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产业集群专升本论文范文 与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和实践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产业集群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08

《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的路径和实践》

本文是产业集群类在职开题报告范文和产业集群和县域和实践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摘 要:县域产业集群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组织形式和载体,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是高校的一项重要职能.目前,从辽宁高校实际调研情况来看,存在着功能定位偏差、科研管理体制及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互动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要进一步服务好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高校应该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

关键词:辽宁高校;县域产业集群;产学研;服务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485(2016)10-0007-05

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是高等教育肩负的责任与使命,是高校依托教育自身资源优势,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科技服务等方面支撑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和壮大的重要举措,也是“政产学研”合作运行模式的新探索.辽宁省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产业集群,促进教育与产业集群的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取得一些效果,但仍然存在许多努力的空间.

一、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辽宁44 个县(市)中已有41 个县(市)或是依托资源优势,或是由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配套协作,或是依靠外来投资,或是同业中小企业集聚等规划培育了46 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县域产业集群已成为拉动辽宁县域经济的重要力量,其发展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为提高县域产业集群丰厚度和竞争力,充分发挥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辽宁省教育厅在2012 年、2013 年分两批认定24 所高校与省内25 个县在机械、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领域开展高校科技服务县域经济的试点工作(见表1).

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辽宁地方高校已形成了各自特色鲜明和优势突出的学科体系,特别是行业背景高校可以充分发挥其学科优势,实现与行业产业集群建设的对接.从表1 中可以看到,辽宁地方高校依据自身内涵差异,正积极发挥各自学科优势服务辽宁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积极发挥“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优势服务新宾、康平等化工产业集群发展,辽宁工业大学、辽宁科技大学积极发挥“材料科学与工程”、“冶金工程”学科优势服务义县、台安冶金产业集群发展,沈阳理工大学积极发挥“机械工程”学科优势服务铁岭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大连工业大学积极发挥“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优势服务普兰店服装产业集群发展,大连海洋大学积极发挥“水产”学科优势服务庄河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发展,等等.各高校已与相关县政府签订合作协议,合作长效机制正逐步建立.辽宁地方高校优势学科已拥有一批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及学科团队,具备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和开展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如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因此,依托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县域产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将逐步提升,竞争优势也将逐渐凸显.但从总体来看,尽管地方高校的特色学科已具备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优势,但辽宁地方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尚处于稳步推进阶段,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很明显.

1. 高校培养的人才难以满足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所需

从调查中企业的反映看,在县域产业集群就业的高校毕业生虽然掌握了本学科领域内比较前沿的理论知识,但却很少或是很难应用于实践,实践经验较为缺乏,动手能力不强.调研中发现,辽宁很多高校还存在对实践教学的重视仍停留在口号上的现象,分配给实践教学的学时、学分很少,以某高校为例,各专业学生毕业时共需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学分为180 学分左右,其中实践性教学环节学分仅为30 学分左右,仅占总学分的16%.调研中还发现,有限的实践教学学时内,并没有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如多数高校将生产实习一般安排为2-5周,生产实习的目的基本上确定为培养学生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向生产实际学习的能力和方法.而在实际实习中,因企业担心学生安全、学校担心影响企业生产等诸多原因,实习的前半段时间基本上就让学生在车间里走马观花看看而已,不能发现问题何谈解决问题;实习的后半段时间基本留给学生在校撰写实习报告,一份看似内容很丰富的实习报告就能拿到学分,而真正的生产实习目的并没有达到,学生的实践能力何谈增强.理论与实践脱节,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

2. 高校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县域产业集群意识不强

目前,高校的科研成果多为学科理论的基础研究,缺少应用性和市场性.即使是一些贴近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研究,所提出的政策建议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也不强,对于高校的科研成果,县域产业集群发展需求量不大,无法实现向生产力的转化,不能有效地服务于县域经济建设.调研中发现,高校教师职称评聘指标体系中对技术应用、成果转化、专利申请等做硬性规定的较少,这样相比于借助人际关系到企业联系科研项目、争取科研经费,高校教师更多愿意扎根在实验室里搞研究、写论文、申请专利,真正愿意为县域产业集群服务的不足5%.调研中还发现,部分高校现有的科技成果也存在满足行业产业需求不够、技术成熟度不高等现象,真正贴近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不足10%,加之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追求科技进步和吸纳成果能力不强等原因,真正能够在县域产业集群内进行生产力转化的是少之又少,在调研的产业集群内仅有沈阳化工大学科研团队在康平塑编产业集群转化专利2 项.

3. 高校与县域产业集群的合作关系尚未广泛深入开展

调研中发现,辽宁高校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很多还停留在理念和认识层面,真正开展产学研合作的并不多.尽管有政府的推动,在2012 年、2013 年两年间,辽宁省教育厅共认定了两批24 所高校为科技服务县域经济试点单位,但有些高校虽然与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书,而教师很少深入到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生产一线工作,对企业技术方面的创新需求不是很了解,造成科研成果与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实际相脱离,真正与集群内企业联合进行项目攻关、为企业解决工作实际难题的还不多.从目前辽宁的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看,普遍存在科研创新力量薄弱、人才支撑不够有力、与高等院校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从高校引进来转化的科技成果数量不多等问题.校企产、学、研并未得到有机结合,校企难以协同创新,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由此看来,推动“产学研”合作在高校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深入、广泛开展是未来一段时间内服务县域经济试点高校的重点工作.

二、影响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功能发挥的因素

1. 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偏差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有三大职能,即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高等学校具有的三大功能中,人才培养是基础,是出发点,是其最根本的功能;科学研究是提高,是先导;社会服务是根本,是落脚点.”[1]20 世纪末,直接为社会服务已成为世界各国高等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区域化有助于实现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形成高等教育发展的地方特色.”[2]地方高校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是地方高校肩负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也是地方高校生命力之源泉.因此辽宁高校发展的指导思想应是为辽宁地方经济服务,为地方产业发展服务.但部分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功能定位偏差,没有充分发挥其所在区域的地缘和资源优势,紧密跟踪县域产业发展的趋势,以地方产业发展的需要为导向,优化学科结构、打造特色学科,培养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所需人才和开展科学研究等,这是影响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功能发挥的首要因素.

2. 科研管理体制不健全

当前大部分地方高校的科研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成效不彰显,根源在于制度建设还欠完善.[3]辽宁一些高校的科研工作在传统的科研管理体制下,对科研人员的绩效考核往往侧重于成果数量和理论学术水平,忽视了科研成果转化所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研究成果虽较多,但能满足地方实际需求的却不多.多数高校在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引导方面还不是十分到位,很少有高校做出如对到县域产业集群进行服务的科研人员给予教学科研工作量减免、正常发放工资与津贴等鼓励性政策,也很少有高校对服务县域产业集群的科研人员做出合理规划,如派什么样的人到哪个县哪个产业集群、做什么样的服务、服务多长时间等.再如高校对科技成果的转化也重视不够,很少有高校将科技成果的转化写进教师较为关注的聘期工作任务考核或是职称评定等相关文件中,学校对教师论文、科研项目及成果的重视程度普遍高于科研成果转化方面的业绩与成就,教师自然也就失去了成果转化的积极性,致使高校的科研成果在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转化的寥寥无几.由于很多高校还没有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人员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激励性机制,科研人员自觉服务县域产业集群的主动意识自然不强.

3. 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互动机制不健全

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与县域经济有效衔接,是政府、企业、高校三者之间相互协调、互利合作、共同发展的结果.三者的协调发展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强大的推动力.然而在实践中,政府虽然从长远、整体的利益出发,积极营造有利于高校与企业合作的平台,但在如何服务方面还缺少实质性规定,更缺少微观指导、具体检查督导.如辽宁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工业产业集群发展的若干意见》(辽政发[2011]17 号),在《辽宁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中也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进教育服务产业集群,并提出具体意见,但相关的政策和地方法规制定还不健全,虽此后辽宁省教育厅认定两批高校科技服务县域经济试点单位,高校也与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但高校服务县域经济还是无章可循,现实中政府、企业、高校仍以各自推进、孤立发展为主,没能有机结合起来,进行整体推进.

三、辽宁高校服务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探索与实践

1. 立足地方特色,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地方高校作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主力军,服务地方是其最基本的职责和功能.[4]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质量上满足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在教学内容与课程设置上体现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形成办学特色的重要基础.辽宁高校数量多,学科齐全,要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应依托本省、市、县域产业集群发展现状,紧贴产业集群实际需求,构建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人才培养链.[5]即根据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实际需求找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开展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调研,与产业集群共同研究探索和构建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在加强实践教学方面做了一些有益尝试,取得了较好的实践教学效果.学校将教师队伍中新引进的博士派到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服务,通过在企业一定时间的工作,使新教师不但掌握本专业发展动态,还充分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师的实践动手能力,为新教师的实践教学积累了丰富经验.此外,学校也加大了实践教学投入,努力改变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情况,还增加了实践教学学时及学分,提升了教师及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校还在县域产业集群企业内建立实习实训基地,让学生亲自参与生产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培养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 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增强科研人员的主动服务意识

地方各类高校中聚集了大量的、不同专业的研究人才,如果建立健全有效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在重视基础研究和理论研究的同时激励应用研究,为研究人员开展社会服务提供信息、时间、实验设施、经费、研究环境等方面支持,建立社会服务的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增强科研人员主动服务县域产业集群意识,不断拓展社会服务领域,积极培育社会服务能力,就一定会形成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目前,辽宁省内高校正积极通过政策引导,促使科研人员自觉服务县域产业集群的主动意识提高.如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大连海洋大学将“技术应用和成果转化取得重大社会经济效益以及教师到企业兼薪”等条款写进了学校2013-2015 聘期《专业技术岗位聘期任务的有关规定》中,条款的制定将充分发挥政策激励机制的引导作用,促使广大科研人员主动为企业服务.此外,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高校的积极努力下,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农业大学等多所辽宁高校相继向县域对口产业集群派驻了多名科技副职,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等多所高校还相继向县域对口产业集群企业派驻了多名科技特派员,并逐步建立了高校为企业服务的长效机制.沈阳化工大学积极鼓励教师到县域、进企业、做项目,学校提出了“三位一体”战略和“十二字”方针,到目前为止,共派出11 人赴辽宁省内精细化工产业密集的11 个县(市)担任科技副职,对派出人员进行了合理规划,学校正常发放工资,对派出人员教学、科研工作量进行了减免.被派出人员也十分珍惜为县域产业集群发展服务的机会,以其学术造诣精深的优势及技术专长实实在在为产业集群发展解决难题.同时,也通过派驻科技副职为纽带,增进了学校与县域产业集群企业的联系与合作,有些科研团队还制定了工作规程,对开展更深、更广层面的校企合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3. 完善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实现协同创新

高校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深入开展“产学研”合作,能够有效提高校企协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学校现有基础,与县域产业集群内企业共同开展核心技术研发等,突破协作单位之间的技术壁垒,实现“设备共享、资源共享、技术共享”,与产业集群内企业协同创新,推动学校科学研究水平提升和企业经济发展质量与效益提升.促进辽宁高校“产学研”合作从意识层面走向实践,加快科技成果向县域产业集群转化,首先要改变传统的科技研发思维,强化市场观念,进而建立以市场需要为项目研发引导源的科研模式,通过建立多种方式的产学研合作联盟,使科研成果迅速产品化、产业化,提高科研对县域经济的贡献率.如沈阳化工大学充分发挥学校在化工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积极与康平塑编产业集群、法库陶瓷产业集群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开展产学研合作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科研团队在深入康平塑编产业集群为企业解决各种技术难题过程中,先后开发具有阻燃、可降解、高柔韧性、耐老化等性能的塑编产品,提升了产品质量和档次,与企业一起协同创新,向集群内企业转让吨袋和耐老化复合膜生产技术专利2 项;与康平县塑编产业集群管理委员会联合申请了省经信委塑编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获批资助经费1000 万元.此外,沈阳化工大学还与辽宁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辽宁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等部门联合成立了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旨在通过各方“政产学研用”的全面合作,为县域经济发展解决关键问题.

四、结束语

相比于大量中小企业在中小城镇集群化发展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江浙一带,辽宁的县域产业集群尚处于初步形成阶段,规模还不是很大,产值也不算高,技术水平还比较落后.要发展壮大县域产业集群,人才和技术是关键.高校必须面向市场,结合县域产业集群实际需求,为其发展提供人才和技术服务,同时在服务的过程中,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及科学研究水平,真正形成学校和县域产业集群之间的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和共同发展.

产业集群论文参考资料:

科技和产业杂志

文化产业管理论文

中国卫生产业期刊

小学数学论文范文30集

农村文化产业概论论文

产业经济学论文

此文汇总,此文为关于产业集群和县域和实践方面的产业集群论文题目、论文提纲、产业集群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