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机电一体化相关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与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类专科开题报告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机电一体化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2-26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以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例》

该文是关于机电一体化类学术论文怎么写和五年制高职和机电一体化和人才培养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摘 要】从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教学实施背景分析出发,提出了“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分四阶段完成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92-0021-03

【作者简介】1.熊家慧,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电气自动化教研室副主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2.单艳芬,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213000)数控技术教研室副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机械设计及其自动化.

“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一种遵循高职教育发展规律,体现“ 以人为本”,凸显高职教育特色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模式,也是提高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的需要,是实现高职教育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按此模式培养的学生专业技能强、综合素质好、就业质量高.该模式根据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立足机电产品制造业、重点面向装备制造业一线的实际需要,以及培养机电一体化装备设计、生产、维修、技术支持等方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培养过程与企业工作过程、产品生产过程相一致,基本实现了与企业的“ 零距离对接”,并以此来带动课程建设、专业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促进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背景

在五年制高职机电专业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进程中,职业学校普遍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学生的职业能力不强.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仅凭传统课堂是不能实现的,需要较多的实践或训练才能达到,企业无疑是学生提升专业能力的最佳场所.然而,对口企业出于人力及技术成本的考虑,不愿培养毫无经验的学生.即便愿意,学生外出实践也会带来安全、管理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校企双方合作的积极性.

第二,学生的职业可持续化发展能力不强.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应落实在技术的提升、技能的娴熟、能力的创新等层面.学生的工程意识、科研意识需要依托校企双方的优势共同培养.

第三,学生优质就业率不高.对口实习是学生职业能力形成的关键环节,优质就业是学生毕业的最终追求.搭建企业与学生的桥梁、建立实习与就业的有机衔接是提升该项指标的关键.

二、“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

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质是一种结构性的过程,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培养人才的框架或模型.学校和教师应该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的前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人才培养的目标;“ 培养的内容”,即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是指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目标的系统,这一系统是由一系列的子系统即课程组成的.

结合对人才培养核心的思考,江苏联合职业技术学院常州刘国钧分院五年制高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群主动适应区域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以及企业、产业转型升级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需求,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积极探索以互惠共赢为基础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大胆实践以“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校内实训基地融入企业文化、校外实践工厂提供工作岗位、创新工作室实现企业对技术突破的研究,以提高对口实习与优质就业的质量,总体形成一个学习与工作并存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职业技能、技术水平的提高.校企合作专家基于工作任务分析获得岗位综合能力,结合工作实施环节对岗位综合能力进行分解细化,获得具体的技术专项能力.在此基础上,以职业岗位综合能力和技能专项能力为培养目标,制订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实现所有能力目标培养细节都能对接教学环节,而所有教学环节都有细化的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从而形成模块化的专业核心课程与分阶段的工学结合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促成产、教、研合一,提升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学习与工作、岗位能力与实践任务、技术革新与创新课题的无缝对接.

三、“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阶段实施

根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理念,结合学生学习的认知特点,通过创新课程体系的实施,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职业认知阶段,在企业岗位操作现场和校内技术中心环境中实施职业认知教育.第二阶段是职业能力形成阶段,在校内综合教学环境下,按照“理实一体”模式学习核心技术课程,中间穿插以培养企业员工职业通用素质为目标的生产实习.第三阶段是职业能力发展阶段,在校内实训基地完成一项工业产品的生产制造,训练综合职业能力,中间穿插以培养企业员工岗位综合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为目标的阶段性企业实习,使学生熟悉企业工作环境、了解企业管理制度、自觉维护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第四阶段是工作岗位训练即岗位能力形成阶段,在校外实践工厂的企业真实工作环境下顶岗实习,完成学生向员工的转化,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

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典型案例的实施与分析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主体思想在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教师传授与师傅指导的结合,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要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必须进行合理的校企对接,制定规范性的教学指导文件,设计符合企业学习特点的教学实施流程,真正意义上体现“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实现学习”的教学思想.现将学校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与常州航天创胜数控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工学结合的重点实施步骤总结分析如下:

(一)岗位分析,工作任务细化

校企工学结合,尤其需要注意基于岗位需求实现学生工作任务的对接细节.在对企业深度调研的基础上,学校与企业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沟通,对专业职业岗位进行分析,确定各岗位的任职要求,同时针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进行合理的岗位分配,遵循“ 学生今天的学习统一于明天的就业”的基本理念,归纳整理出各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同时对岗位工作人员提出具体的要求.(详见下页表1)

(二)任务实施,学生职工身份结合

无论是在校学习还是工学结合以企业为主的学习,学生永远是主体,只是在角色上发生了转变.在企业,学生既是员工,有实际的工作职位及生产维修任务;同时又是学生,需要任课教师和师傅的指导和帮助.例如服务组的学生首先以企业售后服务技术员的身份外出领取维修任务,观察记录故障现象,返回企业在师傅及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故障分析,对企业设备模拟故障现象进行排查诊断及检测,最终亲身体验数控机床维修服务的工作,实现工作与学习的有效对接.学生增加了工作经验,学会了集体合作,在完成工作任务的同时培养了社会能力.

(三)质量保障,学校企业共同鉴定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需要发挥多元保障要素的作用,制度保障、人员保障、设备保障、条件保障、运作机制保障等形成整体,充分发挥合作力量.

该培养模式采用安全责任双重制,学校为学生统一购置保险,企业重点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签订《学生工学结合安全责任书》,严格按企业作息时间进行学习安排,制定《学生工学结合期间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等一系列保障制度.学校建立系部责任制、任课教师责任制、班主任责任制三层保障体系,企业设立经理、部门主管人、师傅多层分级保障.学习评价除了必要的卷面考试,还要根据专业岗位特点,采取技能竞赛、技能鉴定等多种形式的考核,最终由学生直属师傅及企业主管部门进行鉴定.校企充分合作,明确责任,具体分工配合,促进工学结合的教学实施顺利进行,促成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总之,通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进一步推进了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实现了与产业的对接,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同时也推动了学校机电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对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积极的借鉴作用.

机电一体化论文参考资料:

大专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

机电一体化毕业设计论文

机电一体化论文题目

机电一体化论文

机电一体化技术论文

关于机电一体化的论文

上文点评:上文是大学硕士与机电一体化本科机电一体化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优秀学术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关于免费教你怎么写五年制高职和机电一体化和人才培养方面论文范文。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