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智能制造论文范文数据库 与苏州智能制造人才现状和培养方面论文范文例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智能制造范文 类别:学术论文 2024-01-31

《苏州智能制造人才现状和培养》

本文是智能制造方面有关自考开题报告范文与人才和现状和培养类论文范文例文。

张梅燕

(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苏州215009)

[摘 要]制造业要素供给的巨大变化,使苏州对发展具有要素集约效应的“智能制造”有迫切需求.库卡机器人、发那科、微软苏州研发中心、绿的谐波等20余家企业的调研表明,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除了要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外,还须具备以下能力:①精通专业技术;②极强的多领域理解力和沟通合作能力;③极高的人文素养和认知境界.苏州在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中,已形成了“姑苏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等人才层级,人才高地已初现雏形,但对于“智能制造”发展所急需的专业技术人才、中高端复合型人才,以及创新创业人才供给仍然捉襟见肘.因此,苏州应通过创新政府资金资助方式,加强长三角与国际区域人才交流与合作,完善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培训计划,打造人才乐业环境等措施,有的放矢地培养、吸引、留住“智造”人才,使人才服务苏州“智造”.

[关键词]智能制造;人才调研;苏州;问题与对策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10

人才资源是推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力量之源.无论是德国的“工业4.0”、美国的“工业互联网联盟”,还是我国的《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都将变革的方向瞄准了代表先进制造业的“智能制造”产业.苏州经过改革开放近四十年的高速发展,制造业要素供给已发生巨大变化,劳动力、土地、资源、能源约束都相继出现,已经进入必须依靠技术进步和产业变革实现发展的新阶段,苏州对发展具有要素集约效应的“智能制造”有迫切的要求.“智能制造”正在重塑人们既有的生产、生活模式,对从业人员的技能、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苏州已有人才数量、技能与素质是否能满足智能制造业的发展需求,如何培养、吸引、留住“智造”人才,使人才服务苏州“智造”,是本文的研究目的.

1 “智能制造”对人才能力的要求

“智能制造”(Intelligent Manufacturing,IM)源于人工智能的研究.一般认为“智能”是知识和智力的总和,前者是智能的基础,后者是获取和运用知识求解的能力.“智能制造”通过智能机器与人的协作,去扩大、延伸和部分地取代人类在制造过程中的体力与脑力劳动.机器人、人工智能、虚拟现实、无人机、3D打印、无人驾驶、智能物流、智能装备、智能家居是目前智能制造已涉及的发展领域.2015年我国智能制造产值在1万亿元左右,2020年有望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复合增长率约20%.智能制造的快速发展对人才供给模式产生巨大冲击,人才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迫切需要加速对接.

课题组对库卡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ABB上海公司、宝时得机械(中国)有限公司、微软苏州研发中心、科沃斯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纽威阀门股份有限公司、易程(苏州)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0余家企业的调查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时代的人才,除了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工匠精神、扎实的基本功和基本的学习能力外,还须具备以下能力:①精通专业技术.专业技术作为支撑智能制造专业化分工的手段与条件,是智能产品升级和智能技术体系的创新要求.②极强的多领域理解力和沟通合作能力.比如服务机器人行业,会是人工智能+互联网+机器人硬件等多领域的交集,同时能懂这三方面的人才是可遇不可求的.所以,在实际工作中,一定需要不同背景的人才共同协作,因此要求相关协作人员具有极强的多领域理解力和沟通合作能力.③极高的人文素养和认知境界.智能制造,是为了探索人类自我认知和极限、人和机器的关系、机器和机器的关系……并以此来重新定义各种产品和技术的实现方式和路径.智能产品,本质是其设计者认知能量层次的外化,需要超越纯逻辑性的思维和内涵.

2苏州高技能高层次人才发展现状

自2007年启动 “姑苏人才计划”以来,苏州人才总体呈现出“量质齐升”态势.目前,“姑苏领军人才——紧缺人才——高技能人才”人才层级已逐渐成型.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苏州市2014 年人才发展状况简析》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苏州全市人才资源总量已达 212.04 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 136.61万人,高技能人才 46.63 万人,高层次人才 15.53 万人.从职称看,高层次人才中,苏州拥有正高职称的有4300 人、副高职称的有61100 人;从学历看,博士10500 人,硕士 93200 人,分别同比增长 16.2%和 20.3%.截至 2014 年年末,入选省“双创人才”累计达 501人,连续八年位列全省第一;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专家累计达 157 人,处于江苏省领先水平.此外,苏州不仅建设了生物纳米园等近20个产业园区、63家省级以上科技孵化机构,还建成苏州科技城、独墅湖科教创新区、中科院纳米所、医工所等重大创新载体.这些平台的构建,吸引了大批高技能高层次人才集聚苏州.从科技成果看,截至 2014年年末,苏州全市累计有33项成果获国家科技奖,其中科技进步奖 28 项,技术发明奖4项.

3“智能制造”视角下市场凸显的苏州人才问题

3.1制造业人才“需求大”与“招聘难”形成强烈反差

《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状况分析报告》显示,苏州制造业人才需求旺盛.以2013年一季度至2014年二季度为例,制造业人才需求占苏州人才总需求比重基本维持在63%以上.然而,与人才需求形成强烈反差的是制造企业人才缺失现象严重,苏州市统计局发布的《2014年苏州企业人才调查》结果显示,制造企业人才招聘艰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用人难.调查显示,制造企业人才缺失比重为61.8%,其中,39.0%的企业存在短期性人才缺失,9.8%的企业面临长期性人才缺失.从缺失工种来看,熟练可操作性技工缺口最大.(2)留人难.2014年年末苏州企业用工总人数为28.8万人,新招录员工7.9万人,离职人数5.9万人,离职率达17.0%.其中,制造业离职率最高,达25.6%.(3)招人难.多数制造企业反映招人难.从主要原因看,有约73.7%的企业认为求职人员中缺少受过培训、具备技能和经验的人员;约46.2%的企业认为求职者对薪酬期望过高;认为可供选择的求职人数减少、求职人员的专业知识不符合岗位要求的企业分别占到41.4%和33.5%.

3.2先进制造业岗位人才紧缺

先进制造业因处在苏州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发展过程中,多数企业正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结构性调整,人才需求的重点正从数量向质量转变,未来人才需求方面以中高端技术类与综合管理类岗位为主.《苏州市重点产业紧缺人才需求目录》(以下简称《目录》)所涉及的9大产业中,先进制造业有五大产业被列入紧缺人才目录.目录将岗位紧缺指数分为“1~5”五个等级,其中“5”等级为紧缺度最高的急缺岗位.在2016年《目录》中,先进制造业的新一代技术产业中,自动化工程师、软件工程师等岗位,紧缺程度均为“5”.而人才紧缺的原因中排名前两位的是“市场上符合岗位能力要求的人才数量少”(39%)与“专业对口领域的人才数量少”(31%).

3.3有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才需求急迫

随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苏州制造企业对于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特别是有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工作经验的人才需求相当急迫.《苏州市人力资源市场2016年第三季度供求状况分析报告》的职业供求情况分析显示,专业技术人员的市场需求量为266341人,比重为38.33%,求职数为183240人,比重为29.04%,求人倍率为1.43,在所有职业中求人倍率最高.如果按技术等级分类,从职业资格五级到一级、从初级到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需求与求职都呈现技术等级越高,人数越少、求人倍率越大,供求关系越趋于紧张的情况.求人倍率增加最多的是职业资格一级(高级技师)类别,比二季度增加了2.17.与2015年同期相比增加最多的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增加了0.58.可见,高级技术人才短缺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3.4中高端复合型人才储备不足

埃摩森研究院2015年苏州中高端人才招聘报告显示,在被调查的204家苏州企业中(被调研的企业既包括近几年新成立的创新型企业,也包括有数十年历史的传统企业),约70%的受访企业表示都有中高端管理人才招聘的需求,且人才需求集中在复合型人才,即专业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两个方面.其中有37%的企业急需懂技术、懂管理的中高端人才;34%的企业急需懂市场、懂管理的中高端人才;42%的企业急需懂技术、懂市场的中高端人才;32%的企业急需懂管理、懂资本运作的中高端人才.但受访企业几乎都表示面临中高端人才招聘渠道不畅,市场人才储备不足等问题.

图62015年苏州企业对中高端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比

数据来源:埃摩森研究院2015年苏州中高端人才招聘报告.

此外,报告还显示,在中高端人才关注的五大行业中,互联网行业是最被关注的行业,占比达到16%.随着国家对“互联网+”的大力推进,苏州互联网·游戏·软件行业的高速发展也备受瞩目,其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也是毋庸置疑的.此外,电子·通信·硬件行业因是与互联网产业紧密相关的行业,在吸引中高端求职者中,仅次于互联网行业,占比达13%.

3.5创新创业人才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

在创新驱动的诸多要素中,人才特别是创新人才是核心要素.苏州人才高地已初现雏形,但与北上广等城市相比,仍有差距.其中之一,就是创新类人才占比偏低.苏州的人才结构,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构成中,创业类人才居多,创新类人才比例偏低.有三组数据可以说明:①在苏州已立项资助的共544个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团队)中,仅22个是创新类;②在公布的2014年省“双创计划”引才名单中,苏州有98人入选,其中,创新创业类共78人,78人中创新类为21人,创业类达57人;③在苏州157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中,创新类为28人,创业类为95人.其中之二,从城市能级角度看,苏州的政策、资源等对人才的吸引力也还不够,在产业环境、产业规模等方面,与上海、北京、广州等一线城市相比有一定差距,人才创业首选度还不够高,这从姑苏领军人才的创业经历可以看出.在立项的500多个创业人才(团队)中,约70%的人才(团队有在其他地方的创业经历(其中,20%来自北京,27%来自上海,6%来自广东).主要原因是,苏州的创新创业综合环境与北上广深相比有差距,产业内的企业多处于成长期,组织架构尚不完全,职业发展空间、薪资水平等在吸引人才方面不具备明显优势.

4苏州“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发展对策

4.1创新政府资金资助方式,激发技术人才价值

互联网思维下的“创新模式”,使人们调配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的便利程度远超过去,也使提供智慧和创意的人力资源上升为决定成败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苏州政府通常采取资助项目和企业的方式,激励企业家参与苏州经济改革.然而,这种传统的资助方式,获利的多是项目中介人员和企业主,从而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对于依靠智力资源的智能制造领域来说,专业技术人员应该成为项目资助的主要获利方之一.因此,苏州政府应顺应时展新特点,创新项目资金资助方式,使实施项目的技术人员能从中直接受益.比如,鼓励企业采用众包方式,借贷“大众智慧”,这种项目资助方式,可以将企业的发展目标和项目实施人员的经济利益捆绑在一起,使项目实施人员直接从中获益,从而可以激发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动力.

4.2加强长三角区域人才开发与协作,打造跨区域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转型期,长三角地区同样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以及产业转型升级的问题,苏州作为长三角经济发达城市,应抓住历史机遇,依据“互利共赢、优势互补”的原则共谋发展,通过人才招聘、培养、交流、合作等方式,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全方位、宽领域、高起点、的人才开发与协作工作.通过建立人才资源区域开发协作机制,与长三角其他地区建立多渠道、多层次、长期稳定的跨区域人才协同发展关系.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方式,与长三角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知名企业等建立全方位合作关系,提升苏州人才平台的质量层次,形成多类型跨区域的长三角人才交流合作平台.

4.3集聚国际优秀人才,提升苏州人才国际化程度

国际人才有四个判断标准:①是否具有广阔的国际视野和全球思维;②是否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③是否具有较强创造价值的能力;④是否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随着苏州智能制造产业的快速发展,苏州应该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引进、培养一批符合四项标准的国际优秀人才.一方面,苏州应该引进具有国际领先水平或全球影响力的国际领军人才,实现苏州人才集聚从“量”向“质”的转变.另一方面,苏州应引进国外培训机构,拓展境外人才培养渠道,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高校与海外高水平教育机构进行国际化合作,培育具有国际化素质的本土人才.同时,苏州还应探索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在全球范围内配置人才,从而推动苏州人才国际化程度的提升.

4.4以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为重点,组织实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是智能制造业的发展引擎,对智能制造的发展起到引领和驱动的作用.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性人才队伍建设,应瞄准世界高端产业水平,组织实施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和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在实施智能制造业重点工程项目、科研项目和建设项目中,以产品设计、技术验证、专用设备及新工艺研发等科技创新活动为依托,培养大批技术研发、设计、工艺、工程、检测等方面的优秀人才.同时,加强本地高校与制造业相关信息技术、工程技术和管理类学科专业建设,适度超前培养人才,在智能制造企业中设立一批 “工程创新训练中心”.进一步加强企业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的继续教育,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在职培训和高级研修,系统培养大批智能制造相关产业关键领域的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4.5依托本市智力资源,完善智能制造人才自主培育体系

人才引进和培育是人才建设的两条重要途径,通过人才引进解决苏州智能制造人才匮乏的“燃眉之急”,通过人才培育,搭建苏州智能制造人才层次梯队.苏州应依托本地知名企业、科研院所以及各类创新创业中心、科技园区的研发资源,建立智能制造人才培训和输送基地,自主培养一批智能制造高端人才,以人才高地造就产业高地,以人才结构优化促进智能制造产业结构的优化;鼓励各类主体积极创办多类型社会化培训机构,开办各类智能制造人才培训班,建立“智能制造工作室”等人才培养平台;依托苏州地方高校的学科优势和研究专长,结合产业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苏州产业发展要求的各级各类智能制造人才,从而为苏州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和人力资源保障.

4.6加强政府精细化管理职能,打造“智造”人才乐业环境

继续发扬苏州服务型政府职能,尝试国际化模式,建立一套服务智能制造人才发展的工作机制.在“崇文、融和、创新、致远”城市价值观的指引下,尊重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在科学领域的自由研究及个人的特殊禀赋和个性,改革科研评估体系过分强调“短、平、快”的人才评价机制.通过政策引导、制度规范等方式督促用人单位建立现代化人才管理机制,为智能制造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创业环境.通过“国际精英创业周”和“赢在苏州”等创新创业活动,邀请海内外“智造”业高层次人才与创业资本、创新载体、创业团队等智造业要素进行有效对接,促进智能制造优质科技成果在苏州实现产业化.探索国际化人才管理制度,实现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的国际互认,完善国际化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提升苏州的文化软实力,构建丰富、多元、相融的文化氛围,提高智能制造高端人才对苏州的融入度和认同感,努力打造苏州 “智造”人才安居乐业大环境.

参考文献:

[1]吴蕴慧.苏州创新人才高地建设的对策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4(12):204-205.

[2]蔡泽寰,赵劲松,耿保荃,等.智能制造来袭,谁能从容笑对[N].中国教育报,2015-12-10.

[3]吴蕴慧.苏州集聚高端人才战略研究[J].全国商情,2012(14):6.

[4]中国智能制造网.推进制造智能升级未来制造需要什么样的人才[EB/OL](2016-07-14),http://www.gkzhan.com/news/detail/89384.html.

[5]苏州市人才工作情况[EB/OL].http://www.360doc.com/content/15/0309/11/13987140_453734881.shtml.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6—2017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课题“苏州‘智能制造’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NP20160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张梅燕(1978—),女,回族,江苏徐州人,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职业教育.

智能制造论文参考资料:

智能制造论文

机械设计制造与其自动化专业论文

模具设计和制造论文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毕业论文

机械制造和自动化论文

机械设计和制造期刊

简而言之:此文为关于对不知道怎么写人才和现状和培养论文范文课题研究的大学硕士、智能制造本科毕业论文智能制造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文献综述及职称论文的作为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