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美国本科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和《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中的美国猴王和《西游记》中的中国猴王的对比相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美国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04

《《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中的美国猴王和《西游记》中的中国猴王的对比》

本文是关于美国本科毕业论文范文与猴王和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和《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有关参考文献格式范文。

一、引言

杰拉尔德?维兹诺是著名的美国印第安裔作家,他的作品主要关注混血美国印第安人的生存处境以及印第安传统文化中的恶作剧者形象.1987年出版的《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则聚焦于一名印第安恶作剧者在中国的一段经历.小说以作者于1983年在中国天津几个月的经历为基础创作而成,主要讲述了美国印第安裔教师在中国任教期间所发生的一系列让人啼笑皆非的事件.

提到猴王,自然使人想起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中的齐天大圣孙悟空.不管是《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中的格瑞佛,还是《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他们都是以恶作剧者的形象出现的,这就使得两者之间的对比研究产生了可能性.威廉姆?海英茨和威廉姆?多迪在收集了十多位学者在罗马神话、非洲部落文化、澳大利亚与日本文化,以及美国印第安文化、非裔文化等具体文化体系中对恶作剧者进行研究的论文后,撰文论述了恶作剧者的主要特征.他们将恶作剧者理解为“不守规矩的、逾越边境者”(34)、“爱耍诡计的说谎者”(35)、“善于变形者”(36)、“颠覆者”(37)、“信息传递者”、“文化改变者”(39)以及“拼凑、搞笑者”(42).基于此,笔者将从两个捣乱者、自私自利者与无私奉献者、法律道德规范的逾越者与捍卫者以及之徒与禁欲者四个层面论述格瑞佛与孙悟空的不同.

二、“真假猴王”的区别

1.两个捣乱者

印第安恶作剧者具有多种不同的形象.维兹诺书中的格瑞佛首先体现为一名捣乱者.他在市场不忍看到一群鸡被宰杀,想要花钱买下它们.可是因为语言不通,他难以让老板或者围观群众理解他的意思,于是上演了一出大闹市场的戏码.期间,一只黑母鸡在挣扎逃脱的过程中跳到了一位老妇人的头上,造成了一场令人非常尴尬的局面.当老妇人把鸡送回来时,他又嘲笑妇人的脚是“金莲花”,引起了妇人和周围人士的不满.回顾起格瑞佛上小学时,他也做过类似的事情.为了不让老师在科学实验课上解剖青蛙,他私自放走了所有实验用的青蛙,导致课堂教学无法正常进行.对鸡、青蛙这些动物的关注虽然体现出格瑞佛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他所采取的方式方法有所欠缺,难以让人认同与接受.

孙悟空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恶作剧者,不守成规、爱捣乱是他与生俱来的天性,这也成了他的一个标签.他的恶作剧数不胜数,其中最广为人知的就是大闹天宫.孙大圣偷吃了能延年益寿的蟠桃,搅乱了蟠桃盛会;偷吃了太上老君精心炼制的令人长生不老的仙丹,踢到了炼丹炉;单打独斗,将无数天兵天将打得落花流水,逼得玉皇大帝不得不请西天如来佛祖前来相助.表面上,这些恶作剧搅乱了天宫的正常秩序.但细读文本,则会发现孙悟空大闹天宫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孙悟空本是自由生长在天地之间的一只无忧无虑的小猴子,自由自在地做着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可是天宫的神仙们害怕他扰乱三界秩序,于是想了个由头把他召唤到天宫.表面上封他做官,实际上只是为了约束他.在得知“弼马温”只是末等小官,实际职能只是马夫时,孙悟空愤然推到公案,毅然决然回到花果山.虽是千里马,却遇不到伯乐.空有一身本领,却得不到重用.孙悟空渴望施展才干,有所作为,没想到却被大材小用,这才反出天宫.回到花果山的孙悟空在四健将与各洞妖王的建议下自封为“齐天大圣”,玉皇大帝见降不住孙悟空就假意顺从他,封他做了齐天大圣.但这只是个“有官无禄”的品阶.因此孙悟空即使是做了齐天大圣,看起来官位很高,但在天宫中并不受重视.在得知自己并不在蟠桃盛会的受邀之列时,孙悟空愤怒之下设计搅乱了宴会,这才引得玉帝要捉拿惩治他.由此可见,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根本原因是玉帝轻贤.孙悟空由于得不到重用,才一再恶作剧以发泄自己的愤懑之情.

2.自私自利者与无私奉献者

格瑞佛与孙悟空的不同还表现在他们恶作剧的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一己私利,而后者却是为了普渡众生.印第安恶作剧者“狡黠、贪婪、粗俗、、自以为是,每每为了一己私欲用恶作剧手段捉弄、欺骗他人”(邹惠玲 33).格瑞佛作为一个印第安恶作剧者,具有印第安恶作剧者的典型性特征.他也常因一己私欲,而用恶作剧手段捉弄、欺骗他人.格瑞佛不喜欢校园广播每天早上播放的中国爱国歌曲,就偷偷溜进广播室将歌曲换成美国进行曲和美国海军歌曲.当外事局主任来找他了解情况时,他急忙把脸上、头发上蘸水弄湿,表明他正在洗澡以洗清嫌疑.当主任说有人爬梯子闯进音乐室时,格瑞佛反客为主,指责主任没有履行承诺保证他的安全.格瑞佛偷换歌曲没有什么正当理由,只为个人喜好.他为了一己私欲,给校园内带来了恐慌.不明人士闯进校园,弄得人人自危.他的这种自私自利的做法与中国猴王孙悟空有着本质上的差别.

孙悟空也爱使用恶作剧捉弄他人,但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为了斩妖除魔,保护唐三藏去西天取经,普渡众生.为了向铁扇公主借调芭蕉扇,他钻进铁扇公主的肚子里意图逼迫铁扇公主交出芭蕉扇;为了铲除路障,保护唐三藏西天取经,他又钻进狮子精的肚子里,对狮子精拳打脚踢,逼他放行;为了从老鼠精那里救出师父,他又钻进老鼠精的肚子里,“轮拳跳脚,支架子,理四平,几乎把个皮袋儿捣破了”(吴承恩 579),逼得鼠精不得不把唐僧放出妖精洞.凡此种种,孙悟空都是为了取经大业能顺利进行,而非为了一己之快.格瑞佛和孙悟空都使用了恶作剧手段捉弄他人,但他们一个是为了一己私欲,一个是为了芸芸众生.

3.法律道德规范的逾越者与捍卫者

格瑞佛作为一名印第安恶作剧者,具有多面性.他虽然关怀动物,具有强烈的生态意识,但是同时他也是逾越法律规范的代表.小说中的格瑞佛声称在一天之内审判三十人是暴政,他“宁愿死也不屈服于暴政”(Gerald Vizenor 150).在这一意识指导下他私自释放了众多罪犯.这些罪犯里有贩毒者、强盗、文物贩卖者,甚至还有犯和杀人犯,他们很多都是重罪犯.格瑞佛主观臆断,认为这些人不该被判死刑.殊不知,他私放罪犯会扰乱社会治安,威胁人民大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他以为他救了这些人,可是却极有可能置很多其他人于险境之中.他的这种触犯法律的行为与孙悟空截然不同.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正义的化身、法律的捍卫者.在小说第五十六回“神狂诛草寇 道昧放心猿”中,孙悟空打死了“专好打家截道,杀人放火”(吴承恩 394)的草寇.这群强盗泯灭良心,杀人放火,无恶不作.但是却能逃脱法网,为害一方.孙悟空充当了缺席了的和法官的角色,打死了他们为民除害.

格瑞佛虽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怜悯这些罪犯,但却无视法律规章,私放罪犯,这本身就是一种犯法行为.另外,他私放的很多都是重罪犯,这样做极可能放虎归山,导致罪犯再次作奸犯科,给社会带来更大的危害.而孙悟空宁可冒着被师父责骂、赶出师门的风险,也要严格执法,绝不姑息养奸,以绝后患,维护一方平安.某种程度上说,他们一个是执法者,一个是违法者.

4.之徒与禁欲者

印第安传说中的恶作剧者还有的一面.例如,在一则印第安故事中,恶作剧者郊狼应邀到蜘蛛人艾克托姆家中作客,趁着朋友不在家,引诱他的妻子和自己.这一点在格瑞佛身上也不例外.他喜欢挑逗女性,并和她们发展成暧昧关系.例如,格瑞佛刚认识海丝特时就挑逗她,他们发生性关系之后,海丝特意外怀孕.但这件事被她父亲张一格发现了,张父愤怒之下将海丝特及其腹中孩子淹死.虽然格瑞佛不是杀害海丝特的凶手,但是她却因他而死.可以说,是格瑞佛间接导致了海丝特的死亡,他对海丝特的死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而孙悟空与格瑞佛完全不同,他是一个爱情绝缘体,从来不会对任何一个女性动心.这一点与孙悟空身为佛门中人有很大关系.

三、两猴王背后不同的文化背景

格瑞佛和孙悟空虽然都是恶作剧者形象,但他们一个来自美国印第安部族,一个来自华夏民族.他们不同的行为表象背后暗含着不同的文化背景.考古研究表明印第安人大约在三万年前开始移居美洲大陆,一万五千年前则开始大规模的迁移.当时人类还处在旧石器时代,生产方式十分落后,经济发展也非常滞后,人们的衣食住行都要依靠自然界的恩赐与庇佑.印第安人也是如此,他们没有先进的生产生活工具,主要靠打猎来获取食物,动物成了他们的衣食父母.因此,印第安人对动物充满了感恩、敬畏之心.

除了敬畏动物之外,印第安人还认为他们和某种动物之间存在着血缘关系.他们将与之有血缘关系的动物奉为祖先,供奉它们.由此发展出了印第安人的一个信仰——动物崇拜.除了感恩动物、崇拜动物之外,印第安人还相信“万物有灵”.他们认为世间万物无论是有生命的,还是无生命的,都有神灵.风霜雨电、动物、植物、农作物等自然界的万事万物都有神灵,都被赋予了生命.

正是因为受这些观念的影响,格瑞佛才会放走成百上千只鸡和科学实验课上的青蛙.在他眼里,鸡和青蛙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是和人类有亲密的血缘关系的,人类应该对这些为其提供食物来源和为人类造福的动物心存感恩,而不是残忍地将它们拔光毛之后再吊在绳索上或解剖地尸骨无存.虽然在他人看来格瑞佛的所作所为有所失常,但这却也是格瑞佛的印第安特性所在,是印第安文化在格瑞佛身上的体现.

另一方面,格瑞佛放走鸡、青蛙和罪犯,使他们免遭性命之忧,也体现了格瑞佛善良的一面.但格瑞佛在善良的同时,也自私、.他亦正亦邪、善恶兼具的形象则体现出了和谐、平衡、统一的印第安宇宙观.“印第安人把宇宙间的一切视作统一于‘伟大的神秘’的一个和谐整体”(邹惠玲 35).他们认为,这个和谐整体中的每一个生灵“都以两个部分存在,好的和坏的、正面的和反面的……他们互为补充,同属一体”(Joseph Epes Brown 23).

孙悟空作为《西游记》中的核心人物,他的行为背后体现出了明朝中后期形成的反对理学、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这一进步思潮的主要内容表现为:对人和人的价值的肯定,对自由和个性解放的追求,对权威偶像的怀疑和否定,对专制主义的不满和反抗,对封建礼法和封建秩序的蔑视”(周先慎 65).《西游记》创作于明朝中后期,当时集权制和君主专制制度达到了顶峰.集权制在封建社会的早期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封建经济的发展,但经过西汉、隋唐和宋元的发展、完善和巩固之后,到了明朝则达到了空前强化.皇权专制极易造成暴政、腐败现象,也会助长官僚作风和贪污腐败之风.明朝中后期社会腐败,民不聊生,厂卫特务机构作为君主专制的产物使得阶级矛盾不断激化.吴承恩官场失意,晚年生活困顿,加深了他对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他只能将内心的愤懑之情诉诸笔头.他本人曾经说过“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异变,亦微有鉴戒寓焉”.于是他借助《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作为批判黑暗社会现实和君主专制制度的有利武器.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根源是玉帝轻贤,这不仅致使孙悟空一身本领被埋没,还被天上众仙称为妖猴.一身抱负无法施展,还要遭到污蔑,这样的境况就是吴承恩本人的生活写照.他四十六岁时因遭人污蔑,不得不辞官归隐.他本人无力反抗,于是借助孙悟空表达出他对人的价值的肯定、要求尊贤的愿望以及对封建专制制度和封建理法的藐视和挑战.这不仅是作者本人的态度,也是当时的时代要求.

孙悟空身上还体现出了中华民族一直宣扬的传统美德.孙大圣斩妖除魔,不遗余力.为了能降服妖怪,他不惜以身犯险、牺牲自己,钻进妖怪的肚子里.这不仅是无私奉献,还有一种大无畏的战斗精神.斩除草寇、为民除害表明孙悟空嫉恶如仇、是非分明.即使唐僧竭力阻止,并威胁要将悟空赶出师门,他仍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事,这又体现出孙悟空不畏强权的可贵精神.

除此之外,佛家的戒色思想也在孙悟空身上得到了明显的体现.“孙悟空作为降妖的中心成为接受考验去除妄心这一观念的形象载体,成为一个‘情田鞠草,欲海扬尘’式的人物”(吴光正 87).这一点与佛家宣扬的斩断红尘、割断七情六欲的思想十分符合.

四、结语

即使格瑞佛把脸化成猴王的面相,模仿孙悟空抓耳挠腮、拔三根毫毛的动作,但这些都只是东施效颦.无论他再怎么模仿,他也只是孙悟空的“亲戚”,而不是真正的猴王.因为他模仿的只是一种表象,并没有真正理解到猴王所作所为的背后所潜藏着的真正的动机.

而他们之间的不同又是由他们不同的文化环境所决定的.格瑞佛释放鸡和青蛙,是因为印第安人感恩动物、崇拜动物,秉持着“万物有灵”的信念,他们相信万事万物都是有生命的,一切生而平等.他私放罪犯,行为虽是错的,但初衷却是善意的.他虽偷换校园歌曲,但这一过程也充分体现出了他的聪明机敏.他虽,但却也勇于承担责任,主动提出要和海丝特远走高飞.格瑞佛的这种亦正亦邪、善恶兼具的形象体现出了印第安人所信奉的平衡、和谐、一统的世界观.

与格瑞佛不同的是,孙悟空一直是一个正面的形象.他的恶作剧表现出了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挑战,对至高王权的藐视,是明朝中后期追求个性解放的进步思潮的具体实践.此外,他还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代言人.他无私奉献、勇于战斗、嫉恶如仇、是非分明.他传达出的这些正能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而成的精神文化.充满正能量的猴王深入人心,成为了后人的楷模,对后人起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教化作用.除此之外,孙悟空身为佛门中人,身上自然不可避免地会传达出一些佛家思想.吴承恩塑造的孙悟空是一个情爱绝缘体,这一点则完全符合佛教戒色的要求.

格瑞佛和孙悟空虽然都是恶作剧者,但文化背景的不同使他们之间相互区别.通过对美国猴王格瑞佛和中国猴王孙悟空的对比,笔者希望读者对这两者以及他们背后的印第安文化和中国文化有更多的了解,以免对他们造成误读.

美国论文参考资料:

上文评论,此文是关于对写作猴王和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和《格瑞佛:一个美国猴王在中国》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美国本科毕业论文美国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