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东南亚论文怎么撰写 和民心相通纲要: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例类论文范文数据库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东南亚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08

《民心相通纲要:以中国和东南亚为例》

该文是东南亚类论文范文数据库跟相通和民心和东南亚方面论文范文资料。

孙伟

(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吉林长春130012)

摘 要:“一带一路”建设的五项构成内容均需专门研究,民心相通也不例外.东南亚是“21 世纪海上丝路”域外第一站,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民心相通情况关系着“21 世纪海上丝路”的顺利开局,研究意义重大.中国与东南亚之间民心相通有一定基础,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深入研究.以中国与东南亚为例探讨民心相通的研究思路、研究问题、落脚点等,有利于形成典型性研究框架,可以为其他区域双向民心相通研究提供借鉴.

关键词:民心相通;一带一路;东南亚

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16.02.041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6)02—0140—03

收稿日期:2015—10—27

作者简介:孙伟(1975—),女,吉林榆树人,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吉林大学种子基金项目,编号:2015ZZ043.

“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并称,是中国首创、高层推动、统筹国际国内大局的重大倡议.“一带一路”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民心相通,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构成内容之一,同样需要专门性研究.

一、“一带一路”之民心相通建设意义与研究价值

2013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在这个倡议中,民心相通就是作为建设内容之一被一并提出的.指出要搞好各领域的合作,必须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持,必须加强人民的友好往来,增进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为开展区域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1]同年10月在印度尼西亚访问时提出“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在这个倡议中,民心相通内容同样被涵盖其中.指出在携手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的建设中,要将心心相印作为原则之一.[2]之后,在关于“一带一路”的各种倡议讲话和规范文件中,民心相通都是不可或缺的构成内容之一.2015年2月《推进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文件出台,“民心相通”被列入“一带一路”建设的合作重点之一.[3]

民心相通建设的首要意义在于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相比其他“四通”(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具有一种“无形”的特征.但无论是对于其他“四通”,还是对整个“一带一路”,民心相通都具有实实在在的基础作用.只有夯实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才能使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更顺畅,更有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心相通需要先行建设、持久推进,以推动“一带一路”向纵深发展.

民心相通建设当前具有紧迫意义.“一带一路”倡议被提出后,其推进速度非常快,仅一年时间就着手设立优先和早期收获项目、总体规划.“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规划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基础上更是迅速推进,一个平台(中国东盟博览会)、一个基金(丝路基金和亚洲基础设施开发投资银行)已经完成,一个机制(沿线城市市长会议)正逐步落实.这种进路预示着“一带一路”已经从倡议落实到了建设层面,从国家层面落实到了城市层面,与具体民众生活的对接呼之欲出.这就迫切需要民心相通建设及民心相通研究及时跟进.

民心相通在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之间尤其具有特别意义.一是在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贯穿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其中东南亚是域外第一站,且东南亚与印度、中东、欧非之间的人员、文化等往来联系较多,其率先实现互联互通,有利于推动海上丝路的顺畅开局并深入发展.二是在于,中国与东南亚区域的民心相通较为复杂.一方面,二者之间文化渊源较深,交往历史久远,并有中国-东盟自贸区为铺垫,双方的民心相通有很深的社会基础,但另一方面,中国和东南亚民心相通又面临着许多困难.有来自双边政治、安全等因素,也有来自外来势力干涉等因素.而中国对这一区域的期待还尤其高,不仅强调要“增强双方民众的文化共鸣和情感联系,共同夯实双方关系的民意和社会基础,弘扬团结合作、同舟共济的亚洲精神”,更提出了“迈向命运共同体”.可见,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之间的“软联通”需要特别关注.

二、民心相通建设途径与研究框架

《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文件,对民心相通建设提出以下愿景和行动: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友好合作精神,广泛开展文化交流、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媒体合作、青年和妇女交往、志愿者服务等,为深化双、多边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可以说,民心相通建设愿景很宏观,涵盖领域很广泛,涉及工作千头万绪.为此,有必要对民心相通研究进行一个概括性梳理.

(一)研究思路

从研究层次来说,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总体研究与具体研究结合.所谓宏观研究,包括民心相通研究涉及的价值观研究、认同研究、民族主义研究等;社会制度、国家体制、国家战略研究等;党派研究、精英研究、民众研究等,以及双边研究、理解研究等.所谓微观研究,是指与相应的宏观课题对应的应用研究.所谓总体研究强调的是一种研究意识,因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沿线区域全员参与、软硬件共建、政府民众携手推进,且是一个贯通欧亚非、延伸很广的开放式区域合作模式,需要以一种总体视角审视,进而形成总体性认知、总体性规划、总体性对策建议等.而且东南亚作为中国周边、作为与中国经济密切关联的区域,事实上也是以一种整体姿态存在的,其自身内部发展也具有鲜明的区域整体性特征,这就更决定了总体研究的必要.当然,东南亚本身由十几个国家组成,各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这又要求深入国家内部,从具体规划、具体建议中总结出总体规划、总体建议以及民心相通总体模式.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结合、总体研究与具体研究结合,才能使研究成果、对策建议既有针对性,又有贯通性.

从研究结构角度,需要独立研究与协同研究结合.因为民心相通是一个独立课题,又是一个与其他“四通”密切关联的课题.所谓独立研究,是指以民心相通为核心内容的研究,如关于民心相通途径的研究,需要针对上述旅游、学术交流、人员往来、科技交流、疾病共防等内容进行研究.所谓协同研究,即指民心相通与其他“四通”的结合研究.如与资金融通的协同研究,需研究国家战略和货币政策、双方资金融通经验、双方民众认知和理解等.从这个意义上说,民心相通应该内含于“四通”研究之中,无论是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还是贸易畅通、资金融通等,都应将民心相通作为其研究任务之一.第三,以调查研究为基础.“一带一路”涉及国家众多,已经大大超越了相近地域的联系性.“一带一路”涉及亚欧非等不同制度、不同领域,且这些沿线国家本身参差不齐,它们与中国的交往关系、自身相互交往关系等不均衡,这一切都需要以调查研究做基础.

(二)研究问题

“一带一路”建设需要以民心相通为基础,民心相通又需要在“一带一路”的推动下逐渐形成.由此,也就提出了民心相通研究的两大问题:一是如何凝聚以往或其他方面的民心相通积累成果,发挥其对于“一带一路”建设的促进作用;二是如何发挥“一带一路”建设对于民心相通的促进效应.由此,以中国与东南亚为例,具体的研究问题是:1.调查东南亚民众对于“一带一路”的认知情况,包括了解程度、理解程度、支持参与度、前景看好度等.2.分析不同国家认知度背后形成的原因:是源于对“一带一路”本身价值的认识,还是源于对“一带一路”建设实践的认识;是与以往公共外交实践有关,还是与以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经验体会有关,等等.3.具体分解为:“一带一路”本身价值与民众认知度之间的关联;“一带一路”具体路径与所在国家政治、经济等国家利益、政府认同、舆论宣传等情况;中国公共外交与所在国民众对“一带一路”认知度之间的关联,如历史上公共外交积累,现今企业、媒体、华商等外交渠道,文化、产品、人员等外交载体在不同国家的侧重;中国东盟自贸区在不同国家的具体落实情况与民众认知度差异之间的关联,如关系民心相通的项目数量、项目领域(如教育、医疗、就业等)、项目实施情况、项目认知、项目影响等.

(三)落脚点

提出中国与东南亚民心相通相应的机制.一是总结“一带一路”在不同国家民心相通的生长点,提出“一带一路”推进过程中在不同国家进行自我调整的方向性建议.二是提出针对不同国家的公共外交的核心指向、核心渠道、核心载体的机制建议.三是通过梳理中国东盟自贸区建设、旅游行业、文化交流、教育交流等战略在不同国家与民心相通的效应情况,为“一带一路”在不同国家的项目数量、项目领域等具体指标提出机制建议等.

三、民心相通研究基础

从内容角度,目前“一带一路”政策规划、活动倡议、舆论反响等相对密集,而学术方面,“纵观当前研究,涉及内容稍显零散.尤其是各国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合作的基础如何?合作的内容潜在问题和挑战、未来的发展趋势是什么?中国应采取何种政策进行应对?文献往往只涉及其中某个方面,尚未对其进行系统深入研究.”[4]具体地,对于民心相通的地位和作用还没有形成统一认识.有的认为硬件落实后民心相通自然就实现了,即民心相通为附属,不需要主动而为;有的认为通过民心相通可以推进硬件落实,民心相通可以独立发挥作用.事实上,民心相通本身承载着这两种效应.但目前这两种效应只停留在舆论层面,并没有进一步的论证性研究.关于民心相通的具体研究,只有具体的信息交流、人员培训与互访、学术研讨等工作总结,还没有系统研究和相关机制的探讨.目前,有中亚民众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研究与对策研究,[5]其他区域相关研究还没有展开.

更多的是相关研究.以中国与东南亚为例,有民众对区域倡议的认知或态度的研究,如东南亚民众对中国认知或态度的研究.但我们需要的是对整个区域而不是只对中国的相关认知.再如,有东南亚民众对中国东盟自贸区、区域一体化、东盟的认知或态度研究,但海上丝路是一种互利共赢、开放式的区域发展战略,我们需要的是相互理解而不是单向的理解.虽然如此,这些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基础.还有历史上丝绸之路研究,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跨地区、跨文化沟通素材及沟通史料、沟通成果和经验等.

从研究方法和研究手段的角度看,目前已有的东南亚跨国调查——亚洲动态调查,可以成为我们的研究参考等.但“认知、态度、对策、民心”方面的研究是复杂的,不仅研究者的“态度”本身是复杂的,被研究者的表达也是复杂的.[6]为此,需配合其他研究方式方法.如借鉴同类主题的研究,以规避不可穷尽“态度”信息的风险.

[参考文献]

[1]哈萨克斯坦演讲.弘扬人民友谊共创美好未来: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EB/OL].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09-07/5257926.shtml.

[2]印度尼西亚演讲.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EB/OL].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3-10/03/c_125482056.htm.

[3]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盛毅,余海燕,岳朝敏.关于一带一路战略内涵、特性及战略重点的综述[J].经济体制改革,2015(01).

[5]马莉莉等.丝绸之路经济带:一个文献综述[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14(04).曾向红.中亚国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构想的认知与预期[J].当代世界,2014(04).范晓玲.中亚国家对构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认知调查及促进民心相通对策研究[EB/OL].http://xj.peo?ple.com.cn/n/2014/0731/c188514-21842031.html.

[6](美)赫纳森(Henerson,M.E.)等.如何测量态度[M].李培青,蒋一颿译.上海:上海翻译出版公司,1989.

[责任编辑:刘爱华]

东南亚论文参考资料:

东南亚期刊

言而总之,上文是一篇关于东南亚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通和民心和东南亚相关东南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