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电视剧论文如何写 和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典型性的塑造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类硕士学位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电视剧范文 类别:研究生论文 2024-01-28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中典型性的塑造以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为例》

该文是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范文跟中典和《人民的名义》和现实主义有关在职开题报告范文。

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一直受到关注,但佳作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作品在典型性塑造方面不足.如何让现实主义题材找到与社会现实的完美结合,在真实性、倾向性的基础上实现典型性的塑造,是创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2017年产生了一部堪称“现象级”的作品——题材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由周梅森编剧、李路导演,该剧讲述了以H省为核心的各派政治势力的权力纷争、起落沉浮,是对中国政治生态的“全景式”描绘.播出后,该剧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讨论,成为现实主义题材中的佳作.

极高的艺术性和思想性的背后,离不开正确的创作理念,尤其是典型性的成功塑造.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致婓迪南·拉萨尔》中,他们都提出了“莎士比亚化”,这是现实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创作规律的形象化表述.本文运用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的典型性理论,从“情节进程展现典型人物”“对比手法刻画典型形象”“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三个方面来分析这部电视剧在典型性塑造上的成功经验,同时探索同类型作品如何提高典型性塑造.

一、通过情节进程展现典型人物

1888年,恩格斯在分析英国女作家哈克奈斯《城市姑娘》的创作时,提出了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理念.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塑造,是“莎士比亚化”的重要一部分,也是巴尔扎克的创作特点之一.就像《红楼梦》里没有重样的女子、《水浒传》中没有重样的好汉一样,《人民的名义》中也没有重样的贪官,有的是知识分子,比如高育良;有的是政治暴发户,如祁同伟;有的是革命家庭出身,比如可以把《宣言》倒背如流的刘新建.每个形象都有血有肉,追求典型,拒绝脸谱化和概念化.

李达康和高育良是这部电视剧中塑造最成功的两个人物,这与两位演员的用心演绎是分不开的.开播伊始,就有很多观众议论二人谁好谁坏的问题,两个人都个性鲜明,而且优缺点明显,好的创作者不可能在一开始就让观众对角色定位了然于胸.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物的阶级倾向和时代特征,要通过情节的进程来表现.[1]

李达康是改革开放以来很有代表性的干部类型,显著标志就是对GDP的不懈追求,甚至不顾一切.一方面非常集权,有时追求不受监督的绝对权力,往往容易形成能人腐败.但是李达康又是一个光明磊落、襟怀坦白的人,有政治抱负,他不想贪、不愿意贪,这个人物有丰富的层次感,创作者借助典型场景来表现这种丰富的层次感.比如第18集,办完离婚手续后他送前妻欧阳菁去机场,车上他对欧阳菁说的话,包括后面欧阳菁被带走调查后他对其的思念,都体现出他柔情的一面.

高育良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更为突出,作为学者型官员,他儒雅、沉稳、不苟言笑,喜欢对别人进行谈话式教育;但是作为高官,他以权谋私、违法乱纪.这两个矛盾的形象融入一个人身上,比较鲜明地再现了许多官员的形象.周梅森认为,人性是复杂的,腐败的干部不是“吃人的老虎”,他们也是有血有肉的普通人,有些人是因为一念之差,在这一点上不能非黑即白.[2]有一个细节在剧中反复出现,那就是高育良在家里的花园挖地,这是他内心矛盾的一个外化体现,李路导演拿捏得十分到位.在第51集中,高育良预感形势不好,当他最后一次走出家门时,这一过程用了很长时间来展现,一方面有他的恐惧;另一方面也有他对家的不舍.最后他对前妻说:“惠芬,还是你好.”是他真情的流露,虽是从反派口中说出,依然让人动容.在第52集中,高育良在办公室给侯亮平上“最后一课”,他和侯亮平的对话则体现出师生之间的情感,丝毫不显做作,情感让人物更真实也更丰满.

通过情节的层层推进,使得人物的全面、完整形象逐步显现,从而实现典型人物的生动刻画.

二、运用对比手法刻画典型形象

恩格斯同时指出:“现实主义的人物描写和刻画,很重要的一个手段是采取对比的手法.”[1]在对比中,人物之间的差别和对立得到更好展现,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主题也更加突出.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创作者在对比手法塑造典型形象方面尤其下功夫,通过场景对比、人物前后对比和人物之间的对比,刻画了一大批令人深刻的典型形象.

首先是通过场景的对比来表现人物.该剧第一集就创下收视记录,与该集讲述赵德汉的“小官巨贪”有着很大关系.在一套老旧狭小的机关房改房内,某部委项目处处长赵德汉正在吃炸酱面.而在他的豪宅中,卧室墙上挂着的西洋画的背后是密密麻麻、一捆一捆新旧不一的钞票.不仅是墙壁,冰箱、床垫下面也满满地堆着一叠又一叠的.[2]这两个场景的对比,给观众带来巨大的震撼.而侯勇演绎得惟妙惟肖,把其可怜、可恨又可悲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拉近了作品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与创作者之间建立起信任感.

其次是通过语言、行为和状态的对比来表现人物.同样是第一集,在被查处前,赵德汉在家坦然地吃着炸酱面,大谈为人民服务,和侯亮平交淡时淡定自若;待到调查人员进入他的办公室时,他还一直狡辩,声称侯亮平诬告陷害他;再到他的秘密别墅和巨额存款被发现时,他额头冒汗、腿软瘫倒,心理防线彻底崩溃,不断地忏悔、交代问题;一小会儿后,其本性再次显露,他为自己求情希望能从轻发落,他在忏悔、恐惧、逃避的情感中摇摆.通过微妙的神态、语言等前后对比,将贪官人性的虚伪性、多面性表现得入木三分.

最后是通过两个人物之间的对比来塑造人物,比较典型的是易学习和孙连成.一个是干了多年的处级干部,始终兢兢业业,勤奋工作,最终得到省领导的重视;一个是在区长位置上停步不前,眼看升迁无望,索性懒政怠政、得过且过,最终被抓典型而受到严厉批评.这两个人都没有政治资源而长期在基层工作.易学习踏实苦干,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孙连成却选择不作为、混日子,在其位不谋其政.二人的鲜明对比更凸显出易学习的可贵品质,而孙连成则是群众最痛恨的官员典型.创作者不作任何说明和解释,对比中两人高下立判,一褒一贬,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心.

对比手法的使用,使典型人物的形象塑造更加丰满而有层次,对于主题的深化和正确价值观的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设计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

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理论,是恩格斯从文艺理论上提出来的无产阶级现实主义的政治基础.文艺作品做到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的再现上的真实,是无产阶级改变世界的根本利益在文艺理论上的体现.[3]

典型环境是那种具有时代感,能够体现一定生活的本质和历史发展趋势,围绕并促使人物行动的具体的生活环境,包括时代背景、人物关系、活动场所和具体环境等因素.有什么样的典型环境,便有与之相应的典型人物和性格.巴尔扎克也认为,正是不同的社会环境把人类陶冶成无数不同的人,形成千差万别的性格.[4]《水浒传》中的潘金莲、《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的典型性格,就是在典型环境的设计中塑造出来的.

在电视剧《人民的名义》中,典型环境的设计有很多.最典型的是大风厂“一一六”事件.在这场件中,先是护厂员工不慎把汽油点燃引发火灾事故,然后是群众把假冒的团团围住,再后来是祁同伟和李达康准备趁乱强拆大风厂,现场十分危急,矛盾一触即发.这时陈岩石出现在现场,在慌乱的局面中镇定自若,努力和工人沟通,化解冲突.为了阻止推土机强拆厂房,他举着一个火把坐在推土机前与工人一起护厂.白发、瘦削的身体、坚毅的目光等特写感人至深,在火把的映照下,突出了陈岩石这位老党员的伟岸形象.而祁同伟在现场想到的只是保全自我,这样的表现使他精明算计、善于投机的性格昭然若揭,令人难忘.

在第50集中,穷途末路的祁同伟独自来到孤鹰岭,随后与侯亮平对峙.孤鹰岭这个环境把祁同伟的性格展现得恰到好处,这是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象征着他的荣誉和梦想,在这个时候他回到这个地方,并最终在这里自杀,他不想被任何人审判,包括老天爷.这体现出他极强的自尊和傲慢,也是他孤独和无奈的体现,这两种矛盾性格在这里表现得尤为突出,比很多作品中的脸谱化更加饱满和立体,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也是在这一集中,侯亮平一人空手到院子里与祁同伟对峙,他勇敢、正直、不怕牺牲的性格也得以成功塑造.

典型环境的设计使得人物的典型性格塑造得更加成功,令人过目不忘.

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成功之处在于严格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坚持从生活实践中积累素材的创作原则.该剧在观众、创作者、审查者之间找到了一个最大公约数,坚持了艺术真实性和倾向性的辩证统一,在此基础上很好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关于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的现实主义创作理念,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对深化主题和传递正确价值观发挥了重要作用.

近年来,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同前几年相比发展迟缓,首要原因在于这类创作需要对题材高超的驾驭能力,不仅是反映了多少社会现实,也在于要实现典型性的塑造,否则就会陷入滔滔不绝的说教和连篇累牍的议论,艺术性和思想性都将大打折扣.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坚持“情节进程展现典型人物”“对比手法刻画典型形象”“典型环境塑造典型性格”相统一,从生活出发,用鲜明的个性描写实现了现实主义题材作品典型性的有效塑造,受到了观众的欢迎和认可.这些有益经验对同类型作品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4]陆贵山,周忠厚.马克思主义文艺论著选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周梅森.人民的名义[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17.

[3]杨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与“人物性格二重组合”[J].文艺理论与批评,1991,(05):74-84.

电视剧论文参考资料:

该文结束语,此文是关于中典和《人民的名义》和现实主义方面的相关大学硕士和电视剧本科毕业论文以及相关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