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研究毕业论文范文 跟普通本科出身的名校生:我们为何沦为学渣?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研究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1-03

《普通本科出身的名校生:我们为何沦为学渣?》

本文是关于研究毕业论文范文和普通本科和名校研究生和出身相关毕业论文范文。

曾经的学霸,如今的“井底之蛙”

李梓是清华大学研三的学生.和很多普通本科出身的学霸相似,李梓也曾有过高考失利、痛下决心、考研逆袭等一系列经历.然而,上了清华他才知道,原来高考时与名校的“擦身而过”,带来的却是与同学在视野和学术上的双重差距.“我和本科出身名校的同学相比,就像井底之蛙.”造成这样差距的原因,在李梓看来主要是因为本科时科研接触面太窄.

李梓本科在东北地区的一所普通高校就读.作为生物学相关专业的学生,他几乎没有机会进入学校的实验室.当他要求参与做实验时,却仍被老师拒绝.理由很简单:不鼓励本科生进实验室,学校的实验室主要是给留在本校的研究生们用的!到了大三,李梓终于可以做实验了.然而一个班几十人分成几组,每组大概只有一两个人能真正动手做实验.一个班里进过实验室的人寥寥无几.

后来,李梓已经没有时间进实验室了.和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一样,他需要选定专业、开始复习.到了读研究生时,他才发现很多同学在大一、大二时就已经熟悉了实验室的操作流程,自己还不如一个本科生.

而对于在中国科学院某所就读研究生的梁浩然来说,本科时眼界的限制还在于自己接触不到最新的研究成果,他记得:“本科时我们用的都是学校自己出的很老的教材,很多最新的研究成果都没有.”由于师资水平有限,很多任课老师也跟不上最新学术进展.有时,学校也会请一些国内知名的学术“大腕”过来做讲座.梁浩然发现:自己在班上成绩虽然年年拔尖,却听不懂“大腕”们在讲什么,有些专业名词他甚至连听都没听说过.

本科学校课程低要求, “是福是祸”

不少从普通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反映:本科学校的课程要求低,使他们在本科时没有严格要求自己并提升专业能力,最终导致与名校出身的同学越差越远.

熊康本科就读于河北某普通高校,学习成绩优异、满怀专业理想的她考取了中国人民大学的研究生.人大的平台为熊康提供了更多更优质的资源.一开始,熊康并不在意自己本科学校和人大的差距.但她逐渐意识到, “有些东西是硬伤,跨不过去的”.在研究方法课上,熊康被要求每周阅读几十甚至上百页的英语文献,并在课堂上发言.看着其他同学在课堂上侃侃而谈,连文献都没读完的她备受打击.课后,熊康忍不住问坐在身边的同学,却被告知他们在人大读本科时就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强度.

事窦上,熊康的本科学校设置的专业课程通过率很高,别说阅读文献,甚至连布置作业都很少有过.期末考试有的是开卷,有的是交课程论文,即使是闭卷考试,突击复习几天也能拿到高分.现在的她开始觉得,自己越来越难融入这群“人大的亲生孩子”了.

毕业于某农林类21 1高校的方浩成是清华大学的直博生,在以优异成绩考入清华后,他也遇到了和熊康一样的问题.

“我在本科时有一门课最拿手,结果到了研究生时这门课几乎要垫底.”方浩成认为,这一课程应是该专业十分重要的基础课,但在大学时只是作为选修课,而且授课内容十分简单,“不用考试随便就过了”.

“当时有一位老师的课程要求严,结果学院就找到这位老师,告诉他这门课挂科率太高了,应该要求低一点,别让大家都挂了.”方浩成认为,就在这样的环境下,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变得越来越低,而学生就更难自我要求了.

低要求的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让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轻松度过大学4年,而对于把名校设为目标的学生来讲,这样的低要求不仅导致他们基础更差,也让他们失去了“开脑洞”的能力与机会.

以考研为办学目的是对学生不负责

除了普通高校与名校的差距造成的知识短板之外,这些本科时期在普通高校就读的名校研究生,还经历了很多名校本科毕业的同学想象不到的迷茫和焦虑.

现在协和医学院就读研三、毕业于某理工类普通院校的吴雪就对自己的未来迷茫了很久.“我所在的本科学校一直在宣传自己的考研升学率,考研时我不知道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只知道学习好就得考研,却不知道为什么考研.如今我才发现,我选了一个自己不是很喜欢的专业方向.”吴雪说道.

4年的本科生活不仅没让吴雪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还让她感到自己除了那点考研知识,其他什么都不会.“我的专业英语水平达不到阅读原版文献的程度,社会学、经济学基本知识的缺乏更让我在专业研究的时候受到局限.”

复旦大学的3年级硕士研究生李天华(化名)本以为拥有“复旦研究生”的牌子找份满意的工作不成问题,没想到自己的本科学校却经常被用人单位提及. “本科出身”多多少少给他的求职道路带来了一点儿障碍, “我参加过好几次面试,基本上面试官很快就会问 ‘本科也是复旦的吗?’这时候我心里就有点儿打鼓了,面试官似乎也开始若有所思起来.”

李天华的担心并不是“过于敏感”,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著名外企人力资源部总监告诉记者: “前几年,我们也从这些学校招聘过一些研究生,但试用以后发现,研究生和这些学校的本科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多3年的学习经历并没有弥补这些研究生在综合素质上的欠缺,比如英语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我们并不是‘歧视’他们,但从实际情况看,本科4年的学习对一个人的素质培养确实尤为重要.”

李天华并不否认奉科4年对个人素质的影响力.“这是毋庸置疑的,老师没法比,教学设施没法比,各种机会没法比.”他觉得复旦的本科生太幸福了,“讲座几乎天天有,动辄就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世界500强企业的老总来开讲座;学校里的社团有好几十个,有些社团在我们那里根本不可能成立;复旦的硬件、师资,更加没法比了;复旦的本科生四、六级通过率将近100%,优秀率比我们那里的通过率都高,这更是没法比.”有意思的是,李天华一连用了好几个“我们那里”来指代他的本科学校,似乎他并不是复旦的学生.

而复旦大学的大三学生小张也认为,本科4年对人的影响绝对超过研究生的3年, “从我的同学来看,刚进大学时和两年以后的感觉绝对不一样,一个从农村出来的学生经过在复旦的学习、生活, ‘气质’就会发生变化,这和学校的环境、老师的教育、社团活动的历练,甚至城市的大环境,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为18岁~ 22岁这个阶段应该是一个人‘定型’的阶段,而到了研究生阶段,就很难改变了.”

“为什么现在招聘时用人单位会对本科学校有偏见和限制,就是因为有些人在大学时没有接受到全面、完整的本科教育.”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现在一些普通本科院校以“考研率”作力自己的办学目标,学校为了考研的同学改变课程安排,沦为“考研基地”,这已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在目前的“普通高校本科生一名校研究生”的成长模式下,学生可以摆脱普通本科高校的身份,成为一所名校的研究生,熊丙奇认为, “本科生不能只为考一个文凭.在本科阶段就要考虑培养自己的学术能力,以便考上研究生后得到更好的发展.只为考研而学习,获取到的知识和能力都非常有限”.

“出身”好坏并不代表能力高低.北京某知名高校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教授认为,自己所认识的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考入名校的研究生,在本专业甚至学校中都取得了十分优异的成绩.然而,他们的确需要付出比名校本科毕业生更多的努力,才能追赶甚至超过他们.

而一些普通本科高校要反思自己的人才培养模式.对此,熊丙奇建议,其发展的出路就是“搞好师资建设和课程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同等层次上做到一流”.

摘自《中国青年报》

研究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总结:本文是一篇关于普通本科和名校研究生和出身方面的研究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研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