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乾隆相关论文范文数据库 跟乾隆:朕亦一书生方面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乾隆范文 类别:学年论文 2024-01-30

《乾隆:朕亦一书生》

该文是乾隆类有关电大毕业论文范文和乾隆和书生相关本科毕业论文范文。

雍正十三年八月二十三日,当朝天子猝然崩逝,皇四子弘历继位.刚过24岁生日的宝亲王,由每日在上书房用功的书生,一变而君临天下,各项新政随之颁布:驱逐宫内僧道,释放在监皇叔,求贤求言,厘正文体……由先前的严苛峻急变为宽缓,赢得朝野称颂.而他那份关于“书生”的长篇训谕,更使天下读书人闻之振奋.

“书气二字,尤可宝贵”

雍正十三年十月初一日,乾隆帝连颁数道谕旨,其一专为疵议书生的官场积习而发,《清高宗实录》卷五:

朕阅督抚参奏属员及题请改教本章,每有“书生不能胜任”及“书气未除”等语……人不知书,则偏陂以宅衷,操切以处事,生心害政,有不可救药者.若州县官果足以当“书生”二字,则以易直子谅之心,行宽和惠爱之政,任一邑,则一邑受其福;莅一郡,则一郡蒙其休.朕惟恐人不足当书生之称,而安得以书生相戒乎!

针对那些讥讽书生迂腐、嘲笑书呆子气的观念,新帝还以己身为例,痛加驳斥:

若以书生为戒,朕自幼读书宫中,讲诵二十年,未尝少辍,实一书生也.王大臣为朕所倚任,朝夕左右者亦皆书生也.若指属员之迂谬疏庸者为书生,以相诟病,则未知此正伊不知书所致,而书岂任其咎哉!

说到书气,多指书呆酸腐气,成为贬毁书生的常见俗词,戏曲小说更加以形象化,乾隆帝对此斥之尤力:

至于“书气”二字,尤可宝贵.果能读书,沉浸酝酿而有书气,更集义以充之,便是浩然之气.人无书气,即为粗俗气、市井气,而不可列于士大夫之林矣.

这是乾隆帝早期发布的一份重要谕旨,兴会淋漓.颁发此谕时弘历刚登基一个多月,还不太熟悉朝政运作和官场规则,胸中激荡的多属书生意气.

烧锅事件

此后不久,发生了一个争持数年的烧锅事件,也使乾隆对官场书生有了更深的认知.

烧锅,此处指酿酒的作坊.乾隆改元后畿辅连年亢旱,粮食严重匮乏,京师却有人囤积官米,再运往通州造酒.朝廷闻知后亟命禁止,接着便有旨查禁烧锅.弘历起初也有些犹豫,怕影响百姓生计,得知垄断造酒的多为富民,即下决心在北方五省永行严禁.

皇上自以为深思熟虑的利民之举,未想到刑部尚书孙嘉淦上疏提出异议.孙嘉淦素来忠直敢言,提出烧锅之禁对执业者生计有害,也无益于储存粮食,“止宜于歉岁,而不宜于丰年”.乾隆帝有些犹豫,命王大臣会同九卿详议,表示禁酒本为节省民食起见,若是严禁烧锅不但不能有益民生,反而有害,则可以收回旨意.可并未出现皇上所期待的热烈讨论,六部九卿大多置身事外,缄口不言.

乾隆三年十二月,内阁学士、礼部侍郎方苞奏请禁止烟酒.这是他第二次提出此议,反驳孙嘉淦关于禁酒病民的说法,并由制酒扩大到种烟,认为都是造成粮荒的罪魁,应在全国严禁.内阁大学士奉旨集议,大多赞同方苞之议.

孙嘉淦已任直隶总督,对民情的了解更为深入,再次上疏反驳.孙嘉淦坦言禁酒令并未让百姓喜悦感激,带来的只是混乱和灾难,曰:从前禁酒禁曲之议,不惟大学士九卿等俱属纸上空谈,即臣言宜于歉岁,不宜于丰年,犹是书生之谬论……饥馑之余,民无固志,失业既众,何事不为?则歉岁之难禁,似更甚于丰年……今大学士及方苞等所议,皆系空言不适于事.

一身浩然之气的孙嘉淦矛头指向“书生”,首先指向自己.他以自我反省来批驳方苞与阁部之论,虽没明说那里是一帮书生,然一句“空言不适于事”,也就表达无余.

这件奏疏给乾隆帝带来震动,认为“于国体甚有关系”,也使他对“书生”二字细加酌量.就在这之后,乾隆帝谕旨中不断出现“伊原系书生”“拘于书生之见”“此皆书生不识事机之语”“书生拘墟之见”“书生习气”“懦弱书生”“文怯汉人”的说法,证明弘历出现了认识和观念的改变.当初的赞誉之辞忽然间不见了.

“百无一用是书生”

与弘历对书生的复杂心态大致相合,乾隆朝的文化与学术,也呈现着错落缠结的状态:一方面是禁言禁书,苛细吹求,不断制造大大小小的文字狱;一方面是学术兴盛,彬彬济济,官修《明史》与《四库全书》等先后行世.正因为皇上对古代典籍浸润较深,能读懂那些弦外之音,使书生辈无论在朝在野都变得小心谨畏.

于是,“书生”的光晕渐渐消退,翻看那些大致雷同的谢恩折,触目皆是“臣材同樗植、质陋蓬心”等自贬之词,应不是出于真心,却写得极为真诚,演为一个基本话语模式.

恃才狂傲、唇天齿地本是文人常态,此际虽较为少见,却也不会绝迹.如博通载籍、慨然有用世之志的黄景仁,“见者以为谪仙人复出”(洪亮吉语),“乾隆六十年间,论诗者推为第一”(包世臣语),却是久困场屋,蹉跎早逝.“全家都在风声里,九月衣裳未剪裁”,是黄景仁的纪事诗,一色白描,“语语沉痛,字字辛酸”.更为辛酸的是他在《杂感》中的名句: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无一用是书生.

百无一用之说,有点儿调侃,有点儿自省与自嘲,两句连读,能见出黄景仁的刺世锋芒.

拣读清朝档案史料,斯时也堪称重视人才,正科恩科,大挑拨贡,加上皇帝出巡途中的召试等等,书生的出路和机遇不可谓不多,可仍有饱学之士被隔在体制之外.其间有淡泊遗世、专心著述者,有性情偏执、愤世嫉俗者,更多的则在求仕长途上左冲右突,终不得其门而入.景仁即属此类,不得已捐纳一个小小县丞,还迟迟得不到实缺,短促一生身如飘蓬,最后病逝于求食途中.

“毕竟是书生”

登基之初的弘历颇以书生自诩,后来似乎未见说过这样的话.但其一生都酷爱读书,每日晨起先要读书,还写了许多读史和题咏“某某书屋”的诗;他为圆明园的上书房题写“斯文在兹”,寄寓着对皇子成为书生的期望.毕竟曾是书生,即便是大兴文字狱,仍可见缥缈着几缕书气.弘历晚年身边信用的大臣仍以书生居多,如王杰、董诰,如刘墉、纪昀、彭元瑞.当然更受宠溺的是和珅,王杰等视其为异类丑类,不屑与之为伍,而和珅能诗文,擅书法,通晓四种文字,发身与飞升都与在咸安宫官学做过书生有关.和珅当然不能算是真书生,却也真的读了不少书,据说连《红楼梦》都是他推荐给乾隆帝的.

龚自珍注意到乾隆帝“朕亦一书生”之说,赞美其“炳六籍,训万祀”,进而将书生与俗吏对举,批驳官员惧怕担“书生”之名的怪现象:天下事舍书生无所属,真书生又寡有,一于是,而惧人之訾己而讳之耶?且如君者……啮指而自誓不为书生,以喙自卫,哓哓然力辩其非书生,其终能肖俗吏之所为也哉?

龚自珍所呼唤的真书生,至今读来仍令人感慕警勉.

(摘自《读书》)

乾隆论文参考资料:

本文结束语:上述文章是关于乾隆方面的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以及乾隆和书生相关乾隆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和职称论文写作参考文献资料。

和你相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