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筛选
分类筛选:

关于生小相关论文范文检索 和独生小孩:孤独是个奖章方面毕业论文提纲范文

版权:原创标记原创 主题:生小范文 类别:文献综述 2024-02-17

《独生小孩:孤独是个奖章》

该文是生小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跟独生小孩和孤独和奖章方面研究生毕业论文范文。

下雪的冬日清晨,父母像往常一样上班,留女孩一人在家.小女孩短发有些乱,她面对着上锁的大门,似乎只是站着,也似正在望着……

这是一张黑白铅笔画,是《独生小孩》绘本故事书中的一页,画中女孩就是作者郭婧的真实写照.

她是独生子女,83年出生,在太原长大.

从小,郭婧就经常一个人在家,自己和自己玩,她有时偷穿妈妈的高跟鞋,在家里跑来跑去.

而且,她总会开着电视,即使是听不懂的英语节目也放得很大声,有时还学电视里的京剧演员唱一段,因为会让家里多些“人气”……

这也是一代独生子女们的真实写照.

“只生一个好”的口号盘旋在中国上方将近四十年.这一代人,他们成长的过程没有亲生兄弟姐妹陪伴,既得以享受父母的全部关爱,也承担着全家的期望:他们的存在往往被贴上标签,他们的行为往往被拿来分析,在社会和学界引发争论.

1978年年底开始,计划生育成为各地政府的头等大事,国家从鼓励“晚稀少”——晚生、少生、生育间隔时间长,到“一胎化”,再到独女户”——在重农耕的中国大陆,女孩子的地位罕见地得到拔高.

福建女孩张玲就是在当年出生的.

有一次,她和一个女孩约架,没想到女孩把自己的弟弟叫来助阵,果然是打架亲兄弟”,对方以一敌二.后来,她甚至求妈妈路过医院时顺便”生个弟弟妹妹回来.

82年出生的广东人钟发白没有打群架的经历,他也是独生子女,但善于自娱自乐,逗自己开心.

小时候,他会用左手和右手自己打乒乓球,在家里会一人分饰多个角色,自说自话.

92年出生的浙江女孩翁佳妍在小时候则经常给一位幻想的哥哥写信,用日记的形式.小虎队的三位成员都曾是她的哥哥”.即使家人在时,她也会和幻想出来的哥哥说话,这种自言自语让父母觉得她有神经病”.

上了高中,83年出生的重庆人丽丽终于首次接触到来自大家庭的朋友,“逮到”一位有亲兄妹的同学.她正儿八经地询问亲兄妹和表兄妹有何区别,对方回答:当然不一样!感觉特别亲.你跟表兄妹不会说的话,跟亲兄妹就可以说.”“被自私所蚀,为孤独所袭”似乎是对于这一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政策下的独生子女较多的印象.

那时候:‘小皇帝”、“小太阳”、“被宠坏了的一代”等标签成了独生小孩的代号,“独”成了“原罪”.

“独生子女没有兄弟姐妹,意味着他们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心理上的情感没有了,少了这种体验,独生子女成了心理上和人格上有缺陷的一代人,孤独、自私等问题一一出现.”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教授周孝正曾如此分析.

郭婧记得,大学毕业时,经常听到一些人感叹她们这代人可怜,那是曾经红遍一时的网络吐槽帖—— “神一样的80后,什么都赶上了……读书赶上扩招了,大学毕业不包分配了,好不容易找个工作,取消福利分房了,谈个对象准备结婚买房了,赶上市场经济,房价已经站上‘珠峰’了.”

2015年出版的《80后,怎么办?》一书中,作者杨庆祥把80后定义为“失败的一代”——他本人生于1980年.

书中,杨庆祥认为80后一进入社会,就全面溃败.这种失败并非世俗意义上的不成功,而指思想文化上没有提供新的异质性内容. “这一代人对中国的社会转型没有做好充分准备.50、60后也没有做好准备,但他们在社会转型前已占有了部分资源,所以过得相对轻松些.80后恰在这个过程中完全处于一个不利的位置,也未找到有效应对方法.80后的典型在于,和改革开放、全球资本化、计划生育如此紧密地结合在一起.”

还好,郭婧倒是喜欢这种自己有权做主,选择职业和想要的生活的感觉.

但这个过程比想象的难.

2006年,从天津美院毕业的她进入塘沽一家建筑公司工作,这份工作薪水稳定,父母满意.

但对郭婧而言,除了发工资那天是开心的,其他时候都很郁闷,工作内容她并不喜欢.

思来想去,她决定辞职当“北漂”,去北京一家游戏公司设计人物和装备.这和父亲的意愿背道而驰,父女关系一度很僵.

30岁,郭婧辞掉工作,回到太原老家,正式创作一本属于自己的作品.

回想之前的几份工作,她觉得,如果违背自己的心去走别人的路,内心就会有个像黑洞一样的东西,一直吸收孤独并让人更加孤独. “独生子女并不一定意味着孤独.”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风笑天说.

在风笑天看来,中国第一代独生子女青少年的社会化发展是正常的,不存在与普通儿童大不相同的人格缺陷,他们并非问题儿童”.

而社会上流传的一些用来描绘独生子女特征的现象和问题,实际上是改革开放以来与中国社会巨大变革一起成长的新一代城市青少年的整体特征和共同问题.通俗地讲,就是独生子女为同龄人背锅了.

孤独感的存在也不一定是因为独生,而是经济基础决定的.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陈默认为,1993年是独生子女孤独感的重要节点.

1993年中国取缔了粮票,这意味着人们吃饭不愁了.“恰在物质不缺的时代,中国迎来大批独生子女.”陈默说.

过去20年,陈默接触了八千多个家庭的案例.陈默发现,很多儿童在考虑一些终极问题,比如我是谁,从哪儿来,我死了以后去哪儿,宇宙是怎么产生的 “独生子女的认知水平普遍高,他们想的这些问题一定会让人感到孤独,因为这种问题是没有答案的.”一方面是对抽象深刻问题思考的低龄化,另一方面,来自家长的过度关注和期许让孩子不得不以“报恩”的心态去偿还,升学等压力随着年龄增长倍增,这些都加剧了不被人理解的孤独感. “孤独是个奖章,要挂在胸前,这是一个成熟人类的标志,一种自给自足的精神状态.”翁佳妍说,她觉得孤独无法消解,也不需消解. “我不怕孤独,但我开始怕无助.”钟发白说.

今年初,他本人、父母、妻子、女儿,和不到一岁的儿子都先后得了流感,轮着发烧.幸亏妻子休产假,自己的时间也灵活,二人才得以扛着病照看家人.一场流感让一家人三个礼拜才调整过来.这让钟发白意识到,看上去幸福美满的三代同堂其实很脆弱.

想到养老和两个孩子将来的教育,钟发白感叹:“压力都在我未来的十几年上了,这段时间如果能不脱层皮地走过来,真的是祖坟冒青烟了.”

在北京外企工作的丽丽也越来越感到养老的压力.每次回老家她都发现父母又添了某种老年病.丽丽觉得,留在重庆本地发展的同学的父母看上去更年轻.“这个时候特别遗憾没有兄弟姐妹,我现在真是焦头烂额.”

以孤独为傲的翁佳妍最近也在思考友情和亲情的差异.大二时,母亲旧疾复发.翁佳妍看着大姨无微不至地照顾母亲,心里会想,“我妈跟她姐姐到底有多少共同语言呢?会不会聊人生?聊思想?估计整天聊的都是鸡毛蒜皮的事情,但是在最关键的时候她们确实能这样扶持照顾彼此.血缘是无条件的.朋友之间能做到吗?朋友能奉献到哪种程度呢?”

去年,39岁的张玲生下了第二个孩子,小时候想有个弟弟或妹妹的愿望没能得到满足,如今,她为大女儿生了一个妹妹,不让女儿成为独二代”.

郭婧笔下那个迷路的女孩一开始是孤独的,经历冒险旅途后带着一颗充实的心回家.“人在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里也许孤独,但最终会得到内心的满足,这就是成长.”

生小论文参考资料:

生小论文

小爱迪生杂志

生小论文投稿

生毕业论文字数

大学生小论文范文

医学生论文

结束语,上文是一篇关于独生小孩和孤独和奖章方面的生小论文题目、论文提纲、生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参考文献的相关大学硕士和本科毕业论文。

和你相关的