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大学教育相关专科毕业论文范文 和论美国大学教育双层制形成原因有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大学教育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15

《论美国大学教育双层制形成原因》

本文是大学教育相关论文如何怎么撰写跟美国大学和形成原因和双层方面论文写作技巧范文。

论美国大学教育“双层制”形成原因

李凤玮黄启兵

摘 要:美国大学的双层体制是指大学内部分别由本科生院承担本科层次的教育和由专业学院承担研究生层次的教育.美国大学的双层体制形成原因在于:就本科教育层次来说,美国本科教育水平低下、本科生院对学校经费的支持以及美国校友的本科生院情结促使本科生院得以保留.就研究生层次来说,留德学者对德国大学模式的推崇、大学的竞争与政府鼓励机制以及全美大学联合会的推动促使研究生教育成为与本科生教育并驾齐驱的一个教育层次.美国大学的双层体制形式更加灵活,能够适应不同的教育任务,成为美国高等教育系统的基本形式.世界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也趋于走向双层或多层.

关键词:双层体制;本科生院;研究生院

中图分类号:G649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610(2016)05-0037-05

1876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的建立标志着美国真正开启了研究生教育,它开创性地建立了在本科生院基础上的研究生院,由此美国大学系统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双层制”:“一层是学院或本科生阶层,另一层是大学或研究生阶层”[1].从宏观的美国高等教育系统来看,双层体制是“由精英大学即研究型大学和非精英型大学即初级学院等共同组成”[2].从微观的大学内部组织层次来看,双层体制是指研究型大学内部本科生教育层次和研究生教育层次.两个层级的教育分别由既有一定联系又明确分工的两种教学机构承担:本科生教育主要由大学里的本科生学院承担,以共同的通识教育为主,而研究生教育则主要由大学里的专业学院(研究生院)承担,以专业的学术训练为主.

美国大学“双层制”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建立后,各个大学纷纷效仿,研究生院得到广泛建立,研究生层次逐渐成为与本科生教育并行的层级.但在研究生院受到推崇的同时,原来本科性质的学院受到鄙夷,一些学者甚至将本科生院与研究生院对立起来,本科生院面临被叫停的冲击.哥伦比亚大学(Columbia University)的伯吉斯(John Burgess)认为“本科生院是异类的教育机构,不可能成为大学并且也不愿意成为大学预科(Gymnasium),现在维持这些高等学校是资金的极大浪费,对那些在这些学校里接受教育的人来说,也是时间的极大浪费,因此它应该被叫停”[3].大学(Clark University)首任校长霍尔(Granvile SHall)将这一思想身体力行,他立志将大学设置成为一个“教授的学校”,即“一个不承担本科生教学而进行原创性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大学”[4].1889年,美国第一所全研究生大学——大学成立,但是很快陷入困境.1900年以后,大学最终做出妥协,成立了一所本科生院,与已有的研究生院并存.事实上,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校长吉尔曼(Daniel Coit Gilman)在创立之初也试图创建一个没有本科生院的研究型高等教育机构.然而,事实证明这种没有本科生的大学在美国很难繁荣下去.因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成立之初就设有本科生院.同样地,其他新建大学如芝加哥大学(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成立之初就都建立了本科生院.因此,这种叫停本科生院的行动逐渐销声匿迹.由此,研究生院成为建立在本科生院基础之上的第二层次,双层体制从而形成.

美国学习德国大学后建立了独特的双层制,并没有完全仿照德国大学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一体化的模式.德国大学是以研究所或者讲座为单位,同时承担着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职能.“大学所有的学位课程既是那些为诸如医学、法律和建筑等专业资格的课程,也是那些主要为学术目的的课程,都来自相同的层次”[5],并没有单独的商业、法律或医学的研究生院.那么美国为何将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教育以组织的形式进行二元划分?本科生院为什么得以保留?研究生层次如何形成?美国大学的双层体制何以形成?笔者试图从本科生层次保留和研究生层次形成这两个方面阐述双层制形成的原因.

一、本科生层次保留原因

(一)美国本科生教育水平较低

第一,美国的高等教育尚不具备优良的生源基础.德国大学之所以取得举世公认的学术成就,原因之一就在于“德国青年进大学时,已经在文法中学受过旧式的高质量的全面教育并通过了考试,其水平不亚于英国和美国的普通本科学位”[6]82.德国的文科中学将人文教育和内容统一的基础知识以综合的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接受严格、广泛的普通教育训练,然后直接进入某种形式的专业研究学习阶段.可以说,文科中学的课程基本是为升入大学而准备的,它为大学输送大量具备扎实学术素养的新生.与之相比,美国的高中却没有像德国那样的文科中学提供传统的自由教育,其教育水平远远不及德国文科中学的水平.而且受19世纪20年代公共教育运动的影响,大学被有意设计成一种提供合理健康的基础教育制度,以大学内本科学院里的最大限度的为基础,[7]3-25因此“大批不够格的人”进入大学,这就造成“许多学生入学后为了适应大学的教学,大学还要因向学生讲授一些普通文化课程而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美国高等教育质量”[8].“在历史上,美国大学和学院确实做了许多中学的工作,因为在19世纪以前,美国没有发达的公立中等教育体系”[9].事实上,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很多高校虽然被冠以“大学”之名,但实际从事的却是学院或中学一级的教学活动.

第二,美国本科的学术层次较低.美国大学的学生不仅缺乏知识背景和思想,而且“对文化缺少兴趣,在大学四年里绝大部分人得不到什么发展”[6]61.其原因之一就是受美国政治论的高等教育哲学影响.不同于德国大学“为学术而学术”的认识论高等教育哲学,美国大学在建立之初就以“知识为社会服务”的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为合法性依据,“有用(Serviceability)是高等教育的中心任务”[10].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大部分大学生将学院看做生活争先的手段……无疑,这种超出合理范围的社会动机必然会降低智力水平”[11].而且课程古老,远离现实,一些年轻人实际上还没有完成学业就从学院退学了,[7]3-25因为他们不想把青春耗费在狭小而且往往是封闭的学院里,去操练那些古代的语言.因此,当时美国的本科生教育是相对落后的,学生缺乏训练,没有扎实的知识基础,整个大学和课程体系“固定地围绕着好像一个‘封闭的盒子’,几乎不是科研和紧张的专门化相宜的环境”[12]117.就连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校长埃利奥特(Charles WEliot)也不得不承认“美国一般高等院校毕业生和德国文科中学毕业生水平相似”[13].

李凤玮黄启兵:论美国大学教育“双层制”形成原因

不难看出,美国当时的本科学生生源、教育水平都制约了美国高等教育办学层次与教育质量的提升,无法直接开展德国式的研究生教育.因此本科生院被保留下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通识教育,主要承担智力培养、为社会培养人才,为公众提供服务的职能,并为研究生层次准备人才,带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实用性.而研究生层次教育才是类似于德国大学式的教育,主要从事学术研究,是实现科学专门化的主要载体,带有浓厚的学术性和精英性.这促使美国大学的二元制特征愈加明晰,“本科教育要先进行两年的普通教育,以弥补中学教育的不足,大三后进行专业训练.从专业教育进行培养的年限就文理两科说较短,其专业课的程度达不到德国大学那样高深的要求,这个弱点就通过发展研究生教育来克服”[14].

(二)经费的支持

德国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是“自上而下”的国家主导模式,德国大学的经费一般都是政府支持,相对稳定.与之不同的是,19世纪中期的美国高校基本上是私立的,其经费来源主要是个人和社会各界的捐助.例如“耶鲁学院的建立得益于英国商人伊莱休·耶鲁(Elihu Yale)对学校的慷慨捐赠(562英镑,417本书)”[15].1862年莫雷尔法案(Morrill LandGrant Act)颁布后,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才参与其中,对高等教育发展提供一定支持.在这种“自下而上” 的高等教育发展模式下,大学的经费来源很大程度都是自筹,“所有的大学都从不同的渠道筹集经费——这些经费包括学费、州政府拨款、公司捐赠、私人捐款、基金转让、联邦机构奖励”[16]11.其中私人捐助和学费占据较大比例,对于大学特别是私立大学起着重要作用.例如,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建立得益于贵格会铁路巨头约翰斯·霍普金斯700万美元的捐款,“这是美国历史上一所学院或者大学所得到的最大的一笔捐赠,其数额是哈佛大学所获捐赠的两倍”[17].而大学作为美国第一所全研究生院成立不久就很快陷入困境,其主要原因是捐助人(Jonas Clark)对于大学的资助一直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大学无法筹集充裕的资金,“到1900年,它的资金只能维持唯一一个满员的心理学系和几个相关的人员不满的系部”[18]167.事实表明“维持本科生传统的大学能够吸引富裕的校友源源不断的捐赠——或者获得州议会的长期支持”[18]171.因此“那些寻求在科研方面认真投入,并提供一些科研为基础的教育的历史悠久的名牌学校,以霍普金斯为首的新大学通过提供一个一般的两层组织强行付诸行动”[12]120.除此之外,美国大学收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来源于本科生学费,一部分本科生学费支持了研究项目和研究生教育.大学里顶级的学者、先进的科研条件都是较为昂贵的资源,科研经费及专利销售远远不够支付科研人员的高额薪酬和为研究生提供高额资助.而“本科生院的学费收入相当于直接教学开销的两倍左右”[19],恰好填补了这一缺口.“开支主要靠学校本身的收入来平衡,这些收入来自第一层次的教学职能,但是却补助了那些擅长科研的教授”[20]191,不难看出,无论是校友的捐助还是本科生的学费都为美国大学的生存提供更宽广更可靠的基础,“如果完全脱离本科生教育,就没有一所大学,即使是最好的大学,能够使研究生教育达到可能的规模和质量”[6]82.

(三)对本科的特殊情结

“本科生使美国大学充满了朝气,校园内发生的激动人心的事件,包括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生动活泼的学生报纸,吸引人的足球比赛和表演,以及其他活动都给校园生活带来了生机和活力”.[16]35这些体验加深了学生对于本科生院的理解和感受,从而形成了对本科生院强烈的归属感.事实上,在博克(Derek Bok)刚上任哈佛大学的校长时,仍有人提议“立即撤销哈佛学院”[16]34.他们认为现代大学里,本科生教育与时代不合,真正的大学应该集中精力培养研究生以及科学研究工作.但是这条建议没有被采纳,其主要原因是哈佛的校友们在感情上是明显反对这样的做法.虽然研究生院对他们进行了职业训练,并使他们终生受益,但是校友们对本科生院有着更深的感情.其主要原因在于“研究生专业教育也许越来越多地成为通往成功之路的重要途径,但它不能提供共同的身份地位感和本科生院的归属感”[21].这一点也在博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即使博克是哈佛法学院毕业的博士,但是由于没有哈佛本科生院的学习经历,而被认为是“非哈佛出身,不是真正的哈佛人”[16]37,足见哈佛校友对本科生院的重视和偏爱.与此同时,校友们通过对学校的捐助,其归属感不断得到加强,校友捐助作为黏合个人和学校关系的媒介,在感受母校带来的荣耀和幸福时,又不断深化了自己身为校友这一身份背后所隐含的特殊意义.因此,本科生院虽然屡屡被叫停,但是都被一直保留至今.

二、研究生层次产生和发展的原因

(一)学者对德国大学模式的推崇

19世纪,约有一万名美国学生在德国大学学习,“这些留德人员回国后,大多成为美国高等学校教学和科研骨干,成为传播德国大学思想的主要力量”[22].其中不少人后来担任了美国一些重要大学的校长,并成为移植德国大学体制提倡者,直接参与和领导了以德国为榜样的高等教育改革运动.例如,密歇根大学(University of Michigan)的校长塔潘(Henry PTappan)在德国大学学习后对密歇根大学改革,将德国大学制度引入美国大学;曾任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和威斯康星大学(University of Wisconsin)的历史学家亚当斯(Charles Adams)在德国大学学习后将习明纳尔引入美国大学……哈佛大学德国语言和文学教授沃尔兹(John AWalz)在《德国对美国教育和文化的影响》(The Influence of German on American Culture and Education)中指出“今日美国学术所拥有的较高地位以及它在某些分支领域所拥有的主导地位,直接和间接归于许多在德国大学接受先进训练和吸取灵感的美国人”[23].

除此之外,那些亲自到美国高等学校任教的德国教师的贡献也是不能忽视的.例如在德国斯特拉斯堡大学(University of Strasbourg)任助理教授的历史学家霍尔斯特(Herman Hoist)于1892年应聘为芝加哥大学历史系主任,他十分推崇德国的大学教育,强调按照德国大学的榜样组建历史系,改进研究生教育,坚持应将研究生培养成独立研究能力的史学家.在霍尔斯特的努力下,新组建的芝加哥大学即以强调研究生教育和创造性的研究闻名于世.同时,霍尔斯特认为大学不同于学院和中学,研究应是大学的第一重点,呼吁改进教育标准以提高大学的声望,推动了美国大学制度中研究生教育的改革.

留德回国的人才和在美任教的德国教师为德国大学模式在美国的建立和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作为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先驱,传播了德国大学教学、学术自由的大学理念,在研究生教育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从而推动了美国较高层次研究生教育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他们为美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人才与智力支持.

(二)美国大学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美国自由市场式的高等教育体制促使美国大学在开放的高等教育体系中相互竞争.“美国的大学是存在于现实世界之中的,其中的佼佼者受到了挑战,有时被迫让位——甚至被后来者所代替……而另一些学校则力图保住其在阶梯顶端的位置”[24].因此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在本科教育的基础上建立德国式的研究生院后,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California)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纷纷效仿成立研究生院,注重开展研究生教育工作.同时,国家和大学为了促进学术的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奖励政策,例如“美国教育委员会在1898—1899年的监督报告中列举了在52所机构中建立了447项研究奖学金”[25].在保护政策的激励下,研究生院数量成倍增加并迅速壮大,研究生人数不断增加,“1861年之前,美国学院还没授予过一个博士学位;但是1890年,就授予了164个博士学位;在1900年,授予的博士学位是1890年的两倍多”[26].“1871年,美国大学研究生人数只有198人,到了1890年,研究生人数已经上升到2872人”[27].在研究生院和研究生数量不断增长的过程中研究生层次逐渐成为一个非常确定的、与本科生教育等量齐观的层级.可以说,“研究生院的建立使得大学教育的层次愈加清晰和明确,高等教育系统分层的倾向和态势成为一种必然的走向”[28].

(三)全美大学联合会的推动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院建立之后,各大学纷纷开始效仿建立研究生院.但是从整体上看,各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各行其是,其水准参差不齐.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由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等五所大学校长发起,大学、康奈尔大学、天主教大学(The Catholic University of America)十四所大学参加成立了非、非营利性、专门的社会中介机构——全美大学联合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AAU).该会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研究生院的标准,保证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其主要职责包括:“制定学位的标准、论文的要求、课程的要求、奖学金的发放条件、导师的要求、外语的要求以及毕业的要求等等”[29].各大学根据全美大学联合会的相关规定,结合自身特色对研究生的入学考试、课程学习、学分要求、论文答辩、学位授予等都做出了相应的规定,在学系或者学院之上建立研究生院或者专业学院.这极大地促进了美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不仅人文和自然科学研究生培养计划越来越专门化,而且在其他许多专门领域如农业、工商行政管理、工程、宗教、新闻、教育等领域也开始讲授博士课程和授予博士学位”[30].

在全美大学联合会的影响下,美国逐渐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涉及博士学位标准、导师聘用、教学计划、科研方法、设备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衔接关系等诸多方面的规章.全美大学联合会规范了研究生院的办学标准,提高了研究生院的知名度和地位,促使美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制度化、标准化的阶段.更重要的是,它促使研究生院成为美国高校的正式组成部分,并在从制度上确保了研究生教育成为与本科生教育并驾齐驱的一个教育层次.本科生层次和研究生层级的界限愈发明显,双层制在这个过程中开始确立起来.

三、总结与启示

双层制的形成原因错综复杂,它深受美国政治论高等教育哲学、美国本科生情结的影响,立足于美国高等教育水平低下、需要经费支撑的现实,使得本科生院不可或缺;而对德国大学模式的推崇、美国大学之间的竞争、各种激励机制的作用以及社会中介机构的推波助澜,使得研究生院地位越来越稳固,双层体制得以形成,总的来说是美国高等教育思想文化和现实诉求等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

相对于单层次结构,双层制更加灵活,更能适应不同的教育任务和变化.“双层或多层结构系统能够在研究生院之类的机构中保护研究工作,使研究生院承担培养最高级专门人才教育的职责,并使它与本科生学院的需求区别开来,但同时仍将本科生学院容纳在整个机构之中”[20]53.同时,“职能不同的两个层次富有成效的结合,是在大学中维持普通教育或者自由教育的关键”[20]53.此外,二元分化的组织形式将教育职能进一步细化,第一层次本科生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素质以发展智力,第二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目标则是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以及科研人员.两个层次各有分工,并分别代表不同的教育水平和教育阶段,适应了其多元化的教育目标,为社会成员不同价值取向的高层求学需求提供了可能,满足了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对不同层次和不同规格人才的需求.因此预言“各国的高等教育系统会逐渐走向四层和五层结构——每一层次都有相应的学位——衍进的压力”[20]192.例如,1917年,英国大学协会制定了正规的哲学博士条例,并1919年确立了英国研究生院制度.1954年,法国大学设立理科第三阶段作为博士培养阶段.德国大学最终也做出妥协,在20世纪80年代仿照美国建立了研究生院,对一体化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进行分层.

参考文献

[1]Clark, B.R.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M].Berkeley, Los Angele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4:38.

[2]Lauder,H.,et al. Globalization and Social Change[M].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885-892.

[3]Lucas, C.J.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 A History[M]. New York: St. Martin’s Griffin, 1996:143.

[4]Metzger, W.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University[M].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104.

[5]Clark, B.R.The Research Foundations of Graduate Education[M].Berkeley, Los Angeles, Oford: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3:20.

[6]Flexner, A.Universities: American,English,German[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30.

[7]Boyle, L.O. Learning for Its Own Sake: The German University as Nineteenthcentury Model[J].Comparative studies in society and History, 1983,25(1).

[8]Tappan,H.P.University Education[M].New York: George P. Putnam, 1851:46.

[9]Altbach, P.G., et al. In Defence of American Higher Education[M].Baitimore &London: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1:110.

[10]Boyer, E.L. SELECTED SPEECHES 1979-1995[M].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1997:66.

[11]Harris, W. & Rivington, A. Reminiscience of America in 1869[M].London: Kessinger Publishing, 1870:158-167.

[12]Clark, B.R.Places of Inquiry: Research and Advanced Education in Modern Universities[M].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5.

[13]滕大春.美国大学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407.

[14]张慧洁. 中外大学组织变革[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5:162.

[15]Anon.Traditions & History[EB/OL]. About Yale. Yale University.(s.d.)[2016-07-14].http://www.yale.edu/aboutyale/traditionshistory.

[16]Bok,D.Higher Education in America[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and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6.

[17]Gilman,D.C.The Launching of a University[M].New York: Dodd, Mead &Company,1906:4-5.

[18]Veysey, L.R.The Emergence of American University[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65.

[19]McNeill, W. Hutchins’ University: A Memoir of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1929-1950[M].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1:8.

[20]Clark, B.R.The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Academic Organization in Crossnational Perspective[M].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94.

[21]Cole,J.R., et al. The Research University in A time of Discontent[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94:310.

[22]贺国庆. 德国和美国大学发达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116.

[23]Tappan,H.P. University Education[M].New York: George P. Putanm, 1851:46.

[24]罗索夫斯基,H.美国校园文化——学生·教授·管理[M].谢宗仙,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6:200.

[25]墨菲,W.M.;布鲁克纳, D.J.R. 芝加哥大学的理念[M]. 彭阳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7:149.

[26]John,W. C. Graduate Study in University and Colleges in the United States[M].Washington: US Govt Print Off, 1935:9.

[27]Anon.Report of the Commissioner of Education[R]// Walter P. Metzger. Academic Freedom in the Age of the University. New York and London: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55:104.

[28]单中惠.外国大学教育问题史[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72.

[29]Teich, A.H. & Pace, J.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 the USA[M]. London: Longman World Publishing Corp, 1986:329.

[30]陈学飞. 美国高等教育发展史[M].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 1989:79.

(责任编辑刘 鸿)

大学教育论文参考资料:

大学教育杂志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3000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2000

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论文

大学教育期刊

大学安全教育论文1500

该文总结:该文是一篇大学硕士与大学教育本科大学教育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美国大学和形成原因和双层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