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糖尿病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 和不同深度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类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糖尿病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28

《不同深度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特点与耐药性》

该文是糖尿病类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糖尿病足和耐药性和耐药性研究相关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摘 要】目的探讨不同深度的糖尿病足感染(DFI)患者病原菌特点,并对其耐药性进行研究.方法以于我院诊治的210例2型DFI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变是否累及骨关节将患者分为浅度感染组96例和深度感染组114例.分析两组的临床病例资料,对其足部感染溃疡情况进行检查,对患者足部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观察比较两组病原菌的分布与特点,分析耐药性的差异.结果与浅度感染组比,深度感染组的溃疡病程长,发热、水肿、外周血管疾病(PAD)的发生率和入院前抗菌药使用率均高,hs-CRP、FIB、ESR、WBC、PLT、MAU、TP的检测值高,ALB检测值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浅度感染组主要为G+感染(55.45%),深度感染组则主要为G-(56.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病原菌的耐药性,深度感染组金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浅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深度感染组肠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地嗪)的耐药性高于浅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FI患者中深部感染病情较重,引起的并发症多、病原菌耐药率高,为治疗增加难度,预后较差,因此DFI应早期诊治、多学科团队协作治疗,及时根据病原菌的检测与药敏实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用药方案,从而改善预后,促进创面愈合.

【关键词】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8.16.001

糖尿病足(DF)指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或是深层组织破坏,其中导致DF溃疡愈合差、截肢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感染.有数据表明,15%27%的糖尿病(DM)患者因足部溃疡坏疽而截肢、截趾,在这些病例中超过一半为感染控制不佳导致[1-2].国内有学者[3]研究报道,大概有56%的糖尿病足感染(DFI)的患者在治疗初期对抗生素不敏感进而调整治疗方案,但这将延误理想的治疗时机.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滥用及耐药基因的传播变异,DFI的病原菌种类、特点与耐药率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本研究以我院收治的不同创面深度的DFI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探究其病原菌的种类、特点、耐药性,以期为临床治疗研究提供可行建议、促进溃疡愈合、改善预后,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选取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我院接受诊治的210例2型糖尿病足感染的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1999年WHO发布的DM的诊断标准;符合2004年美国感染学会编制的DFI定义;知情研究、签署同意书.排除:T1DM患者;合并其他疾病引起的足部感染、溃疡者;心、肝、肾功能不全者,有慢性消耗病史者.参照美国Texas San Antonio大学提出的DF溃疡Texas法诊断分级标准,将1,2级患者划入浅度感染,3级则为深度感染.将患者进行分组,浅度感染组96例,男51例,女45例;平均年龄(64.37&plun;10.15)岁;DM平均病程(11.65&plun;8.23)年.深度感染组114例,男61例,女53例;平均年龄(64.67&plun;10.09)岁;DM平均病程(11.29&plun;8.18)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DM病程等基本病例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1.2.1资料整理、分析在入院当日即询问患者病史、行体格检查,检查其是否有并发症、合并症;在入院24 h内采集患者血液标本、24 h尿标本行各项实验室检查、尿生化检查.在入院当日初次换用抗菌药前留取其病变部位溃疡深部分泌物以备细菌培养、药敏试验.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128Hz音叉试验、Semmes-Weinstein尼龙单丝测验、神经传导试验,1项或1项以上出现异常即可诊断.外周血管疾病(PAD):下肢CDFI检查血管闭塞超过50%;足部动脉搏动触及减弱或消失;踝肱收缩压指数低于0.9;以上符合1项即可判定.多重耐药菌(MDRO):指1种微生物同时对3类或以上的抗菌药具有耐药性.

1.2.2细菌培养、药敏试验清理溃疡周围坏死组织,选用0.9%氯化钠溶液冲洗,借助无菌器械在溃疡深部的正常与坏死区域交界处取样.将取得标本放入无菌器具中并于0.5 h内送至微生物实验室;处理标本,将其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之后在35 ℃环境的温箱中培养24 h;选择细菌自动鉴定仪器VITEK 2AMS进行细菌鉴定,以第2版《全国临床检验操作流程》中的相关规范进行手工鉴定.药敏试验则行K-B法,选用由英国OXS公司提供的药敏纸片.质控菌株选用大肠埃希菌(ATCC25922)、肺炎克雷伯菌(ATCC700603)、金葡萄球菌(ATCC25923)、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

1.2.3治疗以多学科团队协作的模式,在国际DF共识推荐的原则指导下展开治疗,主要包括全身治疗、神经性溃疡的治疗、缺血性溃疡的治疗、积极抗感染.对病变溃疡处进行彻底清创、引流、保湿、换药、减压等改善创面环境,评估血管情况,合理重建血运.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或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的χ2检验或χ2c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检验水准α等于0.05.

2结果

2.1临床、实验室资料深度感染组的溃疡病程长,发热、水肿、PAD的发生率和入院前抗菌药使用率高于浅度感染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尿蛋白(TP)、纤维蛋白原(FIB)、尿微量清蛋白(MAU)的检测值高于浅度感染组,清蛋白(ALB)检测值低于浅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病原体分布210例DFI患者培养出的病原体共226株,浅度感染组101株,深度感染组125株.浅度感染组G+占比大(55.45%),深度感染组则以G-为主(56.80%),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真菌分布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主要G+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两组病原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高于80%,对大环内酯类的耐药率高于60%,两组都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深度感染组金葡萄球菌对呋喃妥因的耐药率、表皮葡萄球菌对头孢呋辛、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高于浅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2.4主要G-对常用抗菌药的耐药性两组都未发现耐舒普深、亚胺培南菌株,深度感染组肠杆菌对头孢哌酮、头孢噻肟的耐药性及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头孢菌素(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地嗪)的耐药性高于浅度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3讨论

DM为一种长期慢性疾病,足部感染为其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如果DFI患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处理,有一些患者可能面临截肢的危险,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安全.有学者在研究中证实,DF深度感染引起溃疡患者的截肢风险是浅度溃疡的4倍,且探针探至骨也警示大截肢的风险至少增加了10倍[4-6].本研究结果显示,深度感染组未经截肢即治愈的仅占13.16%,截肢的发生率远高于浅度感染组.深度感染组的急性期反应物hs-CRP、ESR、WBC、PLT及发热率高于浅度感染组,ALB的测定值则低于浅度感染组,这与付永丽等[7]学者的报道一致,这一结果表明DFI治疗效果不佳可能与急性期反应物相关.研究中深度感染组的FIB、MAU、TP的测定值及PAD、水肿的发生率高于浅度感染组,FIB为DF的一项危险因素,目前临床已将肾病视为DF的独立危险因素,如大量的蛋白随尿液排出,患者出现低蛋白血症,这将降低患者抵抗力,使其下肢出现水肿现象,进一步加重循环障碍,造成溃疡迁延不愈.DM患者在各致病因子如代谢紊乱、炎症反应、坏疽感染、细菌毒素等的作用下,出现足部血液供应不足,加重溃疡部位的缺血、缺氧,阻碍组织细胞吸收营养物质,使得代谢产物堆积,进而影响组织的修复与愈合[8];此外,各因素作用下使抗菌药物在局部作用的效果不理想,同时在血浆胶体状态失调,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功能异常的情况下,足部坏疽的风险大大增加[7,9].

尽管随着新型抗菌药物在临床的广泛应用,DF的感染较过去已得到明显控制,但由于病原菌的耐药性在不断改变,这就使病原菌谱及耐药性的分析更值得研究.曾有研究表明[10-11],在不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下,DFI菌种在不同的气候、地域中的分布有差异.因此应加强DFI病原菌的检测工作,尽量避免仅凭临床经验判定病菌种类,以免误导治疗[12].研究结果显示,浅度感染组和深度感染组的致病菌分为以G+、G-为主,表明病原菌的分布与创面深度关联紧密;主要G+对头孢类、硝基呋喃类、利福霉素类、部分喹诺酮类的抗菌药的耐药率不高,对万古霉素敏感;主要G-对喹诺酮类、部分头孢菌素、阿米卡星等的耐药率较低,对舒普深、亚胺培南敏感,表明DFI可行阶梯治疗,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择常用的抗菌药物,例如喹诺酮类、头孢类、氨基糖苷类,如果感染控制欠佳,则选择利福霉素类、糖肽类、β-内酰胺抑制剂等敏感的抗菌药.深度感染组MDRO的发生率高于浅度感染组,可能与深度感染组感染程度重、入院前抗菌药使用率高、溃疡病程长等有关;此外,深度感染组经治疗未截肢即痊愈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浅度感染组,大多患者行截肢,表明深度感染组患者预后较差.

综上所述,DFI深度感染的病情重,病原菌以G-为主,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截肢的发生率高,预后不佳.为了减轻患者的疼痛,促进创面的愈合,患者在出现足溃疡的初期即需行急症处理;在怀疑创面感染时,要求尽快细菌培养、做药敏试验,可先参照近期本地区的病原菌流行病学特点用药,之后根据疗效及药敏试验结果调整用药方案,以实现降低耐药性、延缓创面深度发展、提升创面愈合率,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郭婕,王鹏华,褚月颉,等.不同深度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34):4012-4015.

[2]梁波.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病原菌耐药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14):3227-3228.

[3]吴迪,张伟,田霖林,等.糖尿病足患者高压氧治疗感染病原菌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4,24(15):3751-3752,3784.

[4]张茜,徐永妮,胡建华,等.社区糖尿病足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10(4):423-424.

[5]沈秋燕,林迪妮,朱虹,等.糖尿病足合并感染患者754株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2014,94(12):889-894.

[6]梁家隐,廖小倩,黄凡华.糖尿病足溃疡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18):3-5.

[7]付永丽,李婧波,张宜默.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耐药性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3,23(15):3629-3630.

[8]楼百层,梅健慧,骆京京,等.糖尿病足患者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6,26(14):3232-3234.

[9]黄莺,曹瑛,邹梦晨,等.糖尿病足感染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15年变迁[J].中国糖尿病杂志,2016,8(2):87-92.

[10]刁斌斌.糖尿病足部感染患者病原菌检验与耐药性分析[J].糖尿病新世界,2016,19(21):31-32.

[11]郭冠芬,张秀薇,李春华.糖尿病足感染的病原菌特点及耐药性分析[J].医学临床研究,2014,31(5):919-921.

[12]刘颖芳.糖尿病足复发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6,28(11):1305-1308.

(收稿日期:2018-02-08)

(本文编辑冯晓倩)

糖尿病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上文是一篇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糖尿病足和耐药性和耐药性研究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糖尿病本科毕业论文糖尿病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