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榆皮与地瓜面儿方面有关硕士论文范文 和榆皮和地瓜面儿方面在职研究生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榆皮与地瓜面儿范文 类别:学位论文 2024-02-13

《榆皮和地瓜面儿》

该文是榆皮与地瓜面儿方面有关论文范文素材与地瓜面儿和榆皮和地瓜类论文范文素材。

  

  榆皮与地瓜面儿

  权乐善

  如今,走遍祖国大地,你能买到西藏的虫草、雪莲花、藏红花,也能买到东北的人参、貂皮、鹿茸角.但是,在市场上有一样物品却买不到,那就是我们家乡过去的特产——榆皮或榆面儿.

  榆皮,微甜,粘性很大,吃进嘴里,非常粘牙,吐出来,会形成半尺长的粘丝.若是吃一口,会粘得你张不开嘴.如果吞进肚里,可就坏事了.弄不好,就得到医院医治.所以,无人敢冒这个风险.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山区的小麦种得不少,产量却不高.我们村遇上正常年景,每人也只能分到七八十斤麦子,粉成白面,也就是六十多斤.其中,三分之一,要为儿娶女嫁作储备;三分之一,留着招待亲友;剩下的,才能吃进家人的嘴里.那时,老少或男女有别.在我们家,奶奶与父亲吃的白面数量相当于我们姊妹的三四倍,相当于母亲的十几倍.每逢过中秋、重阳、冬至等节日或是家里来客,我们家里都是做白面和黑面两样饭,白面是小麦面,黑面是地瓜面.奶奶和父亲吃白的,我们时而吃一星半点白的,母亲吃的几乎全是黑的.无论是做黑面馄饨、水饺、包子,还是做黑面条、黑面汤、豇豆汤,均离不开榆面.和地瓜面时混上榆面,包出来,才能避免破碎不堪;做出来的面条、面汤,才能筋壮不断.倘若不用榆面进行粘合,蒸煮的东西,就只能是一锅黑面疙瘩汤或黑面糊糊.

  记得1968年大年三十下午,母亲又和起了白面和掺有榆面的黑面,剁起了大白菜和萝卜丝,包起了两种颜色、两种菜馅的饺子,里面只有一点少得可怜的猪肉、熟花生末和虾皮.我不解地问母亲:“妈,咱家过年就不能吃顿白面饺子么?”母亲叹了一口气:“唉,谁不爱吃白面水饺呢.你奶奶刚去世不久,咱家分的那点麦子,种的那点大白菜,办完她的丧事,剩下的也就不多了.你只知道西屋攒了两大缸陈麦子,可转过年来,你二姐、三姐和你大哥都要办喜事,咱全家一粒小麦不吃,也不够用啊.”我无言以对.到了晚上,煮好饺子后,母亲给父亲盛了两碗白面饺子,给三个姐姐每人分了六个白面饺子,给我们弟兄三个每人盛了一碗白面饺子,而她自己的碗里一个白面水饺也没有.母亲似乎就是天生吃苦的,吃着黑面饺子还一个劲地炫耀:“这地瓜面饺子真鲜,好吃.”我首先端起一碗黑面饺子,吃进嘴里,哪里是什么鲜美可口,简直是难以吞咽.即使如此,我也装着好吃的样子,大口吃着.母亲问我为啥不先吃白的.我眼泪汪汪地说:“我吃不下去,你不吃白的,我就不吃白的.”说着,往母亲的碗里拨了几个白面饺子.哥哥姐姐与我一样,也纷纷把碗里的白面饺子往母亲的碗里拨.母亲望着长大成人的儿女,两眼笑眯眯的,实在推辞不掉,才尝了一个白面水饺.我不算事:“过年,吃双不吃单!”又逼着母亲吃了一个白面饺子.母亲很满意地说:“你们觉得咱村的娘们过年吃的都是白面饺子么?若不信,走几家去看看,她们吃的基本也是黑面饺子.出来吹呼的,都是讲究面子,都是因为儿没娶、女没嫁啊.”

  但是,假若没有榆面,山区的人们恐怕连黑面馄饨、水饺、包子、面条也吃不上.那时的榆面之所以金贵,主要在于它是我们过年过节改善生活必不可少的粘合剂,是一种特殊的物品.

  要到山上抠榆皮,最好选在秋后或开春化冻时节.这时的榆树根最肥,榆面最多,也没有封山育林,允许抠挖.我从七八岁时,就开始上山抠榆皮.那时,榆树棵子几乎全部扎进石头缝里.虽然好找,但要抠出它的根部,难乎其难.我初始抠挖,不摸门道,常常半天只能抠到一把榆皮.即使这样,母亲也不嫌乎,还夸我抠的不少.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不断地实践和总结,我终于找到了诀窍.每年入冬后,我就会拿着大牙镢来到门前的山上,在满是石硼的地方搜寻,一旦发现粗大茂盛的榆树棵子,就在它的四周刨土,慢慢地就能找到它伸向某个方向的粗根,接着,一根、三根、五根,统统被找出来,往往瞅准这一处地方,就能抠到半篓子.时而,我也会用双手把住榆树棵子,使劲往外拔,碰巧,还真能拔出来.别以为我们残酷无情,要赶尽杀绝,事实上是在帮助它们繁殖后代.被折断的毛根遇到合适的雨水,就能生长出许多幼苗,继续着前辈的角色,或被人们拔走,或深深地扎进石硼缝里,让人奈何不得.如果你满山逛游,那就抠不到几根榆皮了.

  我每次抠的榆皮,都会结结实实地顶到篓子把,常常累得腰疼腿疼胳膊疼.到了晚上,母亲就会跟姐姐一起,拿起铁锤砸扁榆树根,将榆皮与榆棍分离.待榆皮晒干后,母亲就会拿到村中的碾子上,不约而同地与几个娘们一起,各自用铁锤捣砸着自家的榆皮,隔一会儿,将砸烂的榆皮放进箩内,拿着摇晃,筛下榆面.其间,女人们会不断地夸赞自己的儿子,如何勤快,怎样聪明.这时,母亲就会望着某一女人讲:“你那个闺女长得挺俊的,干脆嫁给俺儿吧.”那个女人也不示弱:“俺还看上了你闺女呐,给俺当儿媳妇吧.”几个女人说说笑笑,嘻嘻哈哈,在欢快的气氛中,完成了从榆皮到榆面的活计.

  母亲把榆面拿回家,每次都会挖出一小瓢,让我送给古稀之年、无儿无女的三爷三婆.两位孤寡老人见了,笑成了一朵花,显得分外高兴,总会说:“又让你妈惦记着.”说完,赶快拿出两块糖果给我,算是对我的奖励.大姑、大姐回娘家,或其他亲友来我家,母亲也会挖一些榆面给他们.等干榆皮攒得多了,家里吃不了,母亲就会拿到附近的市集上,摆摊叫卖.那个年月,需要榆面的农家和城里人很多,榆皮几乎与猪肉、鸡蛋、鲜鱼同价,不大一会儿,就卖完了.母亲用卖榆皮的钱,买布、买菜,凑巧,还能买到鱼肉.每当这时,母亲又会挖些地瓜面和榆面,和面剁菜,包着吃了.虽说不如白面的好吃,但在那个年代,已算是有口福了.

  榆皮被捣砸筛下榆面之后,会留下榆皮绒,也有很好的粘性,是难得的好东西.每当春暖花开之时,母亲就会搜集一些旧书、破纸,加水捣烂,和上榆皮绒,做成纸盆、纸缸、纸罐、纸坛等,贴上红红绿绿的纸条或用彩纸剪成的小猫、小狗、小猪、小牛、小羊等图案.既结实耐用,又美观大方,是我们家盛米盛面等物品的主要器皿.由于母亲做的这些东西漂亮好看,时常会引来街坊邻居们的索要.这时,母亲就会毫不吝啬地满足他们的要求.一些不起眼的东西,一旦经过母亲的巧手,就会变得辉煌起来.

  榆皮、榆面、榆皮绒和地瓜面儿,伴随着母亲一辈子,直到她积劳成疾,身患绝症,与世长辞.

  过了两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了.说来真怪,刚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我们家的生活就判若两个天地,到70年代末,就告别了榆皮和地瓜面儿,顿顿吃的是大米、白面.进入新世纪,我在区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工作时,曾几次到山区村庄多个采石场检查安全生产,发现放炮时,把生长在石头缝里的榆树棵子全炸了出来.但是,没人去理会它们.许多村里的石碾也不见了,再也看不见女人们锤起锤落、捣砸榆皮、摇筛榆面的场景了.

  虽然如今的榆树棵子满山都是,无人问津,但我仍然要感谢它.是它的前辈们慷慨地给予和无私付出,才使我们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当人们不需要它时,它决不居功自傲,而是与其它草木作伴,散发出人人喜爱的氧气.更有的长大成材,绿化着我们的美好家园.

  我深深地怀念着那些曾经风光一时的榆皮和地瓜面儿,更怀念我那含辛茹苦、同榆皮和地瓜面结缘、把一生光亮给了别人的母亲.

榆皮与地瓜面儿论文参考资料:

此文点评,本文是一篇关于对写作地瓜面儿和榆皮和地瓜论文范文与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榆皮与地瓜面儿本科毕业论文榆皮与地瓜面儿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相关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参考文献资料有帮助。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