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民族宗教类论文参考文献范文 和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审美特征探究方面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民族宗教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8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审美特征探究》

本文是关于民族宗教方面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民族宗教和审美特征探究和湄公河类学年毕业论文范文。

岳 春

(云南玉溪师范学院音乐学院 云南 玉溪 653100)

摘 要:由于我国的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因此民族宗教舞蹈呈现了多样和丰富的特点,其中湄公河次区域地区中的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是在原始社会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自然病虫灾害的影响下形成的,通过民族宗教舞蹈祈求祖先和神灵的庇护,从而消除心理上的恐惧.该地区的民族宗教舞蹈呈现了古朴凝重、虔诚神秘和寓意丰富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湄公河次区域;原始宗教;民族舞蹈;形成原因;审美特征

作者简介:

岳春(1975—),男,彝族,云南弥勒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民族文化.

民族宗教舞蹈是少数民族中原始宗教活动中一种重要的形式,主要是为了进行宗教祭祀,从而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护.据资料记载宗教舞蹈最早来源于原始社会的,但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人们意识的成熟,原始的逐步发展成为具有固定性质和固定仪式的原始宗教,而舞蹈也顺理成章成为了宗教活动的一部分.在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聚居的地区发展过程中存在很多的自然灾害及昆虫病害,人们为了消除心理上的恐惧,因此进行与精神需求紧密配合的宗教舞蹈.宗教舞蹈的本质核心是原始宗教思想,采用的也是类似于现代舞蹈的结构和形式,但是渲染的是具有神佛色彩的神秘力量.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区域的人们通过舞蹈的语言的表达方式,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人与神之间的关系进行神秘化诠释.

一、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概况

我国的国土面积辽阔,国境线较长,并且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在边界省份之中,于其他国家的主要民族也有文化和贸易上的往来.在1993年亚洲银行的提议下,湄公河和澜沧江流域内的6个国家之间达成了湄公河次区域经济的合作机制,从而加强各国之间的贸易往来和经济联系,促进彼此之间的共同发展.其中这六个国家分别是老挝、缅甸、越南、柬埔寨、以及我国云南省,湄公河次区域总面积接近二百六十万平方公里,涉及人口数目约三亿之多. 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少数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文化、风俗民情和信仰等,但在印度和中西方文化的影响,在外貌特征、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信仰上有着很深的历史的痕迹.不同地域的民族有着不同的容貌特征以及生活习惯,例如我国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朝鲜族人在容貌和生活习惯上会接近于邻国朝鲜和韩国,而生活在云南边境的哈尼族人在外观以及生活中与泰国的阿卡族人类似,因此在生活习惯、外形容貌甚至是文化中都会有异曲同工之处.根据我国《世界舞蹈文化》一书中记载,湄公河次区域内有二十多个山地民族生活于此,但由于相邻较近,处于一个地区因此各民族之间的民族宗教舞蹈也有相同之处,并且他们多数是以原始的宗教信仰为主,因此在其舞蹈形态中有着浓重的宗教色彩.

二、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内涵特征

(一)浓郁的宗教色彩

湄公河次区域的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浓重的宗教色彩,主要表现在山地民族舞蹈在形成初期就是受原始宗教的影响,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发展,少数民族与外界有了更多联系的机会,因此湄公河次区域开始接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此舞蹈呈现出浓郁的宗教色彩.泰勒曾表示宗教仪式的活动要通过舞蹈来完成,而湄公河次区域的山地民族舞蹈就是起源于原始宗教,后由佛教的传入而影响.原始宗教的形成是由于少数民族在进行迁徙定居时与大自然进行斗争,在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之而产生发展,舞蹈成为了宗教情感的一种表达载体.在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二十多个少数民族中,虽然部族之间舞蹈形态不同,但是主要的内涵特征是一致的,通过舞蹈与神灵和祖先进行沟通,向其倾诉愿望,寄希望于神灵和祖先能够帮助实现,因此山地民族宗教舞蹈也称为“通神舞”.其次湄公河次区域地理位置较为特殊,佛教文化较为兴盛,因此在其舞蹈之中也有佛教的色彩,例如将双手合十介入舞蹈动作之中.虽然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越来越深入,湄公河次区域的山地民族舞蹈也呈现现代化的特色,并且舞蹈性形态和音乐都在进步发展,但是其舞蹈的内涵特征仍未改变,依旧是以宗教活动为主,带有浓重的宗教色彩.

(二)融合的民族舞蹈

在湄公河次区域中有二十多个民族生活于此,并且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以及民族文化,尽管在进行经济文化往来时,民族舞蹈也会有一定的借鉴和融合,但舞蹈形式仍然存在一定的差异.并且在这一地区中,并不是所有的民族都分开独立的居住在一个区域,例如在班赛村中,就共同生活着阿卡族、傈傈族以及拉祜族等多个民族,并且这种多民族聚居的形式还有很多.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民族舞蹈进行了无法避免的融合,其中主要包括三种融合方式,首先,在原有的民族舞蹈上进行借鉴和融合,并且只是出于对本民族舞蹈的一种发展和完善,因此该民族舞蹈还能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和独特性;第二种是随着聚居下文化、习俗的不断融合,民族舞蹈也呈现另一种不同于其他舞蹈形式的新舞蹈,这种借鉴融合下将传统的舞蹈进行创新发展;第三种是即使各民族之间聚居在一起,但彼此之间的舞蹈仍呈现出独立并为相互感染的现象,但这也是不多见的一种方式.湄公河次区域的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式多样,内涵丰富,除了宗教色彩和融合特征之外,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特点,但其宗教性质和融合特质使得湄公河次区域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独特的魅力以及强大的生命力,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该地区的文化文明呈现出与现代文明接轨发展的趋势.

三、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审美形成原因

(一)生产生活的推动

生产生活是人类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因此无论在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或者任何一个民族都必须从事的行为.在湄公河次区域中有着二十多个少数民族,虽然现阶段该地区的这些民族已经进入工业文明之中,但是地理位置决定了他们还是生活在半山区中从事农耕进行自给自足的生活状态.农耕时期的社会中,人们的农作工具以及农作技术落后,导致生产力低下,价值自然灾害的影响,使得人们形成了一种“靠天吃饭”和“听天由命”的心理.而在山地地区,自然灾害更为多发,例如泥石流、洪水及气候变化等,并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农业生产及日常生活.在原始社会中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无法解释雷电、山体滑坡等自然现象产生的原因,于是人们认为天地有神奇的力量存在,便向祖先及神灵进行祭拜继而求福,这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人们还通过舞蹈与神灵进行沟通,祈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没有灾害,因此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应运而生.

(二)自然环境的影响

由于湄公河次区域特殊的地理位置,民族聚居的地区之间与城市之间相隔较远,因此形成了较为闭塞的生活环境,交通条件和医疗条件都不是很便利.由于地处偏僻因此未受到工业化的破坏,在这个地区的自然风景和原始环境保存还很完整,但也因如此自然灾害和疾病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但是医疗条件的落后使人们无法解决该状况,因此通过巫术和原始宗教舞蹈的形式进行治病除害,以求神灵的保护.湄公河次区域地处澜沧江和湄公河流域,该地区处于山地,地市落差较大,并且位于亚热带气候带,年降水量较大,因此极易发生洪涝、泥石流和山体滑坡等自然灾害,已经影响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也正因为炎热的气候和保存完好的原始森林使得该地区的植物昆虫等毒性较强,易形成瘟疫等疾病灾害,严重影响人们的生命安全.但是湄公河次区域地区的交通条件和医疗水平都是较为落后的状态,人们对这种自然灾害没有抗衡能力,只能通过宗教祭祀舞蹈祈求神灵和祖先的庇护,通过巫术消除人们的恐惧心理.因此湄公河次区域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形成也受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影响.

(三)文化发展的结果

从人类的文明和时代的发展都是文明进行交流碰撞的结果,通过不同的文化之间的交流碰撞从而进行创新和升华发展.因此湄公河次区域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形成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融合,从而形成的不同形态的舞蹈文化或是进行有机结合呈现出新的舞蹈文化,这种发展也是该地区少数民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一种表现.在湄公河次区域虽然生活这二十多个民族,但是有些民族之间是属于同根同源的关系,因此在风俗习惯以及语言特点上都存在一定的相同属性.在湄公河次区域中由于条件的限制使得各少数民族都将原始宗教作为民族精神的依托,因此为各民族宗教舞蹈之间的交流发展和融合提供了重要基础.与此同时在民族部落之间的迁徙过程中,各民族部落之间的聚居和交流促进了宗教舞蹈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从人类的文明发展过程看,这是该地区社会文明和民族宗教舞蹈文化进行发展的必然结果.

四、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审美特征

(一)古朴凝重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地区的山地民族舞蹈具有古朴凝重的特征,首先该地区的舞蹈起源于人们的宗教祭祀活动和巫术,是为了祈求祖先和神灵的保护,从而减少灾害和疾病给人们带来的伤害,因此民族宗教舞蹈中会带有凝重和古朴的特征.并且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地区较为封闭,现代化的思想意识和文化文明还未在该地区及发展,因此民族宗教舞蹈仍是古典和质朴的特征.例如在进行宗教舞蹈祭祀的时候,人们通常会在地上跪着几个小时之久,直到巫师宣布神灵会实现人们的愿望才可以起来,这种方式体现了少数民族宗教祭祀的凝重性.其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该地区仍处于农耕文明时期,因此经济上的落后会影响人们的思想意识发展,因此古朴凝重必然是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主要特征.

(二)虔诚神秘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是虔诚神秘的,该地区的人们对祖先的崇拜之情以及对神灵的敬畏之心达到了神化的程度之中,并且在进行祭祀时的仪式十分庄严,会有神职人员进行祭祀,其他的人不能干扰.例如在降神仪式中,要在夜晚进行并且先唱一首游神之歌,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和内心的虔诚.不同的祭祀活动使用的舞蹈道具和舞蹈动作也不相同,从而体现祈求神灵庇佑的目的不同并且这种变换是对神灵虔诚敬畏的体现,继而提升祭祀的效果.在祭祀中的木刀舞和碗碟舞韵律感和说唱感较强,动作委婉却不使张力.并且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祭祀是在晚上进行,在月光和几盏微弱的灯光下,巫师通过舞蹈的变换和声音的高低大小与神灵进行沟通,使得宗教舞蹈极具神秘感.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浓厚的神奇色彩,因此该地区的宗教民族舞蹈是具有古朴凝重、虔诚神秘的特色.

(三)寓意丰富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是具有古朴凝重、虔诚神秘特征的,与此同时它也有自然快乐和寓意丰富的一方面特征.在在民族宗教舞蹈中有很多模仿各种神鬼和禽兽的舞蹈,其中会有凶猛的狮子、飞翔的小鸟和茂密的大树等,人们通过生动形象的舞蹈动作和惟妙惟肖的声音进行模仿.这种边唱边跳的、载歌载舞的祭祀方式场面十分热烈,展现了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的古朴自然,但这种舞蹈也具有深刻的意义.寓意着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同时也是对一些鬼神的愤恨,希望这种载歌载舞且铿锵有力的方式可以将他们驱逐出人们生活的地区,使得明年的生产和生活可以顺利.例如拍手舞是一种较为欢快的舞蹈,人们在夜晚的时候会在篝火旁围起来拍手跳舞,这种欢快轻松的舞蹈是也是人们宗教活动的一种,通过拍手舞达到对恶势力的驱赶以及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因此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丰富的寓意,不仅是人们对祖先和神灵的敬畏的体现,同时也是人们祈求生活安定的一种方式.

五、结语

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该地区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最初形成于原始宗教的祭祀活动.由于该地区的自然环境恶劣且医疗条件落后,并且人们的生产生活被自然灾害困扰,因此人们通过宗教舞蹈的方式期望能与祖先和神灵进行沟通,以祈求保护和庇佑.因此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具有古朴凝重、虔诚神秘和寓意丰富的审美特征.后期随着该地区的经济与外界合作越来越频繁密切,文化也传播影响到了该地区,佛教的传入对该地区的民族宗教舞蹈文化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民族宗教舞蹈不仅是民族宗教文化艺术的表现形式,也是不同的民族文化的象征,因此在不同区域和不同时代人们对于舞蹈的审美意识也不尽相同,而湄公河次区域跨境独特的山地民族宗教舞蹈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人们的珍视和保护,从而促进其发展传承.

参考文献:

[1]项莉.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的审美特征——以泰国北部阿卡族为例[J].才智,2015,(35):210-211.

[2]岳春.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研究[J].戏剧之家,2017,(08):150-151.

[3]岳春.泰国北部山地民族舞蹈的共性与个性分析[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6,(08):48-50.

注:本文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一般项目《湄公河次区域跨境山地民族宗教舞蹈形态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BE01764.

民族宗教论文参考资料:

民族团结论文

民族艺术期刊

民族文学杂志社

世界民族杂志

民族文学杂志

民族论文发表

本文评论,此文为关于民族宗教和审美特征探究和湄公河方面的民族宗教论文题目、论文提纲、民族宗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