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生思想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与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基于民族心理关怀的视角李淑芝相关硕士学位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生思想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1

《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基于民族心理关怀的视角李淑芝》

本文是大学生思想有关学士学位论文范文与关怀和视角李淑芝和思想政治教育有关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李淑芝

(西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00)

摘 要:民族心理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最大的心理特点,是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因此,进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基于民族心理的客观事实,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要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1]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民族心理关怀;亲和力;四个相结合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7)10-0244-03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2]在“教育改革发展”相关问题回答中,教育部部长明确回应了改进和加强的基本路径,即“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育德和育心相结合,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由于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少数民族大学生(以下简称“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针对性不强的问题更为突出.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重在于尊重民族心理的差异性,将民族心理关怀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四个相结合”的始终.

一、民族心理关怀的内涵解析

“民族心理是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因自然环境、历史变迁、生产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下形成的精神因素的总和.”[3]民族心理作为民族精神意识的有机整合体,是少数民族成员的个体心理特性,具有丰富的内涵,由民族心理素质、民族心理状态、民族自我意识三个部分构成.三个部分通过联系与矛盾的整合,最终形成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差异的民族心理.

“关怀”是一种出于精神上的责任感、心理上的牵挂感而对某事或某人全身心的投入.民族心理关怀是基于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和推崇人的生命意义和价值,以民族学生各种观念意识的差异性为现实依据,尊重和关注其理解、观察、接受事物的心理特点.

二、民族心理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

第一,民族心理关怀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民族心理的相对稳定性使其成为民族特征中最有生命力的持久因素.民族学生在接触新事物、新环境,接受新的价值观念,应对不同境遇时,总是表现出不同反应.民族心理的客观存在与影响,使得其与思想政治教育形成内在逻辑关联,成为进行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和语境.从根本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是对教育对象的原有思想意识进行提升扬弃的过程,而这一过程的顺利进行,在于把握原有图式和新内容的契合点.对于民族学生而言,遵循民族心理变化的一般规律,对民族心理、民族思维方式给予充分的关怀就是这一过程的契合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前提.

第二,民族心理关怀从思想上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民族心理关怀强调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求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尊重受教育者的心理特性、民族性格、思维方式,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具亲和力的教育体系.此外,“教育所期待的不仅是在实践活动中力图去超越现实存在的生存境遇,努力创造更好生活的人,同样也是在思想和意识中不断去探寻人的存在价值、意义、理想和目的,寻找精神和思想超越的人——这样就是教育所要彰显的人性维度”[4].民族心理关怀要求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满足受教育者的现实发展需要,还应引导教育对象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实现教育对象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第三,民族心理关怀的践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民族心理关怀作为实践的指导,是一种抽象理念,其具体实施需依托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民族心理关怀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目标、方式层面的一致性.二者都肯定个体自身价值,追求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强调立足于个体实际“因材施教”,从教育对象的特点和需求出发,对教育对象的心理变化和发展给予充分关注,培养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道德规范.简而言之,民族心理关怀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民族心理关怀理念的践行需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

三、基于民族心理关怀,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的路径探析

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是指使学生对其产生亲近感、趋同感的潜在功能.提升民族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需基于民族心理关怀的理念,实现“四个相结合”.

(一)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

“理论与实践结合,筑起一个‘同心圆’.”促进理论学习的互动化、生活化和实践内化,把理论“学习注入实践的活力,充分运用实践中群众的丰富创造”.

第一,将民族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在生活化理论的眼中,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生活化的实践,生活世界是我们开展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当然也是教育工作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一个终点.”[5]民族心理作为在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所形成的民族意识,它与民族生活息息相关.把握民族心理与民族生活的内在联系,把生活范式融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中,将抽象概念与文本知识赋予实践的内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充满生活气息、民族特色.首先,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师生关系.在民族地区,基于对共同民族历史、民族文化、民族心理的认同,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爱、真诚的氛围更加浓厚,从而形成真诚、朴实的关系认知,包括对师生关系的认知.而在传统教育中,教育者缺乏对受教育者思想特点、内心需求和生活世界的充分关照,使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受限制.鉴于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应树立平等、关爱的生活化师生关系,关注民族学生的特殊性,注重把握民族学生的心理特征,尊重民族学生的民族习惯,本着关怀理念,建立生活化的和谐师生关系.其次,要建立民族生活化的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明显的阶级和政治色彩,往往导致教育目标的理想化、政治化.鲜活的现实生活被从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抽离,导致“配方陈旧”的问题.任何一种教育的目的都是为了生活,也只能由教育对象的生活来验证教育效果是否实现.建立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充分挖掘和利用源于生活的新活教学资源,使思想政治教育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增加其亲和力和感染力.

第二,创设具民族特色的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化,是实现教学效果的重要保障,其宗旨在于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理论知识有效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并不等同于社会实践,它既包括在课堂上进行的实践,也包括在课外进行的社会实践.创建具民族特色的实践教学,要始终把握好民族性、理论知识、实践活动三者的有机结合,灵活地将民族心理、民族文化因素融入实践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在课堂实践中,教育者应结合民族学生文化背景的特殊性,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化的课堂实践教学,以分析民族问题案例、探讨民族文化背后的相关政治理论知识、观看反映民族现状的多媒体资料等方式,让学生有想法、有话说,充分发挥主体性.在社会实践中,教育者应引导民族学生注重在实践中感悟、检验理论知识.民族学生普遍生活在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对于大部分民族学生而言,生产生活的实践是他们在家里的日常必须,他们缺乏的是感悟实践、把日常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过程.因此,在社会实践的环节,教育者应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引导学生从实践上升到理论.

(二)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育德和育心相结合

“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德.”[6]育德旨在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道德品质,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而育心则重在于修身养性,健全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育德和育心统一于实现有效教育与教育对象全面发展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缺失育德和育心中的任何一个都会导致教育效率低,教育对象“单向度”发展的问题.因此,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内容为统摄,对民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同时,应重视其民族心理、情感意识存在差异的客观现实,将育德和育心相结合.

第一,教育者应重视情感教育.情感教育的核心在于增加教育的人情味,将民族学生视为独立的个体,以爱心、真心唤醒受教育者的道德情感、情操,使教育对象“亲其师,信其道,践其行”.显而易见,师生之间的心理沟通越好、情感越融洽,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育者要加大情感投资,以真挚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以诚化人.此外,教育者应怀有大爱精神和关怀意识,尊重、理解、关心民族学生的心理及情感变化,并把坚持真理的人格魅力和情感力量融入教育.热爱民族教育事业,培养对少数民族的深厚情感,主动融入民族大学生群体并与其建立有效沟通渠道,加强有效沟通.

第二,引导学生发扬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民族学生普遍接受了高校系统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但对理论内化不足,应对不良社会思潮的能力往往相对较弱.这除了民族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相对较弱的内在因素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外在因素就是教育者缺乏“育心”意识,没有充分关注民族学生的民族文化背景,缺乏对民族学生传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引导.优秀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学生地方性知识背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学生接受再教育的知识母体.教育民族学生热爱本民族,发扬本优秀民族文化,既可以疏通教育内容上存在的文化阻抗,又可以使学生感受到来自教育者的尊重、关怀,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育德和育心的结合.

(三)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课内和课外相结合

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作为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形式,各有优势,不可替代.但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往往比较重视课内教育,忽视课外教育,从而造成两者脱节.实现课内教育和课外教育有机结合是遵循思想政治教育基本规律(内化和外化的辩证统一)的具体体现,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途径.

第一,融民族心理关怀于课堂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过程.思想政治课堂教育以系统的理论知识结构体系、集中而全面的教育内容为优势,在教育对象观念发展中发挥着主导性作用.然而,课内教育主要着眼于间接经验的学习,对教育的针对性和学生主体性的重视不足,这就需要充分发挥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通过日常引导和教育来进行弥补.同时,把民族心理关怀融入两者的结合过程中.从民族学生的角度出发,建构与民族学生的心理特点、教育接受过程、行为认知习惯等相适应的教育模式.在教育内容上,不仅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主旋律,还要结合民族文化、民族风格、民族内容等进行创新.在教育方式上,要根据少数民族的视角与需求来设计和创新.如,利用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接触最多、对学生最了解的优势,针对学生的日常生活、困惑,围绕“说你想听的,谈你所想的”的宗旨,积极开展“辅导员之声”的谈心活动.此外,应发挥学校党组织及学工部、团委及学生会的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组织学习、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教育活动.

第二,寓民族性于校园文化、宿舍文化建设.良好的文化环境具有强烈的引导作用和规范作用,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结合高校学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校园环境和宿舍环境中学习和生活的情况,针对民族学生希望表现和发扬本民族文化的心理,寓民族性于校园文化、宿舍文化建设,营造人性化、民族化的校园文化环境、宿舍文化环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使民族学生切身感受到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温暖,提高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认同,增强教育实效性.

(四)基于民族心理关怀,实现线上和线下相结合

线上教育具有信息资源丰富、开放、共享等优势.但纯粹的线上教育过度依赖技术进步,缺乏人文关怀元素.传统线下教育又存在受时空限制、覆盖面窄的问题.而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则有效弥补了双方的不足.

第一,充分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平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泛在化学习,把少数民族先进的思想文化成果融入虚拟环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提升教育亲和力,增强学生主动性.线上教育突破了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加强了课堂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便捷了课前准备,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教师与学生互动的新入口.教育者应结合民族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有效利用线上教育优势,既坚持政治方向引导,坚持以红色文化以及党的民族理论、民族基本知识进行宣传教育,又要促进双向交流,增强学生主体意识、全员育人意识,并广泛地了解民族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需求,实施主动的关怀和沟通.

第二,在充分利用线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结合民族特点,强化线下思想政治教育.采取主题班会、民族文化活动、举办民族文化节、辅导员与民族学生按照民族风俗共度新年等形式多样的手段,增加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使民族学生在了解不同民族文化精髓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增强民族自信心.民族学生在线下教育过程中得出的感悟或遇到的困惑又可以借助网络服务平台,进行分享或寻求解答,实现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相结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长回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 [EB/OL].[2017-03-17].http://news.youth.cn/sz/201703/t20170312_9276686.htm.

[2]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08-12.

[3]张建荣.民族心理视角下民族院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16(1).

[4]鲁洁.超越性的存在——兼论病态适应的教育[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7(4).

[5]袁媛.供给侧变革: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策略[J].贵州民族研究,2016(3).

[6]祝长水,陈安福.育心养德、德心结合:中学德育新路径[J].当代教育科学,2013(10).

大学生思想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生发表论文的期刊

大学生毕业论文格式

大学生投稿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大学生时间管理论文

大学生职业和就业指导论文

此文评论,本文是关于经典大学生思想专业范文可作为关怀和视角李淑芝和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大学硕士与本科毕业论文大学生思想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论文写作参考文献。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