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流行语类在职毕业论文范文 跟网络流行语撩妹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流行语范文 类别:职称论文 2024-03-12

《网络流行语撩妹》

本文是流行语有关硕士毕业论文范文和网络流行语和浅析有关毕业论文模板范文。

摘 要:“撩妹”一词是最近在网络上流行起来的词语,它着重体现了网络对现代汉语的影响.本文分析了从“撩”的本义出发探究“撩妹”一词的深层语义,并且注重分析“撩妹”的指向转变.

关键词:撩妹;网络流行语

作者简介:姚英杰(1992.9-),男,汉,安徽庐江人,湘潭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语言文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186-01

当今的互联网对于语言的传播有着深刻的影响,这集中体现在一些新兴的词语在网络上快速流传,逐渐形成一种我们称之为“网络流行语”或“网络新词”的语言现象.我们这里所要探讨的“撩妹”就是最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的网络新词.

1.“撩妹”释义

1.1“撩妹”

“撩妹”一词是最新的网络词语,所以在各类字典辞书中都没有收录该词,从而我们就不能从现有的文献资料中找到关于其准确的词语定义.但是我们在网上进行资料的筛查时,大致可以给“撩妹”下这样的一个定义:男性通过向女性示好以求获取女方芳心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撩妹”.当然,“撩妹”一词的本义指的是一种贬义,大多带有不怀好意,含有调戏、戏弄的意思,但是随着“撩妹”一词在网络上的广泛传播和使用,这层感彩开始逐渐地消退,词义开始泛化或者说是词语感彩义的转变,已经不再指调戏、戏弄女孩的意义,而是泛指男性通过向女性示好以求获取女方芳心的过程,无所谓褒贬.例如[1]:

a.经过不断的训练,他已经成为一名撩妹达人了!

b.唱歌唱得好,是撩妹的必备技能.

c.唐诗已经成为一种撩妹神器了.

1.2“撩”

(1)“撩”的本义初探

我们查阅了《现代汉语词典》中对于“撩”的释义,如下:

①撩(liao55):a.把东西垂下的部分掀起来. b.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

②撩(liao35):挑拨,撩拨.

③撩(liao51):同“撂”,a.放;搁. b.弄倒. c.抛;扔

同时我们查阅《说文解字》对于“撩”有如下释义:“理也.从手尞聲.”在《说文解字注》释义为:“(撩) 理之也.谓撩捋整理也.理乱谓之撩理.从手尞声.”

据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撩”是一个形声字,从手尞声,本义是“整理”.

1.3“撩”词义的演变

我们发现“撩”通过串联式和并列式相结合的混合式词义引申的方式,完成自己的词义演变.“撩”从本义演变到《现代汉语词典》中所列举的撩1,撩2,撩3,是并列式的引申,然而每一层并列式的引申是由串联式的引申逐步演变而成的,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这里我们重点分析一下撩2的演变方式.

“撩”的本义是“整理”,由“整理”义逐渐演变成“处理、料理”义,再引申为“摘取”义.从“摘取”义引申为“挑、拨”义.这层意义跟后来的“挑逗”义很接近了,唯一的不同在于一个是挑拨物品,一个是挑拨人.由“挑、拨”义引申为“挑弄、招惹”义,比如“撩斗、撩虎须、撩火加油,撩云拨雨(调弄风情)”等,由“挑弄、招惹”义最后引申为“挑逗,招引,逗引”义.这样“撩”从本义“整理”到“挑逗,招引,逗引”义最终完成了词义的整个演变过程.

2.“撩妹”的指向转变

2.1性别指向的转变

“撩妹”最初的出现特指的是男性通过向女性示好以求获取女方芳心的过程,其中的“妹”其实就限制了该词语的性别指向,也就是专指男性对女性.但是随着大家在网上,在生活中普遍使用“撩妹”一词,“撩”这个字开始逐渐从“撩妹”中剥离出来,形成一种“撩+X”结构.在“撩+X”结构中,“撩”不仅仅能指向女性,而且开始指向男性了,比如在网络上出现大量的“撩哥、撩汉子、撩男人”等等词语,这些词语也有着明显的性别指向,就是指向男性,意义为女性为获得男性的青睐而产生的行为.其实在前面我们探讨的客家方言和抚州赣方言中也是有这样专门指向男性的词语,比如“撩细哥、撩男子人”等等,但是并不常用,更重要的是不突显.网络上这种开放的语言环境使得这种女性“撩”男性的用法更加突显和常见.

2.2事物指向的转变

伴随着性别指向的转变,“撩+X”的事物指向也在发生着转变.“撩+X”在“撩妹,撩汉子”等词语中“X”所指向的事物大多数指的就是成年男性和女性,随着使用范围的扩大,“X”的事物指向也开始发生着变化.比如现在开始出现了“撩小朋友,撩小动物,撩小猫,撩小狗”等说法,很明显在这些词语中“X”所指向的已经不再是单指成年男性和女性了,已经开始指向“小朋友”,甚至是“小猫,小狗”等动物.

3.结语

综合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网络流行语“撩妹”中的“撩”字最初的意义是“整理”,后经过综合式的引申逐渐诞生了现在的“挑逗,逗引”义,但是这层意义含有贬义的成分,所以在书面语中不常出现,只是存在于南北一些地区方言之中.“撩妹”一词成为网络流行语,这就使得“撩”的这层意义逐渐突显出来.网络其特有的自由轻松的语言环境,使用者开始广泛地使用“撩妹”这一词语,“撩妹”中这层“挑逗、逗引”贬义成分逐渐退化,现在已经变成一般的中性词义了.同样是随着“撩妹”使用范围的扩大,在“撩+X”结构中,“X”指向发生了两次转变,分别是从指向女性到指向男性的性别指向转变和从指向成年人到指向小朋友或小动物的事物指向转变.

注释:

[1]这些例子均来自有网络.

参考文献:

[1]何自然. 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

[2]李丽群. 从谐音现象看汉民族的语言文化心理[J].语文建设,2016.

[3]王婷. 流行语的认知机制分析——以《咬文嚼字》版“十大流行语”为例[J].宿州学院学报,2016.

[4]何自然.流行语流行的模因论解读[J].山东外语教学,2013.

流行语论文参考资料:

言而总之,此文是关于网络流行语和浅析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流行语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流行语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