课中每学期为6 学时,中学为8 学时[2] ;1987 年颁布的《全日制中小学体育教学大纲》中指出:“武术是我国传统的民族传统形式和健身方法,是三至六年级的基本教材之一.”2004 年,、教育部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体育课应适量增加武术等内容”,2010 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广实施< 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 的通知》,规定自 2010年 9 月 1 日起在全国普通中小学(含特殊教育学校)、中等职业学校中推广实施《全国中小学生系列武术健身操》[3].

随着学校教育中对国家、地方、校本课程之间比重的调整,一些乡村的武术活动被管理部门所重视,逐渐将乡村纳入到了本区的地方课程.在温县,2001年10 月陈式太极拳被纳入全县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中,并于2004 年结合学生特点编写了4 册《陈氏太极拳》教材,“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把普及推广太极拳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一部分,落实太极拳课时、课程,每年定期举行太极拳比赛活动.”[4]

2.2 武术学校教育由一度兴盛面临新的转型

在本研究中武术学校教育的一度兴盛指20 世纪80代末至21 世纪初,我国各地乡村出现了大大小小的武术学校,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进入本世纪以来,许多武术学校开始出现生源减少,面临倒闭,武术学校教育的从众现象消失,人们开始理性地看待孩子习练武术的问题.有研究显示,2001“河南省已注册武校有421 所”[5];“除西藏自治区外几乎所有省、市、自治区、直辖市、县都有民办武术学校……仅登封就有武术学校80 余所.”[6] 这些资料明确地显示了武术学校在全国发展的繁荣状况.但是从本世纪初,武术学校数量与招生人数开始出现下滑,以登封为例,据河南省“全国武术之乡”2012 年工作总结中关于登封市武术之乡的工作汇报显示,登封市现有武术学校仅剩下43 所.从这些数据来看,武术学校在乡村的建设正处于下滑趋势.本世纪以来,武术学校教育开始出现新的转型,当前,在登封地区武术学校教育的集团化,温县地区武术学校教育的业余化、家庭武馆教育的兴起,各种拳法研究会、拳馆、拳社的相继出现,都是进入本世纪以来学校武术教育转型的具体表现.

3 武术技术变迁的基本表现

在本研究中,武术技术指具体的武术动作和拳种.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确立,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社会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武术技术在以经济增长为主体的社会中也发生了很多变化.主要表现在:它打破了长期以来偏重技击的技术发展方向,出现在体育、艺术、影视等社会领域,开始向着多样性的方向发展.武术拳种的变化主要表现为发展较好的强势拳种对弱势拳种生存空间的强占与压抑,它造成了拳种传播的不均衡性与两极分化.

3.1 技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化

单一性指武术技术在长期的发展中,由于冷兵器时代身体对抗的需要,以及农业文明的社会环境使武术技术的发展更多地偏向于它技击功能的开发与使用.进入现代社会,武术技术的单一技击功能开始发生变化,如开始把武术划分到体育系统之中,强调它的强身健体功能,开始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演变.当前文化全球化趋势不可阻挡,人们对文化多样性的需要逐步加强.生存背景与环境的变化,必然导致武术技术进一步的转型,武术技术开始明显地向着多样性方向演变发展.在乡村居民的练习群体中,中老年人练习太极拳为健身,青少年练习武术为强身健体,有疾病的人练习太极拳为医疗,武术学校学生为职业等,练习动机的变化都使武术技术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3.2 技术传播的不均衡与两极分化

技术传播的不均衡,表现在武术拳种的推广传播方面,一些地区的武术拳种开展的较好,而在另一些地区则开展的较差.如温县陈家沟地区、永年广府地区、登封少林寺地区等武术活动开展的较好,而其它乡村地区的武术活动几乎没有太大起色.技术传播的两极分化指强势拳种对弱势拳种生存空间的挤压,导致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许多武术拳种由于没有能够紧跟时代的发展,不能够适应当前的社会环境;各地区的特色拳种拥有较好的社会认同,加上政策支持,使得其他拳种的习练者在心理上产生了冷落感;一些拳种未能跟上时代的变化进行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一些地区在长期的武术传承当中,拥有较好的习武传统.任何现象的发生都具有两面性,辩证地看乡村武术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某一武术技术在乡村的开展,可使该地区的特色文化建设得以打造,突出了该区域的特色;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其它武术技术传播空间的消失,消减了武术文化的多样性.

4 武术观念的多样性转变

武术观念指武术这一事物在人们头脑里留下的概括性形象.长期以来,人们认为武术就是用武的术,即用来技击、格斗的方法或方法组合,各拳家们对武术的研究和贡献也都主要以技击为主.新中国成立至1978 年的这段时间,武术主要是向着竞技体育的方向发展转变,以至于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依然是竞技武术独站武术的发展势头,导致人们产生了练习武术需要从小拨劲、练习基本功;练习武术的人精神抖擞,动作漂亮,架式舒展;武术是体育比赛的重要内容,只是“花架子”;练习武术的队员个子长不高,罗圈腿等观念.但是“传统的力量是非常巨大的,任何人、任何组织都不可能靠自己的力量在短时间内彻底地消灭传统或完整地改变传统.”[7] 虽然竞技武术的发展在人们头脑中建立了上述的一些观念,但是传统的武术观念还是存在很多人的头脑中,习练武术可以强身健体、防身自卫等观念依然被乡村居民所认同,许多乡村孩子学习武术的动机依然是为了强身健体、防身自卫.80 年代电影《少林寺》的上演带来了一股新的习武热潮,也对人们的武术观念进行了一次革新,随之而兴起的武术表演开始在电视、电影、晚会、开幕式等多种领域出现,娱乐表演、竞技观赏等新的武术价值开始被人们认识.本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提出大力发展文化建设、武术在海外的发展传播、许多外国朋友来华习武、武术被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出保护等现象的出现,武术的文化功能逐渐突显,给人们留下了弘扬中华武术,传播中华文化的观念.

5 武术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物质欠缺,乡村社会条件更为恶劣,电视、电影、报纸、书籍等现代传播媒介在乡村较为罕见,武术主要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口口相传、书籍、街头卖艺等方式进行传播.改革开放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全面提升.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科学技术的快速更新与提升,使得现代传播媒介快速更新,武术的传播方式也在乡村社会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人们开始改变以往通过口口相传、书籍等传播武术信息的方式,更多的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电影、视频、动漫等方式来获得武术的相关信息,这意味着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得武术的相关信息,了解武术的最新动态.如今人们通过书籍、教育光盘学习武术已经相当普遍,许多武术爱好者开始利用网络来了解武术的最新动态,政府关于武术活动的文件也经常是通过网络、电视等方式进行传播.

6 武术产业的出现

广义的武术产业指“覆盖所有与武术相关的经济活动,如武术技术产业、武术用品产业市场、武术人才市场、武术文化产业.”[8] 武术产业的出现在乡村不具有普遍性,但是,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尤其是在当前,随着第三产业在我国的兴起,村落旅游成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国各地掀起了村落旅游的开发热潮.武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许多拳种都起源于乡村,乡村地区承载着人们对武术的向往和情怀,村落武术旅游存在着较大的开发空间.如今到少林景区,武术是人们参观的主要项目,武当、峨嵋、陈家沟等景区武术都是其中的主要项目.以陈家沟为例,随着太极拳在全球的广泛传播,温县赵堡镇陈家沟村成为了人们参观的热点地区,有越来越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前来陈家沟学拳交流、观光旅游,仅“2008 年陈家沟景区就接待游客2.3 万人,其中接待外宾0.3 万人”[9].伴随着旅客的增多,相关部门增加了对陈家沟建设的投入,从2003 到2009 年温县政府先后为陈家沟争取专项资金1240 万元,[10] 先后修建了通往陈家沟的旅游公路、杨露禅学拳处、陈式太极祖祠、太极文化园、太极拳博物馆等项目.如今,总投资23 亿元的“陈家沟太极拳文化旅游产业园区”正在筹建中,该园区包括太极拳祖祠、祖林、杨露禅学拳处、陈照丕陵园、东大沟习武场、太极拳博物馆、中华太极拳文化园以及待建和在建的名人故居、大皂角树造拳处、国际太极拳文化交流中心、北京阜外医院河南分院、太极学院、太极养生旅游基地等,总占地3500 余亩.[11]

7 结语

改革开放30 多年来,武术在乡村社会中正发生着各种变化,其主要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组织管理的缺失,民间组织管理的逐渐兴起;学校武术教育逐渐加强,武术学校教育由一度兴盛面临新的转型;技术由单一性向多样性变化;技术传播的不均衡与两极分化;武术观念的多样性转变;武术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武术产业的出现等方面的特征.武术在乡村社会中的变化,要求我们应当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时期把握住历史机遇,针对武术在乡村变化的特征制订乡村武术文化建设的发展方略,对乡村武术文化进行正确引导,以推进武术运动在乡村社会中的开展传播,使武术文化能够惠及于最广大的乡村居民群体.

武术文化论文参考资料:

班组文化建设论文

现代企业文化期刊

企业文化期刊

中国文化论文

企业文化杂志社

企业文化的论文

上文总结:本文是适合不知如何写改革开放以来和武术和基本特征方面的武术文化专业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关于武术文化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