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理想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跟追寻教、学、评一体的理想愿景类自考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理想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4-09

《追寻教、学、评一体的理想愿景》

本文是关于理想类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理想愿景和追寻和一体有关专升本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阅读能力测试改革要体现新课程的理念,将教、学、评三者相互融通、共为一体.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透彻解读教材的目标点,明确教什么的问题;要清晰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明确怎么教的问题;要潜心琢磨考试的设题点,明确怎么考的问题;要精确捕捉反馈的改进点,明确怎么评的问题.只有这样,三者才能相辅相成,达到共赢的目标.

[关键词]教学评一体;目标点;探究点;设题点;改进点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7-0001-03

随着近年考试的改革,尤其是阅读能力测试的深入改革,许多语文教师感到困惑:现在书不知怎么教了,试卷更不知怎么出了.是的,现代阅读测试的改革,它牵动教师的教,连接着学生的学.如果教、学、评(考试测评)相互分离,各自为政,势必相互伤害,两败俱伤.如果教、学、评相互融通,共为一体,就能相辅相成,三者共赢.如何才能实现三者一体呢?

一、透彻解读教材的目标点——明确教什么

有人提出“解读第一”的观点,主张把透彻理解教材放在第一位,这是十分在理的.解读教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基石.只有透彻解读教材,才能精准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航标,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指南,也教学考试评价的根本指针.只有目标明确,才能知道教什么;知道了教什么,然后才研究怎么教.

二、清晰把握教学的探究点——明确怎么教

在目标明确之后,如何达成目标,采用什么教学策略,选择什么教学手段,采取怎样的学习方式,以怎样的学习速度,就成了教学成败的关键.怎么教?就是要围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体验、探究、发现、感悟,最终提高他们的语文核心素养.

三、潜心琢磨考试的设题点——明确怎么考

目标与教学、测评应当一体,而非两张皮.如果目标归目标,教学归教学,测评归测评,各自为政,互不融通,势必事倍功半.我们的测评,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精确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度,潜心检测教学过程的有效度.因此,考点的捕捉、考题的设置、试题的形式,即怎么考,对教学的昭示与倒逼作用不容低估.

四、精确捕捉反馈的改进点——明确怎么评

有了明确目标,有了有效教学,有了高信度、高效度与适当区分度的试题,在学生完成答题后,必然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答题错误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对这样的资源,我们一定要全面反观、全程反思,并顺藤摸瓜,查找问题的所在.是教学目标有偏差,过高或过低,还是目标过于空过泛?是教学方式不妥,还是教学中忽视思维,重点跑偏,学生学习能力没有得到发展?是试题未能体现目标、过程,还是它的重点、难点偏离,或是题目的形式不恰、表述不清?总之,要通过讲评,发现学生学习的得失,查找问题,摸清病因对症下药,弥补教学的不足.

下面以《乡下人家》第一、二自然段为例,谈谈如何实现教、学、评的统一.

①“乡下人家,虽然住着小小的房屋,但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②有些人家,还在门前的场地上种几株花,芍药,风仙,鸡冠花,大丽菊,它们依着时令,顺序开放,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显出一派独特的农家风光.还有些人家,在屋后种几十枝竹,绿的叶,青的竿,投下一片绿绿的浓阴.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怎样将教学评融为一体呢?

先看第二自然段.这段要教什么?抓哪些点来教?这是教学要解决的首要问题.

(一)读成画面,概括景物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写景文章首先要把文字读成画面.画家是颜料来作画,那作家用什么来作画呢?显然,用的是文字.通过文字,描绘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因此,把文字读成画面,并知道这幅画上画什么景物就成为教学的第一个目标.

明白了这个目标,怎么教?首先,可让学生读课文,看这幅画上画了什么景物,每一种景物用一个字来表示,在文中圈出.学生一般能圈出“花”“竹”“笋”三个字.这时,学生会发现,原来全段仅三句话,一句话一种景物.这样就体现了中年级的教学重点要求:段的教学.其次,将教学进一步引向深入.教师提出问题:“如果每一种景物用两个字来概括,又怎么说?”学生可能说出:鲜花、竹绿、春笋.教师让学生读一读,发现这一概括的不协调之处——“竹绿”与其他两个词语结构不一,应为“绿竹”.教师进一步追问:“同是用两个字,如果不说‘鲜花’,而要让‘花’字放词语前面作为开头呢,又该怎么概括?”引导学生说出“花开”“竹绿”“笋嫩”等词语,这样让他们体会概括最好应当做到词语结构的一致性.这实际也是语感有效培养之道.最后,让学生分别用三个字、四个字、五个字、六个字来概括每一种景物,这样使学生的概括能力得到有效训练.

以上,我们分析了第一个教学目标,探究了为实现这一目标该怎么教的问题.那针对这一目标该怎么设置考题呢?请看题一.

设题一:给第二自然段做概括,最完美的一项是( )

A. 花开 竹绿 春笋

B. 花开 竹绿 笋探头

C. 鲜花绽放 绿竹成阴 春笋探头

D. 花几株 竹几枝 笋几根

这一考题,紧扣读出画面、知道画什么景物、如何概括景物名称这一目标,重在考察学生不断尝试、探究、发现、感悟形成的概括能力.试题重在测评学生到底学得怎样,效果如何.

我们先看选项D.D项的每一种景物概括为三个字.第一个字分别为“花、竹、笋”,都是名词;第二个字均为“几”,表示数量;第三个字分别为“株、枝、根”,都是量词.结构一致,字数相同,似乎是个正确选项,其实不然.如果学生选此答案,怎么评?竹是几枝吗?文中说的是几十枝,投下一片浓阴.笋是几根吗?文中说的是雨后春笋,成群探头.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概括不仅要形式美,更重要的是内容贴切!

再看选项A,都是两个字,准确地道出了花、竹、笋的特点.但是,仔细琢磨,明显的“春笋”与前面两个词语结构不一,算不上最完美.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好的概括须结构一致!

选项B呢?如果学生平时自个儿这样概括是可以给满分的.但是,在这个题目中,前面两种景物都用两个字概括,而第三种景物用的是三个字,字数不同.因此,要引导学生明白:完美的概括最好字数相同!

只有选项C,均是四个字,结构一致,很好地概括了景物及其情态,最为完美.这一测评后反馈讲评,使目标、教学与考试浑然一体.

(二)难解语句,潜心领悟

纵观第二自然段,“朴素中带着几分华丽”一句,学生普遍理解困难.为何说乡下人家的花“朴素”?“朴素”为何又“华丽”呢?不少教师这样教学:“想想,乡下都种些什么花?都是一些普通的花,常见之花,所以是朴素的.”试想,常见的就一定朴素?鸡冠花、大丽菊是常见的,难道不艳丽?显然不合情理.有的教师说因为生长在乡下,所以是“朴素”的,这就更不符合逻辑.难道乡下的花就不漂亮,就不能漂亮?乡下村姑不是有天生丽质的吗?可见教师对“朴素”的理解本身就糊涂,对“华丽”的理解亦同样不合实际.

乡下的花之所以朴素,原因在哪?请与城里的花相比较.它们生长的环境有何不同?乡下的花大多没有精美的花盆、花池,也许几块石头随意一垒倒上点垃圾便栽种,有的甚至被随意搁置的农具压去半边;乡下的花大多没有经过精致的修剪,没有精巧的造型.然而,它们植根大地,因土地肥沃、顺应天性,往往比盆栽的更有精神、更有生机、更加朝气蓬勃,这就是“华丽”.

针对学习目标,有了点拨引导,还要设置相应的题目,才能实现教、学、评的融合.请看题二.

设题二:“朴素中显出几分华丽”,下面对“朴素”理解不合适是一项是( )

A .没有精致的花盆花池

B .没有精巧的造型

C.长得比较一般

D .没有刻意的修剪

即使有的教师理解失当,教学有误,运用上面这一测试工具,加之有效讲评,也能起到纠偏教学的作用.

(三)少些概念,多些语用

第二自然段,绝大部分教师都不忘对“探出头来”的“探”的评赏.为什么用“探”而不用“伸”“冒”“钻”等词呢?原来“探”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形象地写出了春笋钻出地面的欣喜与好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表演、想象等,使课堂兴趣盎然.

怎么测评?大多的试题均出现“比喻、拟人、夸张、排比”等知识概念,让学生选择.请看下面的测试题目.

设题三:最能把春笋生长当作人来写活的一项是( )

A. 春笋探头

B. 春笋破土

C. 雨后春笋

D. 春笋鲜嫩

这里,检测的既不是语文知识,也不是修辞概念,而是语言文字.四个选项都是写有关春笋的.“春笋破土”写春笋生长,是客观描述;“雨后春笋”,层出不穷,虽然写出了春笋竞相出土的情景,但仍然不见人的影子;“春笋鲜嫩”写了春笋初出泥土的情态,亦是客观描写.只有“春笋探头”把笋若幼童的形象写得栩栩如生.

我们的教学如果只讲几个干瘪的概念,那学生所得的几乎为零.我们的测评,如果总是选择些知识名词,在概念里兜圈子,考试就失去了它应有的发展提升功能.

(四)实物联想,精心分辨

第一自然段要教什么?我们一起来剖析.

第二自然段所写的景物为花、竹、笋,第一自然段写了哪些景物呢?显然,它所写的景物远比第二自然段复杂.因此,分辨第一自然段所写的景物成了我们重要的教学目标.不少学生认为第一自然段写了瓜架、瓜藤、瓜叶、青红的瓜、石狮、旗杆……显然,学生分不清实物和联想,不理解对比的写作方法.第一、第二自然段都可考察学生抓所写景物这一要点的能力.相比而言,第一自然段这一材料更有考察的价值.因此,这一能力考察的设题点选择第一自然段更为适宜,更有意义.

如果第一自然段每种景物也用一个字来概括,那用哪个字呢?这是一种方法的迁移.通过点拨引导,学生会说“架、藤、叶、瓜”.如果“藤”和“叶”只选一种,怎么选?明显的可选“藤”,因为藤应包括叶,而叶无法包括藤.如果都用两个字来概括呢?学生很快便能说出“瓜架”“瓜藤”.对“瓜”字用两个字怎么说呢?学生一直表达不出,这是缺乏语感的表现.于是,教师引导:“你平时吃的西瓜、甜瓜都是一种水果呀.”学生豁然开朗:可叫瓜果!同样的,用三个字、四个字、六个字如何概括?这样,学生便受到良好的概括能力训练.如何有针对性地考察这一教学目标与教学过程呢?

设题四:课文第一自然段所写景物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南瓜 青瓜 红瓜

B. 瓜架 瓜藤 瓜果

C. 瓜架 石狮 旗杆

D.青红的瓜 石狮 旗杆

这一试题,意义非凡,不仅考察了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分辨实物与联想的能力,而且考察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与类属逻辑与思维能力.

(五)对比写法,科学理解

课文写到“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时,景物已写完成,为何还要写“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这句话呢?这是教学的一个目标要点.不少教师关注了这点,这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然而,一些教师这样进行引导:“乡下景物与石狮、旗杆相比为什么可爱?因为乡下景物富有生命力,一派生机勃勃,既绿化又环保……而城里石狮、旗杆呢?它们冷冰冰、硬邦邦,没有生命力.至的有的石狮、旗杆经过风吹雨淋还长满青苔,到处是污垢……”这样引导,说明教师不明白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文学.科学是理性的,可以有精确的答案,而文字是感性的,它没有绝对值.乡下景物与城里景物相比到底哪个美?没有标准答案.文学是感性的,是作者主观情绪的体验.“情人眼里出西施”.乡下的可爱便是作者眼中的“西施”,它比城里风光的更美.文中的这一表达正好把作者对乡下景色的喜爱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理解认识如何在测评中体现呢?

——设题五:下面选项符合课文第一自然段意思的是( )

A. 乡下的风景比城里美

B. 城里的风景比乡下美

C. 石狮、旗杆比乡下的风景更加贵重

D. 作者心目中乡下风景比城里的更美

看选项A、B你发现了什么?原来所有的字都一样,只是排列组合不同而已,意思却完全相反.命题有时需要一点这样的别具一格,它能使题目别有风趣.

再看选项C,单就这句话看也许是正确的,因为石狮、旗杆就看的确比较高,比较值钱,而乡下的那个瓜架什么的的确值不了多少钱.然而,这不是文章本意.

这一设题,极好地把教、学、评前勾后联,使之相得益彰.

(责编 韦 雄)

理想论文参考资料:

我的理想大学论文

理想和信念1500字论文

职业理想论文

大学生理想和现实论文

大学生的理想信念论文

我的理想论文

此文总结:该文是关于理想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理想愿景和追寻和一体相关理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